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(之四)

底下,「我法如是.作如是說」,這非常殊勝。所以讚歎,這是「佛語梵雷震」,佛語如雷之震哪;「說法獅子吼」,這就是獅子吼,獅子一吼,百獸腦裂,嚇壞了,這是獅子吼啊!如「金剛王寶劍,斬盡一切情見」,把你這種分別情見都斬斷了,所顯的就是如來的本心哪。拿佛的心印來印證本經,所以說「我法如是.作如是說」。

這兩句印證什麼?我們也可以說是,就是印證前面的「常念不絶.則得道捷」。這兩句話是什麼?「我的法就是這樣,現在我就是這樣說的」,來印證前頭所說的。也可以理解為,整個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「我的法就是這樣,我就是這麼說的」,這兩句來印證,這個是一樣的。因為只印證這兩句,這兩句所指的「念」,就是念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你在這裡頭沒有分別,說是有兩種說法,但實際是一回事,那我們就不管它了。

六祖當年給人印證,印證說:「如是如是,汝如是,我亦如是。」像永嘉禪師到六祖這兒求印證,這等等。還有那個,在六祖這兒,六祖問了一句話,幾年答不出;幾年之後答出來,最後這回是悟了,六祖給他印證都是「如是如是」,就是這樣、就是這樣;「汝如是,我亦如是」,你是如是,我也如是。所以王上師,我在天津的時候,回的信也是這樣:「如是如是,汝如是,余亦如是。」這都是最徹底的印證,你是這樣,我也是這樣,「如是」呀,就是這樣。

「我法如是.作如是說。」我法就是「如是」,作「如是」說。這個「如是」跟六祖的「如是」沒有分別,「如是如是」就是「如是」啊。

第一句「我法如是」,我們勉強就畫蛇添足吧,所以有的時候,這個……,不是說畫蛇添足吧,起碼是牛奶裡頭添點水。有的時候,有些人也有需要,他就願意添一點水才肯喝。其實你把它沖得很淡,那就失掉了原味了。有時候就不得已,現在這也是不得已。

第一句說是「我法如是」,「我法如是」「如」什麼?就是說我法是「如」啊。這個「如是我聞」就是這麼解釋;「如是我聞」嘛,「如」就是「我聞如是」。「我聞」的是什麼?就是說,這個「如是我聞」是「我聞是如」,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補入:〕所聽的都是「如」,所以「我法如是」,就是「我法是如」。下半句「作如是說」,就是我所說的是「如」,

我的法是如,我所說的是如,那麼我所說的就是我的法,我的法是如,所以我說的就是「如如」了。我所說的就是如,我的法就是如,所以我說的就是「如」那個「如」嘛。

「如」就是真如,就是真心,就是實相,也就是咱們經裡所說的真實之際,是本經的體。本經的體就是真如實相、真實之際,所以說「我法如是」。

因為佛說本經,而本經的體就是以實相為體。所以,本經有三個真實:真實之際,真實之慧,真實之利。這個本體就是真實之際,真實之際就是「如」。我的法就是如,我所說的就是「如」這個「如」而說的,所以這也就是如此啊。

所以「作如是說」就是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呀。這個體性是真實之際,我說,我就把它開化顯示出來了,「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」哪;顯示這個真實之際,作如是說呀。演說佛法就是真實之際,這念佛演說的就是開化顯示這個真實之際,所以說是「作如是說」。

這麼看來,經裡頭的一字一句,都是從如來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啊。一個字裡頭都有無邊的妙理,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是彌陀「性修二德」所共莊嚴哪 ── 阿彌陀佛的性德,阿彌陀佛的修德。有性德,是全性起修;有了修德,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全修在性,這性修兩德都圓滿;這性修兩德共同莊嚴哪 ── 這些文字啊!每一字一句都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哪。

你對於這樣的文字,你「常念不絶」,當然是「則得道捷」,很快得道啊。因為這是如來稱性之流露,如來稱其本心,稱其本性,暢所本懷而流露出來的這些言教,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記,這是世尊如來的心印哪。

所以蕅益大師說:一切能所,能念所念,能信所信,能願所願,一切一切,皆是實相正印之所印。這些言句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,這都是世尊實相之所印(實相就是世尊的心印),是世尊的心印之所印,都是我們大悲慈父釋迦牟尼佛如理之說 ──「我今如理宣說」。「如理」,契理而說的話,所以我們應當至誠信受,於一切時一切處,常念阿彌陀佛。

這是這八句中的中間兩句。

「如來所行.亦應隨行。」所以我們常隨佛學,我們就是要學佛呀,不是說就是求佛的保佑,我們就是要學佛這個偉大,我們無限的崇拜啊,我們就是奉為導師。既然奉為導師的話,就是要跟著導師;跟不了自己的導師,找個師父幹什麼?要有師父,你跟師父學習啊!不是空的名稱,我拜誰為師,誰是我老師,去拉個關係,那是咱們這個社會的俗事。哈哈哈……,那唱戲的拜馬連良當師父,「我是馬連良的徒弟」,這個就是一個牌號。你念佛還要個牌號幹什麼?不是的,要真學啊,真要是跟佛學嘛!

所以「如來所行.亦應隨行」,如來之所行,如來之種種,我們不說過去生,就說這一生,把王位,把恩愛的家庭眷屬,一切一切都捨了,跑到山上,一麻一粟,骨瘦如柴呀,六年哪,皮包骨頭啊,那個相,渾身就剩一個骷髏了差不多,就是皮包著骨頭啊。不是現在這個多少萬萬的美金哪,少女如雲哪,什麼這些個人,那你這是幹什麼呢?佛不是這樣啊!要隨佛學,我們要放棄這些。

修行成佛之後,有很多國王要把王位讓給釋迦牟尼,「那個國位,你要來統治比我強多了。」佛都不接受,佛還是要飯,佛是在要飯哪!你看《金剛經》,就進城去要飯,走下去,那個城,離城的一個小山,上山不很容易;不很容易,所以別人不常來打攪,但是離城還近,要飯還容易,就選了這麼個地方,下了山去要飯。

而且這個藏文的《大寶積經》裡頭講,這個很困難哪,人家在飯裡頭給埋上糞,埋上什麼什麼壞的東西,蝎子、虎子什麼東西,吃了一半這些東西出來了;擱毒藥,說佛到家裡來化緣是調戲婦女,種種的侮辱,種種的陷害,種種的困難哪。所以佛不是要求一個特殊的地位,享受,有名有利,像現在坐最好的汽車,住最好的房子,這一切的享受,這種種的,那你是求,那你還是……,佛不是這樣啊!佛是願意眾生得度啊。

就佛這一生的行動,從哪到哪去,大家都是徒步,露天哪;從這個地方換一個地方,他都是徒步。你多會兒〔註一〕看見佛騎馬?有這個圖像嗎?哈哈哈……,都是走啊!

「三宿桑下」就是破戒。晚上睡覺,你如果三天晚上都在桑樹底下睡,就違反戒律了。你為什麼單在桑樹底下睡呢,連睡三個晚上?你對這棵桑樹就要留戀了。所以不要你這麼睡,你睡了兩晚,第三晚你就換個地方。所以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,連棵桑樹都不留戀,三個晚上都不待呀,所以要「常隨佛學」。

所以我們看到佛的行動,我們就是要慚愧呀。有人說,好像我修行這麼多日,我還沒有什麼。你那算修行嗎?你跟佛比比看看,你跟你的老師比比看看。所以夏老師說:「我是三等人。」但是他把頭二等一說,你就承認夏老師是三等人。要跟那個高的看齊呀,不是盡跟那個……,居士好多人亂七八糟,所以我比他們強多了,你那有什麼用啊?哈哈哈哈……,你跟落後的看齊有什麼用!所以要常隨佛學,「亦應隨行」。

「種修福慧」,就是種福修善,一切善都是要修,這是助行,所以是正助齊修,有理有事。我們說到這些「如」就是理,說到「念佛」就是事;說到「念佛、念經」是正行,這兒你「修福、修善」就是助行。所以理事、正助都全有了,就這八句話。

最後一句話,「求生淨剎」。你要求生極樂世界淨佛剎,這一句是結束全經,就是「求生佛剎」。所以這個是一大藏教的總歸,不但是淨土法門的總歸,一代佛教的總的歸宿。

《華嚴》攝諸教,而以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作結束。所以淨空法師講《華嚴》,講《唯識》,講來講去,講到《華嚴 ‧ 普賢行願品》,這覺悟了,導歸極樂,所以現在轉到極樂了。我們這是《華嚴》的中本哪,所以這次我的論文也是啊〔註二〕

「於此經末,以求生淨剎,普勸有情。」在這個經的末了,拿這個「求生淨剎」來普勸有情。我也常說,不管你修什麼,你就得求生極樂,求生淨土啊。當然,有人可以求生兜率內院,也是好的,總之是不如求生淨土。現在這個地方所勸的,正是彌陀的本願。彌陀當時就發願,我要成就一個國土,超勝一切諸佛國。要有這麼一個國土,就是為了大家去啊,不是我要蓋個園子,我一個人在這兒玩啊,哈哈哈……,就是為了大家呀,是不是啊?

所以這個就是彌陀的本願,你去了之後你就是壽命無量,你是不退了,一切都使你增上,不但決定成佛,而且是很快成佛,這是彌陀的本願哪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跟三世(過去、未來、現在)十方一切諸佛的本心。

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勸,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」,勸一切有情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呀。不光咱們這個世界一個佛,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如是,都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」哪,你們要去啊!

所以不求生佛剎,你就是要想這個救度,你就放棄了一個要實現你度生願望的最好的辦法。所以很多人不懂得這個,他以為「我再來我就度眾生,我不想發願往生極樂」,而不知道你是走一個很費勁的路,你也沒有很好的辦法,你只有蒙古大夫的那些辦法,那些醫療手術。

你真要度眾生,見佛聞法之後,你這才沒有錯誤,而且你承佛的威力,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,這才真能實現你度生的願望。

而且你所有的度化,你都做的是真正有利的工作,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。給眾生的是「真實之利」,不是浮假的,虛假的,顛倒的,而且有毒,有時候你有毒藥的。所以這個事,有的以為高,事實上反而低了。所以這個事,你要實現度生(你不想度生就算了),你想度生,你怎麼度?只有自己快快地往生,往生之後,早早地見佛聞法,然後你再到一切無量世界中去廣度有情。

世尊釋迦牟尼佛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來說了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也就是願意眾生都入這個彌陀的願海,也都得到這個真實究竟的利益,所以「真實之利」。

「信願行」是三資糧。這三資糧裡頭,「願」是一個關鍵。你要想出生死海,你必定要有願哪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你念阿彌陀佛,念得是風吹不入,雨打不透,你要沒有願,你不能往生啊。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你修行好壞是兩件事。你這個往生要靠你的願哪。

你修行再好,你沒有這個願,佛不能勉強你,把你拉到極樂世界去;要是能勉強的話,早就沒眾生了,都拉去了,哪還有地獄?佛從來不做勉強的事情,所以就是絶對的平等,佛跟眾生一切平等,絶對的自由。你自由是,你一切都是你自己做主。你們自己的事,想想看,你的一切一切,什麼事不是你自己做主?你腦子裡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做主的,別人誰你不贊成,你都可以不管,你都能自己做主。所以那個自己做主,有時候就主到地獄裡頭去了,有的主到天堂,有的主到極樂世界了,真是自由啊,真是自由啊!

但在自由之中,如果到了地獄之中,那就不自由了,那你就受了限制。那也是你自己去的,自作自受;這也是你自己做的主,自作自受。你做了這個,你當然得受啊,不是別人要怎麼樣,你自作自受的,你就奔著這個去的,你就到了這兒了,那還不就是,就是這個啊,你自己做主嘛!所以「願」是一個關鍵,要出生死海就要〔依〕賴阿彌陀佛願王之力。

「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」涅槃之門是只有一個,但是涅槃雖然是一路,方便有多門。要從不同的方便,就有許多初方便,就有些不同的入口處,因此就有禪、有密、有教、有觀,種種的修持方法,八萬四千,每個法門都可以。

但是,剛才說「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」,方便雖然八萬四千,甚至於不止八萬四千,可以說是無量,歸元就沒有兩個,那就是「一路涅槃門」。涅槃嘛,這個「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」。

這方便多門之中,種種方便,究竟的方便在哪裡啊?所以密宗是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」。你這個度生,你有最方便的辦法,才是你究竟的成就。你說你究竟成就了,就看你這有沒有最究竟的度生方便哪,不然你是一句空話呀。究竟方便就在於往生啊!

你現在就要在這種世界中,修到三惑都斷了,這無明都破盡了,種種的,那是十分的難哪!但是有許多工作到淨土去修,種種的方便,在於往生啊。

所以修行其它的法門,想今生超脫三界是難行道。如果你求生淨剎,你不管是坐禪,是修密,都求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蓮華精舍以往生極樂為共願,這個是超出很多密教團體的地方。這個求生,正因為是「求生淨剎」,所以這是一個易行道;你至心信樂,你願意生,十念就生。那麼淨宗的正修就是持名,可是你修其它的,你發願求生,也為彌陀所攝受。

昨天看了一段《生無生論》,幽溪大師的,所以我們好寶貝很多很多呀。幽溪大師講《生無生論》,每天講,每天天樂盈空,天空中奏天樂,大家都聽見,這是明末的人。所以我們現在找一個明末的時候的這種祖師,現在找不著了。這還不是四大高僧之內,四大高僧裡頭沒有幽溪。

幽溪作了《圓中鈔》,他的《生無生論》就講到,一個人是念了十萬遍大悲咒而得往生的。所以你什麼都可以嘛,不是……,有的人太專哪,有的他就是……,你只要是至心的迴向。當然是正宗,你是正宗,我常常說你考大學,高中畢業考大學,這是正宗。同等學歷也可以考大學,這就是別的,你用別的方法,你一樣你也可以考大學,這些都可以考大學,你不能說什麽……。

但是要做個統計,這些大學生裡頭,是高中畢業生多,還是同等學歷多?當然高中畢業的多,就是分別就在這兒。你說行不行,就看你肯不肯用功,就看你肯不肯發願哪。正宗還是念佛,其它都可以。

這蕅益大師是大德,有參禪的人他後來說:「那我就不參禪,念佛去。」「不用,你就參你的禪。你以參禪的功德回向淨剎。」這都是最好最好,所以圓融啊!不然就生了好多好多這種執著、分別,不能圓融啊。

所以這個就是長行的總結了,這八句都全有了,「理、事、正、助」。這個救命的這一句,就是「求生淨剎」,堅決求生啊,這個願要切呀!願要切,你念不念?你自然要念,那都行啊。相反的,你念得很好,你那個願不堅,你還在留戀娑婆,有時你不見得去得了啊。

這留戀娑婆,你喜歡誰是留戀,你討厭誰也是留戀。愛和恨是一件事 ── 情見(總之),娑婆世界人的情見。你以為我心裡老討厭,討厭得不得了,同樣是留戀娑婆,這娑婆世界的東西,你老想著他。你老討厭他,你還去想著他,你怎麼老想、老惦記著他?這就是留戀娑婆,你放不下。放得下,才叫不留戀。不是說「唉呀!誰跟我好得不得了,我就是捨不得他」這是留戀;一切事,你只要放不下,皆是留戀。要求生淨剎,那你就不要別的放不下,要放下。

所以這八句……,夏老師這個《無量壽經》這次放光是很殊勝,這也出乎意外,這樣流行,這種印刷,大家念。真的那天來一個念三遍的人,念得很呆呆的。那個人,這《生無生論》就是他印的,我還不知道,我昨天翻書才發現是他印的經,他一天念三遍。我說,你這麼念不行啊!哈哈哈……,他說怎麼辦?怎麼辦?我說,那你把一卷念經的時間改成念佛,另一卷經〔的時間〕你拿來看點別的書,你好好地想一想,思惟思惟。這麼死修啊,死修就是蠻幹,蠻幹是不行的、蠻幹是不行的。

註一:「多會兒」為方言,意思為「何時」,「什麼時候」。
註二:《無量壽經今得善本(夏蓮居會本)之大事因緣 – 彌顯本經即華嚴,即禪,即密;一切含靈依此度脫》 一九九O年十月宣讀於日本第三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