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藏因地第四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「正宗分」,下面第二卷。打個比方,「序分」如頭,「正宗分」如身體。這個身體很重要。心臟,這心臟是血液系統;這個肺是呼吸系統;胃呀,這個腸胃是消化系統;神經,都在這兒啊,所以正宗分很重要,這就打個譬喻。下面呢,正宗分就很多了,我們現在就進入正宗分。前頭一段大家可以自己看看,我們現在就是直接,因為我們談了一年還沒有談到彌陀,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會上來會的聖眾,只是「序」。佛就告訴他,他就問這個事,阿難啟問。

「法藏因地」,這是第四品,這是正宗分的頭一品。

【佛告阿難。過去無量不可思議.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名世間自在王如來.應供.等正覺.明行足.善逝.世間解.無上士.調御丈夫.天人師.佛.世尊。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】

「過去無量不可思議.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」「無央數」者,就是無盡數。「劫」就很長,上次說過。說不清那麼多的劫,有個佛出世,名「世間自在王如來」,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。「佛」是通號,「世間自在王」是別號,那個佛他獨有的號。

《甄解》它的解說,它說這個配「般若三德」。說這個王,法身出現一切如王。他說這個王,世間自在王,「王」就是配這個法身。「自在」就是解脫,你為煩惱所縛就不自在,你自在就得到解脫,解脫德。你通達世間,通達世間要智慧才能通達世間,這是般若德。所以在「世間自在王」這幾個字就把「涅槃三德」包括了。「王」代表法身,「自在」是解脫,「世間」了達這是智慧,三德圓攝。所以這個就是「三一相即」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「涅槃三德」如 ∴ 字三點。這是名「世間自在王」,就解釋這個佛的名號。

「如來.應供.……佛世尊」,這是佛的十號。佛的十號常見的有三種不同的提法。《成實論》、《淨影疏》都是這樣,依著《成實論》把「無上士」跟「調御丈夫」合成一號,「無上士調御丈夫」是一號,「佛」和「世尊」是兩號,這樣成「十號」。《涅槃經》、《瓔珞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不是這樣,它是把「無上士」和「調御丈夫」分成兩號,把「佛」和「世尊」單獨成為一號,這是第二種。這都是小事。我們現在根據《涅槃經》的,「無上士」、「調御丈夫」還是兩號,「佛」跟「世尊」合起來。「如」就是「真如」。這是十號,這個十號是通號,一切佛都有十號。實際是無量的號、無量的德號,但是簡之為十號。

日本的《合讚》說,根據《涅槃》,它說:「云何名如來?」為什麼稱為「如來」?「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。云何不變?過去諸佛為度眾生,說十二部經,如來亦然,故名如來。」就是說如來者,如諸佛過去佛一樣這樣而來,這是根據《涅槃》。《會疏》說:如來義有三個,如來實際是「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」。《金剛經》說的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,本來無來去的,這是說的法身如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很多境界是法身境界,「亦無所來,亦無所去。」

《轉法輪論》:「第一義諦名如,正覺名來。」什麼是「如」?第一義諦是「如」。「空有」本來圓融不二,這「如」啊。「第一義諦」這樣叫做如,而證到正覺名為來。這都是自然契合第一義諦成等正覺,由這麼而來,這就是報身如來。

《成實論》,《成實論》本來是小乘的書,「乘如來道,來成正覺。」「乘」是乘坐的意思,也就是說是你所行吧,行於如來的這個道來成無上正覺,故名如來。這是所現的應身如來。像釋迦牟尼現身為太子,而後在樹下睹明星成道,這是應身如來。

《會疏》底下還說,他說《天臺壽量品疏》(《法華壽量品》):「如者,法如如境。」它是以「如如」為法,也「如境」。「如如」,兩個如字,「如如」,如那個如。「非因非果」,離開因和果,也離開「有佛無佛」,但是不管是因是果、有佛無佛,但是這個「如」,性相常然。「如」,這都如,它就沒有變異,變了就「不如」了,性相常然;遍一切處也沒有兩樣,所以空間、時間都突破了;「不動而至為來」,這個說的就是法身如來。如來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所以對於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,剛才已經說過了。

「應供」,《大論》說,佛的一切結使都沒有了,得了一切的智慧,應該受一切天地眾生的供養,所以應受供養,稱為「應供」。其餘的,《淨影疏》、《會疏》沒有什麼新的意思,差不多,大家自己看看。

「等正覺」,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,說全了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舊的翻譯就是「無上正遍知」。「阿耨多羅」就是無上,「三藐三菩提」就是,肇公註解就是「正遍知」。「道莫之大」就是「無上」,道沒有再更過於此者,就是無上了。這個道是真的、正的,他沒有不知道的,所以就稱為正遍知。這是第三個號。

第四「明行足」。「明」,有解釋為神通的,《會疏》、《淨影疏》都是這麼解釋。但是《淨影疏》他另外又一個解釋,「明是證行」,是證所行,「證法顯了」。「明」,用這個明來證所行,證這個法很明顯,叫做「明」。這個「明」就是智慧了。

《涅槃經》說,「明者,名得無量善果。」什麼叫做「明」?就是得了無量的善果。「善果」者,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所以這個「明」字就不是指神通,不是三明六通那個明,後頭說是證行,這個已經進了一步,這個就是得果了,所以就以無上正等正覺這個「覺」作為明。我們現在解釋名號也是根據《涅槃》,用它第三種的說法。「行足」呢,《涅槃經》說:「行名腳足」,「行」就叫做「腳」,就是我們的腳。「腳足」是什麼?「名為戒慧」,我們持戒跟智慧,乘著戒慧的足,就是修戒修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名為明行足。依止戒慧、修行戒慧,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稱為「明行足」。實際「明行」就是「戒慧」。

《會疏》也就沒有多少,大家自己看一看,這稍微有點不同。再把《淨影疏》說一說吧,《淨影疏》也是這個說法,就是龍樹的話,「戒空慧等,名之為行。」〔註一〕「此二」,「二」是什麼?就是「戒」和「空慧」這兩個,都「圓具」,圓滿具足,故名為足。所以「明行足」就是「戒」和「空慧」都圓滿具足的意思。這許多的解釋我們可以合參。

「善逝」,「善」就是好,「逝」是去。《大論》說,什麼叫「好去」?就在種種甚深的三摩提(就是三昧),無量的大智慧當中去。就說怎麼叫「好去」?到種種的三摩提、無量的大智慧去。像偈子說,「佛一切智為大車」,佛以一切的智慧做為一個大車,以「八正道行入涅槃」,這個叫做「好去」。入無量智慧三昧中去,一切智做為大車,由八正道證入涅槃,叫做「好去」。底下簡單一點,這個文字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。

「世間解」,「世間」就是五藴,諸佛了達五藴,「照見五藴皆空」,叫做「世間解」,這是《甄解》的話。《淨影疏》說:「世間解者,是化他智。」能夠教化他,這個相當於差別智。「善解世間,名世間解」,這是《淨影疏》的解釋。《會疏》的解釋,「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,無不解了。」不管是世間、出世間,一切種種因、種種果,如什麼因,得什麼果都解了,名爲「世間解」。所以我們把它綜合起來說,「世間解」就是化他的聖智,如來如實知道世間、出世間種種因果的法。

「無上士」,佛是最尊,所以稱為「無上」。這個很好,「有所斷者,名有上士。」你有所修有所斷,名為上士。「無所斷者,名無上士。」所以有學位就低了,無學位就高了,也是一樣的意思。有所斷是「上士」,無所斷名「無上士」。《智度論》說:佛涅槃是自己證到的,不是從他那兒得到的,也將導引一切眾生入涅槃。在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,在衆生中佛也是無上。佛以持戒、禪定、智慧教化衆生,也沒有一切能够跟這個相等的,所以稱爲無上。所以稱爲無上士。

「調御丈夫」,「調」是調伏,「御」是駕御。《淨影疏》:「能善調伏眾生,名調御丈夫。」《合讚》說:自己是丈夫,又能調伏其他丈夫,故稱佛為調御丈夫。「若具四法,則名丈夫」,要這「四法」你都有,你才能稱為「丈夫」。什麼是「四法」呢?

一個是「近善知識」,要親近善知識。善知識者即是如來。在這個時候你能夠遇到善知識,你應當像對如來一樣的去尊重他。善知識也不遠,你們可以互相為善知識。這位同學做得有點不對,旁人提醒他一下,就是善知識。他還有這個地方沒有明白,你能給他解釋一下;他某個地方思想上有個扣,幫他解一解,這都是善知識做的事,「近善知識」。

(二)、「能聽法」。這個話大家聽了很奇怪,怎麼「能聽法」做為一個條件?要知道,聽法有人跟不聽是一樣,那就不叫「能聽法」。還有佛說《華嚴》,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。所以「能聽法」不是小事。所以做為丈夫,第一個條件是「親近善知識」,第二個是「能聽法」,很虛心,無有厭足,願意聽,那就表示聽你能聽得進去。

(三)、是「思惟義」。不但「能聽」,而且善於「思惟」。要「消歸自己」,不是一些文字上的東西、經論上的東西,那都是書;或者你再有學問,你是個活的佛學大辭典。你要「善於思惟」、「消歸自己」,消化到自己的,融入自己的殊勝的智慧裏面去,也就是讓它來熏發自己的本覺。所以這個有內熏外熏呀。我們的本覺勝智在自己內部老在那兒熏這個無明,變這個無明。所以「無明熏真如」,「真如熏無明」。現在我又有所聞,我這外面又在這熏無明。這樣的話,這個無明它轉變就快了。而要知道最徹底的話,本來無無明。

(四)、「如說修行」。這就是「丈夫」。能知、能說而不能行,這就不是丈夫了。

就這四條、說得很簡單,但是做到很不易。又有一個問題,說是這個還有女人呢?怎麼單提「丈夫」呢?《智度論》說,這就包括了,提「丈夫」就包括女人、包括黃門(就是二根),其他種種都包括了。

「天人師」,《淨影疏》曰:「能以正法近訓天人,名天人師。」他能用正法來教導人和天。這底下都一個意思,這沒有什麼新的意思,不說了。

「佛.世尊」就是三覺圓滿。「佛」,我們講了很多了。「世尊」就是「佛」的含義,這講過了,就不重複了。 「世尊,梵名薄伽梵。圓備眾德。」一切德都圓滿具備,「為世欽重」,世間尊重故稱為「世尊」。這個是「如來」所有的通號,「世間自在王」是別號。

世間自在王如來,也是佛世尊,「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」,教導四十二劫,時間很長。時間長短都不一定,釋迦牟尼佛是很短很短只有八十歲,有的就很長,古佛還要長,這個佛他住世時間就很長。「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」,他給大家說法開示。

【有大國主名世饒王。聞佛說法.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眞正道意。棄國捐王.行作沙門。號曰法藏。】

這個時候,「有大國主名世饒王」,他是一國之主、一國國君,這個國君的號叫做「世饒王」。「聞佛說法」,他跟他同時呀,他聽到世間自在王說法,他就歡喜。這個歡喜很重要,所以經中都說是「皆大歡喜」,就是樂這個法,歡喜呀、踴躍呀。我的老師夏老居士聽見淨土法門,他回來之後一個人就在屋子裡笑,笑了二、三天,就像神經病一樣就笑。他說我笑什麼?我笑我這回可能有出去的道路了。咱們這個不是拿來做一種裝飾品,或者做一種什麼資本、做一種什麼工具,我們是要真正萬劫千生,今天有個機會得了人身、聞了佛法,我們要惠以眾生真實之利,我們自己也要了脫生死,這才是真正我們所應當做的事情。

那事情這麼大我們怎麼去做呀?所以上次不是說「授法眼」哪,這個「演慈辯.授法眼」,把這個法眼,替我們、給我們,我們自己哪裡能選得到?老實說我們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,這個要真正的知道慶幸。所以他就歡喜。開解,「頓然心開,瞭解實義」是開解。所以我們說「能聽」就是這個意思,你聽了之後你得有所開解,你要去掉點東西。我們要知道「修行」跟搞「學問」,「為學則日增」。我們現在也不能不搞點學問,佛學院嘛,我們在最初也須要有一定的學問。所以「為學日增」,你三年級就比二年級多知道一些,四年級又多知道一些,以後又多知道一些,這求學問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長,但這不是「道」,與「道」無關。「為道是日損」,你去掉什麼,一天能去掉點東西,這才稱為入道,不是搞學問。所以「開解」就是這個扣開開了,去掉這個扣了,叫做「開解」。所以法藏當年也是國王,一聽見佛法就「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」,跟著就發無上的真正道意,就是發了無上的大菩提心。

「棄國捐王」,國我也不要了,王位也不要了,所以我們這個不同。我看見過棄王位出家的,一個不丹的王子,皈依了親增活佛,跟著活佛來修法,那個很莊嚴,那是王子。所以我們釋迦牟尼佛,什麽都扔棄了不要。不是別的那個,他很希望他能成爲一個教主,那麽他在社會上有了一個特殊的地位。我們這個絕對不是這樣,他不須要這些,所有這些東西他都扔了。所以這個最有說服力了,因爲他不是爲了這些目的。他也不要我們一文錢,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大方錢哪,他不是跟你要錢哪。那廟裏頭那些俗僧要錢那是另外一件事,不代表如來,如來不要你一分錢,也不拉你一張選票,所以他是「棄國捐王.行作沙門。」

「沙門」,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辭親出家」,親是難捨能捨,「識心達本,解無為法,名為沙門。」所以做為「沙門」,要看看「沙門」的定義。什麼叫「沙門」? 有一個圓明,你們頭一班的一位同學,他就跟我說,「我就希望我這一生老穿這衣服。」「唉呀!」我說,「你穿這衣服有什麼了不起?」他希望一生不脫這衣服。所以最可怕的是在袈裟下失卻人身,披著袈裟你把難得的人身你丟掉了,再也沒有人身了,這是最可怕的事情。所以要「識心達本」,識自本心,達自本性,要能夠解「無為法」,不是搞「有為」。我和通願法師我們第一次見面,我就說:「可惜啊,明明是無為法,但是到很多人手中變成有為法。」她回我一句說:「明明是無漏法,到大家手中變成有漏法了。」所以這個就叫做「沙門」。

「號曰法藏」,這個名號就是當年世饒王出家,這個「法藏」就是將來成就就是阿彌陀佛。

【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.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.悉皆第一。又有殊勝行願。及念慧力。增上其心.堅固不動。修行精進.無能踰者。】

而且是,底下就簡單說一說,不多說了,時間不夠了,「高才勇哲.與世超異」,不同。「信解明記.悉皆第一。又有殊勝行願」,願力最大。「及念慧力」,念力、慧力,來「增上其心」,使他的心增上,念慧日有增進,「堅固不動。修行精進.無能踰者」,沒有人能更比了。

底下就是到世間自在王前發願。這個就留在下一學期了,這個「修菩薩道」以後。現在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已經出家,這法藏很突出,「棄國捐王.行作沙門。」

那麽這一年大家共同研究這個大經,現在國外很多地方都在研究。而且他們發現就是講經的人是不少,但是都是講什麽呢,講三論,講法相,講淨土的很難得,找不著人,而大家很需要。所以這是一個形勢,所以向大家報告一下。所以不要以為都是…。現在大家都紛紛的,因爲這個《無量壽經》這樣一出來,因爲過去爲什麽淨土宗不行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大家不讀,沒有善本哪,現在大家都承認《無量壽經》有了善本,海外都大量的印。有很多他們就是,你們這個班完了之後,馬上美國有個代表團來,他們組織了淨宗學會,華盛頓的佛教會,他們有個代表團來。他們就讀我們這個課本,他們每週都念經討論,討論完了之後大家還剩下的問題就都記下來,這一次把問題給我寄來了,他們來一個多禮拜,要來談這些問題。所以這個地方都很多,還不止一處,還有加拿大、美國、現在新加坡,新加坡的佛教青年團也成立了個淨宗學會,也都在研究咱們這個書,都在那兒讀。

所以大家也是一種時節因緣嘛。一切事情不能離開時節因緣,我就是向大家介紹一下,總是隨大家的意樂。所以我這個經這個課也不考試,也不是說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爲淨土宗。但是就是有一個希望:希望每一個人,你聽了這些課之後,你不要去謗淨土宗。只有這一個願。因爲謗法之罪是不可思議啊!你要是謗淨土宗是謗法,而且是謗佛內心中所最關心的法啊。所以這個「十念必生」啊,它後頭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有人就問說《觀經》,《觀經》只是…,它這個五逆他都往生,你這兒怎麽不能啊?他說不行啊,他這五逆不單是五逆,還有誹謗正法呀,比《觀經》那個重啊。《觀經》那只是五逆十惡,他念佛,他往生了,最後他往生了,是吧。你這個爲什麽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跟《觀經》不一致?它還有誹謗正法呀,那麼這個當然就很對啊。那人又設問:如果這兩個人,一個是誹謗正法,沒有五逆十惡,一個是有五逆十惡,沒有誹謗正法,這兩個人如果要念佛,到底哪個能往生?哪個不能往生啊?

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要問。要問。問了之後,這是道綽答覆的,跟大家想法也是很有出入。道綽說:你這個五逆十惡不謗法,當然往生啊,《觀經》就是例子。你要是不五逆十惡,只是謗法,不能往生!只謗法,沒有五逆十惡,這不能往生。而且謗法之罪,到大劫的時候,這個世界都碎爲微塵,地獄也空了,這個時候地獄中的衆生也就,那地獄都沒有了嘛,也就出獄了。但是謗法的人不行啊。謗法的人,給他換一個世界,那個世界沒崩哪,你在那兒還要去繼續去服刑去。所以說「若欲不招無間業」,無間地獄的業,「莫謗如來正法輪」哪,是不是啊。要知道這個,你這個謗法。現在大家很輕率,什麽這個佛,這個法…密宗當然現在是很濫、很不好,但是你不能把整個兒密法說成是魔法。看不起淨土宗,有人說淨土宗是幼兒園,還有種種種種的,對於這種都屬於謗法。所以就是說,我這個目的不是很高,而是希望大家,如果有發大心的,這個當然是那就是十方諸佛都歡喜讚歎,但是至少我們希望大家聽了之後,從內心的重視淨土宗,不但不謗法,重視淨土宗,就是這個希望。那麽明年再會,謝謝大家來這裏聽講,我們圓滿了。

註一:隋代淨影寺慧遠大師所著之《無量壽經義疏》云:「又龍樹說。戒定慧等。名之為行。此二圓具。故名為足。」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