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起因緣 (之二)

至於教的興起因緣,前頭說過了。底下再單說咱們《無量壽經》,這《無量壽經》的因緣是什麼?這個分了五項。

[解]:甲   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
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均圓頓稱性之教。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
第一、這個《華嚴》《法華》是圓教,是頓教,是稱性之教,是稱佛的本性的,不是權說。所以「三乘教」是權說,就是權巧的說,因為你們根機不夠,所以只好這麼說,讓你們才能明白。

所以咱們現在常有這個事,你現在中學生念物理學,電流等於什麼呀?等於電壓,是一個常數,用符號 U 表示;電阻用 R 表示;電流是用 I 表示。 I 等於什麼?U 被 R 除,這就是權說。實際上,沒有這個事,實際就應該是微分,dU 它是被除數,被 dR 除,然後等於 dI,都是變化的。不是就是現在那個公式,那個歐姆定律,那就是權說。現在大家所以說,先得念權說,真實的告訴你,你不懂嘛。

科學也是如此,就是如此,剛才不舉了科學的例子。你只能懂到這兒,就告訴你這兒,現在要把微分給你端出來,你就沒辦法,你現在這一關就過不去了。佛法也是如此,說《華嚴》,大家不懂啊,所以說「阿含部」。講阿含部講了很多很多經典,多少阿含哪。

現在咱們這個「成實宗」「俱舍宗」,這都屬於小乘。所以《成實論》《俱舍論》是小乘的經論,都是權說。因為大家不能接受高的,只能接受這個。但這個你也有好處,你知道這個電壓、電流、電阻三個的關係;電壓大,電流就大;電阻大,電流就小,這個關係還是很重要,是不是?雖然它不真實,但是它能馬上讓你得到一個概念啊。

所以先說「小教」,然後後來說「始教」,開始說「大教」,所以「小始終頓圓」。《華嚴》說了不懂之後,開始就說「小」,然後說「始」,這個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啊,不是讓大家成阿羅漢自了就算完了。但是開始要啟發他,要更發大心,法相、唯識就屬於這一類。還有那種「空」,那種性宗的「空」,那個是共的般若,不是不共的般若,都屬於「始教」,開始了。

「終教」,大家現在都在念《大乘起信論》。「是不是念《大乘起信論》哪?課目?」〔按:黃老問學生〕「今年有沒有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們?」「沒有,以前有的。」《大乘起信論》是終教,然後是頓教,圓教。所以說到圓教才是「稱性之教」。

所以《華嚴》《法華》都是「圓頓稱性之教。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」這兩部經以什麼為它的指歸呀?它到哪為止?哪裡算是它的家呀?歸宿啊?卻在這個《無量壽經》裡頭。我這個話是根據什麼呢?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話呀。蕅益大師稱讚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和《無量壽經》是一本經,《阿彌陀經》有的時候稱為小本,《無量壽經》稱為大本;有的時候《阿彌陀經》稱為小經,《無量壽經》稱為大經,因為這兩個是一部經,但是有小有大。再把《華嚴》加進去,那就是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,《華嚴》是大本,這是同一部類,可以這麼說。

[解]:蕅益大師讚本經云: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於此矣。」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。

蕅益大師說《阿彌陀經》,也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絶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」「絶待」就是絶了對待。咱們都是對待法,都是有矛盾的,說是就有非,說生就有滅,都是相對的。但「絶對的」就是「絶待」,沒有對待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說「不二法門」,一個「二」就是有對待嘛,「兩」!說「不二」,誰跟誰對待啊?這「不二法門」。絶待的圓融是不可思議,這個都是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。

但是「《華嚴》奧藏」,《華嚴》深奧的它的所含藏,它的內藏;《華嚴》的奧藏,深密的,所以我們說三藏法師,「藏」就是藏也,匯聚啊,深奧的這個內容。

「《法華》秘髓」,「秘」就是說,這個最深、最精、最微妙,大家不能理解了,所以稱之為「秘」。佛法沒有什麼保密的,但是這個道理大家聽了跟不聽一樣,就成為「秘」了,這是個秘藏。《華嚴》的奧藏,《法華》的心髓啊,所以達摩祖師最後臨終時,讓幾個弟子各說自己的心得,說來說去,最後慧可大師他一句話不發,就站那屹立不動,「依位而立」。達摩就讚曰:「子得吾之髓。」你得了我的髓啊,這「髓」就說的是心要。

所以《華嚴》的奧藏,《法華》的精髓,一切諸佛的心要,菩薩萬行的指南針,「皆不出於此矣。」都不出於《阿彌陀經》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大德的話,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(剛才印光大師稱讚了),蓮池大師大家公認是彌陀化身,這樣大德的話,很多人現在不大注意,所以現在我們要好好地去注意,我們要好好地去領會呀。

所以本經是「稱性極談」哪。所以第一個原因,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呢?因為這個經是「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」,所以必須要說這個。

[解]:又日道隱於所著《無量壽經甄解》中曰:「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一種今時難修。其難非一。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。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眾水歸於大海。」

日本一個大德叫道隱,他作了《無量壽經甄解》,這個書很深 (這個書,可惜我只有半……缺三分之一,再找也找不著了,託傳印師在日本找,日本也找不到),確實有他自己的見解。他說「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」,現在不是到了咱們說的五濁惡世嗎?就像《阿彌陀經》說,「五濁」── 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劫濁、命濁等等,都是濁;「造惡」,人人都在造惡,國內國外都是一樣,惡人很多。像紐約,到了夜裡頭,女孩子不敢出門,一個人不敢上街,造惡的人太多,天下一樣。

「聖道一種,今時難修。」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聖道,現在人太惡,人太壞,現在很難修啊。完全按照過去兩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那個制度,那種修持方法,現在這個人很困難了,根器不夠了,而且「其難非一」,難處不是一點哪。

「特此一門」,特獨有淨土這一門;「至圓極頓」,它圓,它是至圓,到頭了,頓是極頓,最極了,到極了、到了頂端了。

「而且由其簡易直捷」。又因為這是很深、很殊勝,它又簡單、又容易、又直捷了當。你所念的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是你的本心。所以「念念喚醒自己」,一句一句就是把自己喚醒嘛。現在你是睡著了在作夢,所以「如夢幻泡影」啊。「一切有為法」,大家都在有為法裡頭,是如夢如幻嘛,就在作夢嘛,整個是在作夢啊;現在就是要把自己叫醒哪。你怎麼叫啊?像咱們那個麻醉藥,打麻醉藥打過了之後,使他再要恢復知覺,就喊他的名字嘛。比方是我,就喊:「黃念祖、黃念祖、黃念祖……」,就叫醒了。現在咱們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等於這個一樣,麻醉藥把你弄過去了,現在你怎麼能醒過來啊?那就自己喚醒自己嘛,這「由其簡易直捷」,所以是直捷呀。

所以「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」佛出世的正說,有許多各種各種的說,權說,或者委曲的說,不得不委曲,因為大家只是這個水平,都說出來你聽不懂,只好給你說一種方法,你現在先去做就得好處,所以就委曲,不是正說。所以佛也說嘛,佛的種種教,它是可以有矛盾的。你看《大乘起信論》就得三大阿僧祇劫成佛,到圓教就剎那可以成佛,這不就矛盾嗎?

這個矛盾,佛就說了,「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」,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。不是說,這個裡頭怎麼辦呢?佛已經替你做好了選擇,要看兩種之間,哪個是了義教,哪個不是了義教。你要依止那個了義的教,不去依止那個不了義的教。現在學唯識的人攻擊淨土,就是不了義教攻擊了義教。這不很明易嗎?他始教攻擊圓教,你說他是什麼?他不了義,他攻擊了義的。

所以就是說,「一代所說歸此經」,這讚歎到極點了。佛的一代所說的都歸到這部《無量壽經》;「如眾水歸於大海」,像天下一切水都往海裡歸。中國的三條江,珠江、黃河、揚子江都流到海裡去了。所以一切經,最後都要流到極樂世界,去往生這個彌陀的大願之海呀。

[解]:「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」

「由此言之」,這麼來說,「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」,《華嚴》之典,不是佛說了?有百萬阿僧祇的因緣哪;「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」,《法華》是這麼說的;「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」這兩部經也就是為本經,《阿彌陀經》《無量壽經》,作序;「由序」,作前面的引言、序論,引歸到《無量壽經》。他的話是這個意思,日本大德的話的意思,我這是講他的話。

所以我們也須要能知道,我倒並不是說大家都一定就是……,但是說是這個百花齊放,種種的這種,都應當有所瞭解,然後根據個人自己多生的夙慧和根器,選擇一門去精修。法法都是導歸圓頓,都是極殊勝的,但是不修總是不行。你「說食數寶」,只能會說,今天有什麼什麼好吃的,人家有寶貝你給人數一數,你數得很清楚,多少綠寶石,多少紅寶石,多少金鋼鑽,多少珍珠,賬目一點也不錯,與你無關,都不是你的。所以我們就是要注重,要修啊!

[解]:蓋謂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《華嚴》經末,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聖教如旃檀,片片皆香,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。唯以眾生垢重障深,心粗智劣,飢遇王膳,而不能饗。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。

所以《甄解》這一段話,他就是說《華嚴》《法華》兩經只是本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一個導引。那本經呢?「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」所指出的歸宿之處。佛說了一大藏教,是拿這部《無量壽經》作為還家的歸宿。

「《華嚴》經末」,《華嚴》最後一卷,「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所以把《普賢行願品》也列入淨土五經之一,這就是證明嘛。《華嚴》講了那麼多,那麼多玄妙,講了八十卷,最後還是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無量光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」哈哈哈……,就歸到這兒了,這就是一個證明了。

「聖教如旃檀,片片皆香」,這檀香,沒有一片不香的;「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。」《金剛經》說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但是「眾生垢重障深」,心中的污垢很重,障礙很深,心也很粗,智慧也很淺;「飢遇王膳,而不能餐。」你是餓了,餓了碰見國王擺了宴席擱這兒,你就不敢吃了,不敢去動筷子了。別的法雖然是好啊,你這不敢動。

「唯本經持名一法」,那個你沒法吃,雖有,你沒法吃;雖有這個教,雖有這個經,你比方像這個法相,最後這唯識觀,那很殊勝,這一切都唯識所現,觀到一切都唯識,你不就平等了嗎?你不就解脫了嗎?但是你在實踐上你這麼去用,這麼去觀,平平常常的時候是可以,但是真正問題一來,就不行了!哈哈哈……,是不是啊?它這裡頭就是說用不上了。「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。」這個是易行之道,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。

所以這個地方也稍微說一下,有的人對於這個又有所誤解。有人一聽說,說是這個淨土法門是易行道,它既然是容易,那麼,那就容易吧,那就不須要費力,你說是不是?那麼我就輕輕鬆鬆的,成天我看我的電視,我打我的撲克,念幾句,我就易行道嘛。

那這就不行啦!那這個根本就表示你沒有願力呀。這個易行道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,你參禪、持咒、修密、作教觀、打坐種種,和這些種種的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相比,沒有一個比這個更容易得到成就的,得到解脫的,所以稱之為易行道。不等於說,你這個放逸懈怠也能達到目的,那麼容易,那不行啊!那不行!

所以我常說,極樂世界這個大學要求的考分最低啊,你有個二三百分就可以考取,但你交白卷總是考不取啊,就是這樣。好的學校要五百分,一般好學校都要五百幾十分,四百分以上也才有希望。這個極樂世界二百分就行,所以你也得「發菩提心」,也得「一向專念」,也得「作種種功德」嘛,是不是?修「出世三福」,這比那個考五百幾十分的,考六百分的就容易多了嘛。

而且這個學校去了之後沒有降級,沒有開除,沒有留班,出來個個都畢業,個個是博士,個個是愛因斯坦,都成佛。這個是它的特殊之處。這個易行道要這麼體會,和其他的相比,這個最容易,沒有更容易的;這個都不行,那就是說別的更不行了。但是這個,如果不是一番真實發心,真實修持,照樣還是虛度一生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