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一經宗趣 (之三)

底下再引一個朝鮮人,朝鮮人到中國來學佛,他們學的水平很高,這是淨土宗。他們禪宗什麼的,都很不錯啊。海東元曉他有一部書叫《宗要》,他裡頭講了菩提心,這個呢,就把菩提心的內容說得很清楚。這個也講了菩提心的內容了,怎麼是「順」,怎麼是「違」,也就看出來了 ── 慈悲、智慧、願力。底下呢,海東把它提出兩個。

[解]:又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云:「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」又云發菩提心有二:㈠隨事發心。…… ㈡順理發心。

「發菩提心有二」,一個是「隨事發心」,一個是「順理發心」。這個就跟密宗的提法很像。密宗的提法,一個叫做「行願菩提心」,就是「隨事發心」,在事上發心;一個「順理菩提心」,密宗叫做「勝義諦菩提心」,就是「第一義諦菩提心」,這兩個心都發,才是個具足的菩提心。

但是你只能發,隨事而發菩提心,也很好嘛,也很難得,也得殊勝之果嘛,但是那還不是究竟果覺的正因。要取得究竟的果覺,要成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那就須要發起「勝義諦菩提心」,也就是要發起順理的菩提心。底下我們先看他的介紹,怎麼叫「隨事」,怎麼叫「順理」。

[解]:㈠隨事發心。「煩惱無數,願悉斷之。善法無量,願悉修之。眾生無邊,願悉度之。……此心果報雖是菩提,而其華報,在於淨土。所以然者,菩提心量,廣大無邊,長遠無限,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,長遠無量正報壽命。除菩提心,無能當彼。」 

「隨事」呢,就是「煩惱無邊,悉願斷之」,四弘誓願,「善法無量,悉願修之。眾生無邊,悉願度之。……」那「佛道無上,誓願證之」就不言而喻了,中間給刪節了,有刪節號了。

「此心果報」,你這個心的果報,「果」,果的報;因和果的這個報,受報有「花報」,有「果報」。花報,有的人是做惡人,今生或者給他槍斃了,這是花報,這還不是結果,果報是在地獄,那就重多了。這個心的果報 ── 這麼樣的無邊煩惱願斷,無邊善法都願意修,無邊眾生都願意度,這樣去修的話,他的果報當然是要成佛的。當然還要經過再發起那個「勝義諦菩提心」了,但是他就是會發展的嘛。可是他的花報呢,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

為什麼這樣呢?因為菩提心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,長遠無限的,在空間說是沒有邊際,在時間說是沒有限量的,不可窮盡的。菩提心量是這樣的大,所以他就能夠……,菩提心量就是這樣大啊,他要度這一切眾生嘛,一切眾生在一切空間,就包括一切空間,這廣大無邊哪;而這個眾生是過去的我也要度,現在的我也要度,未來的我也要度啊,就包括時間了嘛,所以這個廣大、長遠都沒有邊際啊!

發了這樣的心,所以就能夠感受到「廣大無際依報淨土」(國土都有正報依報,國土就叫做依報淨土)、「長遠無量正報壽命」。極樂國土,那個是極其廣大無際的淨土,「無量壽」就是無量的壽命,不但佛是無量壽,凡是往生的,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無量壽。

「除菩提心,無能當此。」這就是發菩提心的重要。發菩提心最後是要成佛,但是他先得到的報,得到的花報,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因為這個心就是廣大,就是長遠,沒有邊際,所以你得的果也就是無有邊際。

[解]:㈡順理發心。「信解諸法,皆如幻夢,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。依此信解,發廣大心。雖不見有煩惱、善法,而不撥無可斷可修。是故雖願悉斷悉修,而不違於無願三昧。雖願皆度無量有情,而不存能度所度。故能隨順於空無相。」

第二、「順理發心」,要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夢啊!《金剛經》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啊!

「非有非無」,不是有,也不是無,那可以這四句都離,應該說是。所以「有」是一句,「無」是一句,「非有非無」是一句,「也有也無」是一句,都不是,這個以「非有非無」做代表。

「離言絶慮」,離開「言說」,「言說」是說不到的。你說出來的就好像那個電視所傳播的,就是一個點的光,一個點,所能傳播只是一個點。但是經過它掃瞄,加上光的惰性,所以它就把它拼起來成為一個圖像,這就好像這樣子。你變成語言了,那它只是一個點一個點的,就像是一個……,你看不出圖像來了;那必須要跟它同步了,那麼這個圖像才顯出來。這個「言說」就是如此;這個不是「言說」所能夠表達的。那個傳送的只是這個整個圖像的一個點兒,很片面。

「絶慮」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,「議」就是「說」,你不能說,說不出來,張口便錯,說出來的全是錯的。所以古代禪宗是「入門便棒」,一進門,嗯,還不等你開口,棒子就打下來了!「慮」是思慮,不可思議 ── 不可說是「不可議」;「不可思」,你想不到的。

所以這剛才又說到的,為什麼不要大家「供養自心」哪?你所能想得到的這一切,都是在意識裡頭的東西呀,都是分別意識的東西呀,所以只有絶了這個意識。所以開悟的人是什麼情況呢?就是妄想他中斷了。

很多人就以為我看了很多經,我懂了好多經,我甚至也能講講一些經,那這個佛教就是這麼回事啦。其實,遠不是這麼回事!這些經都是指路的路牌,這個路牌。這個叫你看月亮,月亮在哪兒呢?你沒看見哪。你看地圖吧,一看,「這兒是巴黎。」這兒是巴黎嗎?這是北京法源寺,你就說「這兒是巴黎。」你看地圖你可以這麼說,「我說,這兒是巴黎。」那都是地圖上的事情。

所以在思慮之中,但是腦子的妄想不斷,你的意識中所能夠思惟到的,也就是看地圖,看指路牌。但這個還是要好好的看,這個你要不好好看,你更沒有法子認路,更沒有法子看月亮。但是你要把這個當成了月亮,比方我說這個是燈〔按:以手指燈〕,你就以為燈就是〔手指〕這個樣,你就是錯到極點了,哈哈哈……。我說這個是燈,指著那兒,燈在那兒,不是這兒是燈;但我話說的是「這個是燈」,他就認為我這個〔手指〕是燈。所以大家很多的理解就是這樣的理解,所以「不能供養自心」哪,要「慎勿信汝意」呀,所以「絶慮」。

「依此信解,發廣大心。」從這個信解之上,發廣大之心哪。「雖不見有煩惱善法」,不見有煩惱,煩惱就是菩提啊;也沒有叫做善哪,善也都是相對之法呀,煩惱與善法是相對的。到了這個佛,這高的境界,就是不二法門哪。《維摩詰經》就是「不二」啊,沒有一個東西是兩個呀。所以我們這個《大乘起信論》呢,這為什麼有「無明」啊?不就是「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」嘛!真如法一,你「不如實知真如法一」,你就二了嘛,你就出了「所」;出了「所」,有能有所,就是二,對立面就出來了,矛盾就出來了,從此矛盾重重,沒完沒了。到了「順理發心」,就不見煩惱、善法這樣一個對立。這是舉個例。不但是這個矛盾,一切他都看得不是矛盾了。

「而不撥無可斷可修。」「不撥無」,在底下這個老版的沒有,新版的加了個註解,因為有人校對,他說這個「不撥無」怎麼講?「不撥無」,現在加了一個註解,因為在老版裡沒有。因為他是高麗人,高麗人用咱們古漢語,這個裡頭當然有彆扭的地方,這都是漢語水平很好了,咱們中國的這些個學生,打死也寫不出;但是偶爾還是有彆扭之處,這就是它彆扭之處。

「不撥無」,這個很不習慣咱們看了,但是我給它這麼一翻譯就好懂了。你把它旁邊註一註,「不撥無」,你就寫「不排除」,「撥」就是「排」,「無」就是「除」,變沒有了,「不撥無」就是「不排除」。雖然沒有煩惱跟善法,但是它也沒有排除有可修可斷,所以「從容中道」,這地方很重要。那意思是說,這些都平等了,那就沒有可修了。

所以上海有人就說「無修無證」,有一班居士就說「有修有證」,這兩派居士在公園中公開辯論。這是前幾年的事情,一派說是「有修有證」,一派說「無修無證」。它這個是這樣,沒有煩惱沒有善法,但是也不排除有可修可斷;雖然不排除有可修可斷,然而沒有煩惱沒有善法,這才符合第一義諦。所以大家想的,眾生想的,不是東邊倒就是西邊歪,往往矯枉過正。一個牆往東斜了一點,你撐一撐,往東斜了你往西撐,他就拚命往西撐,結果把牆撐倒了,是不是?眾生他就是這樣,邊見。「不撥無可修可斷」,是吧。

雖願意都斷都修,也不違背於「無願三昧」。我一切都要斷,我一切善法都願意修,煩惱都願意斷,然而他還是無願三昧啊。他這不是明明有願嘛?願意修、願意度,可是他這個有修、有度、有斷,他跟這無願三昧是一味的,所以這叫「事理無礙」。《華嚴》所講的「事理無礙」,「理」就都沒有,「事」你可修可斷,事和理是無礙的。

所以「寂而常照」,「寂」,空寂、寂定、不動,這個「理」;「照」是用,彼此無礙,不是沉在哪一邊,這個地方很重要的,很重要的。所以在這些地方,我們就慢慢可以體會到,菩提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心。

「雖願皆度無量有情,而不存能度所度。」我是願意度一切有情,而心裡沒有存著一個誰是能度,誰是所度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不是一上來就說嘛,要度無量無邊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而實沒有一個眾生得滅度者,跟這個就是一樣。是在「度」,而自己沒有存「能度所度」,所以三輪體空。比方我送你一個錄音機,內不見能送之我,外不見受贈之人,中不見所贈之物,三輪體空,但是我這個錄音機還是送給你了。所以這樣,他就「能隨順於空無相。」

[解]:「如經言,如是滅度無量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……如是發心,功德無邊。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,猶不能盡。」

所以蕅益大師寫了個《金剛經破空論》,因為有人就執著於《金剛經》是「無相」「無為」「無住」,都跑到這個「無」裡頭去了。他就忘了,一個「無住」還有個「生心」哪,這樣的話才跟這個「空無相」不相違背呀。你「空無相」之中,你還度無量無邊眾生啊,斷無量無邊煩惱了,修無量無邊善法呀,是不是啊?

所以,經說「如是滅度無量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引了《金剛經》的話。「如是發心,功德無邊。」這種發心功德無邊哪。「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,猶不能盡。」一切佛拿窮劫的時間,都在那說這個有多少多少功德,說不完,就極讚這個功德。

所以我們這個智慧很有關係,你要有這樣的一種發心,這樣的一個心境啊。所以說「圓人」,修圓教的行人,圓教的人跟普通的人修行是「日劫相倍」。圓教的人他有圓的見解,他修一天等於普通人修一劫。咱們現在也是要講提高效率啊,這是最提高效率的辦法了,使你成為有「圓解圓修」,那你這一天等於別人一劫啊。事實正是如此,這可以說事實證明的。剛才是引了朝鮮的大德的話,他把這菩提心的「順理發心」發揮得很好。

[解]:《觀經》云:「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。……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又曰:「若有眾生願生彼國,發三種心即便往生。何等為三:一者至誠心。二者深心。三者迴向發願心。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」

《觀經》,這是淨土法門了,他說是往生得修三福,我們就不廣引了,只引了第三,就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還有說「若有眾生,願生彼國,發三種心,即便往生。何等為三?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三者迴向發願心。具三心者,必生彼國。」這是《觀經》的話。那麼發這個三心,這三心擱在一塊就是菩提心哪 ── 至誠啊,深哪,攝集一切善法,迴向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啊。這是《觀經》上的,也是同樣的。《無量壽經》中,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;《觀經》中也是說,要修、要發菩提心。

底下再引密宗的話。現在很多人都在想學密,實際呢,是都搞錯了。因為密宗它有些很奇怪的相,有些很奇怪的法器,就覺得它一定有些什麼秘訣,我如果得到這個秘訣,我得到這個密法,我就成佛很快,就什麼什麼。這都是邪見!密法之所以能殊勝,所以能即身成佛的,就是密宗特別重視發菩提心哪。

底下這幾段是密宗的話。它這個密宗之所以得果殊勝,它講「即身成佛」。禪宗是說,迷就是眾生,悟了就是佛,「祇這心心心是佛」,這是布袋和尚的話;是心就是佛,你悟了心你就是佛,沒有說這個身就是佛。即這個身,身也是佛,密宗是說「即身成佛」,「身」是身體的身。那麼它這個特殊之點是為什麼呢?就是因為它有那些奇怪的相嗎?當然不是。那就是說,在菩提心哪,它這個菩提心哪,那很深入啊!我們看看它這個教典。

[解]:又密宗最重發大菩提心,其教典《菩提心義》云:「菩提之心,成佛之本。大事因緣,莫過於此。」

「菩提之心,成佛之本。」你要想成佛,你的根本是什麼?就是菩提心;「大事因緣,莫過於此。」佛的出現於世,這是一個大事因緣哪,這大事因緣中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情了。所以,這個重視菩提心哪。重視菩提心,不是光重視,他要真要發呀!

[解]:又《菩提心論》云:「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。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。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」

又《菩提心論》云:「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」這個菩提心就包了,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的法都在裡頭。那就是,這個重要就可知了。

「若修證出現」,你這修持得到一定的證,當然不是說最後的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他還是有一定的證吧。比方你初果,那也是證;禪宗開悟,破本參,那也是證悟;然後破重關,破末後牢關,他這有些證;你得三昧,證到某種三昧,這也是個證。但是這當然不是等於那個最後的、徹底的,「信解行證」最後的那個證。在你修證之中出現,你能夠出現了菩提心了,「則為一切導師。」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導師啊!你看見沒有?不是那些其他的東西。有很多人都不明白,得了一點小便宜、小好處,得了一點小感應,而不知道這個重要是如此重要。

「若歸本則是密嚴土。」你這個心能夠發了之後,它又歸於它的本,歸於它的本源,那這個本源就是密嚴土。密嚴土是密宗的毘盧遮那的佛土,也可以說,也就是極樂世界。

「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」你就在這坐著修法,你這時出現了菩提心,你不要起座,一切的佛事你已經完成了。所以它這裡有「出現」兩個字,這個地方的菩提心說得很高,這個菩提心就高到這個程度了;出現了菩提心,你就是一切的導師,人天都是導師,甚至於九法界都是導師啊!一切嘛,對於緣覺,對於聲聞,對於菩薩,你都是導師。「歸本」,那就是密嚴國土,也就是華藏世界、一真法界啊,「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。」哪還須要三大阿僧祇劫呀?一切佛事都已經圓滿成就了。所以菩提心是這樣的殊勝,這樣的重要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