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會之二 云何般若 曰觀自在

【觀自在即觀世音。
慈觀、悲觀、智慧觀;梵音、妙音、海潮音。觀音贊(夏師所撰)如能體會很好。】

底下就講啦,講到經文了。就是說:觀自在就是觀世音,一位菩薩,兩個名號。佛菩薩都有無量的名號,觀自在就符合《楞嚴》裏頭耳根的那個法門,他就是觀自在,反聞聞自性。這個《法華》尋聲救苦,就是觀世音哪,是不是?哪兒有一聲,一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就到,就救你。所以「觀」就是慈觀、悲觀、智慧觀,「聲音」就是梵音、妙音、海潮音,經上的話。夏老師〈觀音贊〉很好,希望大家能體會。《淨語》裏頭有〈觀音贊〉〔註一〕,所以我們要對於觀音,要進一步瞭解。 底下又是原文:

【最要注意者是般若。如何下手?實相是體,文字是相,觀照是用。由文字而觀照而實相。】

那麼我解釋了,既然是這麼重要啊,那我們就要問怎麼下手?下手呢,不是說了三個般若嘛,實相般若、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。就是這個實相般若是本體啊,這個觀照般若是作用啊,文字般若是所顯現的相。文字不就是相嘛,大家可以看到這文字啊。所以就從什麼呢?從文字般若下手啊。所以離開文字般若是不行啊,從文字上下手。從文字而觀照,這個我們從文字裏的意思我們來觀照啊。這觀照也有利根,也有鈍根。就一般的根器來說,告訴你這個,起碼一說吧,「色即是空」,這句話就可以常觀照觀照嘛。你愛戀的這些個,世間的這些個好東西,它不都是色嘛。聽說哪兒傢具展銷,想我趕緊換套傢具去。你要都能五蘊皆空,那不就慢慢的就可以證入到實相了,就是這樣。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:

【六度皆能到彼岸,但均不能離般若。】

所以菩薩修六度,這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到彼岸,但是每一度要離開了般若就不能到彼岸。所以前五度如盲啊,前五度跟瞎子一樣。所以現在一些人禪定,很多人得了很好的作用,這兒前兩天來了個人,他這個禪定的……他這來,這又來了,他說他見著我之後,他的這個定又深了。他就是給嚴某治病,前兩日子嚴某病了,發狂,亂舞亂鬧、手脚亂踢,不能吃飯,說胡話,手脚都打傷了,鬧了三天,把他請去了,他去了念了幾遍咒就好了。過了兩天又不行了,昏睡、不吃不喝、不說話。他去了,一進門兒,他就坐起來了,他管他叫「宋老師,你輕一點兒。」所以這都是禪定,禪定是可以出現這些事兒。但是他沒有般若,這就是瞎子,這就早晚得入魔。所以這個參禪的人,從自古以來,不是參禪,就是講禪定的坐禪的這個,這個走火的、發神經病的人很多很多呀。其他再舉個例了,剛才我談到禪定了,沒有般若不行。夏老師舉的例:

【例如布施,施小孩以刀,以有毒菌食物則不可。布施如三輪體空,則可到彼岸。餘度例此。】

「例如布施,施小孩兒以刀」,這是一個例子;「以有毒菌的食物則不可。」是不是?這不是挺好的例子嗎。你把東西給人很好啊,你把自己很快的刀給孩子,他把自個兒手指頭割掉了;他捅別的孩子,把別人眼睛捅瞎了,這怎麼能給呀。你把那有毒菌的食物給孩子,行嗎?大人抵抗力强一點兒,這個有菌的食物他吃了不行啊。所以這個布施沒有般若不可以啊。那怎麼布施呢?布施如果是三輪體空,則可到彼岸。布施沒有智慧是不行啊。你怎麼叫做有智慧的布施啊?三輪體空。從這個布施這一例可以想到其他。三輪:我拿一千塊錢救濟給有困難的病人,我內不見有能給錢的我;外,思想裏沒有得到我錢的病人;中間也沒有我所施捨這一千塊錢;可是我的錢給他了,這叫三輪體空。要這樣行於布施,這樣的布施才能到彼岸。你如果有一個思想是我做了件好事,我給了他一千塊錢,這就叫住相布施。住相布施只能得人天福報,如仰箭射虛空,拿個箭往天上射,一會兒吧嗒還掉下來,是上去了,還得下來。所以其他六度也都是如此。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:

【怎麼能一門深入到彼岸?非般若不可。
云何般若?曰,觀自在。
佛法可以少聞而得多解。
觀什麼?曰觀自。什麼是自?身體是自否?那是假的。
要緊的是觀自己在不在?一切時中不失正念不離佛法則在。
觀汝自己在不在是初下手方法。常常在則一根還原,六根解脫。】

這一大段。怎麼般若啊?經文頭一句,「觀自在菩薩」,那就是觀自在啊。那佛法就是可以用很少的文字得很多的解釋,有無量的含義呀。「觀自在」,觀什麼?觀「自」啊,那什麼是「自」啊?這問題就緊哪,一個跟一個,什麼是「自」啊?身體是不是?這個是不是「自」呀?是不是我呀?當然不是啊。我從來不這樣,哈哈哈……,以前的我早死掉了,哈哈哈……,現在的這個我也不知是從哪兒來的。大家也是如此。當年,剛才誰說的,當年我還抱著孩子來的,那個孩子現在都……,福民吧,現在孩子她的孩子都很大了,她也不是當年的她了,是不是?一切都在變化,刹那刹那生滅呀。我們這兒待一會兒的工夫,我們又死了多少細胞,長出多少細胞,起了很大很大的變化。身體不是這,早晚是要到火葬場的,燒成一堆灰的,那怎麼是自己呀,這是假的。

這個地方沒有做答案,究竟什麼是「自」,沒有給說破。所以有人老覺得夏老師講話總還留半句,這非常必要。那宗門最忌諱,所以「語忌十成」,你說到了十成,叫做犯諱,你要犯了皇上的諱要殺頭的。所以不是用文字給你什麼,像解釋名詞似的,一處處都給你……,還是要你自己去領會。

底下就是很具體地告訴你,觀自個兒在不在。「自」,你沒法……,現在你沒法理會,但是「你在不在」你還可以觀。怎麼叫在不在呢?這就很具體,這也很好下手。在一切時候裏頭,你是不是正念哪,你心裏想什麼呢?「不失正念,不離佛法」就是在。你先別管「自」是怎麼,先管在不在。怎麼在?你不失正念不離開佛法,你就在。觀你自己在不在,是初下手的方法。所以就是消歸自己、返觀、返照,都是這個事兒。你常常在,老在老在,你一個根還原,六根都解脫,就都解脫了。所以這一段很重要。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:

【如不知觀自己,不知自己在不在,則不能算入門。】

所以老修行聽聽,你不能這麼做,你不能够觀自己,你不知道自己在不在,你就算沒有進佛法的門哪。底下又是原話:

【修行人須經過多少困難,失敗,流淚,才能入門。六祖是一超便入門。】

這是一個特殊,先說到這兒。你是要經過多少困難,多少流眼淚,多少挫折,你才能真進門哪。例外的是六祖啊,一超直入。底下又是夏老師說:

【行者第一步以觀自在入手,觀自己念頭在不在,有哪些毛病和習氣。
最要緊是破我執,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,成就自己。
不能護疼,哪裡疼,哪裡下針。】

所以第一步就是觀自個兒這個念頭。菩薩所謂「善護己念」。我們這個受戒,這個比丘的戒,就是你有了行動才是破戒。你要是受了菩薩戒,思想中動了就是破戒呀。所以現在大家就這麼隨隨便便就受戒,不把它這些重要事情給大家講清楚,那他就時時都在破戒之中啊。不是說你做了壞事才是破戒,你思想一動就是破戒呀。看見一個美色,看見一個裸體女人,心裏一動,就破了色戒了,破了淫戒了。所以要觀自個兒在念頭上用功,善護己念哪。

要知道自個兒有哪些毛病和習氣呀,自個兒要有自知之明啊。這個所以最要緊的就是破除我執。我們一切毛病最主要的是我執。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個有「我」呀,這個「我」字可是確實不容易去掉啊。

「根本問題是改造自己」,所以一個人他不想改,就沒有成就。改造自己就是成就自己。所以我跟我那個大舍妹說:「你這個一貫正確」,就說你一貫沒有進步嘛。老以爲你那個是正確的,你就沒有改造嘛,沒有改造,所以你老是「我的一貫都正確」。你沒有改造,沒有改造就不會有成就啊。

「不能護疼」,那個疼的地方就正是毛病所在。最近來了一個美國的,她在美國、在台灣都是個頭頭,一個女的,講《楞嚴經》,講《維摩詰經》,講《六祖壇經》,到中國這幾天,南方還請她講。她通過了政協,通過了這個法源寺,教務處這個黨員跑來跟我聯繫,他說她要來,我就說讓她來吧,談了兩次。頭一次都談她怎麼樣怎麼樣,第二次她就不提了,再來提問題的時候,我一追問,她就講錯了,她就在最根本的地方講錯了。她跟那個沈某什麼的都在一塊兒的,我連沈某也一塊兒批評了。她就是,這一點我給她指出來了,她把那個「入流亡所」,「入流」她解釋爲入聲音之流。我說:「你錯了,入聞性之流。」她跟我抬槓。後來她說,她說是「那個註解都是這麼說」,說是跟我這麼說法。我說:「那不就對了嗎?我說的跟那註解一樣。」我說:「你單獨你一個人這麼說。」她這就是不知道她那個不能護疼。別的註解她都看過,那些註解她不能拿來改正自己呀,她就護疼啊。那就是護疼啊,你得捨得疼啊,得下針哪,哪兒疼,哪兒下針哪!這個過程中,一發現毛病你就護著它,讓它那兒存在。所以這一段,所以是真實的般若,所以夏老師說:「察過去習毋自欺」啊,就指這一些。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:

【度煩惱必須般若。
觀自己在一切時中有無把握。菩薩鍊心如礦師鍊礦,礦石成金後,不復成礦。】

就說我們現在怎麼樣呢,我們要常常看自己在一切時中自己有沒有把握。這個菩薩鍊心,就好像咱們這個冶金師、這個礦師鍊這個礦一樣,把這個鐵熔成了鐵漿,把鐵礦石把這個鍊成了鐵,把金礦鍊成了金子。鍊成了就是鍊成了,它不會再成爲礦石。 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話:

【菩薩,具名菩提薩埵,覺有情義。】

「菩薩,具名菩提薩埵」,這個翻譯過來嘛就是覺有情。夏老師說:

 【不能觀自己,不能自覺,則不能覺他,則不名菩薩。】

所以這一點,我這些年所主張的,跟這個夏老師的開示是一致的。現在很多人都是想,想去跟人講,想去弘揚,想去辦這個辦那個。你看夏老師這個話就很清楚了。你不能觀自己,不能自覺,你不能覺他啊!所以美國有個人,他也很急呀什麼的,我就跟他說:「你度生,你不能著急啊。」你想想這事兒,你想給人帶路,你的手電燈你沒電,你給人照路,那還不是彼此都是一摸瞎嗎,摸黑兒啊。你那手電燈你得有電哪!你得有光明啊,得把路照清楚啊。不然就是一盲引衆盲啊。現在一盲引衆盲的事情很多啊,都喜歡給人說,以爲在說法,其實在謗法。你不自覺,夏老師的原話在這兒啊,大家記下來呀,「不能觀自在,不能自覺,則不能覺他,則不名菩薩。」你不能覺他!所以我們爲覺他而自覺,就是這個意思。

所以在我這個《谷響集》頭一篇就是這個。我們的發心就是要利益別人,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別人覺悟。要叫別人覺悟,你自個兒得先覺悟。既然覺悟是最大的利益,你自個兒覺悟嘛,你也得到利益。但是你這個問題是爲什麼?是爲利他而覺他而出發的。所以這個不同於小乘,小乘就是自利自覺就完了。這是爲利他、覺他。你不這樣,你不能覺他。這個大夫你這個醫術不精,你就要給人開方,你庸醫殺人哪!或者你不殺人,吃完了他有後遺症,這個病好了那個病來了。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:

【深般若的深字應注意。衆生淺思。不深則不能入門。不圓發三心則不是佛教徒。】

所以佛教徒,這是夏老師的話啊,我解釋一下。所以佛教徒很不好當啊。就得有個嚴格要求嘛,你得圓發三心哪,你才是佛教徒啊。你不圓發三心,你不能算入門哪,你不是佛教徒啊。你組織上入黨,思想上不入黨啊。你這個組織上參加了佛教,你思想上不是啊。

圓發三心者,這三心者,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。底下用夏老師的話。

【三心者:
㈠、直心。直中也有方便,不得其直也造業。無般若也不行。
㈡、深心。不能停在表面,深心也離不開般若。
㈢、大悲心。無般若不能解決問題。】

所以就解釋,要圓發三心是哪三心呢?第一個是直心,直起直用,正念真如法一。夏老師說,這個直中也得有方便。你就直起直用,想幹什麼就幹什麼,沒有曲裡拐彎,你這裏頭也有時搞出錯誤等等的許多障礙。深心,就不能停在表面上,要深入,這都是簡單的解釋,這也不能離開般若。你沒有般若你這個鑽不下去。大悲心,要普度一切,要沒有般若也不能解決問題。這個就沒有再做很過詳細的解釋,圓發三心哪。

這個圓發三心就是發菩提心。這個發菩提心我們還是應當很好地注意。所以這個《無量壽經》裏頭,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所以有人只注意在我怎麼念得好,這沒有去檢查我的發心到底發沒發,發得够不够;結果是兩道題目,你一個題目沒有分,這道題目得一百也考不取呀,就是這事兒。底下夏老師就是說:

【「三心未發信非深」,故不能稱爲佛教徒。
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。能行深般若,則照見五藴皆空。應知是用「照」,不能用「想」。照是智慧,不起分別如鏡。】

「三心未發信非深」哪,這三個心你沒有發,你的信不是深信哪。「故不能稱爲佛教徒」,你信得不深嘛,所以不能稱爲佛教徒。「三心」,底下夏老師說,「三心都不能離開般若。能行深般若,則照見五蘊皆空。應知是用『照』,不能用『想』。照是智慧,不起分別如鏡。」我們要行深的般若,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嗎?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啊。假如你要不是行深的般若,你就不會能照見五蘊皆空啊。照見五蘊皆空,用這個「照」字很重要啊,那是「照」啊,那不是「想」啊。爲什麼咱們也能講《心經》,也能講得頭頭是道,咱們沒度一切苦厄,就是因爲咱們這是「想」啊,不是「照」啊。「照」是智慧啊。打個例子舉個比方來說,他這個不分別,照見這東西像鏡子一樣。這個跟那個咱們照相機的底片就不是一回事兒了,照相機的底片,照一回就不能再照了,它留下那個痕迹啦。鏡子呢,誰來都可以,照什麼,來仨人出三個人,來五個人出五個,張三走了,李四來出李四,李四走了,張三再回來又出張三,不起分別,不留痕迹。而清清楚楚,麻子就是麻子,是不是呀?胖子就是胖子,有鬍子就是有鬍子,多一根兒也不會多,少一根兒也不會少。所以這個「照」字,通過這個鏡子的作用,所以鏡子常常是個很好的比方。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事情要像鏡子就好啦。 底下就是夏老師說:

【如何用照?】

既然如此,咱們要用「照」啊,怎麼來用「照」啊?夏老師底下又說:

【太末蟲能緣一切,唯除火焰。妄想無孔不入,獨不能緣般若。起心即錯,動念即乖,故不能用想。】

「太末蟲」,所以這就是佛的偉大。「末」是微末,「太末」是極微末,極微末的蟲是什麼呢?咱們現在叫細菌哪,細菌還不是極微末嗎?這個細菌哪兒都能待呀,哪兒沒細菌哪,到處有細菌,種種的細菌,獨不能在火焰上待。咱們這兒有大夫,大夫都知道扎針,過去最原始的那個消毒辦法,我給張三扎了針,把那個針在火上燒一燒,然後就給李四可以扎了,這就是消毒。因爲什麼,那個針扎了有些細菌有些什麼東西,這個火上一燒,那細菌就消滅了,不能在火焰上生存。所以太末蟲哪兒都能待,就是不能在火焰上待。

咱們衆生的妄想是無孔不入,也就沒有地方它不能待的,就是不能待在般若上。這一點咱們要信下來。所以有人看了點兒經,看了點兒什麼,以爲我這就是了。你這就是跟釋迦牟尼佛抬槓啊,哈哈哈哈……。你還是在用「想」,你不是用「照」。真實的般若,你的那個「想」是永遠達不到的,你就請死了心吧。如果你認爲是達到了,那你就是說你錯了;不是別的,不是達到,你是錯了!因爲「起心即錯,動念即乖」啊,心一起、念一動都是錯誤,所以不能用想。這是夏老師的話。底下大家注意!

【這些話等于佛說。】

就是上面這些話,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兒說的。希望大家記住,這些話很重要。這就是對於上面的,把它肯定了。

註一:《淨語 • 觀世音菩薩贊》
觀世音 聖中尊 大悲願力宏深 廣度羣生出苦輪
證圓通 伏聞熏 稱名無剎不現身 循聲妙應普門
常念消罪滅貪嗔 全憑信念真 潭清風定月始臨
靈感在自心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