第四會之二 引證《心賦註》- 般若是諸佛之母

【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,照字不思索。】

所以《心經》說,接著夏老師說:「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。」夏老師那天在我這兒講經怎麽說的? 說你剛才把這個六百卷的經,最後歸在「觀自在菩薩」。你還要想歸納,五個字還可以要歸納,還可以歸,歸在什麽?歸在一個「照」字上。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歸到一個「照」字上。妙就妙在這兒了。所以夏老師了不起啊,了不起啊!就一個「照」字就把六百卷的這個《般若經》全部包括了,就是一個「照」啊。

「照」字,就「無心」的叫做「照」,一起心動念就是「想」。「想」者所謂是妄想,妄想就顛倒、虛妄。所以就是「照」字,夏老師當時,記的「不思索」。「不思索」,「見五蘊皆空」,就「度一切苦厄」,就解決問題了。所以你也看出這個很直接,沒有多少囉嗦。你能够照見五蘊皆空,就度一切苦厄,就沒事了。極頓的法,極頓的法!有的人他不相信這個頓,不承認有這個事兒,天下哪有這個道理啊?非得困難了又困難,鑽來鑽去,這個我才能說,這許是差不多了。那釋迦牟尼佛沒辦法給你安排這個道了,實在由於你太愚痴了。真正大乘經典,處處說的是頓法,處處說的是頓法。

【般若就是大神咒,無等等咒。大明咒、無上咒指的是般若。】

底下夏老師再又提出了一點,就是般若,後頭說:「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。」有的人就是說,好像這又談到咒上去了。事實上夏老師說,這個說的這些咒,因爲咒是最尊、最貴,無以復加,就拿這個咒來形容這個般若。所以這些咒說的就是般若,不是專指後面那個「阿的阿的」。現在大家念「揭諦揭諦」,原來的音念「阿的阿的」,這都無所謂,念什麽都可以,也不用分別了。咱們習慣這麽念「揭諦揭諦」就是「揭諦揭諦」。

那麽就是什麽?並不是這個說的大神咒,大明咒,是無上咒,並不是要專指著後頭那個咒才殊勝。就是說整個般若就是這個大神,大明,而是咒。所以也就是說,你看顯密沒有什麼分哪。不要自個兒總是喜歡…,有人總是喜歡生分別,「顯教總是不大過癮,我要修了密我才過癮。」這也是一種想法。另一種,「這個密就是不見經傳哪,這個就是很不可信,很危險。」甚至說這就是外道。

他這個不就是一回事嗎?這是一回事嘛,手心手背嘛!手背就是顯嘛,這麽攥著拳手心就是密,一體嘛!哪有沒有手心的手背,那叫什麽東西啊?那不是一張皮?同時也沒有沒有手背的手心,也沒有嘛。這個顯密其實就是這麽一回事,就是你妄生分別。所以夏老師對於《心經》略微提了一下,要大家重視這個般若。

那麽我們有這個機緣,在一起一塊兒研究學習夏老師的東西,所以我們就也再進一步的引證一些。現在引證的是什麽呢,就是這個《心賦註》。夏老師再三讚歎這個《心賦註》。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還講了一次,但我沒有參加,那大概是什麽呢,已經搞到那叫「四清運動」了。那也是纏到我頭上來了,因爲我是教研室主任,那凡是負責人那就不得了,都是對象,那時候還沒文化大革命,我就沒參加。陳和尚大概參加了。講了講《心賦註》,很強調這個《心賦註》,這確實是永明大師的著作。

咱們十一月十七是阿彌陀聖誕。哪部經啊?是《觀經》啊,還是《阿彌陀經》啊,哪部經說了阿彌陀佛生日啊?只是講過阿彌陀父叫什麽,母叫什麽,這倒有,是另外一部經,不在這裏頭。阿彌陀當時叫世饒王,後來出家叫法藏比丘,這都有;生日沒有,那怎麽來的?永明大師生日。也可見大家對於永明大師是尊崇到什麽地步。永明大師的生日就是彌陀的生日,彌陀化身。

他在禪宗是祖師,法眼宗的祖師。在淨土宗(是一天十萬),是淨土宗的祖師,沒有誰反對。你排表,有的排張三李四,有的排王幾什麽的,但是不管你怎麽排,裏頭都有永明大師,淨土宗的祖師,這就兩宗了嘛。從前龍樹是八宗的祖師,在咱們中國國內像永明這樣也很少啊,禪宗法眼的嫡孫。

六祖之後一花開五葉,雲門、法眼、臨濟、潙仰等等。法眼是其中之一啊,曹洞,這是五宗。他是第三代祖師,第一代就是法眼,中間有個第二代,第三就是,那是硬梆梆了。淨土宗是祖師啊,這是公認哪。而且他把整個的教總結爲一百卷的《宗鏡錄》。《宗鏡錄》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還價兒的,這是夏老師說的。一提永明大師沒有人能還價兒。那周叔迦也說要讀三個一百卷,也有這個《宗鏡錄》一百卷,沒有誰還價。你就是想還價也不能還,你不能還價,你要還價就證明你無知。所以這樣的大德!這很殊勝,所以將來大家還有機緣看,可以自己去讀,來研究。

現在我就是選一點卡片。我最近做這個卡片,上次我是讓福良幫著做呀,做的還粗一點,這回我自己做,就是哪一句我都是慢慢挑了。這些東西不要叫它有主要的,還有次要的,不精不大醒目;要叫它十分精鍊。摘,真摘,得一句一句的摘,不是一段一段的摘。我也不知道我活到哪一年哪。我這種做法好像我要活好多年。照大夫的看法,你這是瞎鬧,你還搞它幹嘛呀。一息尚存嘛,爲了法,做一點兒算一點兒。

總之是,這樣就算不能饒益別人,起碼別人可以還有這樣一種工作方法。我覺得這種工作方法是比較好的,你起碼可以還有這樣一種工作方法,這就用科學裏頭好的方法,介紹到咱們研究佛法來。底下將來咱們再編目、整理、分類,遇到什麽問題,各種卡片一抽,這個問題拿出來,討論這個問題。我寫東西,我要幫助人,你有根有據,自個兒也清清楚楚,放心哪。這是一個新的方法,研究佛學新的方法。一息尚存嘛,就我這兩天已經…,我這幾天又再搞點兒,明天還再做,明天過了之後,後天還要搞。

心賦註》:【恒作群賢之母,可謂幽玄。夫般若者,是諸佛之母。

這個就談到般若了。講到般若,這永明大師的話,他說般若是恒爲「群賢之母」,一切聖賢之母。這個永明大師引出了,「夫般若者」,般若是什麽呢?「是諸佛之母」。一切佛都從般若出生。沒有般若,哪來的佛去。所以佛母佛母,這個一般總是啊,密宗有個女性的佛,體會得太庸俗。可以這麽說,事是這麽個事兒,你看現象是如此,你這麽體會也可以,體會得太膚淺。實際這都是象徵。這個佛,他是出生諸佛的,諸佛得從般若出生。

【故淨名經頌云:智度菩薩母,能生一切導師。】

「故淨名經頌云」,《淨名經》就是《維摩詰經》。這個《維摩詰經》上次不是說過嗎,咱們這個世界也跟佛土一樣,這最主要就出現於《維摩詰經》,《楞嚴經》也提到。所以那天我在廣化寺講的這個內容,那個陳居士他還問我,好像說:「我也沒見過,不知道出處。」希望我來註一註。這個出處,今兒這兒可以說一說,就在這個《維摩詰經》,《淨名經》裏。佛說:「心淨就佛土淨」。舍利弗就動了念:「咱們釋迦牟尼佛的心淨不淨啊?釋迦牟尼佛那個心要是淨嘛,那我們這個國土怎麽這兒不淨呢?」心裏有這個疑。這個梵天,就是剛才說的梵天,色界天。梵是清淨、離欲的,所謂梵行就是沒有這個男女之欲的。你這一個人是出欲界也不容易啊。你做爲一個人在這一生之中只要有過一次男女的關係,你就不能出欲界。你要不修往生法門你就不能出欲界了。所以你要知道這欲界難出就在這兒。梵天就跟他說,梵天就說:「啊!舍利弗,你不要這麽想。你看見是這個樣,我看的不是這樣。我看這個世界跟我們梵天一樣的清淨。」就是這個,很要緊,這個話。你不要以爲就是這個樣子,各個不同啊!梵天就說:「你不要這麽想啊,你看的丘陵坑坎,我看見你們這兒跟我梵天的情形,完全沒有任何分別。」釋迦牟尼佛用足趾按地,這個就是一切佛土的莊嚴與這兒毫無分別,而且一切佛國的莊嚴咱們這個世界都可以看得見。所以這個事實就出在《維摩詰經》,咱們都要知道根源哪。在《楞嚴經》同樣引了這個話:「我指按地,海印發光。」我這個脚一按地,「海印發光」,這個世界就是一切佛國一樣的清淨。「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」,你心這一動,就塵勞都起來了。塵勞在你的動之前就起了。我如果說:「你一動念,塵勞跟著就起了。」這就不是佛的話了,哈哈哈,你塵勞先起了。所以衆生爲什麽就變成這樣啊,梵天看就不是這樣了;到了佛菩薩看,就當然更不是這樣了。捎帶著把上次的問題再也解釋一下。

那麽《淨名經》的話就是「智度菩薩母」,智慧度是般若波羅蜜,是什麽?是菩薩的母親哪,一切菩薩都是從這個般若波羅蜜出生,出來的。就說沒有般若波羅蜜就沒有菩薩呀。「能生一切導師」,這個智慧這一度,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導師,不僅是菩薩,連佛都在內嘛,所以稱爲佛母。這底下就是說,這是永明大師的話。

【所言般若者,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之性耳。…故經云: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任用森羅,其名曰聖。又若證此一心,則解一切法門。】

所以說般若是什麽呢,就是一切衆生靈知的性。般若是什麽呀,你不要推到佛菩薩,就是你們衆生本來那個靈知的性。靈知就說的是咱們的心。「靈知」兩個字,底下還要作解釋,現在暫不解釋它。所以就是說,夏老師談到這個般若,這個般若之殊勝,這是永明大師跟夏老師相同的見解嘛。這個話有人聽了,他就會給我提意見,你不應該說永明大師跟夏老師是相同的意見,你只能說夏老師跟永明大師是相同的意見,哈哈哈……。上次有類似的一次,他後來跟我說,他批評我。其實這個怎麽都可以嘛。

所以密宗,那個諾那祖師,她說:「我怎麽觀想師父啊,要觀想師父在我頭上,我老想著師父在我頭上,師父要拉屎撒尿怎麽辦?」他說:「哎呀,那這行,你就觀想你坐在我頭上。」看見沒有,這才是圓融啊。她說:「師父在我頭上拉屎怎麽辦?」西藏有這種老太太呀。「那你就觀想你坐在我頭上。」她後來又對師父說:「師父啊,你這腦袋這麽光,我怎麽坐?」哈哈哈…,所以就是說,這衆生知見,跟這個祖師的見解,共同之處不多。

這個就是說,談到這個般若,永明大師讚嘆般若。所以這就把般若說的是什麽呢,衆生靈知的性就是咱們衆生的心哪,不是別的。是觀自在。自心自性是誰呀?自心自性是誰的心,誰的性?衆生的心,衆生的性。每一個衆生每一個衆生,就是你當人自己的。是不是啊!老八就是老八的,老十就是老十的嘛,這才叫自性。光是老十的對於老八就不能叫自性。那老八我自己的才是,老八就是老八的那才是自性。老十就是老十的,這就是他的自性。那要是對於巴大夫跟我來說,巴大夫的性那就是他性,不是我的自性。自性那就是我的性嘛,當人自己的事兒。這就是一心哪,是衆生靈知的性。但是這個性是人人都具啊,這麽一個條件你要知道。但是它是自心自性。要證到這一個心,「則解一切法門」,一切法門你都能理解了。永明大師也就在讚嘆般若,讚嘆這個自心法門。

【佛正法正行中,此心為最。】

他說,「佛正法正行之中」,正法的正的修行裏頭,這個心,「此心爲最」啊。所以無差別之中有差別。你什麽法都可以修,都是好的呀,但是以這一個法,就是以「知自心」這個法。所以密宗就是五個字:「如實知自心」。「他的密宗不定有個什麽竅門,什麽特殊方法。」又跑到雍和宮去看那些個像,「這裏頭不定是怎麽著,就是不肯傳給我呀,我要是會了這一套,那我就是成了…。」那你才是做夢呢。真正的密法就是「如實知自心」,如那個實際知道你自己的心,你自己的事。所以六祖說「密在汝邊」。你學密呀,密在哪?密在你那邊。你跟我找密?找了那不是你的事兒。真要說到密,密在你那邊兒,認識你自心去,那是最密呀。所以這個「此心爲最」。底下舉了些例子。

【如太子生,具王儀相,大臣恭敬,有大聲名。】

就如這個一出生就是太子,太子還在那兒拉屎撒尿什麽的,還得要人抱,多少大臣得磕頭啊!多少大臣、多少才華、多少汗馬功勞、多少學士,你得給這「小把戲」磕頭啊。你的修持,種種修持,修次第法,修這個法,修那個法,種種的道理,只要他這一認識此心的人,你就應當,當然這是打比方說,就應當頂禮呀。

【如迦陵頻伽鳥,殼中鳴聲已勝諸鳥。此菩提心有大勢力,如師子筋弦,如師子乳,如金剛錘,如那羅延箭。具足眾寶,能除貧苦。如如意珠,雖小懈怠,小失威儀,猶勝二乘功德。】

「如迦陵頻伽鳥」,這個鳥特殊,它這個沒打破鶏蛋殼的時候,這鳥就會有它的聲音哪,它的聲音壓過一切鳥。就是極讚這個心的法爲最。所以爲什麽大家去,夏老師講這個,就把這個最好的告訴你,大慈悲呀,大慈悲呀。底下就是,

【舉要言之,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,能成三世無上正覺。】

「舉要言之,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。」這個心,你要能觀這個心,觀自在嘛,你要能觀這個心,就是具足了一切菩薩功德。不是要去三大阿僧祗劫,你六度萬行一點點去修啊。只要此心要在,你就具足一切功德。所以觀自在很要緊。所以說「片刻不在,便同死人。」這觀自在,片刻不在這個真心上頭,你就跟死人一樣。《淨修捷要》也說,「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。」你暫爾和這真心相違,你就墮到無明裏頭去了。所以能够觀自心就是如實,不能觀自心那你就是另一方面。

大家說:「自心我又不認識,我自己怎麽觀哪?」這個咱們保留一下這個大問題。那麽今天我給大家收集些很重要的,今天咱們有個總結,最後把徹悟大師的一段話作個總結,又再匯歸淨土。把這一切知見,講到這個衆生知見,佛知見,講到一心,這一切再回到淨土,那就真正知道不二。

那麽盛讚此心的功德,什麽是此心呢?當前大家都有這個心,要想著這個。這兒說要觀自在,這個心,這個心我又不認識,這個心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心哪?所以這個卡片就回答這個問題,「心到底是什麽?」所以永明大師這個內容,就是用語言文字來回答這個問題到了登峰造極了。衆生你沒有開悟之前,你要想比量的能够體會一點兒,也只有從這個裏頭去會通。所以永明大師他寫了一部《宗鏡錄》,他說:「你就看吧,看到哪天開悟爲止啊。」你看來看去是可以開悟的。我自個兒的經歷也證明了他這一點哪,我很得力這個《宗鏡錄》,就是難讀啊。

通身是問題,通身是問題。你沒有這麽些問題,它都是問題,累是累極了,好不容易苦思苦想把一句一句弄清了,把這個問題回答了,另一個問題又來了。一百卷通身是問題。所以大家不提問題呀,這個就沒法兒深入,我跟大家說。一百卷通身是問題。那是真累,沒有看什麽任何書比這個書還累。什麽高深的數學,我也搞什麽拉氏變換,什麽什麽這個高深的,這些亂七八糟東西,什麽新的數學,還有什麽更新的一些什麽東西,都沒有念這個吃力。

這個禪宗啊,這個禪宗要能懂,《宗鏡錄》能够啃得下來,你要去搞科學,那你沒有什麽叫難的了,只要你花工夫就是了。你不花工夫當然不行,不花工夫當然你不懂。花工夫了,就沒有什麽爲難的。現在所以先讚一下,大家用心聽一聽。就是用語言文字說什麽是心,這到了登峰造極了,而且是最正確的說法。永明大師也不是就說自個兒的,他也引證啊,也引證一些書,一些引錄的經。首先引證《禪源集》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