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解諾那祖師離港開示 (之三)

【複次諸位若瞭解一心之旨。則自己一切煩惱。即究竟覺。】

他底下就說,這就深入了。「諸位若了解一心之旨」,一心不亂的上面兩個字,什麼是「一心」呢,大家如果能够了解這個一心是什麽意思的話,那麼自己的一切煩惱就是究竟覺,這個話大家再仔細琢磨琢磨。大家「諸位若了解一心之旨」,「一心」的這個含意是什麽呢,你諸位若了解了,了解了怎麼樣,你自己的一切煩惱就是究竟覺。

這句話就是這樣,中國話吧,大家都聽明白了,意思很難懂,大家再琢磨琢磨。「諸位若了解一心之旨,則自己一切煩惱即究竟覺。」這是非常圓頓的話。咱們可以先把這個話的意思給解釋一下,大家要是明白了什麽是一心的這個含意,那麼你們每一位的煩惱就是佛果。這就把它翻成普通話了,話是翻譯出來了,道理呢,大家能吃下去多少?它這為什麼吃不下去呢?還是對於「一心之旨」沒有了解。所以這是最直截的話,因為最直截的話就是這麽簡單。所以劉明信常常說夏老師說話就好像是說半句,事實上他那個半句才真是直指,再多說就越說越淺了。

所以孔子就告訴曾子「吾道一以貫之」。孔子的道是什麽?我「一」,就是一。「一以貫之」就是「一」來貫穿始終的。曾子曰「唯」。是。「吾道一以貫之」就是「一」。是。這就是孔門傳心,就是這,等於拈花微笑一樣。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那個說:是。别人不明白,就問曾子怎麼回事,曾子就說: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。」夫子之道就是忠跟恕,這就解釋了,這就落二落三了,所以一以貫之。

所以若了解一心之旨,那麼你的煩惱就是菩提啊!倒過來就好懂,既然是一心就不是二,不是二,哪來有煩惱,哪來有菩提?有煩惱,有菩提,你就是二了嘛,所以就是說這個最直截的話。底下就要作解釋了,這一解釋那就淺一點了,這一句話是最直截的了。你要是知道一心之旨,你的煩惱就是菩提,就是究竟成功的佛的佛果。所以這個其實還是那個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别」那個話的繼續。眾生多點兒什麽?就是多點兒煩惱,煩惱就是佛果,你這才真是無差别,不然你怎麼會無差别呢?它這個咱們也做點解釋吧。反正是…,不然大伙兒也納悶。

眾生跟佛差在哪兒?不就眾生多了個無明嘛。不然你要沒有無明,你不就是佛了,是不是?因為眾生一念妄動,起了無明,他就成了眾生了,多了點無明,他根本沒有無明嘛。他天天念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不是告訴你無無明嗎,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。」根本沒有無明,有什麽叫無明盡?沒有無明就沒有眾生,沒有無明盡就沒有佛,只是一心!哈哈哈哈,你哪來…?所以「生佛兩泯即是佛」。無無明就沒有眾生了,沒有無明哪兒來眾生呢,有無明才有眾生,無無明。無明盡就成就了,也無無明盡就沒佛了。所以禪宗說這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啊,佛法界也是我的心流出來的,也是你的心流出來的,這才…,哈哈哈哈哈。

【何以故﹖五方佛如何成佛。即一切行者本有煩惱。復性妙用。即是自己真如五身。】

底下就說五方佛怎麼成佛的,五方佛就是把本有的煩惱的「復性妙用」,這四個字用的很好,這個咱們能懂。你最高的不懂不要緊,最高的不懂你就是…悶,剛才大家都悶了一會兒,這悶一會兒是最好的時候,先發發愣。這個時候妄想很少,這個跟道很近,你越懂得多越壞,你有時候悶悶不能有妄想了,全斷了,就有可能要開悟了。

這個「復性妙用」,這個煩惱,這就是講淺了,那就還是有差别了,哈哈哈哈,這就是給降一點兒,因為上頭的話大家實在是難懂了,所以就淺一點說,根機不一樣,也就是補充一點,輔助一點。一切行者本有的煩惱,復性的妙用。煩惱它是從本性迷了,成了煩惱了,你恢復他的本性,就是佛嘛。那個水,它煩惱是水上的波,那個波是什麽?波不全體是水嘛,水一有波,呼隆呼隆,月亮就出不來了。你恢復了,恢復了它就沒有别的,它就是水了。你不是要我把水裏頭弄出幾墩的東西出去之後,這才能够發現月亮。沒有風了,水安静了,水安静了之後,恢復了它的本性,月亮就出來了。「復性妙用」這四個字用的非常好,這五方佛就是這麽成功的,就是因為復性的妙用恢復了本性,煩惱就成了自己真如的五身。

【如東方阿閦鞞佛因地轉嗔心為大圓鏡智。成法身。南方寶生佛轉慢心為平等性智。西方彌陀佛轉貪心為妙觀察智。二者成報身。北方成就佛轉妬心為成所作智。成化身。中台毘廬佛轉癡心為法界體性智。成真如身。】

東方的阿閦鞞佛,在因地上把嗔恨心轉成了大圓鏡智,就轉識成智了。本來識就是智,這是最高的話,轉識成智就是照顧一點兒,但是這樣大家還容易懂,但也是事實。所以各種根機各種途徑,就把這個轉成大圓鏡智,成就法身了。南方的寶生佛把這個慢,貢高我慢的心就變成了平等,平等性智了,不我慢了,不我比别人高了,大夥兒都一樣了。西方的阿彌陀佛把他的貪心變為妙觀察智了。這兩位成就了報身。這個法報化身跟咱們的綠度母不大一樣,這個沒關係,不要在這個地方去執著去,這都是開合的不同。北方的成就佛轉妒忌的心,成為成所作智,成了化身。中央的毘廬遮那佛,把這個痴心變為法界體性智,成為真如身。

【五智具足。即成究竟身。滿足一切佛法。無有時方。備具時方。無有來去。恒示來去云云。】

所以五智具足成了究竟身,所以五智具足的究竟身,也就是五煩惱復性之後的妙用,因此說煩惱即是菩提。這個就是大家如同轉一轉,復性就是,這上頭就說了,就那一句話,你如果了解了,你真的,真了解自心的人,那那句話就是這樣:你的煩惱就是佛果。你不能了解,了知自心的,你就是用後頭的這句話說︰五方佛轉了,就把這個轉成了智慧。轉成智慧怎麼轉呢?也就是恢復他的本性。就是那個波,波在那兒亂動,波不動了,成了水了,就恢復了它的本性,這是打了個譬喻。所以要是就這麼幾行字,大家要是很粗粗的一看,就完全忽略了,就完全忽略了。

那麼究竟身是怎麼樣呢?是沒有時方,沒有時間和空間,可是備具時方。這諾那祖師是大智慧。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可是具足一切時間、一切空間。沒有去來,「如來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」可是「恒示來去。」常常示現有來有去。這就是究竟的果。這一段說明什麽呢,這個開示呀,這個諾那祖師不是一個平常的祖師,不是一般的活佛,大家要認真知道。

【諸位修行。必以三密相應為本之要旨。即是把自己真如自性。平等擴充。差別流現。即是舉手投足。皆手印之身密。岀辭吐氣。皆真言之口密。起心動念。皆觀想之意密。】

那麼底下又說,諸位修行就是以這個三密相應為本。所以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業:身業、口業、意業,把你這個三業,本來是無時無地不在造罪的,可是由於你修密法,你就能把你這個三業,讓你很快,頓然之間,讓你跟佛的三密相同了。你身結印,口誦咒,意在觀想,一下子就變過來了。一相應,咱們就這一些等於開了咱們的機子,都開了,你還沒調好,電視機沒調好,可是機器開了。你這兒接逗送應,一調好了之後,什麽莫斯科,什麽紐約、東京,什麽節目就都來了嘛,這個就叫三密相應。

也就是把自己的「真如自性,平等擴充,差别顯現。」這個三密相應是什麽呢?怎麼得到相應?得到相應之後,就是把自己的「真如自性,平等擴充,差别流現。」擴充,這個自性擴充了。三密相應,你本來是有自性,自性擴充了,而且平等的擴充。心佛眾生三無差别,這是本體。差别流現,而且流現出來的話,可以有種種差别。所以你看這平等和差别它總是結合的,平等中不是說一味的什麽都沒有,有種種的森羅萬象,但是一味平等;一味平等中而森羅萬象。那麼這個差别流現指的是什麽?就是要知道,你舉手投足,我這一舉手,一抬脚都是身密;我這兒說話,甚至嘆一口氣,都是語密;起心動念都是觀想的意密。就無時無刻不在三密之中了嘛。

這一點也是好多人在這兒吃不消,所以它是個見的問題。你總隔,因此就把你局限,局限在你的修持就在上座那一點兒,這個呢,就無時無刻無地不在大修持之中。為什麼說圓人修一天,等於普通人修一劫?現在我也說,我為什麼和師兄弟之中,也看不出我什麽來,我為什麽比别人多掌握一些?它這個是見的問題,這是一個見的問題。你要有這樣的見,你這個知道了,就是一個頓成三密。聯繫到生活中,你隨便一舉手一…,那世尊就是把一朵花一拈嘛,那我今兒個把扇子一舉,跟世尊拈花有什麽分别呀?你說那是佛拈的,你這是黄念祖拈的不算,哈哈哈哈,黄念祖跟佛有什麽分别呀?哈哈哈哈…。你還有分别,只好吃棒子,哈哈哈哈…,是不是,這舉手投足都是,你說打人,一樣嘛,那駡人也一樣嘛。那慈明老法師就是罵,徒弟就說「你怎麼法師老駡人哪?」「你當做駡體會呀?」這人開悟了。他哪兒罵人呢?我說法呢!你說你不應該駡人,那是你的錯,你起心動念。剛才你說又是昏沉又是掉舉,都是如來真實智慧。省掉九十劫,我跟你說這一句話,給你,哈哈哈哈哈。所以我們密宗講究要開大圓滿見,這一點當時貢師在韓家,「你有了大圓滿見,所以你念咒就是大圓滿。」這一句話我非常得力。

【法爾如是。不假思維。如人問我貴姓。充口隨應。絕不錯亂。廣東人說廣東語。信口而譚。如是熟練。便得自在。】

「法爾如是,不假思索。」對於這些道理,就是自然的,就是這樣,不是想出來的。你一想,一琢磨,就不是了。就是如人問你貴姓,張嘴就答,不用想,所以這一些就是自然,所以「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。」所以大家要在一個自然上,不要老造作。大家有時候喜歡…有修行人喜歡造作,要多自然,如那個乳足嬰兒,吃飽了奶的小孩兒。吃飽了奶的小孩兒他有什麽事,你們都有經驗了,都有小孩了,他就是抓撓,高興就什麽事兒也沒有了。像這個就都有心思:我要考大學了,我要什麼什麼了,哪個同學跟我好,哪個同學跟我不好了,他們就都有心思了。嬰兒連話還不會說呢,他就是一吃飽了奶,不吃奶不行,他哭,吃飽了奶,就抓撓,就玩,就笑。這是我們的好老師,所以是「嬰兒行」,孟子也講「赤子之心」。所以就是越老越大越學越壞,就在這些事兒,你越學越壞,添了好些世故,人情世故,會計較,會盤算,經驗越來越多。經驗越來越多,就是賊心越來越熾盛,自己的那個妄心,而自己那個真如本性,就越來越不顯現了。

【既如實知五煩惱即五真如佛。即三身與五身。則以信得極者為最上乘。並不論宿世根機淺深大小也。若深信不疑。則自性即佛。】

底下「既如實知五煩惱即五真如佛,」既然能够如實的知道你的五煩惱:貪、嗔、痴、慢、嫉,就是五方佛,就是法、報、化三身,就是五身的佛。「則以信得極者為最上乘,」那麼就以你能信得,他極字用的是「登峰造極」的「極」字,你對於這個信能達到登峰造極了,這樣的人是最上乘,是最上乘中的上乘。所以說這些法難信哪,真難信,要真能信的話,你就是最上乘。「並不論宿世根器深淺大小」。所以老八老推自己的根器不够什麼的,就是現在你的見搗亂。你對於這,明白這道理,你真要能信到極點的話,就不管你是什麽根器。「若深信不疑,則自性即佛。」對於這個深信不疑,你自性就是佛。你說我是佛有什麽可謙虛的,這沒什麼可謙虛的。

【念彌陀者。臨終觀佛在頂。信心不疑。遂忘自身。而契彌陀法身。何況彌陀發願甚強。無論修證如何。只臨終憶念。決定接引。】

底下講到淨土宗了。這都說的都是密宗的這個大圓滿、大手印的道理。「念彌陀者,」念阿彌陀佛的人,臨終的時候觀佛在頂,觀彌陀在自己頂上。「信心不疑,」你對這個相信,沒有懷疑,你就「契彌陀法身。」你就證彌陀的法身。就是你平常念佛,你在臨終的時候信心不疑,信心不疑的話,你就忘了自己這個身。所以必須把自己丢掉,你忘了自己,你還有這一念,你就跟彌陀的法身相契,你就是證這個法身。所以這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,不過就是在臨終就是了。臨終還是屬於這輩子,中陰身就差點了。中陰身已經死了,這輩子已經結束了,是個過度,所以中陰身成就的是第二等成就。第一等成就是即身,就是這一輩子就成就。所以從前夏老師反對有人提中陰身,說「你提中陰身幹啥,你這輩子解決問題嘛。」所以這都不談中陰身。將來你這個念彌陀的,只要臨終時候還想著彌陀,深信不疑,把自己忘了,你就契法身,就成佛。這是高。

低的呢?他底下就說「何況彌陀發願甚强」,這個彌陀稱為大願之王,這個發願是特殊又特殊了。所以願中,佛都是成佛了,而彌陀是在佛裏頭的願中之王位,沒有誰再超過彌陀的,這一點咱們都要依靠彌陀,這個是必須的。「無論修證如何」,所以大家老在功夫上找,走錯了路。不論你的修證怎麼樣,你修的怎麼樣,證的怎麼樣,不管你那個,只要臨終你是想著念著,「臨終憶念,決定接引。」不管你修證的怎麼樣,這跟蕅益大師的話是一模一樣:念的風吹不入,雨打不透,你不見得能往生,你沒有信願。你念的信願,你要真深信切願,你到了時候,佛就接引你,你念的雖然是差了點,你還是往生。所以不要老在那兒擔心,唉呀我功夫怎麼樣了,我怎麽怎麼樣了,不在這裏頭去糾纏了。

【修他方佛必三密具足乃度。此尊一律平等普引。生西後。機在何方佛者。則歸納何部修行。最為簡捷。並不須即身修證有得。乃能往生。但期深信不疑。則安養在此。若稍存疑慮。則須蓮花化生。花開見佛云云。】

那麽「修他方佛,必三密具足乃度,」這就分别了,你要修藥師佛修什麽,藥師佛,你看那《藥師經》裏頭,你不能去藥師國吧,他要派多少菩薩送你到極樂世界,你要往生藥師國不那麼容易。那你怎麼才能去?你得三密相應才能去。你念佛,你念藥師佛,念那麼些經,最後感應了,派菩薩送你到阿彌陀佛世界。别的佛土一樣,很難進去。這地方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,這個此尊一律平等救度。不管你什麽修證,只要你臨終憶佛念佛,都接引。

生西後,你跟哪方佛有緣,你跟藥師佛有緣,再送你到藥師國土去。所以這個「最為簡捷」,這個方法最簡單、最直捷、最快。就是說修這個阿彌陀佛,「並不須即身修證有得」,不需要你這一輩子修法上、證上,有什麽成就,有什麽得。這個給大家大大的,讓大家放一下心。

還有就是别做那些謗法的事兒,别隨便亂說一些什麽什麽東西,給人扯後腿兒,淨散布一些不相干的東西。「就能往生」。並不需要你有得,你就只要,「但期深信不疑」,只希望你深信,不要懷疑,而且深信不疑就怎麼樣……… (「則安養在此。若稍存疑慮。則須蓮花化生。花開見佛云云。」)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