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我們要講下面,「積功累德第八」。這個願,有了願,不是說就寫個願文擺在那,每天把這願文念一遍。有的人說我念蓮池大師的願文,什麼都好,就跟念經一樣,薰習你。但是你根據這個願,你要有行動才能成為說是你的願,你願要起行。有行無願,你是盲目的行動;有願無行,你是虛浮狂願,狂想,你這是狂想曲。這一定要有行動,所以這積功累德,跟著就是積功累德。

【阿難.法藏比丘.於世自在王如來前。及諸天人大衆之中。發斯弘誓願已。住眞實慧。勇猛精進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所修佛國.開廓廣大。超勝獨妙。建立常然.無衰無變。】

「阿難」,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叫阿難。這部經前頭阿難是當機的,所以處處對阿難;後頭是彌勒菩薩和阿難共同當機。所以很多人都說,將來彌勒來是談法相,彌勒來當然要談法相,但是彌勒來必定要大談淨土。《彌勒十問經》也是問的是淨土宗,而且這個經中是彌勒當機,佛就把這個經囑咐給彌勒,讓彌勒護持弘揚,所以下面彌勒來之後還是這個經。前半部是阿難當機,所以處處叫阿難。

他說:「法藏比丘.於世自在王如來前。及諸天人大眾之中。發斯弘誓願已。」發了這樣弘大的誓願之後,就「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」就怎麼樣呢?發了這個大願之後,他就安住於真實之慧。

所以你看,剛才說的《往生論》,這三種莊嚴就是「一法句」、「清淨句」,「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,所以種種莊嚴可以融入一個「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,融在智慧裡頭。而當年法藏他莊嚴淨土的時候,就是從住真實慧開始的,「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」這是總的,先把這個總的我們先介紹了。

發了這個「弘誓願」,「弘」就是廣大。《法界次第》說:「廣普之緣,謂之為弘。」很廣、很普遍,平等,沒有分別,這個叫做「弘」。「自制其心,名之曰誓。」自己能夠克制自己的心。所以孔子講「克己復禮」,就是自制。你有這個事,我一定要怎麼樣,就是這個心就是以此、必定要這麼做,別的東西來干擾你、雜念來干擾你,你就會排除,我不能夠管那個,我這有誓願哪。「願」就是你要求滿足的東西。所以「弘誓願」,廣大的誓願。

底下就是「住真實慧」。這個「真實慧」跟前頭第二品《德遵普賢品》,來的與會的諸大菩薩都是要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來「開」,開開;「化」,化現;要來「顯」現、顯露;「示」,開示、示出什麼?「真實之際」呀!這個底下再解釋。

「大教緣起」裡頭說,佛告訴阿難,一切諸佛所以出興於世是什麼呢?就「欲拯羣萌」,就是要來拯救一切的「羣萌」。這個「羣萌」的「萌」跟《易經》說的「蒙」也是一樣,就是「童蒙」的「蒙」字,蒙古的「蒙」,也就是代表眾生,這一切。於這一切有情眾生,幹嘛呢?就是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要給他們「真實之利」。這不有兩個「真實」了嗎,這些菩薩都是要來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;佛為什麼出現於世?個個佛都是如此,要給眾生「真實之利」呀。而阿彌陀他是要莊嚴他的淨土、救度眾生,他是「住真實之慧」。所以這裡就三個「真實」了。

這三句話說的是三個方面:一個是「真實之際」,一個是「真實之利」,一個是「真實之慧」。當然這三句是不同,但是這三句中有共同的,就是「真實」啊。這個「真實」是一件事,所指的是什麼?「真」就是「真如」,「實」就是「實相」,「真如實相」。

《觀佛三昧經》說:「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」到了佛的這個地位,佛的這個果,他的果上的德是什麼?就是「真如實相」和「第一義空」。所以「空」不是好事。「佛說諸法空,為除諸有故。」因為大家執著了「有」,什麼也「有」,這個世間上的地位、金錢,這一切都是「有」的,看得太實啊;妻兒子女種種的、各式各樣的,種種的有,有方丈、有法師,有高的、有低的,都是「有」。所以佛說「諸法空」,是為除「諸有」。眾生「有」的這種概念,所以要說「諸法空」。

「若復著於空」,那你就著在「空」上了,「諸佛不能度」。所以說是「寧可有見如須彌山,不可空見如芥子許」。你要是「有見」像須彌山那麼大還都不要緊,寧可是這樣;你不可成了一個「空見」像芥菜子那麼一點。芥子是最小的一個東西,那就是比綠豆還小得很多,比芝麻也小,芥子是很小。不可那個「空見」像芥子那麼一點,因為你著了「空見」就沒法給你治了。

佛教所說的「空」是「第一義空」、是「勝義諦空」,這個「空」是「空有不二」的「空」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這個「空」,它也就是「色」,不是跟「色」對立的那個「空」。對立的「空」是「頑空」,就是「邊見」,你有「空」、有「色」是「邊見」。這個就是「第一義諦」的話,它沒有這個分別,「即空即有,即有即空。」

現在最大的科學家已經證實了,咱們也搞了電子加速機,互相碰撞,多少多少萬萬伏給電子加速再加速、再加速,電子跑得差不多要趕上光速了,在這個情形之下,人類過去從來沒有的事情就出現了,這個時候就看到「有」裡頭忽然間就沒有了,「沒有」的東西忽然間就「有」了。所以這就知道佛法偉大,它這科學上他們佩服。一般的科學家還不行。

所以將來佛教好辦,我就跟你說,像目前似的,將來一定是要興的,因為什麼?因為到了現在這個科學,他這個佛法好講啊。從前說就是這句不好講,你說這些東西都「空」,他說不是,明明擺在這,你怎麼叫它「空」?那次美國來個人他說,它總是要壞的。我說這就把它講淺了,這麼講當然好講,它將來總是要壞的,所以說它「空」。現在就「空」,「當體即空」、「當相即空」,「空」就是「有」,「有」就是「空」。

現在那個奇異功能,小孩能鑽牆,嶗山道士大家知道鑽牆,現在很多人會表演這個。誒,〔一拍掌〕過去了;你這兒再一拍掌就出來,這邊來了。牆本來是空,你為什麼過不去?你妄想。愛因斯坦就把它說明白了,「物質是人類的錯覺」。你說這不是好講了嗎!諸位大法師將來去講,就用愛因斯坦這句話就好講,告訴你!什麼是「有」?這是你的錯覺。我現在也還「有」,我這個錯覺也沒消除,不過理論上我認識了,但是修持上還沒有證到,但是我很堅信。錯覺,你這沒有完全把這個錯誤〔矯正過來〕,你只是理論上知道它是錯了,還沒有矯正過來。

真是錯覺,它就是虛妄的。怎麼不可以?沒有什麼奇怪。所以咱們趙會長的名片撕得粉碎又嚼了,到他手裡頭一搓又出來了。本來就是錯覺,嚼也是錯覺,再一出來還是錯覺,錯覺錯覺之中這裡頭有什麼可奇可怪,什麼叫奇異啊?

所以佛這樣的果德,是「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」我們能夠窮極真如實相的源底,真如實相粗粗的光影門頭這麼看到一點,禪宗的「破初關」。現在對於「破三關」,有很多的解釋也講得太淺了,那就太容易,那不值一提了。比較正確的說法,你要是「破初關」,你要能見到法身或者到法身邊,要「破重關」你得安住於法身,「破三關」你連法身都要拋掉,超過法身,法身向上。所以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是真實之際。就不是剛剛只到法身邊,見一見法身,那是剛剛接觸。「真實之際」是這個意思。

「真實之利」呢?就是這個經一切含靈都因為這個度脫,到了最後百年還靠這個六字洪名,所以這個就能給眾生「真實之利」啊。

「慧」是什麼?慧的意思,《大乘義章》:「真心體明」。剛才我們討論「智慧」怎麼說,要把這個定義拿出去,大家還是不見得能懂。「真心體明」,你的真心的本體你明白了。「自性無闇」,自性沒有什麼地方被愚痴,像油膩似的把鏡子給擋住,就有了「闇」,就不能照東西了。在自心上沒有這個闇,這個叫做「慧」。所以是能夠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,才叫做慧,不是你聰明、你瞭解。它都是在這個聰明、瞭解之間還要猛一回頭,而且有一個突變,不就是這麼漸變,今天懂一點、明天懂一點;突然間一下觸著、碰著,一下子恍然大悟。所以「恍然大悟」者,就有點這個意思了,不是這麼一點一點的。一點一點那也可能某一天恍然大悟。但是正當悟時,總是恍然一下。這就把「真實之際」、「真實之利」、「真實之慧」做了一個說明。

「真實」兩個字在《大乘義章》裡頭說:「法絶情妄為真實。」「法」就指的一切有形的、無形的,什麼什麼都算,都叫做「法」。不是指的佛法叫做法,或者法律叫做法,在佛教,「法」字這個定義是最普遍了,什麼都可以稱為「法」。

這個「法」,它要是離開了情、離開了妄。我們都是情見,我們就是眾生知見嘛,所以佛之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。所以我們的修行是什麼?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,就是這麼一件事。所以要捨除自己的這些見解,要日新又新,你要去掉這些,破除這些東西。

不是把自己的這些東西做為一個核心,慢慢把它豐富,又慢慢給它美化,這你就是改革派,這始終是假的。你得把自己這個拋掉,「無我」嘛!真正要「無我」,就沒你那些「見」,什麼我相、人相、我見、人見,不但要「無相」,而且「無見」。所以這個都是「情見」,也都是「妄見」。這個「法」沒有情見、沒有虛妄,叫做真實。所以「真實之際」、「真實之利」、「真實之慧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就是離開妄的本真,也就是自性清淨心,也叫做「真如」,也叫做「佛性」,也叫做「法身」,也叫做「如來藏」,也叫「法界」,也叫「法性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

所以「真實慧」是什麼?怎麼住「真實慧」呢?就是真如、實相、自性、佛性、自性清淨心等等所能夠所詮 (就是能夠表示出來顯現的)本覺的、本體的,它的照用。所謂「真實智慧」就是真如、實相、自性、佛性、自性清淨心等等本體的照用,就是「慧」。

因為這些東西它有體,就要有用,所以體、相、用三件事,它要有它的用。所以不是都修成了木頭了,都修成了木頭有什麼可貴?變成了植物世界。現在有的人變成植物人了,一種病,人跟植物一樣沒有腦筋,會吃會喝,叫植物人,是病態,不是咱們的目的,不是要大家成為植物人。它要有照用,這個照用是本體上所產生的照用,不是第六識(分別識)所產生的那個妄用。

咱們現在都是第六意識在這「分別」,第七識在這「執我」,這兩個所產生的一種錯覺,一種妄想、執著,那麼本來的智慧德相就顯現不出來了。

再者,這三個來說,「真實之際」拿「涅槃三德」來說,就是「法身德」,真實的本際就是法身,「法身德」。

「真實之利」,讓大家知道什麼是「真實之利」,解脫啊。不為煩惱所束縛,不為三界所拘留,是「解脫德」,三德中是「解脫德」。

「真實慧」是什麼?是「般若德」。所以這個三真實也就和∴(伊)字三點,∴(伊)字,就這個字∴(伊)字,不是縱的,也不是橫的;也是三,也是一;說它是三,它有三點,這些都是點,你說它是一,它又有三個,就這個∴(伊)字三點。

所以我們這個經中說「法身三德」就是「般若德」、「解脫德」、「法身德」。在咱們這個經裡頭就是「真實之際」、「真實之慧」、「真實之利」。所以在法藏比丘發願之後,「積功累德」一上來的第一句話就是「住真實慧」,這個就是畫龍點睛。所以一切種種的極樂世界的成就,實際就是真實慧所成就的,也就是真實慧所流露的,做出來的,一樣的意思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