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用具足第十九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。)

第十九是〈受用具足〉。

【復次極樂世界.所有衆生.或已生.或現生.或當生.皆得如是諸妙色身。形貌端嚴。福德無量。智慧明了。神通自在。受用種種。一切豐足。宮殿.服飾.香花.幡蓋.莊嚴之具。隨意所須.悉皆如念。】

「復次極樂世界.所有眾生.或已生.或現生.或當生.皆得如是諸妙色身。形貌端嚴。福德無量」。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,不管是已經生去的,或者正在生的,或者還沒有生將來要生的,都是得到這樣的妙的色身。「形」是形狀,體貌、容貌,端莊、端正;「嚴」是莊嚴、嚴麗。這個都是無量的,福德是無量的。你看他這個,就是一個普通的人,他就跟第六天王的衣飾、飲食都是一樣的。底下還可以說,他是想什麼有什麼,福德是無量的。

而且「智慧明了。神通自在」。「智慧明了」,咱們這個〈菩薩修持品〉裡頭,彼國一切菩薩,「諸佛密藏.究竟明了」。你看,他不是對於一般的佛法明了,對於佛的密藏。這個「密」字,大家常容易體會是一個保密的密字。佛教有什麼叫保密呀?密宗也是如此,大家以為這有什麼要保密。這個「密」字,就是說,你不能懂。告訴你,你也跟沒聽見一樣,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,所以這個叫做「密」。

彼土的一切菩薩,對於諸佛的密藏、一切佛的密藏(所以大家是不能夠……,唯佛與佛才能夠相通的),都能究竟明了。不但是明了,而且究竟的明了、是徹底的明了。所以就說是極樂世界的人,他的智慧明了,這不就肯定了嗎,這殊勝的智慧。

再者,這個「明」字是明明白白;「了」者,是了了分明,叫做「明了」。咱們密教講,大家都知道要學密,不知道密教真的精神是什麼。真的精神就是「如實知自心」。這和禪宗沒有兩樣。如那個實際地知道自己的本心,這就是大密宗的究竟之處。「如實知自心」,你還在務外。

現在這個湖南一個氣功的老師,他有很多的徒弟,現在幡然覺悟了,知道過去都錯了。他給嚴新治病,嚴新的病他治好的。現在來皈依佛教了。他說以前都是「心外求法」,都是錯誤極了。他把他的徒弟也帶著皈依佛教了。如實知自心,「智慧明了」。

再舉個例,我們舉「照見五藴皆空」是「智慧明了」。真正這個「照」,我們也能講「五藴皆空」,咱們是不是「照」見五藴皆空呢?我們不能。咱們是「想」見五藴皆空,思想的「想」,思想裡頭,你見了「五藴皆空」。「想」就是有念的,「照」是離念的,你這個妄念斷了。妄念斷了之後,才會有「照」,才有照用。在這個時候沒有「照」,你鏡子上完全是瀝青,多厚的瀝青,澆馬路的瀝青塗得一、兩寸厚,你照什麼?黑漆漆窟窿一大堆。「照見五藴皆空」,這個是「智慧明了」。

「神通自在」。就是上面說的,這一切不可比了。我們剛才已經說過了。

把這個「智慧」和「神通」聯繫在一起,本經在〈菩薩修持品〉也說了,「以方便智增長了知」。由於方便的智慧,可以增長自己本來所能了知的內容。

「了知」什麼呢?「從本以來.安住神通」,從本沒有一時一刻不是安住於神通。所以龐公的詩:「神通與妙用,運水與搬柴。」「運水」、「搬柴」都是神通妙用,「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」。所以「智慧明了」是達神通之本,達了神通之本就自然出現了你本有的神通。一切都是你本有的,沒有一樣是從外得的!所以一個「有所得心」……,大家常常念《心經》、念《心經》,你就總是想求一些,得點什麼、看了點什麼、增長點什麼,入了什麼定、見了什麼瑞相,我得點什麼通、得點什麼什麼……奇異功能。再其下,就是想得點奇異功能。他不知道,這都是從本所有的。你只要能通達這個本,那麼就是變化神通、自在無礙。

自在無礙,所以說是「但得本,莫愁末」,神通和智慧就是這麼一個關係,你只要得了「本」,你不要愁那個「末」。根本智是「本」,你所謂「破本參」,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,「知有」了,真正的「知有」了,這個是根本。神通是「聖末邊事」,不但是「末邊事」,是聖道的末了的、邊邊上的事情。所以大家是捨本逐末。

所以現在很多人,你說他不信佛,他信佛; 你說他不用功,他用功。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,他就追求那些個末邊上的事情,他看得很重。所以顛倒見,這也是顛倒見。你不信佛法信外道,那是更大的顛倒。你信了佛法裡頭,你單單就是看到神通,所以這一種就叫做「附法外道」,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。就好像現在說,組織上入了黨,思想上不入黨,就和這一樣的。你組織上是佛教徒,思想上你不是,還是外道,附法外道。

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穿著和尚衣裳是附法外道。還有的人是獅子身上的蟲。獅子最厲害,什麼人能吃獅子的肉?獅子身上的那個蟲吃獅子的肉。所以我們就說,破壞佛教的這些僧人如獅身之蟲。別人都不敢碰獅子,他敢鑽到獅子身體裡頭來。所以這個「本末」很要緊。

這個地方提到神通,「神通自在。受用種種」。這個地方,神通是好事,但是你……,所以印光大師也特別說,你念佛,你沒有得念佛三昧,你不要求見光什麼;你要去求的話,你必定會出毛病。真正有一個人出了毛病,後來現在也就好了。我給她……,她得了一個禪宗的什麼。她就跟我說:「我一輩子念觀音,我就想見觀音。誰知我見到觀音之後,這魔事就沒法辦了,我就活不成了。成天看見種種的魔,到處都是魔,白天也是魔,晚上也是魔,不能睡覺」,她說:「我就要死了。」所以就是這印光大師的話,對的。你這想求見這些,你有個急躁情緒,這魔正好鑽你的空子,就來了。讓她知道一點般若,那馬上就停止了。這詳細情形,我在這個《谷響集》裏頭寫的有,這兒不說了。

「受用種種。一切豐足」。他福德無量,他又有智慧、又有神通,所以他的「宮殿.服飾.香花.幡蓋.莊嚴之具。隨意所須.悉皆如念」。他心裡想什麼,就有什麼。因為他還是凡人,不然怎麼還會想這些?千萬不要忘了,他還是凡人。他雖然是三不退,他還是凡人。所以現在就是凡人你能去,你道理要這麼想。你怎麼能超凡呢?現在我們要超凡,這才是很不容易,你得把見思惑全斷了,你才是阿羅漢。見惑、思惑、貪瞋痴慢一點也沒有了,不但是咱們欲界的沒有了,色界、無色界的貪瞋痴慢都沒有了,那談何容易呀!所以你要超凡,那談何容易!這種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,你就不能出欲界了。色界天你就升不上去。它是梵天,都是梵行,清淨的。你怎麼出三界呀?你連欲界都出不去。

所以這個「橫超法門」特殊就在這。你沒有這個「橫超法門」,決定出不去!所以就是說,這一切都還是顯現凡人的這些東西。所以大家要問,說這些為什麼?因為多數去的還是凡夫,凡夫還都須要這一些。

【若欲食時.七寶缽器自然在前。百味飲食自然盈滿。雖有此食.實無食者。但見色聞香.以意爲食。色力增長而無便穢。身心柔軟.無所味着。事已化去.時至復現。】

「若欲食時」。他還是有時候想吃東西。若欲食時,「七寶鉢器」,這個鉢就現前了,寶的鉢器。「百味飲食」,常常說「百味飯」。「百味」有好幾種解釋,有的說是拿一百種的羹;有的說是做了幾百種餅,但是味只有百個;有的說拿百味的藥做的丸子,《大智度論》裡頭說了三種情況。總之,就是很多很多好東西湊在一塊,就是「百味」。「百味飲食自然盈滿」。你這一想,這個殊勝,又多又美,都是很充足,都有。

「雖有此食.實無食者」。雖然到了食時,因為他的習氣,想了,還是想吃飯。自然這些東西就現在前面。現在前面,它並沒有吃的人,並沒有人去吃它,他就看看就行了。「但見色聞香.以意為食」。看看這些食物的顏色、聞聞它的香味,意思上領略了就是吃了。他就「色力增長」,他的身體(他還是人哪)就增長。我們吃了飯就有力氣。他也還是吃了這些東西,就色澤增上。「而無便穢」。沒有大小便。

「身心柔軟」,我們到了老了,這身體哪兒都僵硬了,就不像年輕時這麼軟了。這個娑婆世界的人剛強難化,這個個性是「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」,這個本性就是剛強難化。有的人還很自己驕傲,「我能堅持」,實際正是你是剛強難化,不好教化。他就柔軟,柔軟就好教化,受教,可以調,又好調。你這個硬的沒法動。

所以學佛是個改造的過程,你不想改怎麼行啊?首先,佛就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告訴你佛的知見。現在你的腦子是眾生知見,你這個得承認。你腦子裡頭不就是眾生知見嗎?愛因斯坦也是眾生知見,沒有人不是眾生知見。現在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?因為你們都是眾生知見,佛就要告訴你佛的知見。因此,改是必定的。你要放棄你眾生知見,變成佛的知見。你不改怎麼辦?那你就始終是眾生知見,所以「柔軟」很重要。

而且「無所味著」,執著我想吃什麼,就一定想吃什麼;執著、貪戀,都沒有這個心。「事已化去」。等到這個事情,吃飯這也是一件事情,事情完了之後,這些東西沒人給你收拾,自然就化了,就沒有了。所以這都是極妙,來也無所從來,你一想它就來了;來了你見色聞香,你身體也得到好處。這個事情完了之後,它自然也就沒有了。沒有叫你洗、來給你收、來人侍奉你,都沒有這個事。極其自然。「時至復現」。到了你又想吃了,它又出來了。

【復有衆寶妙衣.冠帶.瓔珞.無量光明.百千妙色.悉皆具足.自然在身。】

「復有眾寶妙衣」,剛才說吃,這是穿。「冠帶」,帽子、身上繫的帶子。「瓔珞」,印度那時候把許多寶串起來掛在身上。這個佛教的天人都是瓔珞,身上並沒有衣服,都是些瓔珞。有的拿花作瓔珞,這都是種種的瓔珞,都是「無量光明,百千妙色」。這個衣服,眾寶妙衣,這都是寶所成,這光色微妙。

這個寶,《觀經》說,「一一寶有五百色光」,這個寶是出微妙的光,無量的光明。而且《觀經》裡說,「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」,無量光中,每一個光中裡頭具有八萬四千顏色。所以「百千妙色」,極言其多。我上次說這個「百千」,我們不要把它作為一個死的數。百和千相乘,就是極言其多。這個色中又放光明。不說光明現多少色,它這個重重無盡的,這個色裏頭又放光。這個《觀經》裡頭說,瑠璃色中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等。所以這個重重無盡,光中出色,色中出光。因此這個微妙,咱們想都想不過來了。是不是啊!這種衣服「自然在身」,也不要剪裁,不要什麼。

【所居舍宅.稱其形色。寶網彌覆.懸諸寶鈴。奇妙珍異.周徧校飾。光色晃曜.盡極嚴麗。樓觀欄楯.堂宇房閣.廣狹方圓.或大或小或在虛空.或在平地。清淨安隱.微妙快樂。應念現前.無不具足。】

「所居舍宅」,「舍」就是咱們所謂宿舍、住宅,這個「舍宅」。

「稱其形色」,「稱其形色」就是說,和你居住的人的大小和色貌都相稱。當然得跟身體大小要相稱,他這多少由旬高的身體,那要多少大的房子。所以蓮花從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,它這個差別很大。所以,住的房子跟身體相稱,跟他身體的色相都是很相稱的,這是一個解釋。再有就是說,這個舍宅的結構、大小、顏色等等,彼此都很調和,都是「稱其形色」的意思。這兩個意思可以都有。

「寶網」,就是房子上頭掛了好多以寶珠、摩尼等等織成的網子。「彌覆」,就是普遍地蓋在這房上。這些眾寶做的網子蓋在這個房頂上。

「懸諸寶鈴」,這個網子上還懸了寶的鈴,風一吹就有音聲出來了,說微妙法,微妙的音樂。「奇妙珍異」,「奇」就是奇特,「妙」是美妙,「珍」是珍貴,「異」是奇異,很少有的。這就說明,這個林裡頭、網子裡頭,還有種種寶的殊勝。

「周徧」者,就是普徧,全部都蓋住了,沒有暴露的地方。「校飾」,「校」就是相交的意思。這些寶就是你裝飾我,我裝飾你,來做為莊嚴。「晃曜」就是光照得很亮。「光色晃曜」,光和色,剛才說光中有色、色中有光,而且晃曜。晃曜還是一種動的變化;互相映飾,光和色互相映出來,互相來做裝飾。「盡極嚴麗」,極其莊嚴,極其美麗。

底下是「樓觀欄楯」,「觀」也是樓,這些樓,這些欄楯,這些欄杆。「堂宇」,「堂」是殿,古時候叫做堂,就是大殿;常常廟裡說大殿,這裡說是堂。「房」是兩邊的,房閣的「房」是兩邊的,是廂房之意。「宇」是屋簷,屋子、房子、殿邊上,我們大殿邊上有些地方還可以走,這是宇,殿宇。「堂」是大殿,「房」就是邊上的房子,「閣」就是樓。

「堂宇房閣」。「廣狹」,「廣」是很寬,有的比較窄;有的是方形,有的是圓形。有的或者是大,或者小,或者在虛空或者在平地,有種種情況。都是「清淨安穩」,非常清淨,非常安穩,不是鬧,不是亂。「微妙快樂」,不可思議,所以說「微妙」。好到了不可思議,所以稱為「微妙」。

《會疏》說:沒有五濁,所以就是「清淨」。咱們是五濁惡苦,它沒有五濁,所以它那一切都清淨。它那兒沒有變易。沒有生滅就沒有變易,所以叫做「安穩」。說那些樹,同時就都是這樣,沒有剛生出來的,沒有要枯的、要死的,所以它沒有變易,很安隱。樹都始終是「常然」,就是這樣,很榮茂。

塵塵,每一個都不可思議,所以說「微妙」。哪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。永離身心之苦惱,所以叫做什麼?叫做「快樂」。就把這個經上的文,《會疏》給解釋了,「清淨安穩.微妙快樂」就做這個解。

再按《往生論》,這種種的莊嚴,極樂世界都是清淨句所顯現嘛,所以我們說「清淨」。這樣一些種種的衣食住,第一先說的「食」,中間說的「衣」,然後,最後說到「住」。這種種不可思議的受用之物,都是隨著極樂世界的人,他的心中之所念,立即顯現,所以是「應念現前」,隨著你念頭。不像我們還要做,還要去買,還要費很大事,還要蓋房子。一切,你心裡一念,它自然就現前了。這些受用之物都是「圓明具德」,都具萬德。它都是種種的香之所合成,到十方世界普作佛事,都是種種功德所成,「無欠無餘」,所以說「無不具足」。

這都是「應念現前」,現前的東西也都是具足一切,所以這一品叫做〈受用具足品〉。

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