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會之三 散亂固成病 分別引魔軍

「卜度」,老琢磨,我怎麼樣啊?看經也是,啊,這個是什麼什麼位次?這到什麼什麼位次?我這兒,我怎麼著啦?老卜度,老琢磨,剛念得好一點兒,哎呀,我這個是不是……,我這個要如何如何啦,老琢磨。所以它這個都是分別嘛。

「散亂固成病」,夏老師的詩。你念佛念得很散亂,亂七八糟,當然是毛病啊。你「分別」就「引魔軍」。你說這個話就是這個,大家要切磋,夏老師的東西呀!這是菩薩。我跟你們說,要是不這麼看你就對於這話你不很好去重視。那是肉身菩薩!我們就是不懂得這平常,我們就非得奇特,他放光,哈哈哈……,這才是菩薩。對於這肉身菩薩他就是平常,你就不認識,就是不認識,就是這。這個「散亂固成病」,你念佛念得散亂這個當然是病呀,固然是病。可是你要去「分別」去,你就引來魔軍哪,「哎呦,我這念得是好?念得是不好?」你這就把魔軍,八萬四千魔軍都引來了。你那個不過是點兒病,你再去分別,你就把魔軍都找來了。這兩個份量大不一樣。

所以你就這麼念,你就這麼,好也是這麼念,不好也就是這麼念。念著念著,這裏頭總有幾句它是第一念,自然暗合道妙了,總有那麼幾句兩句是近於現量。到了這個時候,這個一句兩句就比你那個散亂的千句萬句不一樣,因爲它到了那個時候它是個無限大。你在這個第一念中的一切,它是個無限大。其他你總有點兒琢磨,我用功夫怎麼怎麼樣去變化,你那個數字你可以說等於多少億億,億的億次方,億的億次方你也有個數兒吧,億的億次方和無限大比較,這億的億次方等於零,忽略不記。你有數,億的億次方再跟無限大比你也是忽略不記。

「希冀玄妙」,總惦記著開悟。還有的人說,「我這兒念著,我這兒不是還有這個聲兒嗎?有這個聲兒嘛,不是還是這個是塵哪!」「我這兒念著還有一句佛號,佛號不是還是有念嗎?我沒有離念哪!」就在那兒瞎琢磨。用「離」幹什麼?就多了這個「要離」啊。

底下又說,你這個「背境向心」哪,這些境有什麼問題呀?所以求開悟是一個「希冀玄妙」,再有很多人希望見佛、見光啊。那個是親增活佛啊,那時候這個日本……,親增活佛修了法之後,接著是虛老修了法之後,重慶就沒有轟炸了,那很立竿見影。那時候重慶炸隧道,一死死一兩萬哪,那苦哇。炸隧道之後他出不來,他憋氣呀!不是說日本人炸彈死的那麼多。那炸彈的這個威風我也是領教過,那個炸彈在頂上那兒爆炸的時候,人在裏頭就蹦起來。就是我住的那個地方,就是從防空洞出來,有的時候一看四面都是火,都燒起來了。所以我們這個不要希冀玄妙,不要求通啊,不要去求什麼。總之是,一種是想開悟啊,玄妙啊,得到什麼一心不亂哪,總是先有「盼著」這種思想;再有嘛,就想見佛啊、見光啊、得到殊勝啊。

那不就是親增活佛來嗎,當時就是炸得這麼厲害。親增活佛來時,有一個人問了一個問題,「咱們修密的人,如果修到我能看見本尊,跟本尊說話,這咱們修密的是大成就吧?」親增活佛說:「這只是剛剛的開始。」所以大家有很多人就覺得這個密宗感應很快呀,很兌現,就在這個地方上,好像你就是,你看這不是很好嘛?其實這個不算什麼,這個不算什麼。

真正的密宗是第十三地的佛。所以「十住心」,第十個心是超過華嚴哪,是「秘密莊嚴心」,所以這個在妙覺之上還有啊。《楞伽經》就有這話,《楞伽經》就有這個話。所以這個達摩拿《楞伽》印心。所以這個經,別死心眼兒,你說我就這本經就是,只有這個就是絕對的,別的跟這個不一致的就是不行。不一定,他另外他還有經啊,一個經他是對於這一班人說法,他都有一個對機的問題。《楞伽》就講妙覺之上還有大覺聖智,還有一位,那就是妙覺之上就是第十三地了。初地、二地到十地,這是十地;等覺、妙覺兩地,十二地;再高,大覺聖智就是第十三地。大覺聖智是什麼?就是密宗說的「如實知自心」哪。

所以這個禪宗的開悟不能小看。但是禪宗的開悟呢,在密宗裏頭排在第八個位次上,華嚴是第九個位次上,密宗的「秘密莊嚴心」是第十個位次。這個心哪,你這個深厚到什麼情形也不一樣。你看見月亮,大雲大霧的時候你看到的月亮是個什麼樣?萬里無雲的時候看見月亮是什麼樣?所以這個等覺菩薩見佛性還如霧裏看花,在霧裏頭看見那個花兒,看見那個佛性。只有佛真正那是萬里無雲,一點兒雲霧也沒有了。所以真正的你十二地、十三地就都是,所以到了地上菩薩,就是破一分無明嘛,顯一分本心嘛,也就是見一分法身嘛,不過就都在這個問題上透徹的程度不一樣。但是這個都不是你去希望求來求得來的。你只要有一點兒想求得的心,你就得不了。這個話大家必須得注意,你這兒老這老想得著這個,你就得不了啦。夏老師不是下頭說,你要想這個一心不亂,你就不會一心不亂了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你要想開悟,你就開悟不了了。

那要想見佛,那就壞了嘛,印光法師講這個話,我把印光法師這話在這個廣化寺一說。當時一個女居士來找我,她說:「我就犯了這個病啦。」真是兌現哪,我估計有人會有這問題,我就在那兒說了說,那還是估計,沒想到就真是,真有這個情形。她說:「我就念觀世音菩薩一輩子,我就想看見觀世音菩薩,我就看見了觀世音菩薩。誰知從此就不得了啦,成天這個東西、這個怪象都來了。就沒法辦哪,成天這滿屋子都是呀。那請坐一屋子人也不行,也是滿的,晚上我也不能睡覺。」憔悴,形容憔悴。她說:「我沒跟人說,我只跟兩個出家人說過,跟您這是第三個人。」說這話的時候,圍了一圈兒人,大夥兒也都知道了。她說:「別人告訴我說,讓我念念大悲咒,您看行不行?」我說:「妳別念咒了」,我說:「念咒去壓它,妳還是跟它作對兒呀。」我說這個,「從前一個老和尚,種種給他變現哪,這個野鬼呀,他說:『野鬼伎倆千般有盡,老僧不聞不睹無窮啊。』就是個不管它!」那麼後來福良把這個東西抄了給她之後,她後來她給我道謝,她說:「沒有了。」就安了。這個希冀心就這麼壞,那個印光大師就說:「你沒有得一心之前,千萬不要求看見這個,看見那個。」那這個就是一個很眼前的人,就是咱們現在的人,就是居士林的人。她說,我念觀音,想看觀音,很自然,看見了觀音,誰知道從此天下大亂哪。所以我們就是說,沒有這個正修行啊。後來我告訴她這個公案,從前一個和尚,他就在一個野地上就立了座廟。這個地方本來有妖魔鬼怪的,這些妖魔鬼怪就不甘心人跟那兒住,它不安哪。我們有鬼跟這兒,我們不安;鬼有人住在它的地方,它也不安哪,它就想趕你走。有的現佛,有的現菩薩,有的現獅子,有的現豺狼虎豹,有的時候現成妖魔鬼怪。大家全廟都驚擾了,「咱們搬家吧。」老和尚不理,就這麼,就不動。三年之後,什麼事兒也沒有,看不見了。大家說現在都安定了,老和尚就總結了,「哎呀,野鬼伎倆千般是有盡」,它總有一天它完啦;「老僧不聞不睹就無窮嘛!」它就是在這些地方,所以我們是要知道這第一義諦啊。所以現在大家就是容易犯這些毛病,「希冀玄妙」,想開悟啊,想得一心不亂啊,想見佛見光啊,想得感應啊,還有人想得點兒奇異功能啊,或身體得到什麼通達呀,這都是它都就是流入第二念,你就不是第一念了。

所以頭一個是「矜躁卜度」。第二個是「希冀玄妙」。第三個這個毛病更多,「計功」,老那兒計算著我這個功夫,我這功夫怎麼樣了,哈哈哈哈……。老那兒計算著那個功夫,計算我那個工程,我這些工程到了什麼程度啦。老在那兒計算,我這個到底怎麼樣了,不安心啊。「一聲佛號一聲心」哪,當體即是。「念佛時即是見佛時,見佛時即是成佛時。」因此你念佛時即是成佛時,這多麼直截了當,你還有什麼在那兒盤算的?他就要顛倒,就對於這個信不及,我就非得去把這個金剛鑽,我去和人換根兒冰棍兒吃。他就不知道我這是顆鑽石,是個寶;寶在手裏頭,他愣是看見別人冰棍兒。但是由於你這個信不及呢,這個金剛鑽嘛,你沒有換嘛,你還是個金剛鑽。但是你這個佛號它可就不是,你這麼念的時候,你不是這種安安心心的念,就變成第二念啦,而第二念就是識啊。第一念就是智啊,第二念就是識啊。

「計功求速」,總想快,這個想快的心是個什麼心?就是個不安份的心,它不是個悲心。悲心那要是想快它就不一樣,它就表現在一切處它是悲心。它只是我修持上想快。修持上想快那就是突出我自己嘛,我先成功了。我早成功了,想快,也是不耐煩,不安於這一種長期的艱苦的修習,就想很快很快就行。你「不是一番寒徹骨,爭得梅花撲鼻香。」總是只想梅花撲鼻香,不願寒徹骨。總是想快,快了還要快。所以淨土法門已經快得不可思議了,密法都快得不可思議了,這都快,還覺得還不夠快,求快。這前頭這些毛病大家都也是很普遍。對於它是個毛病我們還都很好懂。一提,咱們都認爲這是毛病。總沒有人說這是優點的,我看我們在座的人還沒有。你說這個「希冀玄妙」是優點,沒講可能認爲這不是什麼毛病,現在我們都知道這都不是什麼……,都是屬於第二念了。

底下這個「背境向心」,一般不大容易認識。那覺得這個對嘛,我不去追那個境去,我背著那個境,我向我自個兒的心,這不是很好嗎?所以這個話,就是夏老師說呀,所以「自警」啊,要求高啊,所以見的也尖銳啊。一般人都會認爲這個恐怕就是好事。我就追逐境去了,迷了心了,你當然這個更壞。我這已經「背境向心」呢,這還是在第二念裏頭,你要知道。你「背境向心」,你不是要捨掉那個境,取這個心,向這個心嗎,我要捨掉那個境,取我這個心,這不就是有取有捨嗎?有取有捨就是分別。剛才說這個境,他就是心哪,你何必去背呢?這一切裏頭都是現量嘛,都是妙明真心嘛,都是麻嘛!你所謂的蛇,實際上它就是麻嘛,你還有什麼可背的呢?向心,就是由於你有一個向心的這個念頭起,你這個心也就成了境了。你所謂的這個心哪,就是一個不動的、安靜的、死的,也成了境了。明明那個境就是心,你去捨,你要去取你這個境;由於你這一執著、一分別,你這個心就成了境了,還是個境啊,你不多了一件事兒了嗎?

再有,剛才就說那個念佛,佛號和咒語,這一句當體即是。一切佛,一切佛土,一切功德,一切經論,一切戒律,都在這一句裏頭。不缺少什麼,你念就是。這裏頭不缺少一個要去「背境向心」哪,還需要你添上個「背境向心」幹什麼?所以要是有這些個……,所以夏老師說,若有這些個,或者是「矜躁卜度」,或者是「希冀玄妙」,或者「計功求速」,或者「背境向心」,也就是說,不是老實念。老實念,我就這一句安安……,平常平常,就是平常,道就在平常中啊,惜君未曉此。那麼這個要還吃不消,但是說這種總之是毛病,我不要把這個作爲是正確的,我們第一步先別這麼做,不要去堅持那個錯誤。你就老老實實念,你只要有這一些,你就是流入到第二念。你這個念佛是第二念,這樣的念。

第一念是智,第二念就是識。所以學佛不外乎就是四個字,唯識宗就是「轉識成智」。咱們人就是八識,八識變成四個智慧,就是成佛了。你這個修持不就是爲了轉識成智嗎?可是你第二念你還是識,你念了半天你還是識。第一念,前頭這個念就是智,大家要注意。你就是放下這一些,你別管哪,你放下這一些,你就是清清楚楚這麼念,就平平常常這麼念,就老老實實這麼念,就是智慧!就是四智,四個智慧,就是大圓鏡智,平等性智,妙觀察智,成所作智。你第二念就是意識,就是識,你就沒轉,你還是識。這就差別很大了。

而且怎麼樣呢?隨著識就是染哪,你還是染法呀。所以你這個佛號,你念的不清淨,你隨著識就染哪,你念咒什麼都一樣,染哪!也都花了很多時間,大家要知道,不能不聞法,不能不問哪。你這個還沒有離開染哪,你要依著智,就是淨了,就是清淨了。所以漢譯的《無量壽經》,叫做《無量清淨平等覺》,這個名號非常好啊。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翻成無量壽、無量光、還有一個無量清淨平等覺啊,是清淨啊,是平等啊。所以平等,他就少了好多事兒啊。問題就是在不平等上。你家裏這個問題也就有點兒不平等了,這個人他怎麼有點兒……。念佛也是這個境界,我這麼著就好,那麼著就不好,你總之在這裏頭要有取有捨;這平等覺呀,這個說的是念佛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