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總釋名題 (之二)

底下,這個讚歎之詞,它的意思,在下面的討論中,我們會清楚的看到。那現在就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了。

[解]:「佛」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。義為覺者。覺對迷而言。迷則眾生。三覺俱圓,即名為佛。三覺者:自覺、覺他與覺滿,三覺圓滿,名為佛陀。是知佛者即三覺俱圓之眾生,眾生即未覺之佛。

「佛說」,「佛」就是佛陀的印度梵語,古印度語,梵語佛陀的簡稱,它的含義就是覺者、覺悟者。

咱們眾生迷呀,是迷者,迷了自己的本覺;佛就是他已經沒有迷了,沒有迷嘛,他剩下就是覺啊。所以《圓覺》的話很好,「知幻即離」「離幻即覺」,那都是極頓的話,沒有那麼許多漸次,圓頓法啊,咱們現在淨土宗是圓頓法啊。

迷就是眾生,覺悟就是佛,沒有那麼些階梯,這是從頓法。但是在圓教裡頭,無階梯之中不妨還可以有階梯,有階梯之中不妨還是平等。

那麼這個「覺」是三覺都圓滿。三覺是什麼呢?

一、「自覺」。所以我們要弘法,你首先就是要自覺呀。你自己不覺悟,自己還在迷,自己還滿眼睛都是翳,自己還是白內障都快瞎了,要給別人領路,所以就「一盲引眾盲」啊。而且自己名為說法,實際是放毒啊,所以不自覺。

阿羅漢只知道自覺,那他就是阿羅漢,佛就呵斥為焦芽敗種。你不自覺而想覺他,你只能夠做一些、修一些福是可以,就是所謂的痴福。修一些痴福,那將來如「仰箭射虛空」,最後還要掉下來。所以首先要自覺啊,你才能夠……。佛是自覺圓滿。

二、「覺他」。我們修行人最大的目標就是覺他呀,所以不同於阿羅漢,生極樂世界的人純粹是大乘。《往生論》說「二乘種不生」,你二乘的種性,只知道求自覺的人,不知道覺他的人,不能往生極樂世界!這個道理有很多念佛的人不明白。那說得很明白,「二乘種不生」,這是天親菩薩的《論》,所謂「三經一論」,《往生論》。「覺他」,因為覺他,所以才要覺自;不是想我自己怕苦,我要出苦,只是個人打算。這個個人打算,這個心就太小了。

三、而且「覺滿」,就是這個覺,沒有欠缺。

這三個覺都圓滿,這才名之為「佛」,名為「佛陀」了。所以我們這樣就曉得,佛就是三覺圓滿的眾生,眾生就是完全在迷,還沒有覺悟的佛。所以我們從這個概念上說,佛教是無神論!不是有個造物者,有個神至高無上,他永遠是覺悟的,我們都要靠這個神的加持才能夠升天堂。

平等的!所以藉這個《心經》說,我們跟佛是平等,所以「不增不減」哪,在佛也不增,在我們也不減哪,真實平等之義。所以我們後來說「平等覺」嘛,這個題目裡有,《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嘛,這個「平等覺」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、含義,它中間含了這個意思在裡頭,可以翻譯為這樣的文字。

[解]:又佛者乃十號之一。十號者:㈠如來、㈡應供、㈢正遍知、㈣明行足、㈤善逝、㈥世間解、㈦無上士、㈧調御丈夫、㈨天人師、㈩佛。十號具足為世所宗,故名世尊。

再有呢,「佛」就是十號之一了。十號呢,底下一個一個都寫的有了,是不是要講,不一定了,恐怕大家都熟悉了。那這裡頭呢,就是這樣了,這個十號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,第十就是佛,通號。那麼在這個十號之外,因為有這個十號具足,這個世間所尊重,就稱為世尊。所以這樣的說法呢,世尊是在十號之外。

可是這個《成實論》就不一樣了。所以很多東西,它是都有出入的。所以我們常常有的時候很執著,其實這個都沒有什麼,就是開合的不同,不要總覺得好像是莫衷一是,到底哪個對?哪個不對?說是仁者妄生分別。這個《成實論》呢,就把「無上士」和「調御丈夫」合成一號,這兩個合起來了作為一號,這樣作成一號就變成九個了,那「世尊」加上去就是十號。

所以「世尊」可以在十號之內,可以在十號之外。今天我們這個地方提一提,就不再說了。只是要說什麼呢?就是「佛」這個十號之一,是個通稱,就好像我們現在在座,「居士」是個通稱。咱們現在在座的人,除了諸位大比丘之外,這都是居士,居士是通稱;你必須叫張居士,王居士才知道是誰。有的時候,還有兩個都姓這個姓,要把他名字擱上去了,那才是他的別稱。所以就是說,這「佛」是個通稱。

[解]:今就本經,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,本師釋加牟尼如來。華云:能仁寂默。能仁是其用,寂默是其體。

這個通稱呢?就本經來說,我們也可以知道這個「佛」所指,就是指著我們的本師,大慈大悲這個導師 ── 釋迦牟尼佛。「佛說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。

「釋迦牟尼」這個是印度的音,翻成我們的話,就是「能仁寂默」;能夠「仁」,仁義的仁,是「寂默」,所以這個名號就含了極深的道理。

他是「能仁」,能度一切眾生啊,這是仁者愛人,覺他呀;他「覺他」,可是寂默無所動;無所動,而在度眾生,所以就是常寂光啊 ── 寂而恆照,照而常寂,寂和照不二。寂是體,照是用,「體用」,那就是禪宗的「體用何妨分不分」哪,這體跟用啊。所以這個佛法很殊勝的意思,咱們導師的名字裡頭,已經說得很明白了。那寂默就大智,能仁就大悲,這「悲智不二,悲智並運」,登峰造極啊,佛啊!

[解]:究竟極果,乘大願船,生五濁世,示現成佛。為度我等,演說本經。是即一切眾生大恩大德之慈父;無法不知、無法不見之導師;大覺圓滿之釋尊也。

所以,這就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究竟的極果,「乘大願船」。為什麼說「乘大願船」哪?咱們的本師無量無量塵點塵點劫以前,久已成佛呀,但是以大願故,還示現到了尼泊爾出生,所以這一種完全是示現成佛,為度我們哪。為度我們,所以才演說這部經啊。

而且這一部經,將來一切經都滅了,只有這一部經住世。而這部經,今天正是開始放光。所以也可以這麼說,從現在起,一直到最後最後的一百年,都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當機,都要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── 釋迦牟尼佛說的,在這經裡說的。所以就是說,這個佛,就指的是「一切眾生大恩大德之慈父」,是「無法不知、無法不見之導師。」

[解]:「說」者,悅也。悅所懷也。「佛說」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,非餘人之說也。佛以度生為願。今眾生機熟,堪受淨土大法,究竟解脫。故今樂說,以暢本懷。

「說」的含義是「悅」,喜悅的悅;「悅所懷」,心中很高興。「說」跟「高興」連在一起,我們常說暢所欲言嘛,是吧?而且這個還不同啊,這個就是說,咱們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,是「佛說」呀!

佛這是度生為願哪,現在這個眾生根機熟了,可以來聽這個妙法了,通過這個法而能得到解脫,「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。」今天這個時機成熟,來跟大家說,心中很舒暢,滿自己的本願,就大暢本懷,所以是「悅所懷」啊。

但是不能老如此啊!那不就到最後的一百年一過,還有世界,還有眾生,可是法就滅了嘛!所以,這種機會是難得的。所以,有生命是很容易啊,如果不出輪迴,那你也就沒有盡哪!可是你這個聞法的機緣就不多啊!而就從現在起,就是有限的一點點時間哪,最後再饒上一百年,那麼再以後,你就沒有佛法可聞了。

而且咱們這是賢劫,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。就是在現在來說,說〔佛法〕難聞不難聞哪?咱們偌大個北京城,能像今天我們在這兒一塊,又有幾人哪?不要說現在了,佛當年在王舍城,三分之一見佛,三分之一只知道名字沒見過,三分之一連名字都不知道。所以佛法難遇難聞哪,我們現在就很要珍重我們這一種機緣,要深自慶幸,也要發起大的願力,要使得其他的眾生同沾這個甘露的利益。所以這兩個字解釋了,「佛說」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