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一經宗趣 (之五)

[解]:乙   次明趣
夫宗之所歸者名趣。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之所歸,在於往生極樂淨土,證三不退。故本經以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。

「趣」呢?就是「圓生四土,逕登不退為趣。」四土嘛,就是凡聖同居土,方便有餘土,實報莊嚴土,常寂光土。

[解]:㈠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,是同居淨土。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,亦是凡聖同居土,此土亦有凡有聖,如文殊常現五臺,諸阿羅漢常往天目或雁蕩。是皆此土之聖也。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,故雖同名同居,而實有不同也。

第一、先談「凡聖同居土」。咱們這兒也是凡聖同居土,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,但是要知道,咱們是凡聖同居的穢土,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。我們這個凡聖同居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有所不同。底下就舉例說這個問題。

我們也凡聖同居,我們的「聖」在哪呢?文殊在五臺山哪,是不是?說是這個文殊菩薩現在還是照樣接送啊,就是你不認識啊,他在五臺山哪。還有很多羅漢在天台山、雁蕩山哪,這都在咱們地球上,還就在我們中國,同居啊。可是雖然同居,不一樣啊。

《要解》就說了,小乘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上再繼續,等到最後他證阿羅漢,那麼他可以跟我們同居。還有大權示現的菩薩,這些菩薩,像文殊菩薩他示現在這個地方,我們有時候也能碰到。等到這個「實聖」,這個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他涅槃了,這世界就沒有他了。這個「權聖」他度生的緣了了,也就是咱們在五臺再也碰不著文殊了。所以這個同居,就是這樣性質的同居。

而且聖人是升,眾生就沉,而這苦樂也懸殊啊,很不一樣,所以是「暫同,非究竟同也。」我們跟聖人同居在這個土上,是暫時的,不是究竟的同。而且天壤之間,都說是雁蕩山五百阿羅漢都在,但是碰見的人很少啊!大家這麼些人去五臺,真正見到文殊的還是很少啊。

那這個文化大革命之前,一個福建的和尚見到文殊了,那真見到了,那他是很誠懇。今天說說這個吧。(不講這個了,把它結束這個。)大家知不知道這個事?真有其事,兩個人告訴我的,一個是圓徹法師,會作詩的,現在到南方去了;一個是通願法師。通願法師,她是個比丘尼,她當時住五臺,她知道這件事情。

他是三步一個頭,磕到大概中臺附近,看見一個地方一個小門寫著「金剛洞」。他一想,這個名字嘛,恐怕還是佛教的地方,他就跑進去。跑進去一看,裡頭很大,有大殿有什麼什麼。有兩種修行人,一種是和尚,一種是喇嘛,喇嘛都在用功。他就看看,他說先到大殿吧,看看大殿。到大殿一看,這個大殿很特別,只有一個佛座,沒有佛像。沒有佛像嘛,他就沒有禮拜,圍著這個佛座繞了三匝,正要出門。

剛要出門,後頭來一個小和尚喊他:「欸!什麼什麼法師,你別走。」他就很詫異,他說,這兒怎麼有人知道我,還認識我,叫我的名字?他說:「我師父叫你進去。」他就跟著他走,進去看見一個很老的,白鬍子很長的老人坐在上頭,他就頂禮。他說:「你從南方來,遠來不容易。」給他一個座位,讓他坐在旁邊,招呼他茶喝,就談談話。

談話他就說,「這兒很好」,這個福建和尚說,「我想在這掛單。」那個老人搖搖頭,「你待會兒還得走。」他又問,他說:「怎麼這個大殿上沒佛像啊?」老人說:「我這兒用不著。」這都是禪宗的意味。所以文殊頓起佛見,貶二鐵圍山;「在我這用不著」,就是說沒有佛見。後來還談了些別的,他就出來了。

他也沒覺得特別,繼續拜。拜了拜,拜到晚了,不能再拜了。有一個西藏的人,就是在那住家的,像是一個行者之類的人,廟裡都很熟的,他就招待他,「你在我這兒住吧,在我這兒吃。」吃嘛,兩人就談起來了。

談起來了嘛,這個福建的和尚就問他說:「你們現在五臺山有多少和尚?加在一起,所有的五臺擱在一塊,山上山下。」他說:「唉呀,這所有的喇嘛、和尚都湊在一塊,真正只就二三百人,把什麼什麼人都湊起來;所以我們要打一個千僧齋是很困難的,湊不齊啊。」這福建和尚說:「不對啊!我到那個金剛洞,那一個裡頭就好幾百出家人哪!那怎麼會?你怎麼說這麼少?」那個住在五臺山的人說:「哪有這個地方?從來沒有過這個地方,沒聽見說過。」他說:「我都進去了!」他說:「你看我們這個導遊圖,我們五臺山不是有導遊圖嘛,你看有這地方沒有?」

一看是沒有,沒這個地方。那個人就說:「你呀!你恐怕是碰見文殊菩薩了。」這他一聽,他「哇」的一下就哭了,他也不吃飯了,他從頭再拜。又拜,這回拜,一步一個頭,又拜到那個地方,但找那個門找不著了。

那麼第二天,他回去之後,路過圓徹法師那個廟,跟他的一個同鄉說了。同鄉告訴圓徹法師了,「趕緊追他嘛!」他已經下山了。再有呢,就是招待他的這個人,就是留他在家裡吃飯的這個人,他告訴通願法師的。所以就是說「凡聖同居」,聖人還是在,我們還是凡聖同居,不是沒有聖,就是難遇。今天就說到這兒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