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 (之六)

所以在四句之後,才有「調眾生.宣妙理。」「調」者,是調和。「眾生」,是一切有情。「宣」是宣揚、開示。「妙理」就是實相的理體,不然不能稱為「妙理」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所說的「佛之知見」。要「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」,這個是宣妙理。讓一切有情「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」,是調眾生。現在你要度眾生,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佛知見,所以這弘法就很難了。所以把這個就解釋得很清楚了,「調眾生.宣妙理」,「宣」什麼?「開佛知見」,「示佛知見」。怎麼調眾生?眾生就「悟佛知見」、「入佛知見」,「調眾生」。

「貯功德.示福田。」他要貯積功德,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,因為你有種種功德,你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了。「福田」者,這個「田」就是世間所謂的「田」,我們種稻子的地叫稻田、種麥子的地叫麥田。種福報的地稱為「福田」。

《淨影疏》曰:「貯積多德,名貯功德。」你積累了修行種種的德,這個叫做「貯功德」。「貯功德」你能夠示現出來受眾生的供養,這就是一種示現,所以叫做「示」。可以出生世間的福跟善,他供養你,他得到福,可以修善,「如田生物」,像田生東西一樣,所以稱為「福田」。

《甄解》就說,「福田」是什麼意思?「供養如來,所施雖少」,供養佛,哪怕只是一枝花,過去釋迦牟尼佛不就是獻了點花嗎?但是得福就宏大了,「猶如良田」,你撒下的種子只是一點點,但是你收成就多了。《菩薩本行經》:「所以佛為福田」,佛是福田,因為他「貯無上功德故」。「貯功德.示福田」就是指這個意思,這些大菩薩都是修習種種功德,顯示給眾生做為眾生的福田。真正的福田,佛是福田,因為功德最圓滿。

底下,《俱舍論》它有四個「福田」,這廣義的,不光是佛了。

一個叫做「趣田」,六趣的田,指著畜生。現在很多外國人都愛護動物,有種種會,他們都不信佛教,但是他這也是合乎這個道理的。這「六趣」你是愛護這些動物,誰上次說雷根夫人穿了一件貂皮大衣,愛護動物會寫信提抗議,你要穿貂皮大衣,別人都穿,貂就要死得多了。其實這個都對,他雖然不信佛,這是個「趣田」,你愛護眾生,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。」所以佛是最平等的。畜生它很苦,放生種種的,優待動物,這是一個「福田」,不光佛是「福田」。所以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,最平等了。

第二個是「苦田」。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去救濟,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「福田」。

第三是「恩田」。父母對我們有恩,我們在父母前行孝,這也是種「福田」。

第四是「德田」。功德的「田」,就是三乘的賢聖,小乘、大乘的一切賢聖。小乘從初果一直到四果。「賢聖」,地前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是「三賢」;到了地上菩薩就是「聖」,十地、等覺、妙覺都是「聖」。三乘教的一切聖賢都是「福田」。這是廣義的「福田」。

所以前頭四句之後,底下就是「調眾生.宣妙理.貯功德.示福田。」

「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。」這個眾生有種種病,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,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,又是八萬四千種藥,是「應病與藥」。所以「法」也無定法。等到病要好了,藥也就不要了,老吃藥就執藥成病。本來藥是為去病的,你這病好了還吃藥,你倒添了病了。所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,病是喻眾生的苦。《涅槃經》說:「度眾生故,為說無上微妙法藥。」因為眾生有苦,要除掉這個苦,所以說這一切法藥,這些藥。「苦」指的是什麼?一種說三苦。「救療三苦」,這是「三苦」。苦有「八苦」、「三苦」,這說的是三苦。

「三苦」,一個是「苦苦」,一個是「壞苦」,一個是「行苦」。「苦苦」,這個事本身是苦的,這是「苦苦」。第二種是「壞苦」,這個事本身你是很留戀的,它一不存在一破壞了你難過了。比方世間的眷屬,夫妻恩愛,當時你覺得很幸福,但一天死掉一個,那一個活得就很苦惱。對於孩子也是如此。你有很好的一個電視機,你天天要看,喜歡得不得了,一天讓人砸掉了,你就很難過。這是「壞苦」,它東西不能不壞。還有個「行苦」,念念遷流,這個苦是不斷的,這個苦大家一般理會不到。這是解釋這個地方的「三苦」。

但嘉祥大師他有一個另外的解釋,他說這個「三苦」是「三有之苦」,就是色界、無色界、欲界的三界眾生有生死之苦,這個「三苦」是指的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。這兩種說法有所不同,日本的《甄解》他的評論,他說「祥釋為穩」,嘉祥大師的解釋穩當一些。都對,哪有錯的?那三種苦也得除,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更穩妥一些,因為要除眾生生死之苦,就很合淨土宗的宗旨。

淨土宗的特點,它有它的特色,就讓眾生你能夠「即身」,就是你這個肉身出生死之苦。別的法門出三界你得斷見思惑,是阿羅漢的水平。「見惑」是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取;還有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十樣。等到「思惑」就是更細的「貪瞋痴慢」,要把不但是人間的這種「貪瞋痴慢」都去掉,連天界的「貪瞋痴慢」都去掉,無色界天的「貪瞋痴慢」都去掉。所以天人都是很神明、很高,不像世間人這麼凡俗,但是他們也有我慢、也有貪,他都去掉,這才是什麼?證阿羅漢,這才能出三界。

現在大家試問誰能夠這個「貪瞋痴慢」一點也沒有了?恐怕不但是說一點都沒有,我看起碼我自己的「貪瞋痴慢」我是具足的,所以你要出去就沒有希望。只有淨土法門是帶惑往生、帶業往生,不是叫你斷惑,這是最突出之處。所以這一說,就是《甄解》和嘉祥大師這一說,「以諸法藥,救療三苦」,就是說這個殊勝的淨土法門,讓一切眾生可以出三界的生死之苦解釋這個「救療三苦」,這更符合於淨土宗經典的含義,所以它稱為「比較穩」。

底下,「升灌頂階.授菩提記。」這密宗啊。我們今天也順便說一說,密法現在是陷阱到處都是,不能輕易去學密法,我也不是贊成人家去學密。可是有一點,絶不可以隨便去毀謗密法。像過去北京有一位,他就認為密法就是魔法,很籠統的這樣子批評。當然我們知道現在的密宗,有些所謂傳法的人那就是魔,這是不錯的。但是不能夠說因為這些人,就把這個法也都說成是魔,這個不行啊。所以我們不能夠隨便來予以毀謗,這一點是很重要。

所以到這個地方來的這些大菩薩,他們都「升灌頂階」,這個對密法很重要,「授菩提記」。他們自己得到灌頂,而且他給一切眾生灌頂,這是「升灌頂階」。所以我們有時說,不懂只管不懂,就怕不懂裝懂。密法這個問題,可以說我是學顯教,這個密我沒有深入,我不理解,這不要緊,就怕隨便自己根據自己這些見解就隨便瞎議論。就像那個王老居士,不是過去在這任過教嗎,他對於密宗也是一筆抹殺,這都是不相宜的。

「灌頂」是印度古代的一個制度,國王他要即位的時候,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,表示他就要登位了。密法也相同,有灌頂的法。灌頂有多種,簡單說分兩種,其實還很多。分兩種:

一種叫「結緣灌頂」。跟修行人結個緣,你來求法跟你結個佛的緣,將你引到灌頂的壇裡頭,教給你本尊的手印,教給你本尊的咒語,以後你就有資格去修行,依所傳的法去修行,這叫做「結緣灌頂」。所以很多密宗的書,封皮上寫「未經灌頂,不許翻閲。」有的人說不管它,就看了,其實那個事,還是很什麼的。它如果寫了在封面上,印了幾個大字,「未經灌頂,不許翻閲」,就是這個法你沒有灌頂,這個經你不可以看。它這也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或者什麼秘密,就是慎重,你要經過這種灌頂,你才可以修、可以看,表示慎重。

第二種是「受職灌頂」。「受職灌頂」是什麼?你如法修行的人,你給他傳授密法,給他做了灌頂,給他這個灌頂之後,授職,給他職位,就是他可以做師父了。所以現在可以幾乎說,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是很如法的,不是師父真正的允許他去傳徒弟,這樣子就是不如法的。所以這個是要經過「受職灌頂」,你受了這個灌頂之後,你才堪受師位,在密法中做阿闍黎,受了職務了。這是「灌頂」的兩種含義。還有兩種含義底下再講。

另外詳細說,密法正式有四種,除了「結緣」之外,還有四種灌頂,但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戒。有的人不受戒,什麼法都修,沒有戒,你修什麼都不相應啊。

所以為什麼你們現在是稱為「師」?你們比丘是二百五十條大戒,不受戒行嗎?密法也如此,是要受戒的。現在有人只是傳法不傳戒,他自己都不受戒,現在就是這種,很亂。所以現在就是說有人要想學密宗,大家就可以這麼說,淨土宗是密教顯說,凡是密教所有的殊勝之處淨土宗都有,你安安心心修淨土就行了。「阿彌陀佛」就是咒。

往生咒第一句,按照字音念,「南無阿彌多婆夜」。念南無(楠梧)大家知道這念錯了,應該念南無(那謨);阿(ē)也念錯了,應該念阿(ā)。這個很可以證明,劉備的兒子叫阿斗,你只能念阿(ā),你一個小孩小名叫阿(ē)斗,有這樣取小名的嗎?你喊都喊不清,阿(ē)斗;阿斗、現在南方人喊阿三、阿四、阿猫、阿狗,都是讀阿(ā)。這個字是兩種讀音,在唐朝時是普遍讀阿(ā)的。所以「南無阿」三個字校正了。「夜」,南方人「夜」讀亞(ya),夜晚。所以「那謨阿彌多婆夜(ya)」。梵音的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讀「南無阿彌達巴亞」(Namo Amitabaya)。所以,佛號就是咒嘛,這是一個方式,大家好好的念佛,就是念咒。

對於密法,就是現在有很多很多不如法,那是他們個人的事,不能因此對於密法來否定。底下,「灌頂」還有「初位」與「後位」之分。前面說的是「初位」,取了海水給他灌頂,從此以後他就是聖眾都應當尊仰,此人則定受法王之位,這一種是「初位」的灌頂。「後位」就不同了,「後位」在《秘藏記》裡頭,「菩薩初地乃至等覺,究竟遷佛果時」,初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,他到達正式要遷到佛果成佛的時候,在這個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,他就自己圓滿了,證佛果了。所以「灌頂」有這個殊勝的含義,一切大菩薩最後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為他灌頂。

現在我們來看,這個「灌頂」不是「升灌頂階」嗎?現在來會的這些菩薩,都是「位後」的普賢,都是「從果向因」,都是佛的示現,所以他們所受的灌頂當然就指的「後位」的灌頂、成佛的灌頂。所以「升灌頂階」就是指的這個意思,他們都是經過最後的灌頂,證佛果了。而對於教導眾生,那就是指「初位」的,或者是就給他一個「結緣灌頂」,或者給他一個「受職灌頂」。所以「升灌頂階」就表示,一個是灌頂的含義,一個也要代表密法的重要。與會的諸大菩薩都是如此。

「授菩提記」,「授記」是什麼?「記」是一種懸記。佛對於發大菩提心的眾生,給他一種「授記」,就告訴你將來一定作佛,作這個「懸記」,這個稱為「授記」。

憬興這個人也是個新羅人,就是現在高麗、朝鮮人,朝鮮當時有很多古德。憬興他對於《無量壽經》有一部註解,這沒有單行本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。他說「聖說當果,令識因利。」「聖」就是佛,佛說「當果」,就是當來的果。「授記」就是說你當來的果,你當來要得什麼果。為什麼要跟他說當來的果?令他認識,他現在不是在因地了嗎?你知道你的因地,將來得的利益跟這個殊勝之一種利行,這是一種極利的利根,也是極有智慧的一種行動。所以這個叫做「授記」,告訴你要成佛。

成佛是什麼?不是一個預言,讓你認識你現在之所行是非常殊勝的,是有真實利益的,鞏固他的信心,鞏固他的修持。他知道你現在種的是菩提因,當來一定得菩提之果,這個叫做「授記」。《法華經》裡佛給多少多少人授記,都授記成佛,連提婆達多都授記了,所以《法華經》是授記最多的。

現在說的這個授菩提記是什麼呢,表示這些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,都當作佛的;並且也表示這些在會的菩薩們也給眾生授記作佛,因為他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,所以他也可以給眾生授記。

「為教菩薩.作阿闍黎。」這又是密宗,這些個法會大眾要教這些菩薩當阿闍黎,所以「常習相應無邊諸行」。「阿闍黎」應該翻為「軌範師」,當軌範的,現在我們還是用「和尚」。你「阿闍黎」是誰?你們受戒的時候,還是用「阿闍黎」。不過這個地方,密宗稱為「金剛阿闍黎」。所以現在是「升灌頂階.授菩提記。為教菩薩.作阿闍黎」,這麼連下來,這個「阿闍黎」是「金剛阿闍黎」了。為什麼稱「金剛阿闍黎」?因為密教的「阿闍黎」代表的就是「金剛薩埵」,「金剛薩埵」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,永為密教初祖。這些大士都「德遵普賢」,普賢就化身「金剛薩埵」,所以現在這些「德遵普賢」的人也教導眾生你們當阿闍黎。

「相應」是相契合的意思,「相應無邊諸行」,彼此能夠相契相合稱為「相應」。比方「境智相應」,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;「照見五藴皆空」,你能照的有智慧,般若波羅蜜,但是你真把這個「境」看成「空」了,「境」跟「智」就一致了、就相應了。你說「我照見五藴皆空」,現在有人一開工資,覺得獎金少了一點,馬上就不高興,這個境他不空啊。境智得「一如」,你的智慧認為它是空,這個裡頭他就不再為它而動念,這叫「相應」。密宗是三密相應,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,它之所以能夠「即身成佛」,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。

「如來」有身密、語密、意密;眾生的三業,身業、口業、意業。「身」就殺、盜、淫,「口」就妄語四種壞事,「意」中就是所謂貪、瞋、痴。有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這十種惡業;身、口、意造業,讓眾生造惡的三業頓然相同於佛的三密,身你結印,口你持誦真言,心中所緣的是般若。這樣三密齊修的人有的時候不很容易得,你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。這就是淨土宗的道理了,你就念一句佛號,就是從一個密下手。一個密下手也能相應,也能即身成佛,當你成佛的時候,其他兩個也都相應,自然相應了。所以這個就是「升灌頂階」。

「授菩提記。為教菩薩.作阿闍黎。」為了要教導一切菩薩都能當金剛阿闍黎,所以這些與會的菩薩他們經常修習密法相應的、無邊的種種修行。從這裡我們也看出「密、淨」的不二。今天我們談了一些「密淨不二」的道理,今後不多談了。

底下,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。無量諸佛咸共護念。」「善根」者,指的自己的「身口意」三業,剛才不是說「身口意」三業嗎,三業所行的善。我們剛說造業,要修「十善」哪,修「十善」是「身口意」都做了善,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,叫做根。沒有根的一拔就拔出來;有根的,根很深就不好拔,拔不出來,你得刨。這是一個含義,堅固不能拔、不能動搖。再一個含義,它能夠出生妙果。因為修了善,善它不是一個死的,它還能引出很好的妙果。所以戒能生定,定能生慧,這一切還能出生妙果。它這能生啊,有福能生般若光,這是能生妙果。行善,福是種善的結果,而且能「出生餘善」,出生別的善,善事引善事,所以叫做根,根就能結果,還能長。

所以「諸佛的護念」,「護念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保護和憶念,諸佛就保護這種人。所以教菩薩作阿闍黎,自己修無邊相應諸行,對於菩薩無邊的善根都叫它成熟,這樣的話,於是乎無量諸佛對於這些大菩薩都是共同護念,保護和憶念的。《會疏》就說,「護」是覆護,就是保護的意思。「念」就是心中老記念,不把它忘了,常常攝受。《淨影疏》講「護」是什麼?「護」是讓他離惡,讓這惡事他不沾邊,他能離開。「念」是什麼?「念」叫它增上,讓它增長。所以這個意思就很深了。諸佛菩薩護念我們,讓我們這個惡事,我們自然就會遠離,善的事情自然增長。

經上說,證了三果之後,你去刨地的話,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你這個工具三尺遠,你不會一下子誤傷了它,這就是「護念」的結果。所以到了這步,他這種作惡的機會就少了,所以善能生善,就得到諸佛的護念、加被,自力還有他力。所以這個也是綜合來讚歎會中的大士,這是總起來了,無邊的善根,護持一切菩薩善根,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,讓他們「遵修普賢之德」,這個善根都增長、成熟,得到護持。

以上這一段還都是在「轉法輪」裡頭,「轉法輪」這個很長,後頭還有兩大段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