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(之二)

【於彼法中.廣大勝解.獲大歡喜。廣爲他說。常樂修行。】

「於彼法中.廣大勝解.獲大歡喜。」這個「彼法」就是指著咱們淨土法門。這是佛當時說的,就是於「那個法」就是「彼法」,「那個法」就是剛才說的這個無上廣大法門。這個廣大的、殊勝的內容,自己得到勝解,得到大的歡喜,產生大的歡喜心,這個法樂這是不可形容的。只有這個樂,這是清淨,一切世法不能相比,這稱為「大歡喜」。

於是「廣為他說」,就廣泛地為別人來作說明,來勸說,來演說,來講說。所以「常樂修行」,不但是「說」,而且自己也常樂於修行啊。單單去說,這是言教了,這個還是要自己常常修行。

這個廣大的勝解,了達淨土宗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;修淨土是「是心在作佛」,而殊勝的一句在底下:這個心就是佛。說作佛,誰都好懂,我現在要修佛、要成佛,我是心在作佛;而「這個心就是佛」,這一句大家往往不懂。「心佛不二」,不是兩個,「念佛即佛」,你念佛時就是佛,你不念你就是眾生。〔若能了達〕這個圓旨,這就能歡喜信受,常樂修行,而且要勸他人,這是指「說法」了。

「廣為他說。常樂修行」,底下還有話說,「為他演說」,最後還有「專心信受.持誦.說行」。這三個地方都說到這個「說」,所以這就普勸大眾演說弘揚咱們這部經啊,演說弘揚這個淨土法門哪。現在正是到了流通分了,所以就勸演說,你不演說不能流通啊。

過去這個〈願力宏深品〉裡頭就有「轉相教授。轉相度脫。如是輾轉.不可復計」。所以這個就告訴我們,我們喜歡給人家去說,高高興興為人家去說,勸導眾生都來發這個願,投入這個彌陀一乘願海,求生淨土,這才真是「知恩報恩」的正行。所以我們得到了佛的恩惠,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恩,你知恩才能報恩哪。

我知道這個恩,我怎麼來報恩哪?你買了很多東西去上供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要你這個東西幹什麼?所以有個人刺血寫經,我說話當然是過了一點,我說:「你那個臭烘烘的血,有什麼可貴呀?」說真實話,要你這個幹什麼呀?當然這是很難得的事情,這個就是說,這個說法有的時候要「折」,有的時候要「攝」,這是「折伏」,免得他驕傲。那知恩就要想報恩哪,這個就是正行。

「妙法流通」,我們使這個法能夠流通,輾轉教授,正符合如來的本願嘛。所以如來就是說嘛,十方的佛都在那兒稱歎阿彌陀佛的名字。這個我們可以參考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.法師品》說,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法華經,乃至一句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種種供養經卷」,底下咱們簡略一點,「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,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。當知此人,是大菩薩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對於《法華經》,哪怕只是一句,你能夠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種種供養,一切世間都應該當佛那樣來供養你啊,你這個人就是大菩薩,你已經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以極讚這個說法的人哪。

又說,「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滅度後,能竊為一人,說法華經」,善男子、善女人,在我滅度以後,你能夠偷偷的給一個人,並不是要公開爭名爭利,也表示你登座說法,具種種威儀,就是不具威儀,這個「竊」就是這個意思;「乃至一句,當知是人,則如來使」,是如來所派的,他所做的是如來的事情;「何況於大眾中,廣為人說」。這個都是讚歎說《法華經》的功德。

那《法華經》,蕅益大師說,《法華》的功德是無盡哪,蕅益大師說:「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(秘密的心髓)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(這指南針),皆不出於此矣……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補入:〕皆不出於此矣。」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小本,所以我們這個演說《無量壽經》

演說《無量壽經》也就是演說《法華》的秘髓,所以這個功德與《法華》裡頭所說的是相等的。但這裡頭是一種完全利他的心,你要自己對於你所說的要很有把握。如果是貪圖功德,這個心就是貪心了,已經是三毒了。貪功德同樣是貪,所以這個事,要「善護己念」,要很分得清楚,不要夾雜。萬一自己還沒有把握,明知道還有錯,就這麼著為了名聞利養,就跟人說,這不但沒有功德,而是地獄業。

【諸善男子.及善女人.能於是法.若已求.現求.當求者.皆獲善利.汝等應當安住無疑。種諸善本.應常修習.使無疑滯.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。】

底下,就是經上說:「諸善男子.及善女人,能於是法.若已求.現求.當求者.皆獲善利.汝等應當安住無疑。」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對於這個法,就是這個淨土法門,你已經在求了,得求啊;現在正在求啊;還有將來要來求的,都得到大的利益。你們都應當「安住無疑」,應當安住於這個法門不要疑惑。所以這一下就是勸這個「斷疑」,要斷疑生信。

所以想說法利人,你自身首先須要斷盡纖疑,極微細的疑惑都要把它斷掉啊。你自己還是懷疑不解,疑慮重重,不知道對不對,這個時候應當很好的去進修,所以就是要斷疑,要「老實持念,勿生疑惑」,我們老實念也是這樣子。

所以,這個咒裡頭就是有極殊勝的功德。常常下面就是,這講咒的經典的裡頭,「唯除於咒生疑」,你對這個咒你懷疑,你就得不到這個功德。你要老想「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這就叫懷疑。你不是說「這咒是假的吧?」那你還念它幹嘛?你對於這個咒,你就是對這個功德你不能相信,「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「我念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這都是疑啊。不是說,這個咒是別人編出來的騙人,這樣子,那就是更粗的疑了,那就更提不上了。所以「疑」就是這,「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」「我念有嗎?」「我怎麼念了半天,沒見著什麼呀?」這不都是疑嗎?所以這個念,要應當老實持念,都得善利,但是要「安住無疑」啊。

所以就「應常修習.使無疑滯」,因為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。所以斷這個見惑,初果要斷貪瞋痴慢疑,思惑是二果以後才斷的。見惑這第十樣事情就是「疑」,所以到了初果就沒有疑了。那麼要斷這個疑根,那要應當知道如何去斷,知道這個方便哪。

「疑惑」所以不斷的原因,就是因為你的智慧不夠,所以你的慧心不明朗啊。自己這個慧心,你本來是佛,你為什麼不明朗啊?就是因為你「貪瞋痴」這三垢,三垢這個障礙很深哪。

那麼我們不要生疑,怎麼能夠解決呢?一方面我們要明理,理明就信深;再一方面就好好念佛嘛。這個《安樂集》,道綽祖師的,「念佛三昧能除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貪瞋癡一切諸障。」這有的三昧能除某一種,有的三昧能除現在,有的三昧能除未來;只有念佛三昧,過、現、未貪瞋癡三毒這障礙都除。垢一去,光明就生了,所以就沒有愚癡了。沒有疑滯,才「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」。

所以佛就勸,你們不要有疑。有疑,你們就會進入到什麼呢?經中剛剛說過,有「邊地疑城」。於佛的智慧不能生信,或者能信佛的智慧,但是於自己的智慧不能生信,你就生到「邊地疑城」啊,還甚至於生到「懈慢國」。這種處所,他受種種樂,所以稱之為「珍寶」;確實也都是七寶所成的宮殿、樓台,在那裡頭生活,都是珍寶。但是你不能夠自由去見佛,所以就稱為「牢獄」。

所以叫大家要斷疑,不要跑到這樣的牢獄裡面去。所以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來看,天、二乘、懈慢國、邊地疑城等等的,都是屬於珍寶所成的牢獄。

《安樂集》這個地方,對於這個念佛,剛才我們提倡老實念,在《安樂集》就說要「斷疑」,說:「稱名亦爾。但能專至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」你能專一,而且是至一,所以這裡頭就沒有疑了;專心、專一這樣念,一定可以生在佛前。

所以「今勸後代學者」,若欲明白,要深入的明白,那就是知道「念念不可得」;這「念念」,每一念每一念皆不可得。你說,這一念哪去了?不可得,這就是智慧;可是我還是在念,相續不斷,這就是功德,所以菩薩就是「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莊嚴其身,這不就是二種莊嚴嗎?

但是開始學的人,他不能夠破相,就是智慧不夠。「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」這一條很重要。你就依相,但是要「專至」啊,也沒有不往生的。這一點,我們前頭也是大勸,要以「無相智慧.植眾德本」,那都是上根利器應當去做。而這個一般的人很難體會,不要說去修行了。

那麼,怎麼辦呢?你只要「依相專至」,你就是有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有這些相,你供著佛也是相嘛,你念著佛也是相,你就依著這些相,你專心致志的,專一;「至」是專一到登峰造極了,有相只管它有相,你別管它有相沒相,這個你也把它放開,你就是去念,所以這個就只念「當前這一句」,這個就是「老實念」。這些你都甭管了,什麼叫有相,什麼叫離相,什麼叫無相,你都不要管,你就是念當前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這一句,就老念當前這一句,沒有不往生的,不要懷疑。所以這個也幫助我們斷疑。

你說又要離相,又要什麼什麼,那是上品上生的事,上品生的事。一般還都是凡聖同居土,達到中品就很不容易了。所以這個話,真正淨土宗的秘藏,淨土宗的心髓就是這。真正能信受奉行,依著這個相專心至念,老實念,縱然沒有離相,你暗合道妙,決定往生。「依相專至」凡夫也能夠做,「離相」是菩薩境界啊。《金剛經》說「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」,所以非凡夫境界。所以淨土宗的妙用,這個暗合道妙,是方便中的方便。

底下佛又叫彌勒,阿逸多是彌勒的名字。

【阿逸多.如是等類大威德者.能生佛法廣大異門。由於此法不聽聞故.有一億菩薩.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若有衆生.於此經典.書寫.供養.受持.讀誦.於須臾頃爲他演說。勸令聽聞。不生憂惱。乃至晝夜思惟彼刹.及佛功德。於無上道.終不退轉。】

「阿逸多.如是等類大威德者.能生佛法廣大異門。」世界上有許多等類,有大威德的人,他能夠在佛法生出「廣大異門」,「廣大異門」就是對淨土法門說的,淨土法門以外的法稱為「異門」。就這樣有大威德的人,他對於淨土宗以外的一些法門,他能夠理解,能夠演說等等的,能生「廣大異門」的這些大士;這樣的大士,由於對於這個淨土法門「不聽聞故」,沒有聽聞,就有一億的菩薩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方面就退轉了。

菩薩為什麼還退轉呢?剛才說過「信位」的菩薩就如空中的柳絮。為什麼不聞這個法就退轉呢?因為「念佛三昧」是三昧中的王,你沒有聽過這個法,沒有修習,你也難於「究竟自覺」,你這個自覺達不到究竟,所以說不能成功。再者,念佛法門是度生方面徑路中的徑路,你沒有聽到這個法,你就不容易去普度眾生,你也圓滿不了利他的勝行,所以「自利利他」,「自覺覺他」就都困難哪。

「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」,你自己就在艱險的道路上在那跋涉,苦得很哪。「於眾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」,引導大家走在坑坎路上,沒有是個平坦的路啊。你沒有契會到如來的方便,你就難入「一乘願海」。這一乘願海的殊勝加被力,達不到這個人的身上,達不到這個菩薩的身上,所以有一億菩薩沒有聽見這個淨土法門,而退轉於無上菩提啊。釋迦牟尼世尊要想一切凡聖都能聽到這部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所以就「勸」。

我說到這,有人就可以說:「你說這話說得不對了,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法的時候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還沒出版呢。」哈哈哈……,這就是時間的錯覺,又陷在時間的錯覺裡頭去了,「超時間」哪,大家要知道。

都聽到這部經啊,所以勸令大家「書寫、供養、受持、讀誦,信受奉行」,並且還要流通。雖然僅僅是「須臾」之間,「須臾」之間是四十八分鐘。「為他演說」,為他人來演說。「勸令聽聞」,勸他聽這部經,勸他、使他能聞到這部經,並且讓他「不生憂惱」。

這樣說法,「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」。一個就是說「須臾頃」做了這檔事,乃至於晝夜都在思惟彼剎跟佛的功德,這又精進一些了。

「於無上道.終不退轉」,這個人在無上道裡頭,始終都不退轉。

【彼人臨終.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.亦能超過.生彼國土。是人已曾値過去佛.受菩提記。一切如來.同所稱讚。是故應當專心信受.持誦.說行。】

此人臨終的時候,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.亦能超過」。哪怕這個時候三千大千世界,咱們這個地球、銀河、太陽系種種的天體都在火劫之中,都燃燒了;咱們就在這個大火之中,你也能超過那個大火往生極樂世界。

所以後頭一段就是說「彼人臨終.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.亦能超過.生彼國土」,就生到極樂世界。

「是人已曾值過去佛」,這個人已經過去遇見過過去佛,受過菩提記。「受記」就是佛在他成佛之前給他授記,說這個人將來一定成佛,這就叫做「受記」。就像釋迦牟尼佛,燃燈佛就給他授記,將來一定成佛,這就是這些例子。這個人,他假使這樣的話,有的人在這個經典能夠讀誦、書寫、為人演說,以至於晝夜思惟等等,這個人他在臨終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也能超過,往生極樂國土。由於什麼?由於這個人過去已經遇見過佛,已經受過菩提記,佛都給他授過記要成佛的。

「一切如來,同所稱讚。」這樣的人,是一切如來都同所稱讚。

這個「劫火」大家要知道,這個經上說「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」,這不是個假設,這是個事實。因為咱們這個成劫、住劫、壞劫、空劫,每一個劫要二十小劫的時間。住劫之後就有壞劫,壞劫之末(「成住」嘛,住劫之後就壞劫),壞劫之末,底下就要「空〔劫〕」了。

先是「成」,「成」了之後「住」,「住」了之後就要「壞」,「壞」劫之末有火、風、水三災。這個時候「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」,大千世界都燒壞,這個風吹的猛焰燒到天宮(這是天親菩薩的《俱舍論》),乃至梵天宮殿,連灰渣都燒得沒有了,這是「劫火」。現在看來,就是宇宙的大崩潰、核爆炸,大的核爆炸,互相感應,全世界的核爆炸。所以就是說,這個毀滅很厲害。就在這種情況之下,這種人在這個環境之下還能往生。

所以,勸大家,應當「專心信受.持誦.說行」。「專心」就是心專一,沒有餘念,沒有雜念。「持誦」就是受持、讀誦。「說行」,如經而說叫做「說」,依教奉行就是「行」,勸大家呀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