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教緣起 特別開示 之五

佛就告訴阿難,佛的智慧是怎麼樣?多少劫和刹那這是平等的,所以等於用這一會兒的功夫,就能安住多少多少劫。在咱們這部經裏頭,這種例子很多。所以在我的註解裏頭列了十玄,十種玄,玄妙不可思議。而十玄正是《華嚴》中的特點,所以我們這個經就是《華嚴》的十玄。《華嚴念佛三昧》也就是如此,正如我們這個念佛。《華嚴》都公認是佛教最高的,所以不是一個愚夫愚婦的法。這佛是怎麼樣呢?過了這麼多劫,有的身跟諸根過了時間就變老變壞,可是無量劫就沒有變化,為什麼佛能這樣?

【如來定慧.究暢無極。於一切法.而得最勝自在故。阿難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。分別解說。】

因為如來的定和慧。所以,我們要緊到最後就是持定慧。那麼一上來要怎麼樣呢?一上來,我們現在就是要解行相資。既然是個知識份子,我們就應該行和解互相資助,互相促進,要用我們的行持,念佛、禮拜種種種種的,使我們能夠理解。你沒有發真實信心,虔誠恭敬,依靠三寶,沒法子理解佛法。對於這個問題我曾經和別人挑過戰。在居士林的時候,人民大學哲學系高年級的學生,他們跑來聽。聽我講到這個地方,我說:「不信,你們就沒有法子懂。你們不服,你們可以來辯論,我敢跟你們挑戰。」都不講話了,他們包圍我,最後他們都服了。要智慧,是吧。它是怎麼?它是《華嚴》境界,就打破這一切咱們這個……,所以到了事事都無礙,小中可以容大。你說是,我這十個手指頭包括每一個手指頭,這都能懂。我說我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,一中包括多,呵呵呵……,《華嚴》就是這個道理。咱們這個經裏也很多 ── 佛的手裏頭就出無量的東西,無量的東西都能到他一個手裏頭。他能出就能入,那不是一裏頭就有多嗎?

拿波浪作比方。水裏頭有個波,假設這裏是十個波,我說這個波(這在水裡頭有十個波),這個波它底下是水;我說這個波,你把這個波拿給我。你怎麼分界?取到哪兒是這個波為止?你這個刀子從哪兒切啊?水裡有個波,有個波頭,這波它到哪兒為止啊?都是連著的,你切哪兒?那不就是整個手指在裏頭了嘛?整個都在裏頭,那不就是取一個手指,都進來了?所以真正通達了本心,這些不思議境界……。當然這個非常玄,大家在這些地方上慢慢地來體會。

總之就是說,如來的定和慧是「究暢無極」。目前我們是「行解相資」,修行之後,你才能真懂;懂了之後,你就可以更好的修行,更理解了。證明世間那些都是虛妄的,是害人的,我留戀它幹什麼?幹麼我自己害自己呀?你不就更放下了嗎?你更放得下,你不就更灑脫了,你不就更聰明了。為什麼你苦惱?「唉呀!」就像剛才那個說:「這兩個人我給他回向,我就是不情願。」哈哈哈……,他沒理解啊!那麼他也就都情願了嘛,那就沒有包袱了,沒有困擾了。有的還婚姻不如意,「唉呀,真是不是怨家不聚頭啊!」你真正理解了,唉呀,這就都原諒了什麼的,就都好了嘛,都是這事情。所以修行提高你的見解,見解提高了,有利於你的生活和修行,互相促進,就越來越好了。到了最後的時候……,先是這樣,後頭「福慧雙修」,又修福、又修慧。再最後,就是定和慧了。定和慧都重要,戒定慧。所以三無漏學要持戒,持戒之後然後就得定,定能生慧。

如來的定慧是「究暢無極」,「究」是徹底,「暢」是暢通、通達;究竟、徹底和通達都到了沒有極限了,所以「究暢無極」,如來的智慧是不可稱、不可量,沒有極限,無所不知;「於一切法,而得最勝自在故。」所以佛就是「我為法王.於法自在」,我是法中之王,所以這法就自在了。國王嘛,當然過去的時候可以制定法律,所以「於法自在」。佛是法王,不被一切法所約束,所阻礙,最殊勝的自在。這個「最殊勝自在」怎麼講呢?可以用一句孔子的話來說,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。這麼一聽,好像我隨便都可以放肆,誰也管不了我,我愛幹什麼就幹什麼。那又錯了。他是「從心所欲」,心裏要想什麼,你就是去做什麼,都合乎規矩,都合乎最勝的道理,這是「最勝自在」。不要加一點勉強,我鬥爭了半天,一想,還是這麼去做吧。那還是凡夫。自然我這一切一切,無不合乎最殊勝的道理,無不合乎第一義諦,這才「最勝自在」。佛是到了這個情況之下了。

底下說到這兒之後,就召呼阿難「諦聽」,你要好好地聽啊!「善思念之」,聽了經之後,要好好地去想。不是不想,而是好好地想,想想他的意思,這是佛說的。所以我們要依止聖言量。不管他是誰,聖言量我們就聽,不是聖言量,有人再稱讚他,我們也不附和。佛說這個經,你要好好地聽啊;聽完了之後,好好地想。接著,「吾當為汝。分別解說。」我要給你很好地一段一段地講。這是緣起。

所以你看,就這一個序裏頭,多少重要的內容!現瑞來證明這個經、這個法門的不可思議。阿難的理解,這是大寂定、大奇特法,佛佛相念,這個殊勝境界畢竟是因為念佛,這是一個伏筆下來了。就問,阿難就得到獎勵,勝過那些功德多少萬萬倍。為什麼?因為你的問,將來一切含靈都因為你這個問得度。因為你這一個問,佛說這個經,因為這個經得度。因為這個經是提倡了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三輩往生都是如此。如來出興於世,大悲呀,就是要惠予眾生真實之利,而如來的定慧是登峰造極了。就是說萬劫這眾生覺得是不可能的事,佛都通達。佛是證到,佛不是說、不是理解,佛都可以這麼轉變,這一刹那可以當無量劫用,無量劫可以……。所以你須要無量劫成佛,你一刹那可以成佛。

所以帶業往生,現在有很多人在辯論這個問題,最後大家同意下來了,是帶善業。那還要說?帶善業還要說嗎?就是帶惡業、帶罪業往生!這都是不可思議。往生之後,還是不斷煩惱證涅槃,都不可思議。

這都是什麼?「如來定慧.究暢無極」,因為眾生在情見裏所理解的,都是在框框裏頭的東西,所以就有極限,就有限量了。有限量和無限量就根本不同,就拿一個最淺的數學來說,無限大,一個 8 字橫下來 ,無限大 infinity。Infinity 可以翻無限大,可以翻無量大、無限大……,還有什麼大呀?反正就這麼個形容大吧。無限大,你把它減多少,它還是無限大。無限大,你去掉一些東西它就小了,不是無限大;你減多少,還是無限大(有限的東西就不可能),那就沒有減法了。減法,那就是這一減就要少;減者少也。無限大就沒有減法(要一減,減掉某個數目,就變成有數,它就不是無限大,因為它還是有量的),那你怎麼減它都是無限大。這還不奇,你怎麼除還是無限大。除者分也;就是我這個財產,你不管多少人來分,分的結果,每人得的那一份還是無限大。任何數除,這是數學公式,無限大被任何數去除,除的結果還是無限大,這就不可思議。

到了無限大的情況之下,所以這一句,佛法說「定慧究暢無極」,就是如來的定、如來的慧,都是無限大。「無極」就是沒有極限,就是無量。所以無限大裏頭,咱們所謂有限地做的事,都突破了。一分就少了;兒子多了,太太要分家,哈哈哈……,怕分。那麼一分,這越分越多,越分,分的份數越多,錢得的就越少,因為有限嘛。到無限大就沒這個,分多少份,每份還是那麼多。所以佛法甚深甚妙。

我們就是依止這個經,還是要「善思念之」,要體會,依照經、佛說的教導,我們去做。這個經很全面,大家肯念,在這上面作了功德,這個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,所以這個因緣。所以皆因此問而得度脫,這個「皆」字就把咱們都包括在裏頭了。我們今天就因為阿難當時有這一問,我們也得度脫,所以我們要謝謝阿難這一問。這是這個緣起。

大家現在已經很深入了,都在讀,都在念,還有種種不同的讀法。不管怎麼樣,都至少是種善根,至少是救劫運,這應該肯定下來,不可思議。如果真正體會了如來的意思,跟如來的心印相接,那這個就是無限大了。所以圓人修一天,等於普通人修一劫。圓人者,就是咱們這樣的人。怎麼叫圓人呢?你的見解是圓的,就稱為圓人。這樣的人他修行一天,等於那個不圓的人修行一劫(那麼長的時間,那個大石頭都磨完了),就是一個是有限,一個是無限大。好,希望大家都無限大!

……都是很深入的東西,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講講因果啦、報應啦,所以有很多東西有時候還不是很能一下子就十分明白。當年在我們的先師那裏,他有一句話幾十年之後才明白,這是很正常的。但你不要發愁,早晚會明白。你擱在心裏頭,我有這句話不十分明白;一種就是目前看著書,和這有關的注意一下,或者有的時候大家討論討論,有機會問問人。沒有這些機緣,就是自己這麼修下去,不管你是看經也罷,念佛也罷,用哪個方法也罷,久而久之……;我們常常這樣子說,再一看書,「唉喲!和以前我跟沒看一樣。」就是以前所理解的那個太淺了,現在一點印象都沒有,跟沒看一樣,就像重看新的。

圓瑛法師講《楞嚴》,講了一百多遍。大家很多讀的是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他自己說的:「我每講一次,有一次的收穫。」就是佛法是無盡藏,但是佛法不虧人。你今天為什麼有一個完全嶄新的一個收穫?是從你過去辛苦來的。沒有過去,沒有今天。你今天到了這一步,來天一看,「唉喲!我又跟新看一樣。」你今天是白看了嗎?你那個:「我跟新看一樣」,那個境界是由於你今天的努力,才有以後那一著。所以大家就是這樣,我們不能希望一口吃一桌酒席,但是就是說,總之都已經聽進去了,都懂得了,早晚它都要產生作用。

因為我們明天講《疏鈔》的頭一段〔註一〕,那是極重要極重要的。就是可能很懂,可能好像恍恍惚惚,能聽就是好,也說明大家的本心,說你本心就是跟佛是平等的。所以佛法是大平等法門,眾生跟佛是平等的。別的教都是真主:我們是真主的奴隸,要為真主而戰,為真主流血,聖戰。是上帝創造一切,我們是 poor creature,可憐的眾生。佛教不這麼說。我就說,上帝製造萬物,誰製造上帝?不公平哪。佛教的教義是:上帝製造我,我製造上帝,這才平等啊!誰造上帝?我製造上帝;你叫他製造我,我就製造他嘛!而這個「我」,我這個「大我」是不可思議的。

現在這兩講的,是主要所講的內容。這時間就沒有了,在第三次、第四次大家可以提問,可以提問討論。那一講就壓縮,那麼最後一次我大概就要告別了。

「三十而立」〔註二〕,三十歲就能有所成,能站得起來了;「四十而不惑」,四十歲沒有疑惑了;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就知道整個的天命是如何,未來是如何,種種的情況,自然的……;「六十而耳順」,耳朵聽見什麼都順;你罵我,我也順,一切這個,什麼稱啊、讚哪,八風都吹不動他了,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,這個不是我們一上來就要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,然而可以知道有這個境界,這是聖人境界、這是聖人境界。我們老是念這個聖人境界,是可以做得到的,所以人人都可以作聖人。儒家也有這個道理,所謂「致中和」。「致中和」是什麼?什麼叫做「和」呢?「法爾自然中節」。所以修持好的人,他不用安排,自然而然,那都是……,所以在這兒談話、見面,有的人聽了,他們覺得很大的啟發。因為他這所說,恰恰好好,都是契理契機。你要做好多準備,想出來的東西,寫成講稿的東西,那個它究竟是人為的了。所以禪宗有的時候,要拜訪某個禪師,那個禪師隔著江呢,看他來了,那個主人就拿著扇子招呼他,他就開悟了。哈哈哈……,這個都是這個,搖搖扇子,什麼話也沒說,但是那個就開悟了。他來……,他不到那兒去了。他的目的不過就是問法,他這解決問題就走了。

佛法很微妙、很殊勝。多謝,多謝大家。

註一:此開示的全部內容已收錄在法音網站【開示彌陀疏鈔】。
註二:黃念老詮釋之前所引《論語 • 為政第二》中孔子自述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」的修行境界。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