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聖衆第一 (之五)

底下就是菩薩,第一個是「普賢菩薩」。「菩薩」兩個字應該是「摩訶菩提質帝薩埵」,「摩訶」翻譯成我們的話是「大」,「菩提」翻譯是「道」,「質帝」是「心」,「薩埵」是「眾生」或者是「有情」,所以這個名號全翻過來就是「大道心眾生」,簡稱,把這個梵文簡稱為「菩提薩埵」(「菩提」就是「覺悟」,就是「道」),就是「覺有情」。跟佛證的一樣就叫做「覺」,無明還沒有盡就叫做「情」,要讓有情覺悟能同於佛這就是「覺有情」,這是菩薩的任務。所以「覺有情」就是「菩薩」兩個字的簡稱,含義就是「覺有情」。

為什麼菩薩稱為「大道心眾生」呢?因為他有四種大。《清涼疏》,「清涼」是國師,是華嚴宗的祖師,也是弘揚淨土宗的。他說為什麼菩薩稱為大?有四種,一個是「願大」,他的志願很大,求大菩提故;二是「行大」,他要廣利眾生;三是「時大」,他可以經過無量數劫來度化眾生而無疲厭;四是「德大」,具足一乘的種種功德,不是一般的功德,一乘的功德。「一乘」就是《法華》的,不是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都是佛乘,「一佛乘」,他有「一佛乘」的種種功德。因此有這四種大,所以稱為「大道心」。《法華》有六大,「一、信大法,二、解大義,三、發大心,四、趨大果,五、修大行,六、證大道」,說明這「大道心」。所以這「大」不一樣的。

這個「普賢」的含義也可以翻譯為「遍吉」。清涼國師在他的《華嚴經疏》裡頭,他說「普賢」有三種普賢:第一是「位前的普賢」。就是你只發了普賢的行願、發了大的普賢的心,就是我們說發了大菩提心。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發菩提心。所以必須先要明白「菩提心」是什麼。現在有的人問他什麼是菩提心,他就不知道。淨土宗要往生的人,都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」你只有一個念,沒有發菩提心,只有一條腿,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,鳥只有一個翅膀。要發菩提心,可以一點點來,很不容易。簡單稱為就是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願力相結合。大慈悲不是小慈悲,大智慧。

二是「位中普賢」。指著他是等覺菩薩,就是等覺的普賢。所以普賢菩薩可以示現為因地,只發了普賢的願,可以示現為位中菩薩等覺菩薩,只差一位就是佛位,等覺之上是妙覺,妙覺就是佛,只有一分的生相無明還沒有破,就差這一點點,這一破就是佛,等覺菩薩。

第三是「位後普賢」。已經成了佛之後的普賢,他因為得了果還不捨他因地之所行,所以稱為「位後」。這個「位後」的意思,《清涼疏》說,「果無不窮曰普」,一切果位沒有不窮盡的,佛位也窮盡了,這個叫做「普」,這就是「位後普賢」。「不捨因地曰賢」,他已經成了佛,他還不捨因地,還在修行,這很賢,哀憫眾生。所以「普賢」的含義,就是位後的含義,就是說這是佛的化現。

至於《會疏》裡頭所說,「體遍法界,故曰普」,他的體遍於法界,所以叫做「普」。「位鄰極聖,故曰賢」,他的位置靠近了極聖,就是佛,所以叫做「賢」。《會疏》的解釋是「位中的普賢」,正是等覺菩薩的妙位。位鄰極聖,他的地位鄰近於登峰造極的聖果,是等覺菩薩的地位,所以這是「位中的普賢」。「位前」就不用說了,那就是示現剛發了這個心。

底下還有引證了幾種經論來解釋「普賢」,我們就不再說了,時間很緊,願意看的自己看一看書了。

底下就是「普賢」、「文殊」,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脇士 ,就好像極樂世界觀音、勢至一樣,是釋迦牟尼佛會中的上首,在華嚴會中也是上首,毘盧遮那的上首。

再有,普賢菩薩是一切佛的長子,在《四十華嚴經》裡頭說,「一切如來有長子,彼名號曰普賢尊。」一切如來有一個最大的兒子,他的名字叫做「普賢」。這是什麼意思?古人都是以長子來繼承的,現在日本還是這樣,父親的家業長子繼承,二兒子、三兒子都沒分,不像中國可以分家,他那是長子繼承。所以國王都如此,長子是太子,其餘就不能,都做皇帝不行的。如來有長子,就是繼承一切如來的是普賢。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,普賢在我們的會上是如來的法身所顯現,化身為等覺大士來演唱聖教。

如果從密教來看,普賢就是密教最初的祖「金剛薩埵」,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。在密部經典中,這部《陀羅尼經》說,「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」,所以「金剛手」就是普賢,是法身大士。還有金剛智,這是一位金剛上師,他的《五秘藏訣》裡頭說,「金剛薩埵者」,「金剛薩埵」是誰?「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」,另一個名稱,也叫做「一切如來長子」,也叫做「大阿闍黎」。現在這個「阿闍黎」大家就混叫了,什麼人都想當阿闍黎,都是不如法,很多地方大家就不重法了。本經裡頭〈德遵普賢第二〉品中,也還有「為教菩薩.作阿闍黎」,有這樣的經文。

在我們這個經中,把普賢大士列為上首,「正顯密淨不二」。剛才說了「禪淨不二」,這個地方顯了「密淨不二」。「密淨不二」,念佛號就是念咒,大家都輕視念佛號,而想去念咒。《金剛經》說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你只要能信得及。所以禪宗說一莖草可以當丈六金身用,丈六金身當一莖草用。所以有許多都是所謂仁者妄生分別,自己在那生了分別。先師夏老居士說,淨土宗就是密教顯說,密教公開了就是淨土宗。藏密最古的是紅教,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所以紅教尤其尊重阿彌陀佛,勸大家生極樂世界,這個和其他的教派不大一樣。真正「密淨不二」的這些,在這個註解,不詳細說了,這個地方說了一點。

再底下是「文殊」。「文殊」翻「曼殊室利」,也翻「妙首」,也翻「妙吉祥」,也翻「妙德」,是諸佛之師。《放鉢經》釋迦牟尼佛自己說,「今我得佛」,今天我成了佛,「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」釋迦牟尼成佛是由於什麼?都是文殊師利的恩惠。「過去無央數諸佛」,過去說不清那麼多的佛。「皆是文殊師利弟子,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。」當來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薩的威力所致。「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」,釋迦牟尼佛說小兒都要有父母。「文殊者,佛道中父母也。」極讚文殊。所以《心地觀經》說,「三世覺母妙吉祥」,三世諸佛覺悟的母親就是「妙吉祥」,就是「文殊」,「妙吉祥」是文殊的號,又一個號。

「文殊」還有一個號叫做「妙德」。「妙德」是什麼意思?《法華嘉祥疏》說,「文殊,此云妙德。」為什麼稱為妙德?「以了了見佛性故」,他了了然地見了佛性。因為了了見佛性故,就「德無不圓,累無不盡。」〔註一〕所以禪宗說,悟了就是佛,不悟就是眾生,它中間沒有這些個過程。正如國際上稱禪宗是中國的,禪宗是很殊勝。「德無不圓,累無不盡」,稱為「妙德」。

《會疏》是日本人的著作,「具三德秘藏」。涅槃有三德: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三德的秘藏,而神化不可思議,所以稱為「妙德」。再解釋「妙吉祥」,《圓中鈔》說,《圓中鈔》是幽溪大師作的,「微妙三德,同佛所證。」剛才說這個三德,他這三德同於佛之所證,所以叫做「妙吉祥」。底下不再引證了。

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。在咱們世界是文殊,在五台。當然不只是在五台,但是他常常示現在五台,遍一切處不單是五台,但是跟五台很有緣。他在他方世界,北方的常喜國成佛,叫做寶積如來;過去是龍種尊王如來,大家拜懺,龍種上尊王佛就是文殊,在北方的常喜國;將來成佛叫普見如來。所以文殊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都是成佛的人。現在示現在大會之中,以大智最尊,表這個法門是菩薩中的大智,唯有大智才能信入。所以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大家要知道,一切世間裡頭包括什麼呀?它不僅僅包括六道,包括聲聞、緣覺,包括菩薩,包括一切世間的這九種。

還有妙德是什麼?就是了了見佛性,他位鄰普賢居第二位,也是表示禪跟淨不二。了了見佛性,後頭經中都有他方許多菩薩,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說法,阿彌陀佛說法都是這樣的,都是一味的,都是這個精神,都是了達實相,了達諸法皆空。

底下就是彌勒菩薩。「彌勒菩薩,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。」彌勒菩薩可以翻「慈氏」,咱們叫「慈氏」,他的印度名字叫「阿逸多」,「阿逸多」就翻成「無能勝」,具足的說就是「慈無能勝」,這是「阿逸多」的意思。《彌陀疏鈔》裡講,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親胎中就有慈心,所以他們這一族,過去這一族都叫做「慈氏」,這是「慈氏」這個名字的來由,他們這個名號。

「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」,他也發願願意跟他一樣的這個名號,他就得了「慈心三昧」。再有他在當婆羅門的時候,號稱「一切智,於八千歲」,八千年裡頭,「修習慈行」,修慈。又在弗沙佛的時候,跟釋迦牟尼佛一塊發菩提心,修習慈定。《思益經》說,慈氏是「眾生見者」,都能得「慈心三昧」。《悲華經》說,彌勒大願,在刀兵劫裡頭擁護眾生。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彌勒內院。他稱為「補處」。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後,就到人間成佛。這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,我們地球是多少年呢?這個算出來了,地球要在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以後,才是彌勒菩薩來,才會龍華。

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,等彌勒菩薩來。等彌勒菩薩你就不知道要等多少時候了。等他來時,現在修過佛的人,將來等彌勒來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。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,這個時間你要輪迴六道,天堂、地獄去轉,那就遙遠得很了。他的福德最勝,那個時候人的壽命很長,福德很好。他不像釋迦牟尼佛,他「三會龍華」度生事業就圓滿了。

現在以三個大士作為我們的上首,因為這三位跟咱們淨土的緣特別深哪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它裡頭我們稍微讀一讀,他發了十大願王:「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剎那,一切諸根悉皆散壞」,「一切威勢悉皆退失,輔相大臣、宮城內外、象馬車乘、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無復相隨,唯此願王不相捨離。於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。」所以一部《華嚴》,最後就是這個《行願品》哪,說明講的就是這個呀。所以淨空法師,他就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楞嚴》,最後就讀到《行願品》,最後他就改了,專弘淨土了,他專弘專修淨土了。他就是看見這《普賢行願品》,感動了。

而且下面說,「願我臨欲命終時」,這個「我」就是普賢菩薩。「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。」這是他發願往生。文殊,大智慧的文殊,多少佛之師,發了同樣的願。就是普賢菩薩的文字是七言,他的文字是五言。《文殊發願經》說: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。」

這跟普賢,這兩個文字裡頭,在《註解》裡頭寫得比較全一點。我這簡略一點。所以這兩個大士都發了大願,都求生極樂,所以以這兩個菩薩做為上首,讓大家仰信。文殊這樣的大智、普賢這樣的大行,我們就要信這個大智、入這個大行,我們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。所以在這個經中把這兩位大士列在最前。

再列彌勒是什麼呢?因為彌勒就關心淨土,他曾經就問過淨土法門。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在《大寶積經》裡頭,彌勒就問佛,他說:「若有眾生發十種心,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,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。世尊,何等名為發十種心,由是心故,當得往生彼佛世界?」所以彌勒同樣是請佛講這個念佛往生的法,而且這個經的後半部,佛就把這個經囑咐給彌勒菩薩。所以佛這個時候就說,對於這個經,是諸佛所讚歎,就「咐囑汝等作大守護」,汝等就是彌勒等,「當令是法久住不滅。」所以彌勒承了佛的囑咐,他就要弘揚這個經,持這個經。所以彌勒不但將來在龍華會上要說這個經,因為他受了囑咐,他答應了,他必然龍華會上還是說這個經啊,所以大家都可以得度啊。而且我們可以說,盡未來際還是說這個經嘛。你看這個普賢,位後普賢,成了佛他還在度眾生嘛,還是在常說不絶嘛。

「賢劫」就是現在我們這個時劫。「賢劫中一切菩薩」,咱們這個世間為什麼稱為「賢劫」呢?因為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佛出世。根據《佛祖統計》,第一個佛叫做拘留孫佛,第二個叫做拘那含牟尼佛,第三個迦葉佛,第四個釋迦牟尼佛,以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個佛。但是這個佛到下一個佛之間,剛才說了,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,時間還是很長。所以有佛的時候少,沒有佛的時候長啊。所以我們不要錯過當前這個最寶貴的機會。

上一品就是「六成就」。我們這個一萬二千比丘超越別的經典,這個同於《法華》;普賢最為上首,同於《華嚴》。所以表示我們這個經跟圓教最高的兩部經,一個《法華》、一個《華嚴》是同等的。第一品咱們就講完了,下面講第二品。

註一: 此處原文是「累無不盡」,最初的東林版(即當時講座所用版本)誤植為「果無不盡」,後黃念老曾親自圈出此一錯誤,但直到2013年的校訂版始改正。淨空法師對「累無不盡」的解釋是:「累是煩惱,煩惱斷乾淨了」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