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起因緣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[解]:教起因緣者,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。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

第一項,講「教起因緣」。教起因緣又分兩部:第一部就是普通的一切經典起的因緣;一個單說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教興起的因緣,因為這才契合我們自己,我們要研究的是《無量壽經》啊。至於大教和淨土法門的興起,這個是我們先要討論的,下面就是這一段了。

[解]:夫一切法,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。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《法華經》云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」「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眾生。」

「夫一切法,不離因緣」,一切法都從因緣所生。「大教」,釋迦牟尼的這個佛教,興起於咱們世間就有無量的因緣哪。而這無量的因緣之中,最主要的,唯一最重要的是什麼呢?是一件「大事因緣」哪,是大事情啊!不是一般的有因有緣哪。

那什麼是大事因緣呢?所以,馬上引《法華》的話來註解。《法華經》我們知道,《法華經》和《華嚴經》屬於圓教,這是我們佛經之中最圓融無礙、最高的、最妙的教。佛最初說《華嚴》,最後說《法華》。有一個譬喻,像太陽剛一出來,太陽的光先照在哪兒呢?先照在高山頂上,只有高山頂上,這種最高的根器才能聽得懂《華嚴》,先講《華嚴》。等太陽落了,又照什麼地方呢?又只照到山頂上,山底下就看不見太陽了,是不是?這日出,跟太陽一樣,日出是先照高山,日沒也還是照到高山,所以說《法華》也是照到高山,最後說了《法華》。

說到《法華》的時候,這個四十幾年說法,很多人一直跟著釋迦牟尼,培養都成熟了,他這時才說這個《法華》呀。但是,法華會上還有五千弟子退席。像今天咱們聽講,忽然間有三分之一都出去了,哈哈哈……,不聽了。那時說《法華》就是如此。佛說什麼?說「退亦佳矣」,你們退出去也好。他這個聽不懂他就是聽不懂啊,這個勉強不得的,所以這圓教的法很難懂。「藏通別圓」,圓教就是《法華》和《華嚴》了。

《法華》說的什麼呢?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」,諸佛、十方的世尊,他們都是以唯一的一個大事因緣的緣故,而「出現於世」。他們為什麼在世間會出現呢?咱們這個時候出現了釋迦牟尼佛,過去出現了燃燈佛,過去還有很多很多佛,這一切佛出現於世,是有一個大事因緣,不是一個普通的事。什麼是大事因緣呢?「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。」要把佛之所知,佛之所見來開示給眾生,使眾生得到悟解。佛用佛的知見來開導我們,來開發我們的本心,讓我們得到悟解,讓這個眾生同於佛的知見,就為這樣一個大事因緣哪。這是日沒所照的高山所說的話。

[解]:《華嚴.性起品》:「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,所以者何?非少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」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。唯為一大事因緣。大事因緣者何?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。

《華嚴》是日出所照的。佛一成佛先說《華嚴》,說了大家都不懂,佛就要想涅槃了,後來就開始說小乘教。他說「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」,佛的十號,這是簡稱,只說了幾個號,沒有全稱出來。這就說是,如來、應供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,這都簡略了。「等正覺」這是佛。

從「性起正法」,從本性所起的正法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為什麼這麼說呢?這樣的一個佛「性起」的正法;「非少因緣」,不是一個很少的因緣,而有佛出現於世;是「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」,「阿僧祇」是個大得不得了,說不出來的數;這個無數的百千阿僧祇,而且是因緣,所以就是無量的因緣,得「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」佛之成佛是無量的因緣來成的佛,在這世間出現。

「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」,還可以說無量無量的因緣那麼多,但是實際上只為了一個大事因緣。大事因緣是什麼呢?「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」,「唯欲」就是唯是,唯一就是願意眾生能夠開示佛知見故啊。所以咱們老是說請人說開示,「開示」兩個字就從這兒來。佛說開示,就是讓眾生能夠「開佛知見,悟佛知見」哪。

再有,把這「開示悟入」四個字一塊說,大事因緣是「開示悟入」佛的知見。「開示」就是佛方面的事情,佛把佛的知見「開」出來,表「示」出來;而眾生能夠「悟」,悟佛知見,而「入」,證入佛的知見。

所以這個就說得很清楚了,為什麼出現這一個教?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因緣。大家今天捨離了家庭,捨離了一切世間的這些種享受,行作沙門,也是一件大事因緣哪。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應當是要能開自己佛的知見,顯現出悟佛的知見,只有這個。佛之出興就為了這麼一件事,我們要學佛也就是要學這件事,我們要繼承也就是要繼承這件事。

[解]:夫《華嚴經》乃世尊最初所創言,《法華經》乃末後之垂教,自始至終,唯為此大事因緣,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

《法華》是最後的垂教,佛是涅槃之前說的,說了《法華》之後就說《涅槃》了;《華嚴》是佛最初所說,自始至終這兩頭,中間也是如此,就唯是為了這樣一個大事因緣──「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」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也就是願一切眾生開明本心。

佛的知見,不是佛另外把一些道理給你灌進來,像錄音帶似的,說了,給錄音帶灌進去了。那有什麼價值?實際,「佛之知見」是什麼?釋迦牟尼在臘八這天看見星星,頭一句話就是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佛的知見哪。一切眾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德相,你跟佛的智慧,跟釋迦牟尼,跟毘盧遮那是一樣的;不但智慧是一樣,你功德之相也是一樣的,這是佛的知見哪。

就讓大家能夠明白這個,悟這個,證入這個。你要證入這個,你就是釋迦牟尼。所以現在我們要去明白,也是先要明白這個,枝枝節節的都是一些作幫助的;無量百千因緣哪,但是無量百千因緣就唯為這一個大事因緣。那麼,「開明本心」就同佛知見,你跟佛的知見就一樣了,因為這也是眾生本具的,你本有的嘛。佛給你開一開,你一下子就豁然大悟,你同於佛的知見,你就是等成正覺,你也就成佛了嘛。佛之度化眾生,佛的心願,這就是佛唯一的大慈大悲的本願。

「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」這說了,佛的這個大事因緣都是因為如此,那麼本經的興起也是這樣。我們就舉例了,《華嚴》《法華》說得很明白,咱們《阿彌陀經》這裡頭,《無量壽經》有什麼類似的話嗎?

[解]: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(即阿彌陀經唐譯本)云:「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。」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,正同於《華嚴》《法華》,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

玄奘大師所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就很現成的,「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。」所以這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是佛的知見。十念就往生極樂世界,凡夫就證到不退,這是佛的知見哪。上次不是說了嘛?「非九界眾生自力所能信解」啊!這樣的殊勝法門,不是九界的眾生(包括了菩薩),他們自力所能夠相信,所能夠瞭解的。為什麼不能啊?因為這是佛的知見。

所以我們就要知道,我們研究淨土法門,不能把它看成這是愚夫愚婦的這樣的一個……,我們就是要看到「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」,這樣的利益,這樣殊勝的利益,這樣的安樂,離開這些五惡、五痛、五燒,而得的清淨的、圓滿的法樂,這樣的大事因緣;「說誠諦語」,告訴大家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。可見淨土興起跟《華嚴》《法華》都是一樣的大事因緣嘛,都是大事因緣嘛!

底下又引了《彌陀疏鈔》的話,《彌陀疏鈔》是蓮池大師的著作。這一部著作,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,不管你是不是淨土宗,都應當熟讀。它和《彌陀要解》這兩部書,是咱們中國淨土宗之寶啊。蓮池大師是結合禪宗寫的,它這裡頭處處歸於自心,那是非常之透徹,非常之圓滿,非常之穩,《彌陀疏鈔》啊。《要解》是非常之簡要,非常之殊勝。所以印光大師,大家都知道,近代的大德,中國三大德之一,他稱讚《彌陀要解》,他說,在所有註解之中以這部註解最殊勝,釋迦牟尼佛自己拿出筆來再寫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《彌陀要解》了。所以印光老法師他這個話,也是很殊勝,很了不起的話,一般人也說不出來呀。

對於這樣的一些書,我們讀書要善於讀書,不是說就是廣,讀很多很多書,讀藏讀幾遍,都有功德;但是說,你要抓住一些最重要的精華,你在這個裡頭能夠得到法益。看來這個還是契合我們的機,契合時機。就好像現在有很多,把很多東西,什麼什麼維生素都做成、收煉在一個藥丸裡頭,你不要去吃那麼多菜,吃那麼多果子,吃那麼多糧食,才得到這些所須的營養品,一個藥丸就都夠了。這個精華的經論也是如此。

[解]:何以故?如《彌陀疏鈔》云:「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若能諦信,何須遍歷三乘,久經多劫,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」

《彌陀疏鈔》講:「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」「一心」,你一個念頭的。你不是雜念的,不是妄想紛飛的,不是又是想這個,又是想那個,你清清淨淨就這樣一條心,老老實實在那持這個名號。這樣的結果就往生,往生你就不退了。

而且再說一句,以後我們要發揮,真正你發了心,你是有了信願,你再持名,你現生就不退了。這個是很難相信的話,這以後再發揮,今天來不及了。所以他這個「即得不退」,應當是包括我所說的「現生就不退」,而這個意思很多人是不大能懂得到的,以為往生之後才不退。

「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」為什麼能如此?就是直指你們每一個人(咱們都是凡夫啊,現在你還沒有證,總之是凡夫),就是你的本心,你已經究竟成佛,不然你怎麼就光念念就能不退呀?因為一切無量阿僧祇的無量無邊的功德,你本來都具足了。在你一念清淨的時候,你一切都放下了,不就妄想執著都沒有了,那你本來就顯現嘛,所以這是一個「直指」啊!

「若能諦信」,你能夠真實的信受,能夠相信;「何須遍歷三乘」,哪裡須要你把三乘的教,都一點一點去經歷,一點一點去讀書,一點一點去練習呀?用不著啊!「久經多劫」,經過很多的時劫,那就千生萬生啊。你現在可以「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」,就在這一念之中,你就可以頓證菩提,「豈非大事。」這還不是大事是什麼事啊?

所以蓮池大師也說明,這個往生淨土就是大事啊。佛之出興於世就是要為了這樣一個大事因緣,把佛的知見告訴大家。只要是一心持名就可以不退,就可以頓證菩提,也就是「同佛知見」,那還不是大事是什麼?

[解]: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。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

「可見淨(土)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。」過去禪宗、淨土在國內是打了好幾百年的官司,總是說淨土宗淺哪,不行啊,而不知道淨土宗就是直指頓證之法啊。「是心是佛」「是心作佛」,它還不是直指嗎?你在那念佛,是「是心作佛」,而是心就是佛,那不就直指你這個心是佛嗎?非得必須點著鼻子叫你法名,「誰誰誰,你是佛」,這就是禪宗最高的開示。那這裡有什麼兩樣啊?這裡普遍都給你證明了── 是心是佛!

「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」咱們剛才說的就是這個,就以你這個念佛的心,就入了佛的知見了。不是說,大家以為在這個消極求往生、求自了,不能弘揚大法,不能廣度眾生,愚夫愚婦之所為。這種都是過去因為沒有很好的人去研究,才作了這一種錯誤的偏見。實在就是「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」就是以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以這樣一個心,你就入到佛的知見裡面去了。這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嗎?

所以「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」是由於這個大事因緣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