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藏因地第四 (之五)

上頭是「讚佛」,底下就要「發願」了,這就發起這個大的誓願。他願意是什麼呢?願意自己要攝集佛土,普利眾生,讓大家很快成佛。

這個「發願」是很重要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,如來的功德多少多少劫去說都說不窮盡。咱們要成就這個功德要怎麼樣呢?你就要有十種廣大行願,所以這個「願」非常重要。蕅益大師(就是靈峰大師)說:「非信不足啟願」,不是信,不能啟發這個願;「非願不足導行」,沒有願,你不能夠引導出正修行。

省庵大師,這是清朝人,也是蓮宗的祖師,他說:「修行急務,立願居先。」修行中重要的事,先要有個願。「願立,則眾生可度」你要立了願,才有眾生可度。你根本不想度眾生,像阿羅漢似的,那就不可能,就涅槃了,不度了。「心發則佛道堪成」。你必須得發菩提心,你發心才能成佛。

底下省庵大師又說:「欲學如來乘,必先具發菩薩願,不可緩也。」「具發」就是要全發,菩薩這種大願你要全發起來,你不可以慢慢的,不可以緩慢。底下就是要求「自覺覺他」了。在「自覺覺他」裡頭,這就看得很清楚,他這裡很重視自覺。這個自覺就跟阿羅漢不同,阿羅漢自覺就是自覺;這個是因為「覺他」,所以首先要覺自己。我們要使別人覺醒,要把別人叫起來,你還在睡著了,你怎麼可能?你自己清醒了才能叫別人,你首先得自覺啊。

為什麼求「自覺」?主要是為「覺他」。所以我們要度眾生,首先就是要自覺。現在很多人度生之心未嘗沒有,但是真正要想自覺,剛才說像法藏比丘「自勝」,你還渾身的毛病,自己還是迷迷糊糊的,我就總是想自己要去弘法利生當導師,這個想法確確是不切合實際。你就想當大夫給人治病,你就是不去研究醫學,既無理論的學習又無臨床經驗。我常說你這個去當大夫,你這個只有犯兩條毛病:一個是無照行醫,一個是庸醫殺人,你這只有庸醫殺人哪。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就是說,真正要負起責任來那就是這樣,我們要要求自覺,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看哪。

【願我得佛清淨聲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法音普及無邊界
   宣揚戒定精進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通達甚深微妙法
   智慧廣大深如海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內心清淨絕塵勞
   超過無邊惡趣門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速到菩提究竟岸
   無明貪瞋皆永無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惑盡過亡三昧力】

他說:「願我得佛清淨聲   法音普及無邊界」,這是我們要求佛所有的,也是願意自己有這個功德,這些功德是要覺他的功德,我們要求我們如佛那樣能夠覺他,願我得佛這種音聲能夠遍及「無邊界」。「界」字,我們說「三界」,這個「界」字的解釋,我們可以用俗話來說「各界人士」。「各界人士」,這個並沒有一個什麼框框,這人是教育界,這人是什麼什麼界,這人是體育界,這是政界、這是軍界,這個「界」就是很抽象,但是它又很具體,我們所謂「無邊界」就這個意思。

「法音普及無邊界」,我們在宣揚什麼呢?「宣揚戒定精進門」。「六度」中本來還有「三度」,還有「忍辱」、「布施」、「般若」,他就用「三度」代表「六度」:「戒」,「定」,「精進」。如佛這樣遍及無邊界來宣揚,這是以「三度」代表「六度」,就用「六度」來教化眾生。

讓眾生能夠「通達甚深微妙法」。我們不僅僅就是在前「五度」,能知道布施、能知道打坐、能知道持戒就算了,要「通達甚深微妙法」,那就有「般若」了。讓大家知道「識自本心」,知道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淨土法門這個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讓眾生能夠瞭解。

底下就要求「自覺」了。願我怎麼樣呢?在自覺中頭一個就提出是智慧,所以我們這個智慧是首要的。所以我們這個修行就是要以…,我常常這麼提,也有很多人贊成 (我這裏也再提,看大家怎麽樣),我們修行都是要以「智慧為導,淨土為歸。」不管你學什麼,你要根據智慧來引導你,而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去自己自作主張。以智慧為前導,知道甚深的「般若」,處處以這個為導引,這樣才不至於陷入魔境。這魔境,種種的魔。目前正是群魔亂舞的時代,你如果沒有智慧做為前導,你隨時甚至於可能你已經魔那兒都給你登記掛上號了,所以我們要有智慧,以淨土為歸。

你真要能了脫生死,要能真正給眾生真實之利,你離開淨土沒有其他的法門。就算你是很高,文殊、普賢不更高嗎?他也求往生嘛,要給眾生做帶頭人、帶路人,要以身弘道。你度眾生,你除了這個,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度眾生?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真是都好,但是在眾生根器來說就有他適應不適應的,你拿不適應的給他,沒有用,所以就要以淨土為歸宿。所以普賢菩薩在一部《華嚴》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最高的一部經典,最後的總結,導歸極樂。所以我們也得這樣,我們要以「般若為導,淨土為歸。」

所以一上來就願意「智慧廣大深如海」。我們天天大家都念「三皈依」,它說智慧如海,天天念「三皈依」也就是我們的願。我們不但就是念,我們要真去做,這「智慧如海」。這個「般若」,《智度論》說:「秦言(當時還是南北朝的時代,那時候北方是秦)智慧。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。」一切種種智慧中這個「般若」是最為第一,「無上、無比、無等」,沒有比它更上的,沒有能跟它相比的,沒有和它能相提並論的,沒有能超勝的,這就是「般若」。這個說明它的高。

再有《往生論》這個是天親菩薩的,他有五百多部論。他以前是小乘,後來他明白了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殊勝之處。他跟他哥哥說:「我得懺悔了,我得把舌頭剌掉,我過去說了好多譭謗大乘的話。」他哥哥說得好,「你有幾個舌頭?」「我有一個呀。」「你剌一個舌頭夠懺悔的嗎?你得剌多少才夠?」他說:「那我怎麼辦?」他說:「就用你那個謗法的舌頭來弘法呀。」所以他就作了很多論。《往生論》就是世親菩薩作的。所以「三經一論」就有《往生論》,就是這位要割舌頭的,先是小乘。現在我們還有很多,南方許多國家,他們是小乘國家,還有一部分人,還是不大相信大乘。可見很難,這世親菩薩已經做了榜樣了。

他說「般若者,達如之慧名」,使你通達、達到了「如」這樣的智慧的名字。所謂這個智慧不是別的智慧,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、論文汗牛充棟、著作等身,都不是,是你通達到「如」的這種智慧的名字,叫做「般若」。使你達於「如」,了達、到達,達於「如」,通達。「如」就是「真如」的「如」,通達於「如」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通達到「真如」的智慧才叫做「般若」。

《大乘義章》解釋這個「慧」字,這「慧」字直接解釋,不用說「般若」,就說「慧」字。「智慧廣大」,原文是「慧」,解釋這「慧」字,「真心體明,自性無暗,目之為慧。」所以有的人以為這些世智辯聰是智慧,恰恰是反了,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的障礙。很精明,很有世故,很有策略,很有學問,辯才無礙,能說會道,這種種的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。這八難之中包括世智辯聰,包括瞎子、聾子、啞巴、神經病,所以世智辯聰跟神經病並坐在一個板凳上,不是優點,而是缺點哪!

這「慧」是什麼?你真心的本體明白了。什麼是你的真心?你真心的本體是什麼?明白了。自性,對於自己的本性,咱們所謂「無明」,「無明」就是暗,對這上頭沒有無明了,你清楚了,這個叫做「慧」。所以證涅槃,「涅槃三德」就是法身德、解脫德、般若德。所以證法身、得解脫全靠的是般若呀。

「般若」是什麼?就是明白你自心,明白你自性啊。所以一切法,常常大家有時候想打架,這一宗說那一宗不好,那一宗說…,其實是一家人。禪宗和淨土有什麼分別?跟密宗又…,只是在有些細微的地方,什麼形式上和習慣上有些不同,說到最高的地方是一件事情啊。你真心的本體是本有,它明現了,這就是智慧,自性朗然啊。(有的這個含義差不多,大家自己看一看,我們就不多說了。書上有大家自己看一看。)

《嘉祥疏》:「五度為行,不能出離生死。」五度就是前五度:禪定…。所以禪定,戒定慧都是好的,但是大家要知道,戒定兩個字是前五度,這個禪定這兒說不能出離生死。「要須智慧達解本原」,你看這個提得很明顯,這些大德,嘉祥大師這些話都很好。你就必須要什麼?要你的智慧能夠達解本原。什麼「本原」?你自心的「本原」。所以窮盡心源,把你這個心源窮盡了。「方皆過出」,你才對於這一切一切你都能超過,你才真正能出去。「故云最上」,所以智慧最上。所以法藏比丘第一求的是智慧,不是在這求神通。

我說現在最大的錯誤,這些修行人就是想得神通。很多人還發願「願我早得神通,我來弘揚佛法。」不知道你這是破壞佛法,佛制是不許的。因為一些妖魔鬼怪他們有他們的通,他們很可以欺騙。大家都一樣,你會我也會,他就可以冒牌,冒充你呀。所以神通對於佛法說,是「聖末邊事」,是聖道,但是聖道的末了的邊邊上的事情。你說它不是聖道那就不對,但聖道中這個是末了的邊邊上的事情。所以「智慧」是最上。

願我「智慧廣大深如海  內心清淨絶塵勞」。「塵勞」,「塵」就是塵土,「勞」就是因為煩惱等等,它蓋住你的真心、擾亂你的身心,它是一種像污垢似的,所以說是「塵」,它擾亂你的身心,讓你老招生氣,你老得跑、老得奔。成天這麼忙,所以叫做「勞」、「塵勞」。「內心清淨絶塵勞」,你要是「智慧廣大深如海」,他必然內心清淨,他必然也就沒有「塵勞」了,是不是。

《心經》可以做為咱們這個證據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這不就是「智慧到彼岸」嗎?「智慧到彼岸」他就「照見五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他自然嘛。你這個智慧是什麼,你就知道這個「色受想行識」都是沒有的。現在連科學家都懂得了,「色」是由於眾生的錯覺,是妄嘛。妄就是空,妄就不是真有,妄是空,這個「五藴皆空」。「五藴皆空」,它都空了你還有什麼苦厄?就沒有塵勞了,也清淨了,沒有塵勞不就清淨了嘛,也就沒有苦了,所以這是很自然的。「智慧廣大深如海」,這內心自然清淨絶塵勞。

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。這「無邊」兩個字好啊。「惡趣門」,我超過惡趣門。三惡道,進入三惡道不就是到鬼那兒有個門,到畜生那兒有個門,到地獄一個門,三個門。幹嘛說「無邊」呢?就是告訴你,進入三惡道你隨處都可以進哪。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,在你前後左右都是門,在你舉足下足之處它都是那個坑,隨時隨地都給你種入三惡道的因,將來最後讓你入三惡道。只有你「智慧廣大深如海  內心清淨絶塵勞」,所以你就超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惡趣門,對於你都沒有妨礙了。

所以我們說,我們時時要常常要「菩薩善護己念」哪。這無邊的惡趣之門,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就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你很快就到了菩提,就是佛果,究竟的彼岸。咱們生死是「此岸」,涅槃是「彼岸」,這就到了「彼岸」。

「無明貪瞋皆永無  惑盡過亡三昧力」,我的「無明」和「貪瞋」永遠都沒有了。「無明」全沒有了就是佛呀,所以不是很煩雜的事情。所以一破無明,要在別教說就是地上菩薩,在圓教說那你還是初住。一共是四十二品「無明」,你要到了「等覺」破了四十一品,你還有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,怎麼出生的這個阿賴耶識啊?還不明白,把這最後一分也破了就成佛了。

「惑盡過亡三昧力」,無明貪瞋都永無了,「貪瞋痴」是三毒,當然這三毒是不應該有了,而且「無明」也沒有了。因為「無明」就是愚痴,「愚痴」就跟「智慧」正好是對立面。你這個般若智慧來了,你明了,譬如說屋子裡暗、黑,你一點燈暗就沒了,這不併立。這千年的暗一燈就著,一下子彈指間就消滅,那屋子裡沒有無明了,照見種種物,見種種色。所以「智慧廣大深如海」,無明貪瞋就永無啊,它永遠沒有了,這個很厲害,就這個,要持久啊。

「惑盡過亡」,一切惑,所謂惑是「見思惑」、「塵沙惑」、「無明惑」。「無明」都沒有了,當然前面也沒有了,還有什麼過失?過就沒有了。這是由於什麼?由於三昧的力量,最後也歸到三昧。三昧是定,三昧就是等持,沒有昏沉也沒有散亂。「三昧」之中以「念佛三昧」稱為「三昧中王」,又稱為「寶王三昧」。因為最尊的莫若王,價值最高的莫若寶,所以稱為「寶王三昧」。

「惑盡過亡三昧力」,那也就是說,所謂是「佛佛相念」,這上面經論「佛佛相念」,所以這是由於念佛,「念佛三昧」之力。這個地方就是「定」和「慧」,一上來提上「智慧」,最後又提了「定」。所以「慧」和「定」都是重要的,但是「慧」居首位。底下還有幾句,我們儘量講下去。

【亦如過去無量佛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爲彼羣生大導師
    能救一切諸世間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生老病死衆苦惱
    常行布施及戒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精進定慧六波羅
    未度有情令得度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已度之者使成佛
    假令供養恆沙聖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不如堅勇求正覺】

「亦如過去無量佛」,我也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。「為彼群生大導師」,為一切眾生做大導師。我要救一切的世間苦,這也包括三賢的菩薩,因為三賢還有無明,要教他破無明,也應該救度,無明沒盡他也是苦,把生老病死種種苦都給度脫。地前三賢沒有咱們這個生死,他還有「變易生死」,從一地到一地有變易,所以都要度脫。

「常行布施及戒忍」,這是「六度」:布施度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六個波羅蜜。未度的有情我要叫他得度。

「已度之者使成佛」,沒有得度的眾生我要度,他已經開始走上覺悟之路了,就好像對於菩提心一樣,沒有發菩提心的我要勸他發,已經發起的我要叫他增長,已經增長的我要護持他成佛。所以我們度生應該是全部包括這一切人都在內,對於自己當然更是如此。你自己不能夠做個榜樣、不能示範,你能說不能行,就往往「言教不如身教」。所以是「以身弘法」、「以身謗法」。有的人嘴上說得很好,所做的全是謗法。這個「以身謗法」破壞佛教就更嚴重了。

「假令供養恆沙聖  不如堅勇求正覺」,你供養恆沙的佛菩薩,不如你堅勇來求正覺。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引一段《華嚴經·普賢行願品》:說是,一切供養是「法供養最」。什麼叫「法供養」?「如說修行」是供養,如佛所說的,如善知識所說的我去修行,這是「供養」。不是說你要拿什麼錢、拿頭目腦髓。「利益眾生」,讓一切眾生得利益是「供養佛」。外頭有麻雀,你扔一個米粒給麻雀吃,你現在不是給麻雀吃一粒米,而你現在是供佛,因為你利益眾生。佛的這種平等,只是佛教才有這偉大之處。

「不離菩提心,攝受眾生」也是供養,「代眾生受苦」是供養,「勤修善根」是供養,「不捨菩薩業,不離菩提心」,這也都稱為「法供養」。這個供養功德跟前頭相比,前頭就是說千分、萬分、億億分,它的種種千千萬萬,這個最後不如我們法供養的千千萬萬分之一它也趕不上,不可說分之一它也趕不上。所以「堅勇求正覺」正是「法供養」。「假令供養恆沙聖  不如堅勇求正覺」就是這個意思。

再有就是回到說,所以這個禪宗也說:「外求有相佛,與汝不相似。」你要向外界去找有相佛,與汝不相似。所以也就是要明自本心,達自本性。所以這裏頭我們也看到,你供養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。堅勇求正覺是什麽?是自覺!所以因此我們說到,爲了要普度衆生,首要是自覺。這兩句話跟我們剛才說的是一致的,你供養恒沙之聖,你搞外務,你不如堅勇來求正覺,要自覺,自覺爲首。今天就供養到這兒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