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起因緣 (之三)

[解]: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曰「淨念相繼」,「自得心開」,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。至於根器淺者,但能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,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。花開見佛,悟入無生。

《大勢至圓通章》,這是在《楞嚴經》裡頭。大家都在講《楞嚴》了,這講的,這是在二十五圓通裡頭。「淨念相繼」(這個地方大家改一改,在「淨念相繼」的「繼」字底下,這個印刷錯誤,在「淨念相繼」的「繼」字底下,加一個這個號 “」”,在「自」的上面加一個這個號 “「”,中間許多點兒不要了,一個撇,把這個給改一改,因為它這兩句話,在它原書裡頭的次序不是正銜接的),他是主張「淨念相繼」裡頭就可以得到「自得心開」。

所以「淨念相繼」,「自得心開」。「淨念相繼」是什麼呢?就是我很清淨的念,不是又想著這個又想著那個;心裡沒有別的,別的放下了;別的放下了,可是我這一句佛號沒有放,這叫「淨念相繼」。沒有放,就是一句接著一句,就這樣的不是很容易嗎?就自然得到心開呀。

但是剛才我說這個事很容易,就是跟別的方法比較起來是很容易。真正要去做,做了之後就知道,還是不是很容易;還要很發心,很祈禱佛力加被,很如何如何才能做得到。那往往是,你一念佛之後反而妄念紛飛,不是昏沉哪,就是散亂,所以也不是容易事。

能做到「淨念相繼」就必定「自得心開」。但是念到「淨念相繼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,不是做不到的事。但是也須要很努力才能做得到,就是這樣。

「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。」就是咱們凡夫的心很惡濁,很粗淺,很愚痴,而這樣一個心就能夠開出來佛的知見,就跟釋迦牟尼這樣的大智慧,一切法人天導師、法中之王、聖中之聖,跟他的知見就相同了。所以禪宗的三關齊破就「見與佛齊」,等到你三關都破的人,你的見就跟佛就齊等了。所以就是說,咱們這個父母所生之身,即生是可以做到的。但是,禪宗比我們就難。

至於根器淺的人呢,他就不能做到還希望「心開」了,他還能「入佛知見」跟佛一樣了,可以作為人天的祖師了,如何如何,這個就不行了。但是如果能夠「至心信樂」,至心的相信,至心的歡喜,所以佛經後頭說「皆大歡喜」,你聞到法之後你應該生起歡喜心哪。我的老師,這個夏老師,聽到淨土法門之後,他就在房子裡呵呵呵的笑,一個人笑,笑了一兩天,哈哈哈……,他就說:「這回我可真有辦法了,我能出去了,這個六道輪迴啊。」歡喜!聽見這個淨土法門,你至心的相信,相信這個法,你就可以樂呀,你就有辦法了,樂呀,願意去啊。

「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」,你只要念到十念,臨命終時就蒙著佛的攝受,佛來攝受你,不是你有這個水平。所以淨土還有一個特殊的,底下要講,是「他力法門」,仗他力。

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,是最困難的時候,最不容易修行的時候,你完全靠自力仍然是做不到的。但是這淨土法門,只要你真正是「信願持名」了,在你臨終的時候,佛就現在你的身前,就以佛的這個威力、三昧力、神通力加持你,使你也入三昧、入神通,你心就不亂,而能夠清淨念佛,隨佛往生。所以這個淨土法門,它最特殊就在這兒,稱為他力門、果教派,從果上起修,不是單純利用自力。

禪宗就是單純利用自力,自己的力量開悟。當然開悟之後,有的時候你還不能斷除後有,你還要轉世。所以往往禪宗開悟之後,像蓮池、蕅益都是開悟的人,永明大師都是開悟的人,都歸到念佛。所以如果你參禪開悟,你不弘揚淨土、修淨土,有這麼一句話,「管保老兄欠悟在」,你的悟還悟得不夠。因為參禪之後,你還不見得就能夠……,有的祖師,你看看那個蘇東坡,前生都是開悟的人嘛,他第二生變成蘇東坡啦。

所以這個就是說,哪怕就是你能信樂,你能念,「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。」生極樂,等到花開見佛,聽佛說法,你就悟了無生法忍。

[解]:奇妙疾捷,莫過於是。一切眾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
「奇妙疾捷」,這個是最奇特、最妙、最微妙、最快、最直捷;「莫過於是」,沒有再超過這個的了。「一切眾生由此得度」,一切眾生都因此而得度;「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」,佛這才稱了他的本心哪。佛為什麼要成佛?佛為了要救度眾生,要救度一切眾生啊。一切眾生怎麼才可以得度?這樣才能夠得度,所以十方諸佛這個心願就稱心如意了。

[解]: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。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為稱性極談。

「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」,真實之法,純一之法;「無有權曲」,沒有(不是)權說,不是權巧方便,也沒有什麼委曲,所以叫做「正說」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呢?就是「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」。

「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」,如來稱他自己如來的佛性,把這個法門全盤給托出來了,毫無保留,都給我們了。上次不是說了?如來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傳給咱們,就是這一句佛號嘛!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是釋迦牟尼在咱們這個地球上所得的法,全給我們了,所以說為「稱性」。

「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話。這個話,大家要知道,是佛說的;「一切含靈」,有靈性的,都是因為這個經而度脫呀,大家要注意啊,因為這個經而度脫呀!所以在稱性中是登峰造極之談,所以稱為稱性極談。所以就解釋一下我們這個小標題,這是什麼,這是「稱性極談」。如來要稱他的本心,要廣度眾生,有這樣一個微妙法門,所以就是要來說這《無量壽經》了。就說這樣一個法門,大家都因此而得度,佛就方才稱他的本心。

[解]:乙   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
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,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。《華嚴》圓教專接上上根人,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連,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,但在華嚴會上,如盲如聾,況是下於此者,故云下根絕分。

第二、是「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」。「三根普被」,《華嚴》《法華》等等是圓教,它是要接上上根。當時說《華嚴》的時候,大智慧像舍利弗,大神通如目犍連,他們都跟瞎子聾子一樣,所以有很多殊勝的事,他們是不見不聞哪,如聾如盲。你看,小乘的極果,也就是大阿羅漢,他還無所知啊!所以,比這個再低一些的就更不行了,「故云下根絶分。」下根的人在這兒就沒辦法了,是不是啊?所以它就不能夠救度下根的人了,「下根絶分。」

[解]:至於小始諸教,乃接權小之機,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,亦不應機。

至於小教、始教,開始說的權說,說的是如何去證阿羅漢,如何去修持。始教開始講法相,講什麼什麼這一些,這個只接一些「權小之機」,接一些小乘的根器,接一些權教的根器,不是實教。

「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」,你這個教是很淺,他的根機很深,他就不滿意,他不想學啊。所以它就是下面的合適了,上頭又不合適了,也不應機。

[解]: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,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。

但是就只有本經這個持名的法門,是「聖凡齊收」,聖也收,凡也收。剛才不是舉了例了嘛,那個王慎軒,那個老大夫,那個人大代表,他弟弟看著要入地獄了,都收。上次講的夏老師的那個老鼠,是不是啊?跟著念佛。下根都是如此,齊收啊!

[解]:徹上,則如普賢文殊,尚發願求生極樂。普賢偈云: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刹。」文殊偈云: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刹。」

「徹上」,文殊、普賢啊!普賢菩薩在《行願品》裡頭,他四句啊,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」,普賢菩薩求往生啊。這四句只有這麼講,沒有別的講啊。文殊是大智慧,現在參禪的人,你們還能超過文殊啊?文殊大智慧,他是變了五言,還是一樣的話,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」,就是把七言變了五言了,一樣的話。所以咱們釋迦牟尼,也是毘盧遮那,左右兩位文殊、普賢,他們都願意往生。

[解]:又如本經云:「佛告彌勒.於此世界.有七百二十億菩薩.已曾供養無數諸佛。植眾德本.當生彼國。」

而且在這《無量壽經》裡頭,這個後面哪,佛跟彌勒菩薩說,所以彌勒菩薩也是當機啊,所以將來彌勒成佛也還要弘揚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為這個經先是阿難當機,後來都是彌勒菩薩當機,都是對彌勒菩薩說的話,囑咐給彌勒 ──「於此世界.有七百二十億菩薩」,這個世界有七百二十個億那麼多菩薩;「已曾供養無數諸佛」,供養過無數的佛;「植眾德本」,種植了種種德的根本,「當生彼國。」所以這七百二十億個菩薩,就是現在咱們這個世界,佛就是預告彌勒,有七百二十億個菩薩已經作了種種的功德,他「當生彼國。」他要生到極樂世界去。這不都是上根嘛?已經「植眾德本」,供養無數的佛了。

[解]:徹下,則《觀經》中,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、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,能愈萬病。故本經云:「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

「徹下」,就五逆十惡了,我還舉了這個例子。「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」,各種都收;「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」,阿伽陀藥是一種聖藥,什麼病都能治,「能愈萬病。」

「故本經云」,本經有這句話,「值斯經者」,碰到這個經的,就是碰到《無量壽經》的;「隨意所願」,隨你的心意,你願什麼、想什麼,都可以得到度脫,得到解決。所以這個就是,要說這個經是為什麼呢?要普被三根哪。

[解]:上明本經,廣應群機,而其恩德尤深於我儕凡夫。當今末法,眾生福慧淺薄,垢障深重,唯賴此方便法門。但憑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逕登不退。

底下再特別說一下,對我們凡夫來說,這個經是聖凡齊收,可是對我們凡夫的恩就更深了。咱們凡夫,又碰到末法,咱們福慧更淺薄了,垢障也更重了,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門,就更是沒有辦法了,所以對我們就更重要了。

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,就只靠你「信願持名」── 真信、發願,願意生彼國,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,願意往生之後來實現自己度生的大願,就念名號,這三樣事,所謂「信願行」。那麼你就可以「功超累劫」,別人要花多少多少劫才能圓滿的功德,你就可以超過他們。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「逕登不退。」一往生就是不退,再也不會退了,只有進步,沒有退步了。

[解]:若無如是微妙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,而登彼岸。

所以若沒有這樣的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?這個生死業海茫茫無盡無邊哪,咱們凡夫,而且不是老在進步,大家要知道。修行人是進一退九,這個世界是退緣多呀!大家將來可以看吧,同班多少人,十年之後你們再檢查檢查,能夠保持個個都是進步嗎?很難!是不是?它就是退緣多。也不是他現在就有了這種心想退,他遇見這種因緣的牽引,使得他不知不覺就退了,所以可怕就是在此。

不是說有一個美國的老和尚,他因緣很好,他看沒有幫手,他回國嘛,他就找兩個年輕的和尚跟他到美國去,可以幫助他,將來可以繼燈吧,把這個燈接下去。但是到了美國你如果不會開汽車,不會說英文,那就沒有用。你先要學這兩件事。等到這兩件事學好了之後,那這兩個年輕的和尚都不是和尚了,就是他這個退緣很多很多,退緣很多很多。所以沒有這個法門,難極了。

[解]:故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。憫念我等,開此淨土法門,妙顯苦樂二土,激揚沉迷眾生。

所以「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」,極樂世界的導師,娑婆世界的導師,就「開此淨土法門」,顯出這個世界的苦,顯出極樂的樂,來激揚我們這些個沉迷的眾生。

[解]:此大火聚,彼清涼池,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。於是自然生起勝願,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。既生信願,更持名號,便得度脫。

這個地方是「大火聚」,是大火坑。剛才說這兩個和尚好好的,本來是好事,到那兒去幫助老和尚,沒想到這一去被環境所轉,是個大火聚。

「彼清涼池」,那個地方都不退,沒有退緣,極樂世界是沒有退轉,都是阿鞞跋致。阿鞞跋致有人問我意思,翻譯起來,意思就是不退轉。

「刀山在後」。這個世界這種種苦痛,退了之後要受報的,不是好玩的。退就是墮呀,退了之後就要墮,墮就是墮落;墮落,刀山劍樹就在我們背後。極樂世界是寶蓮花池在我們的前面哪。

「於是自然生起勝願」,我們就願意「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。」既然有了信願,再加上持這個名號,就可以得度。

[解]:生彼國已,見佛聞法,得無上悟,由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契無生,頓悟此心,本來平等。

你一生到彼國之後,能「見佛聞法」,就是從「有念而入無念」;你這到了無生法忍,悟入無生,你就從有念而進入到離念;「因往生而契無生」,你因為往生而悟了無生法。「頓悟此心,本來平等。」這是說的一般的情況。真正出格的人,在這個世界念佛,也可以悟無生法忍。

韋提希夫人就是悟無生法忍,《觀經》。晉朝還有一個人,他很窮,生活很苦,他就念佛;念佛之後,專誠的念,閉關念,佛就現前,佛給他說法,他就悟了無生法忍成了菩薩。當時也沒人知道。他後來從晉朝到清朝,中間還轉來過多少次,也沒人知道。到了清朝在乩壇上,他把這事說出來了。所以只要真念,不是說非得死後才能夠成功,特殊的根器,像很多很多祖師,那都是悟證都很深的。

[解]:唐海東元曉師云「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,兼為三乘聖人。」可見淨土宗之妙,首為凡夫得度也。

海東,這是指朝鮮元曉法師,朝鮮的法師,他說「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」,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首先是為了凡夫,為了救度凡夫,「兼為三乘聖人。」這是他的提法,首先是著眼在我們的凡夫身上,要救度我們,同時也為了菩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的聖人。可見淨土宗之妙,就妙在首先是為了我們凡夫,使我們凡夫度脫生死苦海。實際正是如此,大家就是從凡夫的心開始修,你能遇著一個殊勝的法,這一生就成辦,那就非常殊勝了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