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(之三)

【人在愛欲之中.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.無有代者。善惡變化.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.會見無期。】

底下再說「人在愛欲之中」,「愛別離」,親屬都相愛、這很好啊;這個「欲」,想得到什麼東西都是「欲」。你想得到這個、想得到那個,你愛這個、愛那個,可是你是「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」啊。「生」,你也是自己一個人來的,你什麼也沒有帶來,也沒有誰陪著你來。生的時候是獨生獨來,死的時候是獨去獨死啊。

但是都是「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」,你受苦、受樂都是你自己承當,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你。你至親的兒女、夫妻,他就是憂心如焚,他那也難過,你不能因為他的難過而減少你的難過,不能替你,這他也饒上一分。所以這個沒有人能代替,都是自己所作的,一樣也跑不了。

「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」,「善惡變化」,這就有兩種解釋。一種是憬興的解釋,「善變化」就是指著善趣的報應,「惡變化」就是指著惡趣的報應,所以「善惡變化」就指著善、惡兩種報應。這是一個解釋。這個解釋是高麗人(朝鮮人),這都是唐朝的,憬興是唐朝人,他有著作在藏經裡頭,解釋《無量壽經》的。

《會疏》說,他就不這麼解釋,他把這個「變化」是指著這麼說,「今世雖善果」,今生你是在享福,是善的果,可是你所做的事、所做的業都是壞事,因此你來世的報就要變了。今生你享福,可是你現在做了壞事,來世你要變成什麼呢?變成受罪。你現在雖是惡報,你在苦、在受罪,可是你行的都是善事,來生你要變為福報。他把這個「變化」這麼講,所以「善惡變化」,千變萬化,這都是文字問題,實質上沒有分別。總之,都是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什麼因,什麼是果,確實千變萬化呀,你造因不同,果就是不同啊。

這一切善惡,這一切果報,「追逐所生」。你生的地方,你到哪裡,這一切跟你到哪裡,就是這些東西跟著你走。至於這些個親屬呢……,就是個這些報應跟著你走,至於所去的道路,那是各個不同的。至親的人,甚至於說,一個炸彈下來炸死的人,去處也都是不一樣的。有一樣的,因為什麼?因為大家性質差不多,工作差不多,也有,不能說是絶對都不一樣;但是,就是會一樣,更會不一樣。

「道路不同.會見無期」,這個再相會就無期了,而且再相會你也不認識了,這個最苦的事情就是這種。他這個一轉之間,誰跟誰都不認識了,所以「鍋蒸外婆肉,鼓打舅母皮」啊。這都變了,變了豬、變了牛,皮剝下來打鼓,肉在那燉著宴賓客,這些都是親屬,就是再見也不相識啊。就是這樣的提醒我們哪,不要對於這一些,在這兒爭這些「不急之務」。這一切都是要回到上邊那一句話,這給我們詳細的開演,我們怎麼是爭的是「不急之務」?你這都沒用,你這一切都沒用。我愛這個、我愛那個,到了最後你自己走你的路,誰也不能替你。你愛他,你也愛不了,你不能盡一點力量啊。

所以你要不往生,對於你的眷屬你能盡什麼力量?眷屬對你還能盡一點力量,還可以念點佛什麽,追悼、追薦你、超薦你。你自己不知哪兒去了,你也不知道你的這些人在哪兒;你見著也不認識,所以只有往生才能。往生就是把一個大悲劇變成大喜劇。這不是死,這是生啊;這不是愛別離、永別離,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啊。

大團圓的開始嘛,你有一個人往生了之後,就可以去輾轉度脫,把所有這些親眷都度脫,都在極樂世界會見,大團圓,是真正的大團圓。世間的大團圓是一剎那,馬上就分開了,誰也不認識誰了。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大團圓的開始。所以「道路不同.會見無期」,世間人的愚痴不知道啊。

【何不於強健時.努力修善.欲何待乎。】

所以佛就勸勉:「何不於強健時.努力修善.欲何待乎。」為什麼你們不在你們還強健的時候努力去修善,你們還等什麼呀!人生最難得的是暇滿之身,我們還都是暇滿之身。「滿者」是沒有殘缺,神經、智力、體力還都是健全,沒有殘,不瞎、不聾,神經也不錯亂;總還有時間,有閒暇可以修持。這暇滿之身很難得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淨土難信」,這一切難都已經通過了,所以說,何不再趁這個強健時,突破這一關哪!

所以大家都要爭取。爭取什麼?爭取對於往生有把握!我們說,大家都是往生有希望。有希望,尤其臨終,你要善根發動,很好用功,佛來接引,那就往生很有希望。但是不是敢說,哪一位是已經有把握,你決定往生,恐怕這話就不好說。我自己也不敢說,但是我要爭取,要爭取到這一步,要爭取到有把握,這才是「最急之務」。不要去忙那些「不急之務」。最急之務就這一件事,要趁這個強健時。

現在某某師這就不行了,他這就送到醫院去了,他不能動換了。摔了一跤之後,躺了一個多月,長了褥瘡。而且這次病了之後,人也就是不容易提起這個精神來。大家必須要知道,你這個強健時你還不能念,你到了有病痛的時候,你就更不能念了。你沒有那個……,心力也不夠了。不是說,病都來了,自然而然我就會知道這個要緊了,我去念,不盡然哪!還有病中這個念,確實是難念哪。

所以就是說,要趁著強健時要增加自己的能力,要能夠達到佛的願裡頭所說的這些條件,所謂「至心信樂」這四個字。第十八願「至心信樂,十念必生」,「至心信樂」這四個字,你是「至心」,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心,你的「信」和「樂」到了登峰造極了。

我們敢說我們是「至心」了嗎?我們是有「心」了,我們也是「信」了,我們也是「樂」了,但是不能自己就把自己封了,自己給自己加個封號,說我是「至心信樂」,我就符合第十八願。那你得每個字都不能放過。「至」字怎麼講啊?所以孔子是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聖人中登峰造極的聖人就稱為「至聖」。皇帝稱為「至尊」。你是「至心信樂」,所以哪裡能那麼草草?所以這個要講一講。所以我們現在就何不於強健時,去爭取有把握的往生!而這個怎麼做?你去做到「至心信樂」。把所有一點點的疑都要給它破掉。什麼地方不懂,那都是疑,使自己這個心哪……。當然不是教海去算沙了,要你們去追求名相了。

現在上海「帶業不能往生」之說大盛,這都是造謠生事,所以就說是一種邪說吧。所以我們就是要真正的相信這個「帶業往生」,要沒有「帶業往生」就沒有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也不可貴了。正是因為如此,所以現在這個……;對於這個問題,現在是國內、國外解決得不夠好。而且上海徐恆志他來信跟我說,這種說法響應的人很多。總之就是大家對於正法很難起正信。對於這一類的邪說大家很容易感覺興趣。所以就是說「下里巴人」大家都喝采,這「陽春白雪」沒人理呀。所以我們要堅持,要堅持正法的住世,都要趁強健時努力修善,這念佛是善中之王。

我們這個「往生正因」,「讀誦大乘」是這裡頭的第一句話,讀誦咱們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是第一句話,是往生正因。去「努力修善欲何待乎」,還等什麼呀?這話很深刻。

還有,年輕人不修,說還要等我退休,等我什麼什麼。他不知道《涅槃經》講,佛告訴迦葉,佛打了個譬喻,譬如甘蔗。甘蔗大家知道,造糖,壓呀。我在四川就看見壓甘蔗的,而且給你吃這甘蔗汁。那個時候是很高級的,銅的盒子,那個甘蔗壓出來汁去熬糖;或者喝了,那個滓子沒味了,甜汁都壓出去了。佛說「壯年盛色,亦復如是」,壯年時候的盛色,這個體力,他說也是這樣子,像那個甘蔗一樣,也是很充足的;「既被老壓」,老了之後就等於壓了一下,等於甘蔗在機器上壓了一下,就成了滓子了,成了滓子就「無三種味」,三種味道它就沒有了。

一個是「出家味」。老年就不能出家了,老年出家只能當沙彌,按正規的。有些就是破格,正規的是老年只能當沙彌。因為嚴格的那個戒老年人受不了了,你就是那麼做你做不了,所以不如名符其實只當沙彌。有很多老年人,你看香港的沈久成,那個編輯,他出家就是沙彌,那個是比較合法的。

第二是「讀誦味」。讀經、誦經腦力不夠了。人老了之後,十個有八個腦力下降。所以不但是佛法如此,就是科學他們都說,最好的時候是二、三十歲,這一段裡頭腦子發展得最利的時候。

〔錄音換帶,依上下文補入:人老了之後〕,這個首先記憶力不行了,還有點理解力;有的再老,連理解力也不行了,再讀書、看書,這個味就跟被壓過的那個甘蔗一樣,還是甘蔗,它沒味了。

第三是「坐禪味」。這個坐禪,你這一坐總要在兩小時以後,你才能夠體會出坐禪的作用,你才能夠得到進步。這老年人一坐兩個鐘頭也就是不可能了。上次來的那個劉氣功,是馬一浮(夏老師稱為中國禪宗第一的馬一浮,這知道的人很少,只知道是個大學者),馬一浮的弟子。這個劉氣功,他後來學「心中心」,他說:「不行,心中心我學不了。」心中心的條件要一坐得兩個鐘頭,他說:「我最長一坐,只能坐一個鐘頭。」真正盤腿這麼坐著,不是咱們這麼坐,你要端坐。所以大家要練習端坐是很重要的,要練習盤腿,這都是基本功。這基本功你不趁年輕的時候練好,老了你沒辦法,那腿都硬了,更沒法盤了,老了之後才能放腿。

所以說,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努力呢?這是《涅槃經》的話,你等到老了之後再來,當然時間是有了,可是這三種味就沒有了。

所以幸虧還有一個淨土法門。說來說去,這大恩大德的阿彌陀佛,幸虧有他的淨土法門,不管你老少、賢愚,都收啊。所以大家及時努力,莫要蹉跎,佛還來勸我們「欲何待乎」,還等什麼呢?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