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願王大願核心 (上)

彌陀願王大願核心 ── 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

淨土法門,《阿彌陀經》說是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。玄奘大師更把「難信」上頭加一個「極」字,這是一個「極難信法」。我們很多人輕視淨土宗。實際上雖然人人都知道阿彌陀佛,人人也會念。然而能瞭解淨土宗真正的意思,那是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明白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的第一部經,所以十分重要。善導大師有兩句極重要的開示:「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,到娑婆世界降生、出家、成道、說法,就只是為了一件事情:唯獨要說「彌陀本願海」。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來的誓願大海。佛菩薩都是大願,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,藥師佛十二大願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但是我們天天唱讚:「阿彌陀大願王」。因為阿彌陀佛大願是一切大願中的王。佛教說話要求符合真實情況的,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,不能隨意稱讚或貶低,這都是謗法的。所以善導大師所說「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是真誠從大光明藏中流出的實語。古說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。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縱然不是彌陀,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同等人物。日本淨土宗稱第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,第二代是善導大師,第三代是日本人。中國其他的人都不在內。善導大師在淨土宗非常重要。大師在長安的時候,長安城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念佛啊!弘化的力量就這麼大。

世尊說法四十九年,五時說法,廣演八教,教外還有單傳之心法。一代時教,浩若煙海,怎麼善導大師說世尊是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呢?這確是超越眾生情見之說,現在參証日本淨宗名著《無量壽經甄解》,可以幫助我們接受善導大師的無上開示。

《甄解》認為一般經論若與《華嚴》相比,那麼《華嚴》是實教,其他是權教。若《華嚴》與《無量壽經》相比,那麼《無量壽經》是實,《華嚴》是權。若《無量壽經》與四十八願相比,那麼四十八願是實,餘處是權。由此可見只有四十八願,彌陀本願之海,才是世尊唯獨要說的唯一真實之法。

《甄解》接著講,四十八願若與善導大師所尊的其中五願相比,則五願是真。若十念必生願與其他四願相比,那麼只有第十八願是最真實之法。《甄解》所說可從《彌陀要解》得到證明。《要解》說:「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」也證明善導大師這兩句無上開示。

所以我們根據善導大師指導,要學習彌陀本願海,要學善導大師在這四十八願裡頭所選的五真實願。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,也就是整個佛教的真實核心。這五願就是:「定成正覺」「光明無量」「壽命無量」「十方稱名」,和第十八願「十念必生」。第十八願正是真實中的真實,核心當中的核心。凡具信願者念十句彌陀名號,必得往生。稱名功德超情離見。正如《要解》所示:「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」故功德不可思議。

(善導大師時代,《大經》尚無善本,大師弘經以魏譯為主兼採餘譯。現先師夏蓮老會本,已被公認為本經善本,所以文中專採會本經文,至於魏譯之五願則與會本對照並列文前。)

(一)「定成正覺」願

古德說:「四十八願,全顯法身。」又說:「一一誓願為眾生故。」現合起來說,就是彌陀每一條願文,都是為眾生究竟成佛,徹底體現彌陀的大智大悲大願。顯法身是大智,因人人本有法身,所以可以救度成佛。一心救度,願願為眾生是大悲。徹底救度,普遍救度是大願。所以彌陀號為大願之王。這一條願文就是願求:凡往生極樂之人,無論過去劫中有無深重宿業,一律都絕對成佛。

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必成正覺就是決定成佛。佛是什麼?佛就是覺悟。人人都有本覺,但是現在大家在迷,就不覺了。在這不覺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趨向覺悟,這是始覺。始覺若老跟本覺相合,就最後達到究竟覺了。這是三覺: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。這三個都圓滿就成佛。願名「定成正覺」,就是說凡是往生的人,決定全部都成佛。至於願文:「我作佛時」,這個「我」就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,因地發願的自稱。當時他是國王,見了那時的佛,世間自在王如來,他覺得佛法殊勝,王位就不要了。所以大家看看,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都是捨棄王位。如果有人對世間地位、名譽、金錢都捨不掉呀,這就沒有真正的學佛。國王出家,法號叫做法藏,這個「我」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稱。法藏比丘發誓願說,在我成佛的時候,「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」,不管是什麼眾生,所有一切,不但是人可以往生,鬼也可以往生,畜牲也可以往生。鬼很愚痴,其中惡劣的是惡鬼惡神等等。動物中螺螄極愚痴,終日躲在殼中睡眠,不見天日。這些眾生都能往生成佛,就如同一位醫師能醫不治之症,這就是淨土宗特殊之處。到了極樂世界之後,一定都成佛,都可以不離極樂國土就成佛。「眾生生我國者」,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國土,現在已經成就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自然「遠離分別,諸根寂靜。」「若不決定成等正覺,證大涅槃者,不取正覺。」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,自然就沒有分別,身意諸根,自然寂靜,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,證大涅槃。現在有很多人也肯為眾生辦個工廠,給眾生找個工作,或興辦種種慈善事業,但這都是不徹底的、暫時的救度,不能給眾生徹底的、永久的利益呀!將來他又墮落了,又是在地獄中火山、刀山、火柱裏頭過日子。只有真正徹底覺悟,這才是徹底的度脫。

至於什麼是分別?又如何遠離分別?分別,我們常說你這個分別心太重了。我們要去分別它,這個對呀不對呀,好呀壞呀,善呀惡呀,邪呀正呀等等,都叫分別。這個茶杯美不美?好不好?貴重不貴重?我喜歡不喜歡?也都是分別。這種分別有真實意義嗎?究實而論,毫無意義,只是虛妄,所以叫做虛妄分別。本來一切是本無分別的,可是偏要去分別,所以叫虛妄分別。所有我們的一切分別心皆是虛妄。如同我們到故宮的珍寶館,看見金的盤、金的佛像、金的寶塔等等的這一切,你要是從這些表面形像來看,就沒有一個是一樣的。這就有種種的差別。其實你如果認識本體,就知道所見的盤、佛像、塔這些相,只要在爐子裡一化,就全沒有了。所有這些都是同樣東西,就是金子。可見一切分別之相,皆因虛妄之心,所以要斷分別惑。要斷這個惑,就依靠無分別智。所以《維摩詰經》講不二法門,一切都沒有兩樣。我們入不二法門,這個不二法門,沒有對立,沒有矛盾。所以願文中「遠離分別」,就是說往生後,自然捨除虛妄的分別,了達「真如即萬法,萬法即真如。」至於還沒有往生的佛教徒,也應知分別是虛妄,而趨向於平等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佛跟眾生也無差別,我們自己心與佛無差別,和眾生無差別。消除減少這些分別,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。

「諸根寂靜」。「諸根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,「寂」就是沒有煩惱,沒有痛苦患難叫做「靜」。眾生終日在危難苦惱之中,八苦交煎,憂患無盡。憂愁這個,憂愁那個,患得患失,沒有的想得,得了又怕沒有了。徹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靜。沒有煩惱,沒有苦患稱為寂靜,這是淺說。深說,寂靜就是涅槃的本體,或者叫做理體。我們世尊的聖號是釋迦牟尼,「牟尼」翻成寂默。《仁王經合疏》把「牟尼」解釋為寂默,即身口意三業都寂默之義。《理趣釋》的解釋「牟尼」是身口意寂靜。所以「牟尼」就是寂默,寂靜的意思。沒有煩惱,沒有苦患,安然如如而不妄動。往生到極樂的人都是如此,所以受用種種大乘法樂。由於「寂靜」是「涅槃」的本體,所以就「決定成等正覺」(「等正覺」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),「證大涅槃」。「大涅槃」跟阿羅漢的涅槃不同。「大涅槃」也是佛果的名稱,翻成圓寂。現在和尚去世也稱圓寂。其實圓寂兩字的涵義很深。以義充法界,德備塵沙叫做圓。這就一切德無不具備了。妙絕相累,體窮真性叫做寂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於你了,而能窮究本體,契合真性了。簡說就是,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曰寂。圓寂就是大涅槃的涵義。

大涅槃不同於小乘涅槃。不同之處:大乘涅槃,涅槃三德,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佛證到涅槃,三德圓滿。阿羅漢只有解脫德。他解脫了,不入生死了,三界攔不住他了,但他不明般若,未證法身。大乘涅槃具「常樂我淨」。阿羅漢呢?他只有常樂淨,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。所以大乘佛教徒,你要說他是阿羅漢是貶義詞。在這兩種生死裡頭,阿羅漢是出分段生死,還有變易生死;從迴小向大到成佛,這五十幾個位次,一步一步的變易。佛是極果不再變易,了二種生死。佛是具足一切身,一切智,現無量身智,度脫眾生。阿羅漢涅槃是灰身滅智。所以小乘和大乘兩種涅槃不一樣。

這條願文是凡往生極樂國者決定成佛,證大涅槃。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,為所有眾生都生到極樂。佛並不是要拉一部分群眾,增加自己的勢力,將來選舉的時候多張選票。他只是念念為眾生,為大家成佛呀!是為了我們在座的,和全法界的所有這些人,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,讓大家成佛。是為我們!

(二) 「光明無量」願

「光明無量」是第十三願,全文是:「我作佛時,光明無量,普照十方,絕勝諸佛,勝于日月之明,千萬億倍。」底下還有「觸光安樂」願,「若有眾生見我光明,照觸其身,莫不安樂,慈心作善,來生我國。」顯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為眾生。日本的望西師說得很好。「普照十方」,十方者,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就是八方,再加上和下,稱為十方。十方就是一切處。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。日本的望西師解釋說,虛空是無邊的。(現在天文學用最大的望遠鏡發現從未發現過的一個星體,離咱們地球是一百四十億光年,也就是說它的光,要傳到我們這裡,光要走的時間是一百四十億年。咱們現在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四十億年前的事。光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。光要走一年要走多遠?這叫一個光年。它離咱們一百四十億個光年。這還是現在科學所能觀察到的,已經是這麼大了。那觀察不到的還不知有多遠。現在科學都承認宇宙的大是沒有邊的。)十方無邊,十方的國土也無邊。所以眾生也無邊。佛菩薩的大悲心也就無邊了。因為大悲心無邊,也就要光明無邊。因為光明可以為眾生作佛事。光明無邊,所以攝取眾生的利益也就無邊。扼要來說:為了利益無邊,所以光明無邊。利益是給眾生的利益。佛為什麼要無量光?是要給眾生無量的利益。這個解釋是很好的。所以我們常說:佛教徒應是利他,不是老考慮自己。有的佛教徒只是想: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,有事許個願,求求佛,念念佛,念念觀音菩薩,死後要往生。不但今生活得很好,死了也要找個好地方,比別人好。徹頭徹尾的為個人打算。曇鸞大師說:這種個人打算的人,是不能往生的。往生極樂都是發大乘心的人。

佛光「絕勝諸佛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絕對勝過一切佛。大經裡講了,諸佛的光明不同,是因為他發願時候不一樣。各人發了不同的願,成佛的時候實現他的願,於是光明就不同了。阿彌陀在發願的時候,最初的出發點就要勝過諸佛國土。本經說:「諸佛光明,所照遠近,本其前世求道,所願功德。」因彌陀有絕勝諸佛國土之願,所以成佛後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十方諸佛,所不能及。」下願中還提到遇著光的人「莫不安樂,慈心作善,來生我國」。在《無量壽經》後頭說:「遇斯光者,垢滅善生。」這些煩惱垢污就消滅了,善念就生出來了。而且就是在三途極苦的地方「見此光明,皆得休息,命終皆得解脫。」眾生在三途極苦之處,地獄之中,如果見到這個光明,當時受罪的情形馬上就停止了,而且命終之後,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為什麼要無量光?光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妙用,可是我們現在遇沒遇呀?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就說佛光沒有照到,不能這麼理解。你肉眼雖然沒有見,焉知你沒有接到佛光?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佛光攝受之中,所以今天能夠相會一堂,研究彌陀大願。面前擺一部電視機,電台正在廣播。電視機沒接電源,電台廣播的信息,充滿在你這裡,你不能察覺。你插上電源按了電鈕,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,調不好也收不到,實際訊息已全在這兒,稍稍一調,馬上聲音圖像都來了嘛!電台的節目本來在這裡嘛!不是調的時候再把它請來。你要換一個台,一按鍵,第二個頻道就來了。前頭的就沒有了。這說明一切頻道,一切的電波,一切信息都在當處,哪個也沒有短少。但你不把頻道選對了,就無法接收。同樣的問題,佛的光明就在這兒,就遍照我們身心。你所不能感覺者,就是你沒有調得相契。彌陀大願光明無量,普照十方,攝受一切眾生,給予安樂,令生極樂;佛光無量,利生之益無量。

(三) 「壽命無量」願

「我作佛時,壽命無量,國中聲聞天人無數,壽命亦皆無量。」此是夏會本之願文,至於魏譯則分為佛壽無量與國中天人壽命無量兩願,會本則攝二而為一。善導大師五真實願,則專攝佛壽無量願。前為無量光,此為無量壽。日本名著《甄解》認為這兩願是「真實報身之德」「方便法身大悲之本」。(這句話的意思是:從法身所流現的大悲與智慧方便的根本。)接著《甄解》就說明以上兩句話,它說:「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,佛身常住,眾生有依。(佛的壽命無量,在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之中,沒有窮盡,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間,給眾生作依靠。)無量光則橫遍十方,德用遍周,攝化無盡。(光明無量所以遍滿十方虛空,隨光普施佛的功德與妙用,攝化眾生,沒有窮盡。)故為大悲方便之本,報身之宏德也。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,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。」所以日本有位澄憲法師說:「佛壽命無量,這是化道的至德。」眾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歸。

澄憲法師又說:「人民壽命無量,淨土第一德也。」你得到往生,一切都好。壽命如果有量,就有一天要死呀!這像個什麼?像一個好的玉杯子,非常好,非常美,玉質非常好,雕刻也極精,就是沒有底。「玉杯無底」沒有用,廢物。所以日本大德望西說:「極樂世界諸樂根本只在此願」,壽命無量。所以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根本原因。打個比方說:投考大學,有的學校需要六百分以上,一般學生考不上。但有個大學二百分就能考取。這個學校不但取分低,並且考進來之後,沒有退學開除等等,個個都成功,個個都是博士,個個都成為愛因斯坦。這個學校太殊勝了。現用來譬喻極樂世界,往生很容易,中間沒有退轉,壽命無量決定成佛。大家要知道這是彌陀大願給我們的恩德。我們一直不成就,不是永不發心,甚至也發過很勇猛的心,但是往往一遇退緣就懈怠了,退了下來。又碰到什麼善因緣又發心,又過兩天又涼了。進進退退,所以進一退九,好不容易進了一步,一退退了九步。再說壽命,能讓我更活七十年,我就很樂觀了。過去七十多年日積月累修持、聞法,不斷改正錯誤,到今天也不容易。如果再有個七十年,又可有進步,又可做很多工作。但是,沒有了。極樂世界之殊勝,一個是不退,再一個是壽命無量。你想一個人老進步而且老活著,你不成佛成什麼?你不成佛不可能呀!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王。所以善導大師說:「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我常說你們修什麼都可以呀!我從來不勸人放棄他所修的本門,另換一個。但是我常勸:不管你修什麼,你要求生極樂世界,拿你的功德迴向往生。如果不願入彌陀大願之海,要在這一生中出生死,我就可以說一句很大膽的話:「絕無希望。」

五願願文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心聲錄》目錄         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