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申問答豁破群疑 (問五)

【又問:隋僧靈幹作華藏觀,臨終見大水彌滿,華如車輪而坐其上,但得直趣華藏,何須更觀彌陀。】
修華嚴觀,生華藏世界,何必要去極樂世界呢?

【答:華藏世界,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,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。一一世界種復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,西方極樂亦在其中。首楞嚴云:「若飛心中,兼福兼慧,及與淨願,自然心開,見十方佛,一切淨土,隨願往生」。今靈幹所生,其為極樂淨土邪,其為餘方淨土邪,俱未可知。然則但覲彌陀,即是直趣華藏。前有善財,後有龍樹,如斯軌轍,千聖同行。不遵佛敕,自困多歧,是則名為可憐憫者。】
答曰,靈幹所生何處,未能肯定。然而,只要往生得見彌陀,就是直生華藏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,「前有善財」,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,普賢菩薩教他生極樂世界,前有善財這樣一個大德。「後有龍樹」,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,因緣很好,這裏提一下龍樹。龍樹菩薩是印度人,是中國佛教八宗的祖師。中國佛教分十宗,有二宗是小乘,成實宗、具舍宗,此二宗為小乘;其餘的八宗都以龍樹菩薩為祖師,最奇特的,他是禪宗的祖師,傳衣缽的;密教的祖師,唐密、東密都是修龍樹菩薩傳的法。他在印度打開一個鐵塔,進去親見金剛薩埵,金剛薩埵親見傳授他的法。今天是龍樹菩薩聖誕,大家很有緣。

龍樹菩薩往生,釋迦牟尼佛給他懸記,將來五百年後有個龍樹菩薩,往生極樂世界。可見這是一個千聖同行的軌轍。「不遵佛敕」,不遵佛的命令,自困於歧路之上。「是則名為可憐憫者」,佛這樣大慈悲剖心瀝血的教導,你不能相信,真是可憐憫的人。底下又舉一例。

【更以近事徵之。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。晚主延慶。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。別徒眾曰:「華嚴世界,洞徹湛明,甚適我懷,今將行矣。」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:「無邊剎海海涵空,海空全是蓮華宮;蓮宮周徧徧空海,空海獨露彌陀容。阿彌陀佛不生滅,難覓難拈水中月;絕非離句如是身,如是感通如是說。我與彌陀本不二,妄覺潛生忽成異;從今掃盡空有塵,父子天然兩相值。誓修三福勤六念,身口意業無瑕玷;我今以此念彌陀,不見彌陀終不厭」。讚畢,隨眾唱佛數百,諷觀經至上品上生,即斂念坐脫。極樂華嚴,是同是別,諸有智人,急須著眼。】
宋朝有個人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,「華嚴世界,洞徹湛明」,通達、乾淨、光明。「甚適我懷」,我心裏頭很喜歡,我要去了。最後,他讚彌陀。「無邊剎海海涵空」,無邊剎海,海就包括空。「海空全是蓮華宮」,全部都是蓮花宮殿。「蓮宮周徧徧空海」,每一個蓮宮又徧滿虛空,徧滿一切海,重重無盡。「空海獨露彌陀容」,這麼多的空和海,單獨露出來的是阿彌陀佛的金容。「阿彌陀佛不生滅」,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的。「難覓難拈水中月」,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來嗎?「絕非離句如是身」,咱們都在四句裏頭。四句是什麼?「是」是一句,「非」是一句,「是就是非,非就是是」又是一句,「不是是,不是非」又是一句。就此四句,咱們總離不開這四句。要不就「是」,是一句;你說「不是」,是一句;「也是也不是」又是一句;「不是是,不是不是」又一句。總在這四句,你反正離不開這四句。這四句就是百非,一百種錯與這四句是一致的。所以,離開四句,離開百非,才正確。而阿彌陀佛身就是絕非離句。以前,在佛學院講課的時候,有一位老師問我:「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有?」答曰:「離四句的有。」跟這一致。阿彌陀佛是不生不滅,絕句離非。「如是感通如是說」,是依這樣的感通而這樣說,不是空理論。

「我與彌陀本不二」,我與彌陀本來不二。你看,修持到這個地步,信心就真正顯現出來了。我與阿彌陀佛本來不是兩個,由於「妄覺潛生忽成異」,由錯誤,產生一個妄覺,不知不覺怎麼就成異了,成了二了,就有迷有悟也就有輪迴了,真是冤枉!「從今掃盡空有塵」,現把空和有的塵垢,都掃乾淨。「父子天然兩相值」,始覺合於本覺,父和子自然相會了,我和彌陀就不二了。

「誓修三福勤六念」。三福是《觀經》上的話,要修三福。三福是「一者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「二者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」(所以受戒必須持戒,不犯戒,這才是福。)「三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「誓修三福勤六念」,六念是什麼?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師、念天。天要修十善。殺盜淫是身三,口四是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,意三是貪瞋癡,這些都遠離。修十善才能升天,所以,升天也不簡單。「身口意業無瑕玷」,身口意三業沒有玷污的地方。「我今以此念彌陀」,我今天就是這樣來念彌陀。「不見彌陀終不厭」,我見不到彌陀,絕不罷休。說完此讚,隨大家念佛,念了幾百佛,念《觀經》念到上品上生,他就合眼閉口端坐往生。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。所以,你看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到底是同是別啊!他要生到華藏,可是他見的談的都是彌陀。這就答覆了,是同是別?「諸有智人,急須著眼」,有智慧的人,需要著眼啦!

§ 敘文簡介 §

敘文是清王文治居士作,他是探花,大書法家,用墨很淡,號淡墨探花。是很有智慧的佛教居士。他原來修禪,後來皈依淨土。他白天辦公,晚上就在蒲團上一坐,跟老僧一樣。他做了一篇序,現時間所限簡介如下:

「大乘起信論云,一切眾生不名為覺」。眾生不叫覺,眾生不覺悟怎麼叫「覺」,不覺、迷了。因為無始以來,念念相續,就是妄念的相續,這些妄念就是不覺、迷呀!佛就是覺,不同就在這。佛是覺,咱們是迷。念佛者以覺攝咱們的不覺。佛是覺悟的,以佛的覺悟來攝受咱們的不覺悟。什麼叫念佛三昧呢?就是拿覺攝我們的不覺,我們入到了覺海,正覺之海,就是三昧。《華嚴》有一切諸佛的一切三昧,而其間念佛三昧為一切三昧中王。《華嚴》不是叫大方廣嗎?「大」莫過於是,說到「大」,沒有比念佛三昧更大的了。說到「方」,也莫過於是。說到「廣」,也莫過於是。

等到彭際清這一篇論寫出來,《華嚴》的意思才完全。敘中說「必待此論,而義始完。其殆阿彌陀佛神力加被,俾居士隨宜說法,廣導群品者乎?」對於這個論稱讚達到極點了。《華嚴》雖然經過很多祖師著很多很多東西,但要等彭際清這個論寫出來,《華嚴》的意思才完全。看來這是阿彌陀佛神力加被,使得彭際清居士,能這麼說法,來廣導眾生。

我們引用王文治,淡墨探花的序,作為對這個論的讚歎。

篇末附言:

本講記前身乃錄音帶,經整理成文,共有二稿:(一)淨空老法師門人台大謝清佳教授錄,(二)北京余居士等錄。二稿作者,均發殊勝菩提之心,為續佛命脈,普濟群萌,不辭勞苦,不厭繁瑣,專誠筆錄,令人欽仰,特於篇末一併致謝。念祖以第一種為基本,並參證第二種,進行校訂修改。但此論精深廣博,講解校訂,兩俱匆匆。疏漏必多,錯誤難免,敬乞棒正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廿三日黃念祖誌於北京蓮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  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