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(之三)

第三類,就是事情更多了。出家人,不要說出家人,出家人的事,我看現在有的時候,比我們在家人不少,中間也有很多勾心鬥角,種種的這些世間的這一些,世間所有的這些毛病,也都帶到佛教裡頭來了。

所以曾經因為這個,我做過叛徒。我也是從小佛教家庭,我是信佛的,後來看到很多出家人、在家人,這些有名的人物,還是機心在那作用,勾心鬥角,還是很多世俗的俗套。那時候我很小,我只十幾歲,我就誤解了,我說信佛信了半天、學佛學了半天就是這樣,佛法沒用,所以我就認為沒用。後來到了大學三年級,看了《金剛經》,這才明白,不是佛法沒用,是大家對不起佛法,這才又重新不當叛徒了。

【若多事物.不能離家.不暇大修齋戒.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.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。慈心精進。不當瞋怒。嫉妬。不得貪餮慳惜。不得中悔。不得狐疑。】

第三種就是事情很忙,不能夠離開家,也不能夠「大修齋戒」,也做不到「一心清淨」。這就很符合於現在的,現在的出家人也還屬於這一類的很多,身出家,心沒有出家。在家人當然更是如此。那須要怎麼樣呢?所以這個裡頭,它一共是兩句:一個是「修行世善」,一個是「忙裡偷閒」。他世間的善要好好地修,一個就是忙裡偷閒要念佛。他在有空閒的時候,你總可以抓點時間,你做工作總可以有個假期,一段工作完了之後有一點休息,你還有禮拜天、年假,都有一些假期,有些空閒。

「端正身心」,身心要端正。「當自端身,當自端心」,要端正,身也要端,不是現在一上來,沙發上一靠,兩隻腳蹬到茶几子上頭,那種放逸。所以,看中國過去的椅子,都是太師椅,那都是叫你端坐,你不能像現在的沙發那樣坐法,那麼放逸。所以「端正身心」。

「絶欲去憂」,就是在家人也不能夠行欲道,不能行夫婦這些事情。為什麼?他自己要用功啊,不要憂慮,所以不要淫欲,不要憂慮世間這些事情。

「慈心精進」,「慈心」就是要為利他,你要給眾生得到安樂,是這種心。「精進」,要勇猛的去修善斷惡,這個事情要勇猛。「精進」的解釋,《華嚴經大疏》解釋得很好,說「精心於法」〔註一〕,很「精」,是精純的精,精華的精;「精」,就是精進的精,精這個心於法,在法上。這個叫做精。什麼叫「精進」?你這個心很精純,都在法上頭,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文稿補入:〕 這個叫做「精」。你這個心,還都在世間上求名求利,現在大家有出國名額,想出國,這個心就不是在法上了,是為世間考慮了。

要當方丈,這都是世間的考慮,這都不是精,不精進哪。

「進」字就更深了,〔精心務達,目之為進。〕「精心」,這不是精心了嘛;「務達」,以達為務 ,通達的達;「務」,事務,做,名之為「進」,「目之為進」。所以「精」就是精其心在佛法上,拿這個精心,唯以「識心達本」為務、為事業,叫做「進」。不是叫當佛學家。現在有的人好一點,想當個佛學家,這都不是,都是不務本,捨本逐末。你要識你自己的本來,你連自己的本來都不知道,本來不顯現,你雖有,雖跟如來同等的智慧、功德莊嚴,不顯現。你不以這個為「務」,只搞些個枝枝葉葉的裝飾門面,這就不精進了。所以就是以「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,這是「達本」。所以「精進」的意思,以這個做為自己的正業;不做這個,就是不務正業。

「不當瞋怒」,所謂「一點瞋心火,能燒功德林」。所以不要隨便哪,瞋心是地獄業。為什麼瞋心這麼嚴重?因為在你瞋恨的時候,你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了,對於任何人都不慈悲了,所以瞋心這個果報很慘哪。

不要「嫉妒」,這個佛法,我們應當看到、歡迎任何人的成功成就。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,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,別人的成就就幫了自己的大忙。這個道理很淺哪。黑暗,都在黑暗之中,不管在哪兒有一盞燈亮了,那都有好處啊,多少給你照亮了一點。還有,這個修持就是消共業,一個人他很進步,他把共業消掉一點。共業,既然叫做共業,就是大夥的業。所以你們這幾位用功,消了共業,就是把黃念祖的業消了一些。幹嘛要妒嫉呀,是不是?應當去頂禮。所以這個妒嫉,他這個,個人思想太嚴重了,不願意看到別人成功。

「不得貪餮」,「貪」是貪戀一些享受;「餮」是好吃。「慳惜」,慳吝。

「不得中悔。不得狐疑」。所以密宗裡頭有這個咒,說這個咒絶對靈驗,唯除於咒生疑。你對於這個咒你有懷疑,那就不靈驗了。你說,念這個有這麼大作用嗎?好,你只要這麼一想,你念咒就沒這麼大作用了,因為你生疑。你一生疑就……。所以「疑」是最可怕的事情。

所以《金剛經》的讚子,頭兩個字就是「斷疑」。那個讚子,〈般若讚〉:「斷疑生信 (沒有疑才能生信),絶相超宗,頓忘人我解真空,般若味重重」,要從「斷疑」起。「疑」,咱們淨土宗祖師的話,是個髒的東西,它不但是自己髒,它碰到你的帽子、碰到你的衣服,你的帽子、衣服都不好辦了,沾了好多大便在上頭,你這個帽子就不大想戴了。這「疑」就是這麼個東西。

【要當孝順。至誠忠信。當信佛經語深。當信作善得福。奉持如是等法.不得虧失。思惟熟計。欲得度脫。晝夜常念.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。十日十夜.乃至一日一夜.不斷絕者。壽終皆得往生其國。】

「要當孝順」。要行世善,這是第一個善。因為老年人很苦,行動不方便,處處要人家招呼,要人照料,而且也不惹人喜歡,很孤獨。因此,要報養育之恩,要孝順。

要「至誠忠信」。所以一個「忠」,一個「孝」。所以咱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它就是好,它就是很全面,把做人各個方面都給大家點到了,不是片面的。你要學好佛,你先要做好人,你要以身弘道。人家看你這個佛教徒所行所為,就是值得人們恭敬。反之,人家說:「你看看,你們佛教徒都是這個樣兒,那信佛有什麼用?」你看,過去我就犯過這個錯誤,認為佛教沒用,就是看見這些佛教徒不夠爭氣。所以要「至誠忠信」,這個「忠」、這個「信」都是指的世間法。「信」指的信用。忠心於我們的國家,忠心於人民,忠心我們的事業,忠實。所以我也常常跟在家居士們說,我說,我從來不贊成擠公家的時間來用功。你們應當還是做好你們本位的事情。「信」是信用,「人無信不立」。對於誰都要有信用,說話算話,不能欺騙人,要真實。

「當信佛經語深」,你應當相信佛經裡頭的話,很深哪。這個地方的「信」就跟剛才那個「信」不一樣了。剛才那個「信」講信用,這個「信」就是「信願持名」那個「信」,指的出世法了。什麼叫做「信」?《唯識論》說:「於實德能深忍樂欲。心淨為性。」「於實德」真實的「德」,能夠相信、能夠忍,能夠堅忍,能夠很歡喜的要得到、要做到;心很清淨,這樣一個情況,這就是「信」字的性質。「信」字是什麼性質呢?它就是心很清淨,「於實德」能夠相信、能夠堅持、能夠歡喜、能夠去爭取。

這個「信」,要「信佛經語深」。我們不但是信了佛,要「信佛經語深」。我曾經碰見過幾個居士,他們也都講講他們對於佛經的體會,一塌糊塗。他就把他所理解的,當作佛的那個話來體會。不知道「佛經語深」,不是這麼庸俗、不是這麼膚淺,很深入啊,這是一個含義。佛法是無盡藏,你深入之後,還可以深入、還可以深入,永遠沒有窮盡,切不可得少為足,這是一個。

再有,「語深」是什麼?是正確。它深入,它正確,是真理。所以信信這個,又信不及了,又信別的去了,所以是當信「佛經語深」。

「當信作善得福」,這個因果,行善必然得到福報。「奉持如是等法」,要奉持以上所說的這些法。「不得虧失」,不得有所減少、有所減損。

「思惟熟計。欲得度脫」。自己好好在那考慮、在那想一想,我這樣持戒,放棄這些世間的事情,我不像別人那麼樣吃好東西、穿好東西,我受了一點苦,不如人,這也不過是很短時間的事。但是從無盡無盡的時間,我得到解脫。而且我還可以繼續來救度別人,這樣來深思熟計。「欲得度脫」,就是要出離呀。

「晝夜常念」,也是晝夜,剛才我說過了。有的大德就是認為,你夜間要是不能念,你應該起來痛哭流涕的懺悔。這要求很高很高。我們現在就是能夠要求做到不要斷暖氣;中間有的時候有所間斷,但只要一有時間、一清醒,比方睡著剛一醒,頭一句就是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這樣。

「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」。這種情形之下,能堅持十日十夜,乃至於少到只是一天一夜,都可以往生。「壽終皆得往生其國」,這是第三類。這一類比前兩類又差一點。但是所有這些人,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大乘。而且經中稱讚這些人,是什麼呢?是「行菩薩道」的人。所以他們的發菩提心,沒有明白寫出來,實際他們已經都是在行菩薩道。

【行菩薩道.諸往生者。皆得阿惟越致。皆具金色三十二相。皆當作佛。欲於何方佛國作佛.從心所願。隨其精進早晚。求道不休.會當得之。不失其所願也。阿難.以此義利故.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.諸佛如來.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。】

「行菩薩道.諸往生者」。這個「行菩薩道」,是指著上面所說的,這一切「往生正因」所有這些人的。所以在這裡頭,我們不要懷疑,「這些人不是說是,我們都要發菩提心才能往生啊?怎麼這些人沒有發菩提心哪?」因為這些人所行的已經是菩薩道了,這樣一些做法,所以菩提心也就是不言而喻了。

在頭一類裡頭,寫明了「發菩提心」。這第二類,當然不像頭一類那麼完整、正規的發了菩提心,但是他所行還都是菩薩道,那也就在菩提心的……,這種心才有這種行嘛,這種心行就是菩薩道,也就是菩薩心了。菩薩心也就是菩提心了。但是,具足不具足、廣大不廣大,那又是一個問題。所以上面所說這些「正因」都是大乘行者、都是菩薩道的行人。

這些到了往生之後都是阿惟越致,都是阿鞞跋致,都是金色三十二相,都當作佛。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,從他的願力,隨著他精進的程度,早晚求道無有休息,精進的情況,當然有一些差別,但是總之都要得道的。他預備在哪方得佛,都可以在哪方得佛,就是早晚,不會失掉他的所願。

「阿難」,佛又告訴阿難。「以此義利故」,因為這些個道理,很利。所以「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」,上面這些形容詞都說明是無量無邊;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世界、無量無數不可思議那麼多,那些世界的一切佛如來,都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。

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共讚,是一切佛都在讚歎的法。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咱們要不信,咱們還算佛教徒嗎?是不是?你說不信釋迦牟尼佛,所以說……,但實際上大家不大信。你別看哪,真正大家問問大家,真信不信哪?不大信!真不大信,我給大家提個問題,你們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個信心不夠啊!這是個大事。既然都出家了、都做了和尚,你對於釋迦牟尼佛的信心還不夠,這個結果很值得警惕。

所以到底是真的是假的?你自己可以問問。你到底是真的是假的?到底是假的,那刀山劍樹決定不虛!不要自己騙自己。這淨土法門是「十方諸佛共讚,千經萬論共指」。

我們這個課程,也很快就告一段落。在這兒上課,今天一次之後,還有兩次,以後就沒有了。所以今天說話也直率一點,大家原諒。

底下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這個「利」字有兩個解釋。

一個「利」字,就是堅利。這個道理,就如「金剛般若」那個「金剛」的意思一樣,它可以摧毀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摧毀;可以破除一切邪見,不會被一切邪見所干擾,所以這個「利」。

第二,這個法門「利益」,能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這個意思,「利」。你要真能接受,你就得到諸佛所以要出興於世,就是要給眾生的真實之利,你就得到這個真實之利。

所以就是說,「阿難,以此義利故」,能夠給大家真實之利。因為它是真理,不會為一切所破壞的。所以十方無量無數無有等等無邊不可思議的諸佛如來,都稱讚阿彌陀佛所有功德。

這一品,全都說的是往生的。

〔註一〕:初版《大經解》為「精心於法」。今已依《華嚴大疏》原文更正為「練心於法」。

 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