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大誓願第六 (十五)

底下,就是最後這幾個「願」都是指他方的,極樂世界以外他方的菩薩。以前所講的都是他方的一般的凡夫。他方的菩薩怎麼樣呢?第四十四就是「普等三昧願」。

【我作佛時。十方佛刹諸菩薩衆.聞我名已.皆悉逮得清淨.解脫.普等.三昧。諸深總持。住三摩地.至於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.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】 四十四、普等三昧願。 四十五、定中供佛願。

聽到佛的名號以後,這個「聞」字就是裡頭有信受、思惟、如說修行,所以我們講到這個「聞」字不等於「一經於耳」。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「皆悉逮得」,「逮」是追的意思,就跟上的意思,跟著就得,也就是及時得到,「逮得」就是及時得到,「清淨三昧」、「解脫三昧」、「普等三昧」,得這三個三昧。

清淨是什麼呢?所住的三昧沒有染沒有著。現在有很多人入了定就貪著定中的清淨的這個情況,就是有染有著。但這染著不是電視裡頭那一套東西,而是你這個定中的清淨安樂,你對於這個清淨安樂很有點喜歡。

所以念佛四大秘訣「莫貪淨境」。有人得了一點淨境就喜歡,這個裡頭有時候就走上錯路了,要不染不著。所以菩薩都怕三禪,因為三禪之安樂是不可說,到了三禪他就過不去了,他就喜歡這個,他太舒服了。稍微用了一點功的人都知道,世間這些樂不算什麼。世間的樂什麼我也都享受過了,要跟法樂比是沒有法比。所以「清淨三昧」是無染無著。

「解脫三昧」,就沒有一切拴住你的東西了。咱們是纏縛,被這一切世間煩惱把你捆住了,一個事情不稱心就不高興,罵你一句就要生氣,你就是被動得很哪。為什麼?你捆住了,它一揪你,你就跟著跑。解脫者,這拴不住我了。

所以什麼叫「善知識」?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。你哪個地方粘住了,我把你撥弄撥弄開,不要粘住,哪個地方捆住了,給你解一解。所以禪門說「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」。所以要去練什麼功、求什麼法,師父那還保密,磕多少頭、獻多少黃金,我才告訴你一點點,這都不是佛的正道。所以就是說解脫,第二個是「解脫」。

第三個是「普等」。「普等」,「普」者就是普遍,「等」者就是平等。不要小看這四個字,「普遍平等」,你普遍都能平等了,這是什麼境界?所有的東西,普遍的一切東西都能平等,那就到了「不二法門」了嘛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裡頭就是叫入「不二法門」。你不平等就是「二」,邪和正是「二」,善和惡是「二」,佛和魔是「二」,種種種種的。世間的「二」更多,男人女人也是「二」。一切都是「一」沒有差別才叫「平等」就「不二」了。普遍的都沒有差別就「普等」,「普等三昧」這是很深的三昧。

「諸深總持」。「總持」,我們講過,「總持」就是陀羅尼。「住三摩地」,就是「正定」、「正受」。現在許多練功什麼什麼,許多它不是「正定」。由於「邪定」就觸發了邪通,最後走入邪道,最後是墮落。所以欲升反降愈練愈壞,可憐憫者,他不知道啊。所以說「無知」是很可憐的事情。動機並不是壞,但是你無知,無知就走上錯路。

「至於成佛」。這三個三昧,日本的《會疏》他說:「清淨三昧、解脫三昧、普等三昧」都是念佛三昧。因為「念佛三昧」稱為「寶王三昧」,寶貝的寶,國王的王,寶王三昧。這寶王,一切三昧中之寶,一切三昧中之王,他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。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,當然他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。我有了這個的功德,我當然也就有了它,它的名子叫什麼我也就有了,我有這個念珠啊,它就有了這個名號,因此這都是念佛三昧。

「念佛三昧」,三昧之王,也就是這話沒有錯,因為十地菩薩不離念佛,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,《華嚴經》啊。所以是他方世界一切菩薩只要一聽到佛的名號,他們馬上就得到這些三昧,這些三昧也就是「念佛三昧」,是「寶王三昧」,三昧中之王,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。這個是「普等三昧願」。

底下,「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。」他在定中「常供諸佛」,「常供諸佛」還仍在定中,這就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。所以極樂世界常寂光土,你要破了無明就分證常寂光。「常寂光」的意思就是,「寂」是寂然不動,不動可是它老放光,它遍照。

常寂光是「寂而恆照」,在寂然不動之中常常是無間歇的有照用,「照而常寂」,雖然在起照用,還是寂然無所動。我們要不就是不動,沉潭死水,一動什麼都動了,這就是你到不了這個境界。這個就是說是甚深的境界,常寂光裡正是表明這個意思。常寂光,放光而常寂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」也就是定中常供諸佛而不失定意,都是一味的。

【我作佛時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.聞我名者.證離生法。獲陀羅尼。清淨歡喜。得平等住。修菩薩行.具足德本。應時不獲一二三忍.於諸佛法.不能現證不退轉者.不取正覺。】 四十六、獲陀羅尼願。 四十七、聞名得忍願。 四十八、現證不退願。

底下稍微說一點,就是這一個願裡頭,四十六願,「他方世界諸菩薩眾」,指明是菩薩,「聞我名者證離生法。」「離生」就是離開生死。不管你是大乘、小乘,這個行人,你能見「道」了,見了這個道的本體,因為見到了理體就斷了見惑、思惑,斷了見思惑就離開三界的生死,這個稱為「離生」。

阿羅漢也能做到這一步,證離生法,他方菩薩在斷惑的水平上,就斷見惑、思惑。所以「三惑」,「見思惑」是第一步,斷了這個就是阿羅漢,就沒有生死了。再有「塵沙惑」,要度眾生你要知道塵沙的迷惑,不知道怎麼度啊?無量的眾生、無量的病,你如何去對治,你要破惑,破「塵沙惑」。

所以有的人勸人不行,等誰一去一說,他就把他說動了,他就能對機說法。眾生他是…,但是對於這個人行,對於那個人又不行了。所以塵沙,像塵沙那麼多的迷惑,你要破了這個惑才能度眾生。

再有「無明惑」,就是三惑,一聞名就離生,不但離生,「獲陀羅尼」。「陀羅尼」過去講過了。「陀羅尼」有四個意思:

第一、是「法陀羅尼」,對於一切教法不忘。
第二.是「義陀羅尼」,對於一切法的道理憶持不忘。
第三、是「咒陀羅尼」。
第四、是「忍陀羅尼」。「忍陀羅尼」很重要。什麼叫「忍陀羅尼」?對於法的實相安住,也就是安住於實相裡頭,這叫「忍陀羅尼」。

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就是安住於法身的境界,在禪宗稱為這個是「破重關」。再要破「末後牢關」那「見」就跟佛是一樣,「素法身」,這都是上地菩薩了。所以這些十方菩薩聞到佛的名號,就安住於諸法實相,這是「獲陀羅尼願」,這很殊勝。

底下是「聞名得忍」。得了陀羅尼,「清淨歡喜。得平等住」,住於平等,「修菩薩行具足德本。」這個我們就不用解釋了,這些文字我們解釋過很多次了。

「應時不獲一二三忍」。應時獲得就是當下就獲得,獲得一、二、三忍,一忍、二忍、三忍,也就是第一忍、第二忍、第三忍,這是第四十七願,聞名就得忍。

剛才已經提到一點「忍」了,那是指的「陀羅尼」的第四,是「忍」字,是安住於實相。這個地方又更清楚的點出一忍、二忍、三忍。對於這三個忍,《大乘義章》等等的書,《仁王經》的註解,有不同的說法。

總之根據經文的意思,根據各種的說法,我們可以肯定這些「法忍」,在《魏譯》裡頭就稱為第一法忍、第二法忍、第三法忍,這些「法忍」,這三個「忍」之中肯定包括了「無生法忍」。

為什麼可以說證了三忍,我們就說它是一定有「無生法忍」?因為證「無生法忍」是非常高的境界。所以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普通。「悟無生」是什麼境界?所以我們要證明這一、二、三忍裡頭有「無生法忍」,這個不能隨便說,我們就要有依據。

「離經一字,便同魔說。」所以要小心。我們本來是弘揚佛法、讚歎佛法,但是你把它說錯了,就成了謗佛、謗法;謗佛、謗法的罪是大於五逆十惡,大於殺父、殺母。有的人喜歡胡說胡寫,不知道這嚴重性。

《魏譯》說:我得了佛之後,聞了我的名字,「不得菩薩無生法忍…不取正覺。」你看看,這《魏譯》不是證明嗎?聞了名之後都要得到菩薩的「無生法忍」,「無生法忍」這個文字也點清楚了,所以我們說這三個「忍」之中包括了「無生法忍」。這是一個證據,這是《魏譯》。

《宋譯》文中:「聞我名者,應時(就是當下)即得初忍、二忍,乃至無生法忍。」所以第三忍就是「無生法忍」,這又是證據,這個大家不要疑。

「無生法忍」,就是真實的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的理體而不動。你看看這句話的意思,這是「無生法忍」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無生忍法者,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。」首先是「信受」。現在有的很深的道理,有的教派就不能信受,有的對於禪宗、對於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不能信受,他只能信受一些唯識、中論、三論這些。首先是「信受」,「通達」,而且「通達無礙」,沒有什麼不通的地方,沒有阻礙。「不退」,這很要緊,你只有增長沒有退,這個情況叫做「無生法忍」。

底下我們就不多引了,還有許多講「無生法忍」的,我們寫在書上,不重複了,大家自己看一看。根據龍樹所說,龍樹也是根據《仁王經》跟別的經典說的,「無生法忍」在七地菩薩、八地菩薩、九地菩薩的地位,一般說是八地菩薩真正得「無生法忍」。

所以往生極樂世界,你一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,你就是八地菩薩了。所以至圓至頓,為什麼這麼多人不相信哪?他信受不了嘛!這個道理就是如此。諸位今天也許信了,將來能不能不退?不一定。這是一個極難信法,要知道。

最後一願,第四十八,「現證不退」。「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。」他方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證不退轉。所以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證不退轉,這個就是他方的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就不退轉。

「不退轉」的意思是什麼?就你所修的功德善根愈來愈增長、愈來愈進步,你不會像扭秧歌似的,前進幾步就要後退一退,甚至於向後轉走,那就不行了。這個就是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叫做不退,叫做阿鞞跋致。

菩提這個事就是難發易退。所以「十信位」的菩薩稱為什麼呢?稱為「輕毛菩薩」,就像一個風中的柳絮、風中的一片鳥類的毛,隨著風上下不定,忽而上忽而下。今天是不錯明天就不知道,自己的信心也不完全由你自己能把握,所以必須要到了住位才穩哪。

還有一個譬喻:「魚子庵羅華,菩薩初發心,三事因中多。」魚生了很多子,你看那魚肚子裡頭多少子,魚生了很多子,生下來之後就被別的魚吃掉了,它被它自己的魚有時也吃掉,成魚的很少;庵羅花是一種花,花很多成果的很少,這個就是因多果少。還有菩薩初發心,發心很難,但是成果的很少。所以這個三事因中多。

經裡頭說,舍利弗他過去都是反覆,從一住進到五住又退回到初住;從初住上來,上到六住,又退回到一住,這麼來來回回六十劫。你看光到了住位還不行,要到「七住」,在他方世界就如此。所以「不退轉」真是很難,你這樣的話,就這麼著忽上忽下、忽上忽下。

這個「不退轉」《寶雨經》裡說,這個很有意思。《寶雨經》說:「有世界名娑婆」,有一個世界叫做「娑婆世界」,這是跟他方在說法,有世界叫娑婆;「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。若諸有情聞彼名。」一切各方的有情聞到了釋迦牟尼的名號,「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」,「於菩提」就不退轉了,因為什麼?「由彼如來本願力故。」所以我們就說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同樣都是發過這樣的願。

阿彌陀佛不是說嗎,一聞他的名號,他方菩薩就馬上證不退轉。咱們這個國家的教主,他是跟別的國土的人說,你一聞彼這個名你就是不退轉了。大家就知道說,咱們都聽見這個名字了,剛才說舍利弗怎麼又退,又不是這樣?大家要知道,「聞名」要能夠包括「信受」、「深思惟」、「如說行」,就是佛所教化你的你要「如說」去行。

所以密宗的戒不多,只有十四條,但是十四條你很難守,守住了一定成佛。你一違反佛之所說,你就是破戒,就入金剛地獄。所以大家知道密宗成佛容易,不知道密宗入金剛地獄很容易啊。你不要只想貪便宜,世界上哪有便宜給人貪哪?都想找便宜,世間都是商人的觀點,我找點便宜。

佛法沒有便宜給你,都是真實的,沒有任何人埋沒、受委屈,沒有任何人能夠僥倖騙了釋迦牟尼佛,那僥倖不就騙了釋迦牟尼佛嗎?所以說讓你這個不真實的人成了佛,那不是十方佛都上了當了嗎!沒有這個事,大家放心好了,絶不會埋沒,如來「悉知悉見」。

我們都聞了釋迦牟尼佛的名,我們是怎麼樣?你如果真是如說修行決定不退轉,決定不退轉哪!所以這兩土的佛都是如此。

而且咱們現在又聞了阿彌陀佛的名,我們知道往生之後不退轉,我們也要知道,我們現在也已經不退轉了,這個道理大家要注意。我們小本的《阿彌陀經》,咱們這個經的小本就稱為《阿彌陀經》,這兩個是一本經,裡頭就說:「若有人已發願、今發願、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這個經大家天天念,但是對於這句話注意到的人不多,滑過去了。還有就是根器呀,對於這個地方他就沒有能夠觸動他的善根,這些地方他不大好懂。這個文字說得很清楚嘛。已經發願的那已經往生了;現在發願的,咱們現在發願不就是「今發願」嗎?咱們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,今天要發願或者已經發願了,或者現在剛發願,這是「今發願」;「當發願」以後的事那不說。

「欲生阿彌陀佛國者。」就是我要生阿彌陀佛國土。去幹什麼?這一點要注意,假如為了去享樂,為了有個好的下一世,你去不了啊。這是曇鸞大師說的,你去不了。你是為了去度眾生,因為只有見佛之後我才能很快的、很有效的來度眾生,那就能去。然而你去了之後是不退轉。

你在沒去之前,你現在怎麼樣?已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他話這樣說的,「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(這樣這些人等等)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沒有要欺騙我們的必要,騙咱們幹什麼?真想當國王嗎?國王他扔掉了,他也不想當教主,他那是去要飯,到外頭野地裡吃飯。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,也不是汽車,是步行,常常是;帶著大家一路討飯,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。一個王子捨棄了一切,這麼的清淨苦修,為什麼?就是為度我們嘛,騙我們幹什麼?這是《阿彌陀經》的話,釋迦牟尼佛說的,就是不容易信。

所以這個法門是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我們應當如何,請大家善思念之。那麼這樣就把四十八願,彌陀本願之海,我們等於研究了一遍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