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臂供佛所表示的意義

(問:燃臂供佛是代表他求法的決心,還是有其他的意義?)

黃老答: 這個事情是在《法華經》裏面,後來蓮池大師不主張這樣做。在《法華》裏頭,藥王菩薩焚兩臂供養。所以隋朝的大德〔智者大師〕他讀《法華經》到了這個時候,他豁然開朗,他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,證到陀羅尼。他捨這兩個臂,不是就是捨掉肉身的,這個肉體我可以忍辱忍痛拿去做供養。其實佛要你這個幹什麽呢?它是表示捨掉斷常二見,斷見和常見。因爲衆生不是斷見,就是常見。

這個斷見,中國老的說法,現在科學有一些人說:「死了就完了嘛,還有什麽?」就斷滅了,屬於斷見。常見呢,就是像耶穌教,將來要審判,上天的要上天,入地獄的入地獄。那上天的老在天上,入地獄的老在地獄。道教要修到九轉丹成,不壞之體,老長存,都屬於常見。所以不是倒在這邊,就是倒在那邊,不是落斷,就是落常;更有,他一會兒落斷,一會兒落常,這就病更深了。

所以我們首先就是要捨掉「斷」和「常」兩個見。有的人在修,修得我這個就是長存不老,這就是道教的概念,這個思想中它有常見的成分。我們說我們證到無生,證到無生,入無生所以就無滅,生滅都斷了,我們是這個概念。還有這個阿賴耶識,所以佛教這每一個地方我們都比別人高,就高在這裏,我們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這個就是「不斷不常」。不是說靈魂,死了黃念祖,這個地方,死了永遠是這個樣子,什麼人要找黃念祖,就找了這個靈魂,就是黃念祖,這個就是一個常見,還有我這個靈魂。

阿賴耶識是什麽?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很微妙嘛,「去後來先」第八識,死的時候最後去,來的時候最先來,先入胎。阿賴耶識又稱爲藏識,我們所有的一切一切,所見所聞一切,這一切訊息它都存入檔案,這叫阿賴耶識。這阿賴耶識它是「相似相續」,所以它離開斷、離開常。因爲相似就不是常,沒有一個東西常存。前面一個,後面一個,這兩個相似,所以它不是一個東西常存。所以相似就避免了常見,相續就避免了斷見。

怎麽說相似相續呢?現在其實我們這一說話,大家腦子就進去很多很多訊息,因爲現在的你已經不是剛才的你了。「現在你」跟「剛才你」還只是相似,你已經變了,你這個阿賴耶識已經變了,你不斷的在變,不斷的在什麼……。我們這個熏,我們修行也是熏這個阿賴耶識,所以我們本有的如來佛性熏這個無明。我們聽了許多妙法,這些法又來熏無明,這樣子無明慢慢就薄了。那麼這無明在變,當然阿賴耶識也在變哪,它不是相似相續嗎?

相反的,殺盜淫增加,增加你這些個染!你每一件事情不但是你造了罪,它還給你一個染,你去酒吧間荒淫這些東西,這個縱酒,這一切都使得你這個惡念、染污,更纏縛更深,都在變化。所以都不是死的,因此它跟過去只是相續。所以我們人類都是在變化,我們在說話期間,我們有很多細胞已經死了,很多細胞又出來了,腦子裏頭進來很多新的東西了,思想裏起了很多變化了,這個時候咱們已經圍著這個地球又轉了好多萬里了,哈哈哈哈,這個地球在太空中兜圈又兜了好多了,都不是剛才剛一見面時候的情況了。但是你不覺得,爲什麽?它相似啊,哈哈哈哈。

所以不斷不常,我們從阿賴耶識一直到成就的果至因都是如此,不落斷常。這是佛法高於一切宗教的地方,也高於一切科學的地方,它總是不落二邊。不是抓著某一邊,一落到一邊就成爲邊見了,邊見就是見惑,見惑思惑。證阿羅漢……,初果就是破見惑,所以這一種身見,修行要使身體健康,長生不老,使得身體起變化,都是身見。所以現在這些氣功,整個在身見裏頭,首先要破身見。破這個邊見,落邊,落常邊,落斷邊,落有邊,落無邊。常見就落有邊,斷見就落到無邊。有和無也是兩個邊,總是落邊,這是邊見。邪見,不符於我們現在種種……。這個見惑有十種,要把十種見惑破了,這才是初果。

所以這麽出很難,竪出三界很難哪。這十個都破了,貪瞋痴慢都破了,貪心、瞋恨心、愚痴心,實際上我們這個衆生怎麽離得了貪瞋痴?你看一個好東西想去買,它沒有了,唉!不高興,沒買到。其實這一念覺得很自然,其實它就是貪心。貪瞋痴,一心情不好就生氣,還有許多該看得開的看不開,整個都在貪瞋痴裏頭。所以要真正直的來去修,你要破見惑,還要破思惑,要把這個貪瞋痴慢,不但咱們人類的,連天界的、連最高的天界的他們那種貪瞋痴慢都斷盡了,才證阿羅漢,才能出生死,所以非常難非常難。

所以現在世界上修小乘法的人,可以證初果的還有,但證到阿羅漢的人幾乎就沒有了。就說這條道很少人走得通,往生法門之可貴就在這兒。你帶惑往生,這些惑沒有解決,你帶著都可以往生。只要你這一生是在那兒斷惑,不是在增加惑。你一點也不努力,放縱貪瞋痴,也不肯懺悔,也不肯消罪,就完全靠彌陀願力,「他加持我,帶我往生」,你這個就不行。只要你努力去斷,你斷不清楚沒有關係。

(問:想要去掉斷常二見,是一個知見的問題,為什麼要用斷臂來表示呢?)

黃老答: 它都是表法,〔燃臂〕焚身都是表法。他這個時候以割斷這個表示我去掉這兩種見,它這是對於這個身體,就好像這兩種都是人之不可……,不是落斷就是落常,就如人有兩個臂你是離不開的,那麼這個我把它割斷,是表示這個法。

因此這個焚身,修《法華》的人有很多焚身的故事,一直到清朝還有人焚身。我的舅公,現在大家看戊戌政變這個歷史是康有爲、梁啓超,因爲珍妃,這裏頭最後一個幕後人是我的舅公,他是珍妃的老師,他是康梁的朋友。我這個舅公是個維新的,他們這些思想通過我這個舅公傳達給珍妃,珍妃影響光緒,這樣有戊戌政變。文廷式,我們這個佛教是從文廷式他們傳到我舅父梅老居士,我的舅父,我的母親,這麽引來的。當然我們黃家也是世代信佛,兩個這麽來源。

是文家的,我一個舅公曾看見過這個事情,三個和尚焚身,築了高臺,好多人參觀。第一個,生了柴火,潑了油,那時候還沒有汽油,是煤油,點煤油燈的煤油,燒起來。這個和尚燒了之後,連這個袈裟的扣子,這搭扣都沒動,大家禮拜讚嘆。第二個,這個燒到一半的時候,還都是很安然,忽然間他大叫了一聲,就滾下來了。滾下來,沒辦法,已經燒了一半了,只有趕緊潑煤油,就是燒得快一點。第三個,磕了磕頭,不幹了。有人說如果這兩個調一調也許還可以,第三個也可能成功。他因爲看見第二個太可怕了,定力不够。

所以蓮池大師說你拿發的那個心施捨,不要這個肉體,以此作爲供養,這本來是好,但是你這個定力不足,在你這個痛苦之中,往往會生起瞋恨心,所以你想是升高,反而墮落。所以蓮池大師就不主張這麽做。在密教是不允許的。所以我們說顯密,密教是不允許的,不允許這種摧殘自己的身體。

有人批評佛教説你們都沒缺點,就是一個缺點,你們男女不平等,輕視婦女。說是比丘尼多少多少戒,什麼什麼的女的都在後頭,多老的比丘尼看見小和尚要磕頭,輕視婦女。我說你不知道密宗,密宗婦女一樣成佛,而且密宗道場中,首先是尊重婦女,婦女坐上位。所以佛教它是很大很圓,你不可以居於某一個⋯⋯這密宗是不允許的。不允許你故意要割掉一個什麼,燒掉一個什麼什麼,這麼來做。

尤其是不許自殺,所以這一點咱們學密的人必須得知道,這個自殺是破戒的。而且你自殺之後誰也不能超度你,誰也沒有這個力量能救度你。有的人一生氣,「我就自殺了算了!」這個學密的千萬不行,你比這個殺人罪還厲害,這個就是這麼說的。因為你所殺的是一個修行人,而且是個修密的人,所以其罪特重。只有愛護自己,不跟那個道教一樣想長生不老,就是說我重視給世間留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因為你今天修一座法,給整個的法界增加了很多很多的利益,你這個飯不是白吃的!

(問: 佛在因地的時候,有捨身餵虎、飼鷹這些故事,這些在密宗裏算不算犯戒?)

黃老答:所以這個事情啊……,〔錄音換帶:〕(菩薩修六度的時候,有專修某一度,他專修悲心、慈心,或專修布施度的時候,他唯一是布施。所以他就忘了自己,一切都) 可以布施。一切都可以,那就可以餵老虎,餵老虎吃。

我們小時候,我母親給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過去因中的一些事情,我們就常在帳子裏頭哭。釋迦牟尼他國王王位都捨了,什麽都捨了,就帶著王后和幾個王子在山林裏頭就是採果子吃。他自個兒在打坐,他們去採果子。那一天來了一個人,見國王說:「你是修布施的,我跟你化緣。」國王說:「我已經無所有了。」「我就化你這幾個孩子。」「化孩子,好吧,那我就布施給你。」把孩子就領走了。媽媽採了果子回來,一見一問:「孩子呢?」「都布施走了!」兜著一兜子的果子也拿不住了,一撒手果子都掉了。過後,這個人又來了,他說:「我現在還要跟你化緣。」他說:「我孩子呢?」「我現在我化你的老婆。」那也就布施給他了。但是後來還來,他說:「我無所有。」他說:「我化你,要你,你給我做奴才。」所以在他修布施度的時候,就都滿他們的願。

你要修禪定度呢,一切都不動,這一切都無所見、無所有、無所爲,都沒有這些事。所以有時候,菩薩修的時候,在他修某一度的時候,他就是很單純。現在我們做這個事情,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投身飼虎,現在我們是還沒有這個必要嘛,是不是?大家可能說老虎是害人的,你還去餵它?你還讓你自個兒去餵它?比方剛才我們說,你一個人修法,對於法界有這麽大重要性。所以這些個考慮,主要一個共同的,看著是矛盾,主要共同的是利他呀,我們抓著一個共同的就够了。

我把我的身體不要,去餵老虎,是利他,不是爲自己。現在我們說學密的人你應該很愛護自己,好好去修法,不是我想長生不老,因爲我存住世間,我爲了衆生慧命要住持正法,我要再修持,使得整個菩提的這種正氣,祥和之氣,能够長住世間,為了利他。你要是爲了利己,那怎麽著也不對。你餵老虎,「我餵了老虎,我能得功德,我就能解脫了,上天了」,那你這個不對。你爲了自己,我要長住世間,我什麽都不肯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爲也,所以不行。所以就是這個,這總的在這些地方。

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,專修某一度的時候,有這些特殊的事情。不然好像你這是很愚蠢的事情,但是我們就取他這種純的大悲心,到極點的大悲心,所以我們就不需要去效法。我們是可以讚歎的,不需要去效法。你跑到動物園去,你看見老虎,你跳下去,哈哈哈哈。它有得吃,動物園養得很好,這個就不行,這個就反而要犯密宗那個戒了,就是這樣,這個事情就是這樣。

所以它這個事情道理很清楚的,我們也不要怕它,自然而然。你就問你的內心,當然往往不能達到那個最殊勝最圓滿之處,但只要是真純的,你是從慈悲心,利他的心,爲法的心,如來悉知悉見,都是供養。衆生他很難做到那個最佳的情況,說這個時候才是最佳方案,我就知道大家是最佳,這個是不見得能做得到的。比如我回答一個問題,我確實是最佳回答,那這個就很難說了。但我是盡我最大的努力,來滿足,來回答,這個就是在我的份上,就這麽做也就對了。那因爲我不能夠做到最佳方案,因此不能做到最殊勝的回答,我就不回答了,那又不行了。所以這個就是這樣,你自己能够放心就可以。我問了,我這個動機是這樣的,沒有什麽摻雜,而且是在護持佛法,利益衆生,也都對。

戒律也是如此。佛這個戒律,主要是現在不研究戒律了,這個戒律它非常之圓融。釋迦牟尼佛有一生不是殺人嗎?不但無罪,而有功德。在船上,他是一個和尚,船夫就不迴避他。船上很多富商,這是個黑船,他們就商量了,什麽時候下手,把這個船上頭的這一些人都殺死,得他們的財寶。這個和尚就聽見了,和尚他們還是沒有想殺害他,也沒有防備,他就聽見。聽見,他一想「這不得了,你看船上這麽多人都要被殺,而且更不得了的,這些人做了這些事,犯了這些罪,他殺了這麽多人,他要受報,而且這個報他要多少生才還得完,我怎麽能够阻止這個事情?勸這些人也是不可能,告訴他們,他們也沒地方跑,唯一的辦法只有我破戒了,我把這要殺人的殺掉。」他就這麽做了。趁他們不防備,他拿刀把開船的人殺掉。殺掉之後,就跑到師父那兒痛哭,說:「我破戒了,我犯了殺戒。」師父說:「你沒有破戒。」

所以我們對於戒律也是如此,所以不要很怕,但是我們要常常想到戒律,就在這兒。不要明知故犯。但是說,有時候你所不知道的情形,什麼東西,所以他這個它都是很…。如來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,他一切都洞達,這些情況完全清楚。當然有些事情不光是動機,還要看效果。那麼有的效果也不好,可以懺悔嘛,所以這個懺悔是要經常的。你是想做好事,這個事情沒有做好,中間就不斷的進行懺悔,難得什麼事情都是……,所以普賢菩薩說他懺悔是無有窮盡,他盡未來際都要懺悔啊。

回【其他問答】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