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(之四)

【復有衆生.雖種善根.作大福田。取相分別.情執深重。求出輪迴.終不能得。】

「復有眾生」,再有些眾生。「雖種善根」,前頭有種善根的,有不種善根的。底下就結在一塊,雖然種善根。「作大福田」,種了很大的福田。可是「取相分別」,在這裡頭他有相、有分別心。「情執深重」,這個情念執著,很深很重。

「求出輪迴.終不能得。」這一段就是說,如果是你情執深重,取相分別,雖然種善根、作大福田(作大福田就是念佛號,這才可以稱為大福田),但是你有了這種情況,你求出輪迴,你還是得不到啊。這個道理很清楚,咱們經裡頭說「三輩往生」都是由於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兩個條件。他剛一聽,這念佛也不行,那怎麼辦呢?不是啊,你們不要片面哪,是兩個條件嘛。

「菩提心」是大智、大悲、大願圓融一體的心,圓融成為一體了。你「情執深重」,那就是愚痴啊。你不愚痴為什麼情執深重?既然是愚痴,你哪裡有大智?你「取相分別」,你就有取有捨。有的是我要的,有的是我不要的,有的是我喜歡的,有的是我不喜歡的,那你怎麼能夠興起無緣大慈?無分別的、普遍的、究竟的心生不起來呀!怎麼能生起同體大悲呀?那麼,他就是這個大悲的心,他也不具足啊。所以他既無有大智,又無有大悲,這樣的人怎麼能談發菩提心呢?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「往生三輩」,最多最多達到邊地。

所以蕅益大師說,念佛如果沒有「信願」,不能往生。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清楚。

我們首先要念佛,不念是不行啊。念佛之後,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們的信願;沒有信願,念得如銅牆鐵壁一樣也不能往生。你如果決定有信、有願,你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,這就跟這個地方是相同的。

所以我們大家既然念了佛,作大福田了,底下就是說,這一步必須要爭取,就是要能夠解決這個問題。所以這個大家就清楚了,你「情執深重」,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上,還都須要很好的思維一下。肯念的人,在座的人大家都肯念了,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是遠遠不夠,現在就是要提高一步。我不是說上梯子嗎?你不能留戀在這;我這在梯子上頭,我比在平地的人看得遠一些。你這個梯子上能老待著嗎?所以要前進哪。所以著相修福,其福就有盡哪。

底下我們引了些《金剛經》的話,「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: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這是《金剛經》的原文。

底下蕅益大師《破空論》裡頭有所解釋:「以無所住法,住般若中,熾然修行六波羅蜜,而不取相。」這幾句話很深很深哪!用「無所住」的法,這麼住在般若之中,不是「有所住」而住於般若,是「無所住」而住於般若;「熾然修行六波羅蜜」,像這個火,要蓬蓬勃勃的在那修行六波羅蜜,而不取相。沒有一切相可取,這才是《金剛經》的宗旨。

有人都把《金剛經》看成是「無為」、「無相」,什麼什麼都跑到「無」一邊去了,不動;不知道「熾然」哪,「熾然修行六波羅蜜」。所以蕅益大師《破空論》,因為大家執著於偏空啊。有人說《阿彌陀經》是「有」,《金剛經》是「空」。錯了!錯了!《金剛經》的「空」,蕅益大師給破了,把他們所謂的「空」給破了,不是大家所領會的那個空,都是片面哪。

這樣的「熾然修行六波羅蜜」,他不取相。他為什麼?他無住法住於般若之中,所以他就能夠可以使他很少的一點布施,這一點的布施就跟虛空相等,虛空有多大!

眾生相反的,「眾生住於相故,妄自計果計因」,自己就這麼著計果、計因;「觀大觀小」,做種種的分別。所以,就如仰箭射虛空。

「若能稱性而住」,怎麼住?「稱性而住」,稱於自己的本性而住,就是如法性而住,也就是「如如而住」;不住於一切相,只住於「如」。這就譬如,芥子當中一點的空跟十方的虛空,有什麼分別啊?一個芥子裡頭的空跟十方的虛空,請問大家,你們回答回答,有什麼分別?實際就是這樣,因為你執著了,它就不一樣了。你要不執著,本來就是如此。所以就是說,你這個微小的布施可以與虛空等。

「芥子中空與十方空,性無二無別」,本性無二,也沒有分別。因為「空」沒有內外、彼此、方隅、形相等等的差別,也沒有「小空」與「大空」的不同之處。你說小空跟大空有什麼不同?同樣是一個空嘛。

「無相之福,其福乃大」,若是離相念佛,離相修法,離相做一切的功德,這個福就大啦!能夠讓一個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樣啊。《金剛經》的話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這都是《金剛經》的話。所以說,你違反了這些道理,很大的福田也成了有限度的。

就是我說,你那個杯子沒有洗,那個杯子裡頭有毒,你來裝了很好的藥,你把它喝下去,那個藥沒有毛病,是你杯子不乾淨,你就吃了毒藥就把你毒死了,你還怪大夫。所以要把杯子洗乾淨,不要執著。

往往大家就是總想得境界、得神通、得感應,都是「有所求」。「有所求」就都成了「有為」、「有住」,就都是這一類。你作的功德都七折八扣了。要「無為法」才能相應。

【若以無相智慧.植衆德本。身心清淨.遠離分別。求生淨刹.趣佛菩提。當生佛刹。永得解脫。】

所以就是經的這一段末,「若以無相智慧.植眾德本」,以無相的智慧來種植諸德的根本,這樣來求生淨土就得解脫。

「眾德之本」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我們的宗。

「無相」者,色受想行識這五塵,這是五相;加上男相、女相、生相、住相、壞相,就是「相」裡頭最嚴重的,這個叫做「十相」。沒有這些相就叫做「無相」。

《涅槃經》解釋「無相」:「涅槃名為無相。」〔《演密鈔》〕解釋說:「寂滅者,即無相義。但心自證不從他得,故無諸相。」這個寂滅,這個涅槃,只是你的心,你自己證的,不是從他所得,從另外所得,所以說沒有一切相。有一個地方給你得到了,你就存在、出現那個地方的相;你完全是自心的自證,所以不從外來,所以不能心外求法。心外無法,你還有相嗎?都是心,還有什麼相?

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有的本子說「則見如來」,都一樣,版本不同,好多字有出入,意思相同就行了,我們不去考證這些。這幾句非常好。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時候注意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愚痴的人就在虛妄之中去求這個虛妄,都是虛妄!你見著「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嘛。不是說根本沒有相,那是虛妄;你如果在「見相而非相」(無相)的時候,你就見到如來了。

又說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」所以這是極直捷的事情,離開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。所以,哪有那麼些囉嗦?都是自己找的,修行了之後又自己找了好多好多東西,搬了好多糞往腦袋上面裝,天天往裡「運糞入」。所以禪宗有兩句話,「運糞入」與「運糞出」。一種人的修行是「運糞入」,把這個糞往裡頭搬,都塞進來,叫「運糞入」;「運糞出」,把你的糞運出去。所以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」,都是來表彰這個無相的智慧。

現在咱們把這個經和《金剛經》來會合一下。我們經上說「若以無相智慧.植眾德本」,「無相智慧.植眾德本」就是《金剛經》的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意思。「無相智慧.植眾德本」就是「永得解脫」,這不就是《金剛經》的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嗎?

蕅益大師的解釋,「不達無我,而修一切善法,止成人天偽果」,你不了達無我,總有個「我」在這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離相,首先就是要去「我相」。現在大家處處有一個「我」,處處突出我自己,我怎麼怎麼樣,我怎麼怎麼樣。碰著了我,順著我、不順著我,合於我、不合於我,這個我在這沒完沒了啦。你不了達「無我」;根本沒有我呀!

這個我天天都在這死掉,又出現一個,一會兒又死掉一個,又出現一個。哪個是你呀?這個身子是你?我年輕的時候就一點跟這個不像、不一樣,早都那個都死光了。阿賴耶識也是在變化,它只是相似相續,哪裡有你?什麼是你?沒有!所以你「不達無我」,雖然修一切善法,你只是得人天的偽果,這個果是假的。

「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」,蕅益大師的這個議論好啊。你不修善法,你只是「我空」,這個就叫阿羅漢。阿羅漢確實我空了,所以他沒有生死,他還有六神通,那不可思議的神通,(現在這些個奇異功能,那萬萬分之一,九牛一毛,一萬個牛的一毛也比不了。)這就是佛呵斥的焦芽敗種。

再一種,「妄言我法俱空,而恣行惡法。」這種人現在也很多,自說我也空了,法也空了,是妄言、是胡說!可是是任意在那造惡,這是闡提,地獄種子。蕅益大師這一句很切中時弊呀,這個病呀,自己吹得很厲害。現在盧勝彥他說,他是法王中的法王,無上中的無上。所以就是說,就是這一切,現在大家都認識了。最近他在吹噓,他又升格了,他是法王中的法王,無上中的無上。可是恣行惡法,這是闡提獄種啊。

「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」,「無我」,別的可以不說了──無人、無眾生不說了──無我而修一切善法,正所謂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哪。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是這麼講啊,你「無我」來修一切善法。這個把《金剛經》〔和本經〕這兩段融合起來,這個功德非常大,所以「即得無上菩提」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