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示龍樹菩薩中觀見

(問:關於中觀見,龍樹菩薩造的《中論》裡說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……,是名中道義。」但是這中觀我總是領會不出,我記得貢噶上師講過:「兩邊都不住,中道也不居。」……)

黃老答:這個是真正的中觀。

(問:可是如何建立好這個中觀?是不是有一個辦法?或是有一個如何去做的次第? 接著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念佛才是合於中觀?)

黃老答:先從龍樹大士這四句說吧,你引了三句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復是假有」,也是假有,「是為中道義。」這就是中道。你得先把龍樹這四句琢磨一下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接受了沒有?

(問:這個「空」字,從這知解上看,好像還不行。「即是空」,像在這幾句話上融會這個「因緣所生法」,這一切法……)

黃老答:一切法,所謂因緣所生的,不是因緣所生的不在其內。

(問:但是問題就在……,所以一切法……)

黃老答:不是一切法,一切因緣所生的法。像這個大圓滿那就非因緣所生了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它這個道理,再補充兩句,你再考慮考慮。為什麼因緣所生法又說是空?又說是假有?這一切因緣所生是「緣生故有,緣生故空」,就解釋了,龍樹菩薩這意思就解釋了。

這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所有世間這兒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因為緣生,所以它「有」啊,沒有它生個什麼啊?但它到底是個什麼?它不過是因緣所生,它哪兒真有啊?所以「空」。就這兩個字,同一個前題,「因緣所生」,因緣所生,所以我說它有,所以我說它是空,這個意思就在這兒,所以這就是中道。

不過是因緣所生,它有什麼實際東西啊?都是假有,都是空,所以中道啊,「又空又有,又有又空」,就是中道了。落在有邊是一邊,落在空邊是一邊,所以就是中道了。但是你把兩邊跟中道對立起來,那就兩邊都錯,中道都對,抓住了中道,你又有了一邊。所以中道也不居,這個又進了一步。

第一步先從「緣生故空」這兒下手,凡夫先從這兒下手,先把它看空。看的是有,你天生就看的是有,你不用再作觀了。現在要看的是,你看空它。這一切你能認為它是空,你就大大地進了一步,你就很有受用啦!

你為什麼要生氣?你是認真了,哈哈哈哈……;罵你一句,你就受不了,你就火冒三千丈,你要把這罵黃某人是王八蛋,你這王八蛋、黃某人就都擱在一塊兒,加上個「是」字,你就受不了了。哪一個是真實的?黃某人是誰?王八蛋是什麼?王八蛋何嘗壞?哈哈哈哈……,這有什麼關係?都是假,都是空谷迴聲,所以這《谷響集》啊,你有什麼可頂真的?可什麼的,不就是空中之響啊?所以這名字還可以呀,因為空谷迴聲啊。所以說空谷迴聲是無心之應,就沒有說我要預留一個心,我要想回答什麼,想寫一本書,那就不叫《谷響集》了;空谷迴聲嘛,你這一喊,別人當成迴音壁,這會兒一說,那會兒聽見一句,就是這,所以就先從空下手。

但是不要落到頑空。最近有個人,她有她的來頭,她一入定什麼都沒有了。我說「你別入頑空。」她最近體會到頑空的錯誤,進步很快。這個人進步很快,很年輕的一個人,一個女的,所以有人她就可以很快地進步。(我還沒有回她的信。)所以說,可以進步的,人都是可以進步的,就是說只要你路子對。先從空下手。

空,是空這一切相啊。有男有女,有老有少,有闊有窮,有好有壞,有走運有倒霉,這些是現象,這都是虛幻的。不是說根本沒有,不是說根本是兔的犄角、烏龜毛,那是根本沒有。這都是虛幻的,都不真實,都不常存,都是當時就滅,當時就滅盡。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都是生滅法。我們為什麼看見它有個你?剛才那個你已經死了,這會兒的你又出來了,就是電影,一片接一片,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」不知哪兒去了?這是因為它是生滅法,它滅了又生,又生又滅,就無窮無盡在那兒生滅。極高的速度,是你的慣性,眼睛的慣性看成了「刑警抓小偷」。其實都是一片一片的,都是死的,沒有誰在跑,也沒有誰在追,也沒有誰要開槍,也沒有誰被打死,每個照片都是一片的,哪有這些?這一些是你眼睛的慣性把它連續起來的,就是你的妄心的作用,所以這個能空。

但不是說這一片一片根本都沒有出生過,那這叫做什麼?所以這個剎那,我們真要知道剎那就好了,就是剎那出生剎那滅,滅到哪兒去了?從這頭想也可以,從那頭想也可以明白。我起了一念,再起一念,前頭的念全沒了;你第二念一起,第一念全沒了,哪兒去了?滅盡了。何處去?無去而去。下一念怎麼來的?無來而來。從哪兒來?到哪兒去?有什麼蹤跡?但相續不斷哪!那就是這樣。要知道這個生滅,它就都不存在,都滅盡了。妄念也當處滅盡,這個世界也當處滅盡。

實際剛才那個你(那些個細胞、那些個什麼,你死了好多細胞,又出生好多細胞,你又有……),那麼多細胞的你已經死了,又長出新細胞的你又生出來了,哈哈哈哈……,就是這個嘛。它剎那地在變,就靠著這個……。

這電視都是如此,不過是一個點兒跟那跑,一個光點兒啊。所以要調諧,要同步,這個點兒經過跟它那個經過是一模一樣,因此加上你的慣性,加上儀器的慣性,你看出了「哦!這兒賽球,那是幹什麼幹什麼呢!」它傳播的只是一個點兒啊。就好像咱們拿語言講佛經是一樣,你只是一個點兒啊!我這語言你是抓不住的,你要是同步才行,同步。抓住一看,嘩啦嘩啦就是這;這還琢磨著「我懂了好多東西」,其實只是嘩啦嘩啦,什麼都不是。沒有同步,愰一下也行,愰一下,你知道我這機器不壞,調好了你就享受。

(問:是不是老在同步中,所以有生死流轉?現在從同步中我抽出腳步來,是不是這樣?)

黃老答:不,還不同。我這同步跟「這個」相應,跟這個「真」相應了。我這比方打的「同步」,是跟這個「真」的相應了。反正就是說,咱們老是在嘩啦嘩啦之中,嘩啦嘩啦之中,不是跟它跑了,就是那個電視什麼也看不見,就是一道一道一道,就是黑白道,那個光導的光壞了,愰,就在這個之中。

因為譬喻很難全面,不能從另外一方面再把它說清楚,所以我們用剛才那些譬喻說什麼呢?就是說,這個……,都是當處滅盡的,因為你的這個慣性,所以它才連續。它在連續,所以它才有生老病死,有這一生一生,有這分段生死。分段生死是連續的,從小到大,就覺得我一直活到現在,沒死啊,是不是?這個連續,是靠你自個兒的妄念在那兒連續起來的,說明這個東西。實際這個東西上我們不須要……,我們只要能把這些都給認識,這一切一切都不真實,都是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,這句話就可以解決那個話了。當處出生就有,當處滅盡就空,當處當時,「即空即有,即有即空」,所以中道義。

(問:要作如是觀,作如是觀之後,練習熟了,就要如是對待它,是不是這樣?)

黃老答:觀就是對待。

(問:觀就是對待,那更直截了當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。)

黃老答:它這裏你不這麼看,這問題你不這麼看,你這不都灌了火了?你就歡喜了。獎金來了一千塊,你就趕緊去吃好的去了,就高興了,就不認識這是空啊,是不是?這一下子失業了,就唉呀!發愁了。就這些假的事,就把自個兒就迷惑住了。如果這些事情都看得很平淡……,所以顏回「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」,就喝一瓢水,吃剩飯,住這破房子裏頭,好的根本就……,睡覺枕頭也沒有,樂在其中,他就不靠這物質生活了。所以儒教,「顏回死,聖道絕」「三月不違仁」,他這個「仁」,能三個月不間斷哪,其餘間或為之〔註一〕,其餘的弟子,子貢子夏等等,則偶而到一到。這個孔學很深哪,所以為什麼他們批孔,我說:「你們批的是孔子的街坊。」哈哈哈哈……,他沒找到孔子,他不知道孔子是誰。

這個中道,天台就是三止三觀,所以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所以一上來先修,是修空觀,然後修假觀,最後修中觀,這叫次第三觀。圓頓三觀呢?就圓融了,就不必要分成階段了,這一切東西就是中、就是空、就是假。就是這樣,就是如此,所以這個很不容易。

底下呢,這個念佛,它就自自然然地,就從容,所以從容中道,這個很高的境界啊。就是你很從容,就到中道上了。不是我要作一個觀,我要中觀,我這麼去看,這已經就落到……,不是落二落三,是落七落八了;是自然在中道之上,那是一種自然的事。所以用力量要勉強,都是離題很遠哪,所以「自然中自然相,自然之有根本,自然光色參迥,轉變最勝。」〔註二〕一連續的自然哪。

這念佛之妙,你也用不著再加上什麼中觀,你就是要老實念就對了。問題就在於不老實,就是在你這個「散亂固成病,分別引魔軍。」就是喜歡分別,我念得怎麼樣呢?好一點還是壞一點?怎麼才對?怎麼又不對?就老在那兒分別,不踏實。踏踏實實就這麼念,就是自念自聽,沒有附帶任何囉嗦。不是我在念佛之中還要加一個中觀。你能這麼老實念,自然就是中觀,就是中道,而且從容中道,而且是中道第一義。

此心了不可得,空!禪宗;可是能念的心靈靈不昧,我這能念哪,雖然心了不可得,我能念哪;所念之佛也本空,那兒生的佛見哪?可是一句佛號歷歷分明,這還不是中道?是極殊勝的中道啊!

這個道理在我二十歲的時候,第一遍念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我就體會了。所以「無住生心」這個殊勝,那就是這麼殊勝,不可思議。而那次看經確實是無數次的醍醐灌頂。那無數次的醍醐灌頂,那個安樂,那個是不可形容,而且體會到要無住生心,凡夫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。

後來又想到一句,「念咒可能更好」。那個時候為什麼只以為可能更好?因為那時候傳說我大舅父學了密,但傳說的都是反面的話,哈哈哈哈……,所以對於密法那時候大家是很反感的,傳的都是反面的話,說我舅父學了密就開葷了,我那個舅母坐在帳子裏修財神法,不許人看,有人偷偷往帳子一看,裏頭做凶惡之相。她在觀想哪,觀本尊,白財神、黃財神都是威猛相。那時候大家不清楚,就傳來這些片斷,所以對於這密法當時是不理解的,雖然不理解,可是還體會到可能持咒更好。這更好從那兒來?我當時的思想(那時候我還不到二十歲,或者剛剛二十歲),當時就想:因為你念佛,阿彌陀佛還有個佛字;念咒,你就完全沒有講,可能更好。那時候的認識就認識到這兒。

所以那人到了五臺山文殊道場,真見文殊了,進了金剛洞,那個大殿上,就只有佛座,沒佛,所以就問文殊(他當時不認識是文殊,後來才知道是文殊),問說:「怎麼沒佛像?」「我這兒用不著。」這個事,通願法師知道這個西藏人,招待他的,這西藏人就說:「哪有這個人?哪有這個事?我們沒這個地方,還有這麼些喇嘛,這麼些和尚,沒有啊,沒有這個地方。」他還不信,翻開來看了導遊圖,什麼什麼地方,根本沒這個地方。「我親眼看見金剛洞,我進去了,我到了大殿,我見了老方丈。」後來那個人說:「你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!」大哭,飯也不吃了,本來那人留他吃飯。就連夜拜,一步一頭、一步一頭,又拜到中臺了,拜到他發現這金剛洞的地方,來回找,找不著了,天都亮了,怎麼找也找不著,這個地方沒有了。你再一步一頭也不行了,哈哈哈哈……。

所以它這個就是這樣,第一步就是要恭敬佛、拜佛,從這兒開始,這都是對的。至於文殊就仗劍哪,文殊的這個像就是仗劍,那個劍是智慧劍。那個在法上表示什麼?就是去掉〔佛見〕。文殊當時殺佛呀,這就很難懂了。不是要殺,佛有什麼叫生死?有什麼叫殺呀?佛還能被殺嗎?要去掉大家這些佛見、分別見。眾生跟佛就有分別,不能知道他不二。所以佛法它最高是中道,一切也都是如此,都不在兩邊上。墮落在兩邊,所以就沒完,都是對立的,兩邊都是對立的嘛。

好跟壞是對立的,正跟邪就是對立的,有跟無就是對立的,一切一切都是對立的,貧跟富就是對立的,佛跟眾生就是對立的,都是二啊。有二它就有站在某一邊,反對另一邊,所以老子也懂得這個道理,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」聖人要不死,強盜是完不了的,這是對立啊。「棄聖絕智」,所以老子比孔子高,聖不要,智不要。當木頭去呀?不是啊,他高一步,少這些分別。所以很多人,對這孔門就反對二事,其實不知道他很淺哪,他不懂得老子這些道理。

下手處還就是這樣,還是跟那個某某講的,首先要有出離心。世間的事情不要去貪戀,這是假的,空的,都是因緣所生之法,轉眼就沒有了。那天在電視上,那個張瑞芳〔註三〕,唉呀!我看了這個婆娘可怕,哈哈哈哈……。他們說,張瑞芳從來是這樣。我說,可不是這樣,年輕的時候,我在重慶見她的時候,可不是這樣。昔日的張瑞芳沒有了,那兒去了?空了,可是大家不知道,轉眼就什麼什麼都沒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要有出離心哪,而且這六道輪迴確實是苦啊,這刀山劍樹都是真的,這油鍋等等的刑罰,佛經所說的。佛嚇唬人幹什麼?你做,佛也……,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錢,那錢都是世俗和尚拿去了,釋迦牟尼佛要你什麼?不要你一文錢哪,也不拉你一張選票。不過大家嘛,就都要信佛的這些話,出離。底下就是慈悲,要普度廣度,再進一步就是發菩提心。

所以我們就是先從空觀,也就是出離;假觀就是慈悲,要度眾生;最後還要落於菩提,才是中道,哈哈哈哈……,也就是這麼一個層次。你首先不能貪戀世間,雖然世間事是要斷離,你到了討厭世間就不對了。這一切都厭離,我要當魯賓遜,我要跑到荒島上去,人我都不願見,都討厭,這個什麼什麼,這種討厭的心,就娑婆世界處處都是反感,這個也矯枉過正。就是不要貪戀,處處不要貪戀,我要慈悲救度,眾生太可憐憫了,我要去救度。其實說到實際,那裏有眾生啊?也就是從空觀就出離,從假觀就要救度,你就有假觀了。那麼就要雖度而無度,雖修而無修,雖證而無證,中道啊。

那麼你這樣一步一步來是可以的,這鈍根;一超直入也是可以的,直接就是中道,都隨其人、都隨其人哪。而你一會兒次第三觀,一會兒圓頓三觀,也可以。就好像坐電梯,你上到五樓就下來了,轉一圈,等會兒又坐電梯上八樓,到八樓又下來了。這裏有頓有漸,這頓漸交叉也可以,都不是死的嘛。不是死拘一格,一定要有什麼轍,什麼法子,都是下等。所以我們就還是諾那祖師的話:到年終結算結算,自己是不是更明白了一些?更慈悲了一些?這話非常好!

再有一個話,就是你絕對不要忘記咒和種子字,至少不要忘記一樣。這話都是絕對絕對的。不容易做到、不容易做到,你一定要有一樣不忘記。這夏老師他做到了,但是他也不是就這一句咒,他說:「我這可以在任何時、任何處,我總是沒有離開佛,可以念咒,可以持手印,可以想著經典,可以怎麼怎麼樣,反正是沒有離開佛。」這也行,所以夏老師這個也行。夏老師這個是為什麼呢?它更切合咱們居士身的修行。諾那祖師他們因為是喇嘛,他們出家,他們閉關,那個要求就又……,實際說是最低的,其實在我們這兒都高不可攀。

〔以下約三分鐘的錄音極不清楚,故刪除;之後的錄音雖不清楚,但所開示之內容,甚為珍貴,故竭力將録音文字整理登出,不當之處,敬請指正。〕

就是有一個根本修持,這個說一下。我們要有一個定課,這個要堅持。我們不達到這一步,很難成功。你所有的功德都是確實,也都不可思議,那麼要即生就圓滿你的所願,〔以下數字聽不清楚〕……,至少說是,就跟這個相反,知道跟這個相反,反了之後,馬上能夠覺,掉頭回來;所以一個背覺合塵,一個背塵合覺,咱們就別再背覺合塵了。一發現這是背覺合塵,趕緊回頭往回跑,哈哈哈哈……。

至於這個用什麼方法?不一定。有的人就是想一部經,想一部經論,或者是禮拜,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修法,或者是念佛、念觀音聖號,或者拜懺,沒有一個不是好方法!這些方法都是方法!也不是說你非得用哪一個,或是說不許用哪一個;不是說只許專一,不許兼一點什麼,不過就是說比較專一就比較快。你真正要生處熟,熟處生。生處怎麼能熟啊?你專弄一樣還比較快,你什麼都來就更不熟了。怎麼能〔以下數字聽不清楚〕……?要放下!都放下!

註一:《論語》雍也 第五 【子曰:「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仁,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。」】
註二:這一段經文出自《無量壽經 • 壽樂無極第三十二》。
註三:所指應為張瑞芳(1918 ~ 2012)- 抗戰時期,重慶的話劇四大名旦之一。後轉而成為電影表演藝術家,曾獲得多項全國影藝獎項及金鳳凰終身成就獎。

回【知見】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