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(之四)

剛才談到,除了本經之外,還有其他的經有類似的內容。

我們再回到本品。本品這些示現具「四悉檀」。「悉檀」是印度話,可以翻譯為「成就」、翻譯成「宗」,以什麼什麼為「宗」。「四悉檀」就是四種成就、四種宗。

再有,後來「南嶽思」他有一個解釋,他說「悉」字是咱們這兒的話。「悉」者,就是「普遍」、「都」怎麼怎麼;「如來悉知悉見」,皆知皆見,「悉」是這個意思,是咱們中國的話。「檀」是檀波羅密,檀波羅密就是布施。「悉檀」是普遍的布施,就是普遍的饒益有情。有兩個講法。不過前者呢,好像是這麼說法,大家遵崇的人更多一些。這是為了「成就眾生」,這四個方面。

這個「四悉檀」,第一是「世界悉檀」。「世界悉檀」就是要說這個世界,能夠說出來讓眾生生歡喜心。極樂世界,整個的世界現在大家之前,這「世界悉檀」,大眾都歡喜嘛。這是第一個。

第二個是「為人悉檀」,對人有幫助。為了大家,大家看了之後都踴躍歡喜,都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都作禮、都念佛,這個就是「為人悉檀」,這第二個「悉檀」。

第三〔對治悉檀〕,大家是破了疑了。所以,最壞是疑啊。密咒有很多,唐密裡頭很多經裡那個咒的功德,那真是說得大家就是……,裡頭可是有一句啊,它說「唯除於咒生疑」,你對於它懷疑:「你念這個會有用嗎?」「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「它有這麼大的功德,我念行不行啊?」都是有疑啊。

一有疑,那所說的那些功效不顯現,你自己給它否定了。大家不要以為這個事……,你懷疑就是你否定。你就是佛啊,你要否定,那他的功德就顯不出來嘛。他是唯心所現,你的心就是否定他,那他還現什麼?他就現出那個否定的那個結果,你自己現出來的,所以這個對治〔悉檀〕,斷疑生信哪。所以「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」,大家不要以為疑根沒有斷,就那個疑根就是罪業的根哪。「信力圓時,全成佛力」,等到你信力圓滿的時候,你的力量全成了佛的力量。也就是佛的力量全成了你自己的力量。

第四就是「第一義悉檀」。上面說「世界悉檀」、「為人悉檀」、「對治悉檀」,那都是初步。真實要普利的,那是「第一義悉檀」,第一義諦。所以這裡頭就顯出「心佛不二,感應道交,妙感難思,事理不二」;從事上說十萬億佛土,那麼現在如對目前,本來就沒有空間 (現在科學的話,空間是錯覺),這個就是理體。現在在事上,十萬億佛土的這個世界就在當前、就在當下,這個事跟理就不二,顯出「第一義諦」,就說明這一切都是你本來所具有的。

所以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,就假託著極樂世界依報怎麼怎麼莊嚴,正報怎麼怎麼莊嚴,顯示你自心如何如何莊嚴。不然你不能信,你也無從去想,這是藉著他而顯自,正是為了「令入實相故」,所以這是「第一義悉檀」。

那麼「第一義悉檀」,我們如何來領會這「第一義諦」啊?彭二林,他的《起信論》,他這裡有這樣一段:極樂和娑婆,同一個法界呀,沒有彼此之分,也沒有東西之別。極樂世界也遍娑婆,娑婆也遍極樂。這一切一切大地山河、森羅萬象,都是眾生眼睛裡頭有了翳子了,眼睛病所看見的。眼睛要出了病就看見。現在這個青光眼就看見種種好看的東西。巴某就有青光眼,他說「我要感謝我的青光眼,我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好東西」,就是現種種好看的光,很好看的色。這也是病,它就是眼中有翳所成。

「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,無量光明,普周塵剎」,這無量的光明,塵塵剎剎無不遍滿。「三塗六道同時解脫」,所以這是頓法有如染絲,一成一切成。

不獨是阿難當時蒙佛的威神加被,可以看見阿彌陀佛的身及種種依報正報的莊嚴。不但是阿難當時,也令末法眾生,也就是我們在座的大家一起。

「但能入此法門」,你只要能入這個法門。「不離當念,疾得見佛」,就不離開你當下這一念,很快見佛。

「《華嚴經》云:諸佛一似大圓鏡」,佛就像大圓的寶鏡。「我身猶若摩尼珠」,佛是如鏡,我如一個摩尼的珠。「諸佛法身入我體」,我這個摩尼珠中可以現一切一切的境相。諸佛的法身,諸佛的這些圓鏡,我這個摩尼珠都攝盡,都入我體中。「我身常入諸佛軀」,我的身體就常入一切諸佛的身軀之內。所以互融互攝,都是我們攝一切佛,我們也融入一切佛為諸佛所攝;諸佛也融入我們的自身、自心哪。所以說無毫釐許間隔,沒有一毫一釐那樣的地方是間隔處。

「是知諸佛眾生,本來不二。」剛才舉了《華嚴經》的例子,那還是「二」嗎?水跟牛奶倒在一個杯子裡頭了,還是「二」嗎?你還拿勺子舀點水出來,或是牛奶出來?誰也分別不出來了。

「本來不二。名為見佛。」什麼叫見佛?這個叫做見佛!所以大家這個見解,這個地方要扭過來,一定以為我是見佛見光,我看見光了看見佛了這就是見佛;而是,你要是真正的了達諸佛眾生本來不二,這個叫做「見佛」!「實無見者」,實在說沒有見者,這個就高了。所以不是說見佛見光的人沒有,那個水平低呀;在「第一義諦」之中這樣的見佛,實在沒有見者。

「何以故?不可於一體中互相見故」,既然是一體,誰見誰呀?你的眼睛就從來沒有看見過你自己的眼睛什麼樣。你誰看見你眼睛什麼樣?你有沒有眼睛呀?你要瞎了就什麼看不見,你要沒瞎你就有眼睛,什麼都可以看見。你眼睛是什麼樣?眼睛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嘛。

所以這個就是,那個須菩提呀……,那個比丘尼能變成轉輪聖王,排在頭一個來接佛,佛說你沒有先見著我,而須菩提第一個來見我,他見著我了,他是頭一個。須菩提當天,他也知道佛要從天上下來,他在山洞裡頭修行。「今天佛回來,很多人都去接」,他說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;如來無所來、無所去,我們又何所接呢?佛也無來,我怎麼接呀?不動了,不去了。他這不來的人先見了佛呀;這個排隊排在第一的人真正先見了佛,佛說「你沒有先見我」。這才是佛法!不然你就是附法外道,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。

《無量壽經》它這部經確實是很殊勝。它這一直一直沒有一個地方鬆懈呀,一步一步加深,一直到最後。底下就是「現在的佛」和「未來的佛」在那看極樂世界,倆人正在那兒說,這非常生動。

剛才說「無所見」,這個說的什麼呢?這個說的是法身境界啊。須菩提沒有來,看到了佛,這是法身境界啊。

那天蔡某拿了一個問題,他看了黃檗《傳心法要》,它一段他拿出來,裡頭說:你們這一切都無所來、無所去,臨終看見有什麼你也不要跟著走。他說:「那麼我們往生怎麼辦?」他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。我說,禪宗修的是法身境界呀,法身還得向上呢。所以他就……,這須菩提「如來無所來無所去」,你臨終跟誰走啊?我說,你要知道,淨土宗的往生是凡夫的事,你是凡夫啊,你反正得「有所去」。

所以不能不受「後有」,就不如受這個往生的「後有」。真能不受「後有」了,那你自由自在了;你不能不受「後有」,那只有隨佛往生啊。所以蔡某說,不問不問了,他明白了,這是不同的境界。

所以就是往生有「四料簡」嘛,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生是決定生,去就沒有去呀;「去則決定去,生則實不生」,去我是決定去,可是生沒有什麼叫生啊;證「無生」嘛,什麼叫「生」啊?

這有「四料簡」,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決定去」是一句;「生亦實不生,去亦實不去」又是一句,這「四料簡」。所以這些意思我們都要圓融,各個按照自己的,所謂量體裁衣,你要做衣服你得先量一量,就是合乎你的身體,合適才對。

再進一步說,縱然就是證了虹光身了,來去自在了,就是文殊、普賢,他還要示現求生極樂世界。所以就是說是,「八十翁翁舞」,八十老翁在這兒跳舞;「教導兒孫故」,這為了教導兒孫,八十老翁也要跳跳舞啊。因此你不管是上賢下智,都應當實現往生,求往生,得到往生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