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(之三)

【摧伏一切魔軍。尊重奉事諸佛。爲世明燈。最勝福田。殊勝吉祥。堪受供養。赫奕歡喜.雄猛無畏。身色相好.功德辯才.具足莊嚴.無與等者。】

「摧伏一切魔軍」,魔外,魔軍。因為魔是奪人的慧命,比奪性命還重要。生命是咱們這一期肉身的性命,這個丟了不可惜呀,因為一入胎就有了性命了。慧命可惜,要斷了慧命,那就不行了,因為你不信了,你不修了,你這個斷了。他奪人的慧命,這魔啊,他壞你的道法,壞你的功德善本,所以這一類型的叫做魔。

而這個魔,此類鬼神,這個確實是有的,有大神力。現在我們發現有很多人著魔,也都很神異,自己把他母親殺了,在修持的時候他就看見師父在對面。有這類鬼神嘛,他不是都是自己心理作用,要知道確實這個宇宙間有一種,這是一種存在,這叫做「魔」。

所以大家有時候說空,你說魔沒有,是空,你也可以說;那你就是說,現在你自己就是空,這一切都空,那這個也可以說空。你認為這些都有,那魔也都有,鬼神也都有,天堂、地獄也都有。

「摧伏一切魔軍」,魔的隊伍就稱為「魔軍」,他專門跟這修行人來搗亂的,所以往往就是為魔所纏繞。有的修行打坐,《楞嚴經》講,你要不靠咒,你專門靠自己入定去打坐的話,靠這個力量你要是成功的,這是很難很難的,沒有啊。魔他在搗亂啊,你沒有法子對付,他的本領比你大得多。這些菩薩們能降伏一切魔軍。

「尊重奉事諸佛」,這個「奉事諸佛」是不容易的。所以生到邊地,在邊地之中他不能出來,只是有菩薩到他那裏說說法,他不能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,也不能飛行到他方世界去拜佛。所以「奉事諸佛」須要有很大的善根,很大的福報。這一些極樂的大士降服魔軍,「奉事諸佛」。

「為世明燈」,是世間的明燈。這就譬喻菩薩的智慧,能夠給眾生照破黑暗,照破這些迷惑,給眾生開解正道,指示正道。黑暗中有個燈,你不就看見了嗎?不黑了,你看見路了,這很好的譬喻。《淨影疏》就解釋「為世明燈」怎麼講呢?「自具智慧,能生物解,名世燈明。」你自己有智慧,能夠生〔物解〕,「物」指的就是眾生,能讓眾生生出正解,這個就叫做世間的明燈,「為世明燈」。

所以這些菩薩,他一方面是世間的明燈,並且是「最勝福田」。「為世明燈」底下這四句話作成一氣讀,這四句作成一氣讀。「為世明燈」這是一句,底下一句,「最勝福田」,種福的田,種福的田就是應當受供養的田。

《探玄記》說:「生我福故,名福田。」這個能夠給我生出福來;生出福報來,所以叫做「福田」。《優婆塞戒經》就指明三個福田。一個是「報恩福田」,我們要報恩,這是要報恩,這裡頭可以種福,父母師長這是一個福田,「報恩福田」。第二個是「功德福田」,這個福田,它很有功德,所以你供養這個可以得福報,這就是三寶「佛法僧」,供養佛法僧。第三個福田是「貧窮福田」,他很窮、他很苦,你對於他們布施,給他們謀福利,這也是福田。

今經說「最勝福田」,我們要注意了,怎麼是「最勝」呢?就是說,這些菩薩他在種種福田之中,他能夠給眾生生出最殊勝的福,所以這是最好的田,最殊勝的福田,因為他給你的果實是最殊勝。這些菩薩為什麼是這樣殊勝的福田呢?因為他有殊勝的功德嘛。為什麼有這個功德呢?我們底下再看哪。

底下「殊勝吉祥。堪受供養」,這個跟這兒就連起來了。剛才說「為世明燈」,他光明,他智慧呀,這個是大福田哪;底下說「殊勝吉祥」,殊勝吉祥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名號。

文殊就是文殊師利,「文殊」這個翻譯可以翻成殊勝的「勝」,「妙」,所以文殊又號為「妙吉祥」,「第一」;「師利」也可以翻成「德」,翻成「吉祥」等等。所以「殊」字,文殊嘛,勝吉祥,勝妙吉祥也是文殊的名號,所以這個「殊勝吉祥」就含著文殊菩薩的名號。文殊就表現根本智,是七佛之師,所以殊勝吉祥,所以他就是明燈,所以他是最勝福田,這就連下來了。所以「殊勝吉祥。堪受供養」,受得起這些供養。

底下,「赫奕歡喜.雄猛無畏」。「赫」是光明,「奕」是一種茂盛、強盛的形容,像火焰,很明亮,很有威勢,這是「赫奕」。「雄猛」,《法華經》就稱這「大雄猛世尊」。世尊是大雄猛,因為世尊斷盡一切煩惱;大雄寶殿,咱們這大殿。大雄無所怯畏,勇猛精進,所以是「雄猛」。

所以這些菩薩都「赫奕」,形容他光明的熾盛,形容他勇猛精進,「雄猛」;「無畏」,所以修「四無畏」,無所畏懼,而且在《大乘義章》講「化心不怯」,化度眾生的心永遠不怯懦,叫做「無畏」。這些菩薩也是如此。

「身色相好」。身的這個形色相好,「相好」就是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」都具足。實際這是指著應化身,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。真要顯到他的報身的話,無量的相,無量的好,我們的眼睛就辨別不了了。

所以我們這麼來看,「赫奕」者,表菩薩的光明殊勝。「歡喜」表這些菩薩內心很自在,形容也和悅。這個「雄猛無畏」表現這些菩薩的實德,勇猛精進,說法度生沒有怯懦,沒有畏懼,並且顯出這個儀容是威神無比,大雄不怯。

底下又說「功德辯才,具足莊嚴」。還有其它的功德,就舉出一個叫辯才,這讚歎了一切了。底下還有像辯才等等的,都是種種的功德都具足,功德智慧莊嚴其身嘛,具足了這些功德就具足了莊嚴。這就是讚歎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。

【常爲諸佛所共稱讚。究竟菩薩諸波羅密。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。行遍道場。遠二乘境。阿難.我今略說.彼極樂界.所生菩薩.眞實功德.悉皆如是。若廣說者.百千萬劫.不能窮盡。】

那麼這一段的最後一段呢,「常為諸佛所共稱讚」,這些大士,諸佛 (十方的佛 ) 都證明他們的功德,讚歎這些大士。

「究竟菩薩諸波羅密」,我們說六度(六波羅密),這六度就是包括萬行。他對於六度萬行種種的都徹底了,都達到了究竟,都圓滿了。

「究竟菩薩諸波羅密。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」。他雖然在究竟種種的波羅密,可是他安住於無生無滅的三摩地。「無生無滅」就是寂定,寂滅的「寂」,「寂定」。不生不滅,像《涅槃經》說:「涅言不生,槃言不滅。不生不滅,名大涅槃。」《維摩經》就說:「法本不生,今則無滅。」所以這個「不生不滅」就離開生滅了。

小乘的解釋是「有餘涅槃」的解釋,偏於空。大乘就「空假中」,從空入假,在「有為」;他雖然是有為,他做種種波羅密嘛,波羅密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禪定種種的都是在這裡有修、有為;在這個事相上而顯示出本來無生無滅,不是都要離相。二乘是離開相,一切相都要破相而說「空」;這個大乘法是「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」,不要撥開了相去談真,顯相的時候它就是空,相就是道;即事,事就是真,就是真如,就是實相。

所以常常有人問,「色即是空」,桌椅板凳在這,你怎麼說它是「空」啊?明明看得著的。現在就不用講很多佛理了,就用愛因斯坦的話來回答:「這一切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。」你說有桌椅板凳在這邊,如果是有,那是你的錯覺。科學家給你答覆了,不用咱們費心。所以我們以後講佛法好講了,有人來問這個問題,你就把愛因斯坦的話搬出來。

「即事而真」,所以他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啊;這些菩薩,他在不生不滅三摩地之中,而廣修種種波羅密、廣修種種萬行。「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」。最近我看了台灣一位老和尚有一個對話。他這一本書裡,這個對話我非常欣賞。有人去問他 (這個老和尚入定能一入入四十天,他的基本功就是入定和念佛,教理不很深,知道得很少,禪宗領略得也不深,他的基本功是打坐和念佛,但是定功很深),有人問他一個問題,說:「我們是不是要像老和尚這樣的,成天在打坐呀?」

他回答這句話,因為他都是有真實修持,所以他直起直用,所以他雖然不是很會禪,可是他這句話回答的,是說的本地風光,就是他自己的風光。他並沒有想安排一句話來回答你,我這話有禪機,要這樣的話,那禪宗的早就應該吃棒子了!「是不是我們也應該像老和尚這樣,成天要打坐呀?」他說:「我聽了你說話,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。」所以在人家問他這句話之前,他並不知道他在打坐,可是他是在打坐。所以這不就是「終日打坐,終日無坐」嗎?他不知道他打坐啊,「你說了,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。」

所以過去也有一個公案,這個不大記得清了,大概只記個精神,現在我也不去翻書了。大概是藥山,在石頭那裡,在那坐著。石頭走過來問他:「你在做什麼?」他回了一句話,他說(這句話不準確,反正意思是這個意思):「聖諦亦不為。」你在做什麼?就是聖諦我也不做。(底下是準確的,因為我不是用記,我是最欣賞那個東西,一欣賞它就記住了。)石頭他問:「你是在閒坐?你什麼都不幹,你是在這閒坐著?」藥山回答:「閒坐就是『為』了。」什麼叫「有為」?什麼叫「無為」?這一點要好好體會。閒坐那是「為」啊,你要是以為閒坐是「無為」,那就是永遠不明白什麼叫做「道」了。

所以在這個裡頭,就是在現在人生活裡頭的事情,也能暗合到這兒,「終日度生,終日無度」,「日涉萬緣,一心空寂」。所以在布施、忍辱等六度都究竟,還安住在不生不滅三摩地中,這就是說這些大士的功德。

「行遍道場」。譬如說在大道場,那成天跑,沒有地方不跑。凡是所謂道場中的一切事情,他這一切行都圓滿了,這是「行遍道場」。

「遠二乘境」。這幾句話也是很驚心動魄的,這是《十住毘婆沙論》說:「若隨〔註一〕聲聞地,及辟支佛地」,你隨著聲聞地、辟支佛地,你依照這些地去修持,「是名菩薩死」,這叫做菩薩死了,「則失一切利」,你就失掉了一切利。「若隨於地獄」,你隨著地獄的這樣來修行,這個還不要生出這樣的害怕。就是說,你要是隨著阿羅漢、緣覺這個道去修行的話,你要生很大的怖畏,要比你去做破戒入地獄的事,你還要更害怕呀。「若隨於地獄,不生如是畏。若隨二乘地,則為大怖畏」,又重複一句。所以這些經裡頭的話只能做這一個解釋,不能做第二種解釋。所以這個地方就「遠二乘境」,極樂世界的菩薩都遠二乘境,所以「二乘種不生」。

所以,佛說二乘是焦芽敗種。定性聲聞就是如此,是焦芽敗種,是焦了的芽,腐爛了的種子。密教裡頭有戒條,在聲聞眾中你去住了七天,你是犯戒。當然你如果是去度他們,那又當別論了。你要是跟他們共同生活,共同學習,待七天就破戒。

所以這個戒,要受戒就是要嚴。現在人很多只受戒,不研究戒,破了戒也不知道。所以「遠二乘境」,這個裡頭什麽道理呢?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文稿補入:〕這裏頭可以做個解釋:常說的,不怕你壞了戒 (壞了戒就是破了戒),只怕你壞了見。

這個就是這段經文的解釋。你墮地獄,你是怎麽呢,你破戒了,你殺盜淫了,你壞了戒,你就要入地獄。但是你不要害怕,破了戒不是最壞的事,最怕是你破了見、壞了見。因為破了戒之後你去懺悔,將來這個破戒的罪受完了,你還可以繼續修嘛。所以在地獄中的眾生如果是肯念佛,他一天罪報滿了之後,他一出地獄就是清涼華菩薩。

這個破戒不可怕,你壞了「見」就不行了。你要是壞了見,現在很多人不重視這個見,當然守戒就是好的,我們也讚歎,實在是讚歎哪。但是現在還要進一言,底下還要重視自己的見。因為你壞了見,就像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這就是壞了見,是不是啊?這個是壞了見,他就要以損人利己為正當,這是見的錯誤。見的錯誤不好辦,所以「捨身容易捨見難」,這是很粗的。當然很細微的有好多好多「見」是難捨啊。所以菩薩一定要修「慈悲喜捨」。

這個地方就是「遠二乘境」。底下引出這一段經文,引出了「戒」和「見」的問題,所以密宗裡頭就特別重視。禪宗也是如此,溈山說仰山:「不貴子行履,只貴子見地。」你破了戒之後,你可以懺悔,你去受罪,出了之後,這個罪報完了,你的見解還是對的,你可以繼續努力。「見」要錯了,你永遠要繼續錯誤。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好好地廣求多聞、要讀誦、要修持,就是要使自己有一個很正確的見,一個決定的見,一個圓滿的見。

「阿難.我今略說」。這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,我現在略略的說說極樂世界所生的菩薩,他們的真實功德,都是如此,我還是略說,如果廣說,百千萬劫說不能盡哪,不可窮盡哪。那麽這一品就完了。

註一:本段「隨」應為「墮」之誤﹔《十住毘婆沙論》〈易行品第九〉﹕
  「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
   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」

 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