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(之三)

下面一段,頭一句話是「《無量壽經》乃淨宗之總綱。」

[解]:《無量壽經》乃淨宗之總綱。我國清代彭紹升居士讚曰: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,眾生本具之化儀。」

一個網子要一個綱繩,一拉著綱,綱舉就目張,就全收了,綱領嘛。淨土宗就以《無量壽經》為總綱,這句話當然是有所根據的嘛,就是清代的彭紹升,他曾經這麼稱讚:「《無量壽經》是如來稱性之圓教,眾生本具之化儀。」

彭紹升是什麼人呢?彭紹升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,父親是尚書,尚書的地位等於現在的副總理,這還是高幹子弟。可是他自己也科舉,可能是中進士,但是他不做官,他研究佛教,著作很多,淨土宗的一位大居士。他也把《無量壽經》刪了一本。他把魏譯本,曹操時代翻的那一本,他作了許多刪節,就成為第七本。

他同時給《無量壽經》作了一部論,叫做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還有《觀無量壽佛經約論》《阿彌陀經約論》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(這是不久在居士林剛剛把這個講過,這個很深很深,講《華嚴》的,完全用的《華嚴經》講《華嚴》裡的念佛三昧)、《一乘決疑論》《居士傳》《二林居士集》,著作很多,見解很透、很超,是位很難得的,不但居士中少有,出家人也不多見。

他這個稱讚,說《無量壽經》是什麼呢,「如來稱性之圓教」。「如來」就是佛的十號之一,佛啊。「稱性」兩個字我們要解釋一下。這個「性」嘛,就是本性,自己的佛性、自性,這個「性」字。「稱性」,怎麼叫稱性呢?

我們常常有兩方面的意思。我們用通俗的話來說,這個事你稱心不稱心哪?你要很稱心如意,這是「稱」字的一個意思。你這個東西跟那個東西相稱不相稱呢?比方一個出家人,他手上拿一本雜誌,這封面一個黃色的照片,那我們就說,「哎呀!你是出家人,你拿這個雜誌不相稱。」對不對?哈哈哈哈……,所以「稱」字就有這兩方面的意思 : 稱心,合適(一個就是這個相稱不相稱)。

所以「稱性」就有這兩方面的意思:佛他講的這個東西和佛的本意是相稱的;佛說這些法,他是稱心的,是痛快的,不是委曲的。佛說其他的法是委曲的,哎呀!這眾生難度,大家很愚痴啊,於是乎只好說一些「權說」,權巧方便。不是!佛說這部經,是大暢本懷,自己的本懷是非常暢快了,把自己所有的這個修持,都把它傳授,把它宣說出來,大暢本懷呀,所以這個「稱性」。說是「稱性之談」,不但是稱性之談,還是稱性的極談,登峰造極之談哪,不能更超過於此了。

「眾生本具之化儀」,所以從佛邊說,這是如來稱性之極談;從眾生這邊來看,是眾生你本來具有的化儀。

「化儀」,我們不就說是化法四教,化儀四教?化法四教是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化儀四教是「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」。「化法」,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這些個不同的法呀,是藏教啊……。「化儀」的「儀」字,就是儀式、儀軌,這些軌則,這些程式,也可以說是這些方法呀。還有很好的比方,化法如藥,化儀如藥方,配些什麼藥給你吃。

化儀是四種,「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」,有的是頓法,有的是漸法,有的是秘密法。「秘密」法是佛在某一個會上,對某一些聽眾而宣說的,那沒參加這個會的人不知道,所以稱為秘密。「不定」,過去有解釋,現在我看一個新的解釋很好;「不定」就是說,佛說這個法,聽的人各個領會的不一樣,淺者領會的淺,深者領會的深,因此稱為不定。有的老的解釋,就說這裡頭各種形式都有,這稱為不定。這個說的,我覺得沒有後一種好。

這個很自然,各個的領會不一樣。所以說《華嚴》的時候,大目犍連他們都不知道,後來到說《法華》的時候,這些大阿羅漢痛哭流涕,「云何一法中,而不知此事〔註一〕」,為什麼在一個法之中,始終是隨著佛聽,而我們不知道這個事?它「不定」呀!這是化儀,這個藥方是眾生本有的,並不是我們心外之物。

所以彭居士這個話說得很好,這個是佛稱性之極談,也就是眾生本有的藥方,不是心外,所以一切都不出自心哪。正因為是你本有的,所以你來使用不就是更合適嗎?並不生疏啊,並不是外來橫加於你的,就是啟發你一下。

[解]:日本釋道隱讚此經為:「如來興世之正說,奇特最勝之妙典;一乘究竟之極說,速疾圓融之金言;十方稱讚之誠言,時機純熟之真教也。」

日本和尚道隱稱讚這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,他稱讚是「如來興世之正說」。如來出興於世,這個是正說,不是權說,不是委曲之說,是正說;是「奇特最勝之妙典」,這個是最奇特了。剛才我們說過,生到極樂世界,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;說你是阿鞞跋致,你又是凡夫,這是十分奇特。而這個奇特,光奇是沒有可貴呀,它最殊勝,這樣你凡夫才可以得度啊!

有的人喜歡出奇,喜歡出新,以為創新出奇就是好。創新出奇有什麼可貴啊?是不是啊!你故意作點怪,從前沒有的,是新奇了,毫無可取之處!毫無價值!〔淨土法門〕它又最殊勝,最殊勝就在於你凡夫可以成阿鞞跋致,本來凡夫絶無此望。所以說,佛之大願是什麼?大願是要度眾生啊!我們這個願也是如此,我們是要度眾生啊,你怎麼度啊?這不就有這個奇特最勝之法嗎!

所以密法說,就是三句話,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」離開悲心,你就什麼都不能談啦,這大悲是根哪。「菩提為因」,菩提是覺悟,菩提就是覺呀,要發菩提心,這是因哪,因是什麼,果就是什麼。徹底成就是什麼?你方便哪,你有度生的方便哪。你有一個方法,你告訴他一個方法,他這眾生都是做不到的,有跟沒有一樣;而這個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

所以就是說,這個就是殊勝的方便,以這個方便才是究竟的成就,究竟的果實。有度生的方便,不是一個空談哪。所以出家是大丈夫事,非將相之所能為啊。就是說,你是擔負這樣一個使命,你要救度眾生啊,大丈夫的事業。「相」就是總理,「將」就是總司令,不是總理、總司令這些人他們所能做的事,因為他們所救度的是有限量的,不徹底的。

「一乘究竟之極說」,「一乘」兩個字剛才解釋說過了,這是一乘到究竟徹底啊;「極說」就是登峰造極的佛的言說。

「速疾圓融之金言」,最快了,所以我們就在這一生中,如果你淨業成就,佛就來接引,加持你,使你臨終的時候不亂,而得往生,很快,所以疾速。「疾」而且是「圓融」,它這個是非常圓融,把這一個極殊勝的圓教,能普被三根,都能接受,所以十方佛都稱讚「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世界上,宣說這個法門」,這圓融啊,這個教是圓融的。這是最快、最圓融的金口所宣之言,所以稱為「金言」哪。

「十方稱讚之誠言」。這個就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,翻譯的是六方佛,因為鳩摩羅什大師知道「秦人尚簡」。他那時候稱中國人為秦人,和我們現在稱中國人為漢人是一樣的事情;漢化、漢地,因為秦漢都是極強。現在在美國有唐人街,中國人叫唐人,那都是極盛,秦漢唐極盛。他說「秦人尚簡」,秦人說的就是中國人,不是說的秦始皇,中國人喜歡簡單,所以他翻譯的很簡單,只是「六方佛」,他把那個四方佛刪了,因為是重複。真正等到玄奘大師翻譯,這「十方佛」都有。

這本書,這是我在居士林,那個時候還沒有擺脫,我在那時候印的,是三種《阿彌陀經》,有很多人不知道,這《阿彌陀經》有三種。大家常念的是秦譯,這是最簡要的。還有一種是玄奘大師翻譯的,唐譯的,這稱為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。再有,是夏老師會集了一本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有三種,《無量壽經》有九種。玄奘大師所翻譯的,就不只是東西南北〔上下〕了,加上這四個犄角(這個角,那個角,那個角,那個角),所以就是十方。四個角有什麼什麼佛,怎麼怎麼稱讚,所以根據唐譯來說,就是十方佛的稱讚。「誠言」,這是誠實之言,誠懇之言。

乃是「時機純熟之真教也。」這個是時機純熟了。所以最初說法,眾生都不懂,最後說《法華》,這時機成熟了。那麼現在呢,給大家的是,稱讚這種難信之法,這個淨土法門是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呀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的話。大家上課、上殿在念《阿彌陀經》,它有這一句,是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。這是一個不但是咱們一般的人難信,一切世間,包括天,包括什麼什麼,都是世間,都是不容易信之法呀!這個淨土法門,是這樣難信的法呀。

所以我們也不敢期望,說咱們班三十五個人能夠將來都是……,像淨空法師,他找了五個人,把我們這個書把它變成繁體字,找了五個大學畢業生佛教徒作校對。這五個人後來校對到第三本,我們不是有四本嘛,校到第三本,這五個人一起到淨空法師前頭發願,說「我們這五個人,每個人都是盡這一生專修專弘淨土」,要弘揚咱們夏老師這個會集本。這是很殊勝的事,所以淨空法師寫在序裡頭。我們人多,我們也不敢這麼期望。我們說,只要有人發起這個大願,都是極殊勝的事。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不是一個好容易信的法。

有時候你看一個老太婆她肯念,肯什麼,你要知道她的善根不可思議啊!不可因為她是個老太婆就輕視。就在美國,有一個老太婆,她也信得很雜,後來有人說:「你這東念西念,你這有什麼好處啊?你專心淨土吧!」接受了。接受了之後,三年之後,一天在吃飯的時候,她沒有出來吃飯,別人就來看看怎麼回事。外國的老人房門是不鎖的,就是怕有什麼事情,所以老人她房門不鎖門的,就沒給她安鎖,她要鎖也不行,裡頭也不能鎖,所以一推就進去了。一看嘛,這位老太婆坐在那兒,端坐,「咦!怎麼她坐著?是幹什麼?」一看呢,腿上擺著一份遺囑,寫好了,人已經死了。再一看呢,前面擺了好多件孝服。在國外很多人還是講究穿孝服,不是戴個黑紗就完了,要穿白袍子,不同的衣服,兒孫他們穿的不一樣;大兒子、二兒子、兒媳婦、哪個孫子所有應該穿孝的孝服,老早她利用別人睡覺的時間都做好了,大家都有得穿。你看她多鎮定,多從容,端坐。三年!她這個就是很殊勝的善根,所以這個時機純熟啊。

日本一億多人口,五千萬是淨土宗,占一半,差不多一半。你看咱們中國,中國現在的佛教還都是以淨土宗為主。誰都知道,小孩都知道「阿彌陀佛」。這不是個簡單的事,這是阿彌陀佛發的願哪,阿彌陀佛就發這個願──我的「名稱普聞」哪。我的名字要大家都知道,大家都知道之後,大家才能夠念佛,才能夠求生極樂世界,這就是佛的願兌現了。

別的佛,不知道。你說是念毘盧遮那佛,你聽見過誰念,是吧?藥師佛還消災延壽,那多好,但是也沒多少人念哪。但是就是「阿彌陀佛」嘛,這一張嘴就來了。有人一遇見危險,「啊!阿彌陀佛!」,不信佛他也念一句,這都是時機純熟。正是因為這種因緣,所以我們來弘揚、來接引,這都是條件。

你這個時節因緣不合適,那沒有辦法,佛也不度無緣嘛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王舍城,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名,見過佛;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,沒見過佛;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沒聽過,所以這因緣很難哪,是吧。

所以現在我們就知道,十方佛都稱讚釋迦牟尼,能夠於這個世界說這樣的殊勝之法,這是由於釋迦牟尼的大願,阿彌陀的大願,也是咱們眾生時機還是成熟。所以我們也不要自暴自棄,能遇到這個法門還是很殊勝。

[解]: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讚云: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極談,眾生本具之化儀;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;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」

「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讚云」,也是這麼稱讚,說《無量壽經》是什麼呢?是「如來稱性之極談」,這句剛才說過了,「稱性之極談」。「眾生本具之化儀」,這也解釋過了,前頭有。「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」,這前頭解釋過了。

乃「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」。淨土群經有一百數十部,這一百數十部以《無量壽經》作為總綱,作為心要,最重要的典籍;是「一大藏教之指歸」,整個佛一個時代一大藏教「之指歸」,的歸宿。這個稱讚,也是可以說恰如其分。

這剛才我說,修什麼都可以,你不求生淨土,你今生就不容易啦,可以說是無望。但是你只要在淨土法門的人,你縱然今生沒有能夠得度,但是種了這個善根,或者修了其他的佛法也種了善根,雖然沒有〔得度〕,但是輾轉輾轉,最後還是依止了這個法門而得度脫。

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說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問而得度脫。因為在《無量壽經》,底下要講啊,在法會之上,阿難看佛放前所未見的光明,所以他就發問:「佛呀!你為什麼今天現這樣的光,前所未有啊?我就知道是佛佛相念,是不是佛在念過去佛,還是念現在佛呀?」所以,釋迦牟尼佛就稱讚阿難:「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。」就從這一問以後的一切含靈,都是因為你這一問而能夠得度啊!因為這一問,佛就說出了《無量壽經》了嘛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的重要,這是一大藏教的指歸,就是如此。

註一:《妙法蓮華經譬喻品》:「嗚呼深自責,云何而自欺。我等亦佛子,同入無漏法,不能於未來、演說無上道。金色三十二,十力諸解脫,同共一法中,而不得此事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