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願王大願核心 (下)

(四) 「諸佛稱嘆」願

「我作佛時,十方世界無量剎中,無數諸佛,若不共稱嘆我名,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,不取正覺。」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之中,諸佛不共同稱嘆我的名字,說我的功德,說我的國土好;不能作到這樣,我不取正覺。所以這個願我們要很好的體會。決不是凡夫的思想:我要聞名於天下,要成為佛教的大學者,要成為佛教的大德,我的徒眾要遍天下,全世界都聞我之名。看起來好像跟彌陀這個願很接近,其實沒有任何共同之處。這一點必須知道。想成為佛學家,成為佛教的大法師的心,往往是夾雜著名聞利養的心;求供養,求得名望,正是個名聞利養的心。阿彌陀佛這個心,是個利他的心。跟第十八願連起來,我們現在說,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全因彌陀所發「諸佛稱嘆」這個願。阿羅漢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。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佛土,多少萬億個光年,那麼遠的事情,眾生怎麼能知道?而我們都知道。這個事情不知大家想過沒有,誰都知道阿彌陀佛,不管你信不信,不管男男女女,一跤沒摔著,「哎呀,阿彌陀佛!」他就阿彌陀佛念出來了。誰都知道有阿彌陀佛。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,有幾個人知道?本土的釋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,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。這不是偶然之事,這是由於彌陀的本願,「諸佛稱嘆」,所以十方聞名。十方聞名,所以十方的眾生求往生。你看,《阿彌陀經》各方佛都吐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眾生,當信受如是法門,求生淨土。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釋迦牟尼也一樣,也吐廣長舌相,遍覆我們這個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告訴我們。因此我們才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。所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,十方諸佛同讚。《阿彌陀經》翻成六方佛,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也是十方佛稱讚。過去稱讚,現在也正在稱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勸大家往生。

至於《魏譯》中願文是:「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,無量諸佛,不悉咨嗟,稱我名者,不取正覺。」日本《會疏》說:諸佛讚嘆,稱我名者,包括三個意思。(一)是十方的佛都稱揚讚嘆阿彌陀這個名號。(二)諸佛也稱讚一切念佛的人。所以十方佛也稱讚我們說,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眾生,大家在念佛,或在家中或在寺中,或單修或共修,在那念阿彌陀佛。所以凡是念佛的,也都在十方諸佛稱讚之列。(三)十方佛也都稱讚他自己,因為十方的佛也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。

(五)「十念必生」願

「我作佛時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至心信樂。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四十八願中,唯此五願推為真實,在此五願中又以此第十八願最為真實。可見此願實為真實當中的真實,核心裡面的核心,實是兩土導師的心髓,乃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,無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。首先要理解什麼是「至心」。在《觀經》第十六觀,教令眾生稱念彌陀聖號,經文說:「如是至心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。」兩經都是指出「至心」,可見重要。「至心」就是至誠的心。《金光明經》注解,「徹到心源,盡心實際,故云至心。」徹到了心的本源,究竟了心的實際,這叫做至心,至誠的心。到底怎麼叫至誠之心?羅什大師的譬喻最好,所以就是大德呀!大師指示什麼叫至心:有人在野地裡,忽然間碰到強盜了,冤家債主,仇人相遇,他們就拿著弓箭刀槍追趕索命。這個人趕緊逃跑,若被追上就沒命了。一想,不好!前面有一條河,我到河邊上,我是脫衣服過河?我還是就這麼過呀?我要是穿著衣裳游泳不便,我不好過呀!要是脫了衣裳,費時間呀!他們抓住怎麼辦?這個時候心中所想只是怎麼過河?這時還會想:我銀行存款怎麼辦?家裡還有什麼事要吩咐?全沒有了。就是怎麼過河?心裡沒想任何其他的念頭,這就叫「至心」。這我們容易體會。你聽到佛的名字,你就這樣一條心的信受歡喜,就是「至心信樂」。你念佛就是這樣一條心,一個心眼兒的這樣念,就是「至心」念佛。

願文中「至心信樂」。信是信心,樂是歡喜,表示願意。所以這兩字顯示了信願很重要。有的人光重視持名,不重視信願,這是非常不夠的。截流大師講正信。《彌陀要解》講六信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發菩提心,那就更深入一步了。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錯了,但可惜還不圓滿。信願行三資糧,缺一不可。三件事情像一個香爐三條腿。有人說我信,我也願意去,就是不念,那是兩條腿的香爐,站不住的。另一種,我就知道念,我也願意去,真正什麼叫六信?什麼叫事?什麼叫理?還有自佛與他佛、什麼因果都不能信,信這條腿就短了。截流大師《勸發正信文》中發揮得十分深刻,若無正信,雖然努力念佛,不能往生。來生富貴,就造業,這生造業,下一世便入地獄,這叫做結三世冤。所以我們不但信事上的報佛與化佛,還應信理體的法身佛;不但信極樂的他佛,還應信自心是佛的自佛;相信以信願持名之因,決定得往生之果。

「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」。因為做的善事,它可以又生長枝葉,結出果實,而且牢固不能拔,所以稱為善根。所有我這一切的六度萬行種種善根,我都是一念一念的,一心一心的,用純正相繼的心念來回向,就是「心心回向」。回是回轉,向是趨向。例如阿羅漢的回小向大,就是回轉只求自覺的功德,發起趨求大乘的心,這就是回向。也就是回轉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趨向於自己的誓願。《往生論註》說得很好,「回向者,回己功德普施給眾生,共見阿彌陀如來,生安樂國。」大家常念:「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」這話要是至心念去,就有無量功德。因為把你的功德,施給無量眾生,同生極樂國,不是只為自己,這個心是可以往生的。

「願生我國」。「願生我國」明白指出了三資糧中的「願」字,在「至心信樂」已暗指,這句是明指。「信樂」明指了「信」,現再明指「願」字。所以說第十八願是大願核心,因它明指了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綱宗,具足信願,但有十念就可往生。這是兩土導師剖露心肝的精髓。《彌陀要解》代佛傳語,「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,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。」這說明了,能不能往生,只決定於你有沒有信願,若有深信切願,決定往生。往生後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決定的。《要解》接著說:若無信願,縱然念得如銅牆鐵壁,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也無往生之理。盼學淨之士,深留意焉。

「乃至十念」。你這念佛,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一念;「乃至十念」,你多念當然更好。到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。《寶王論》裡說: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。所以持名往生稱為易行之法,其餘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。唯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,其餘是豎出三界。例如,一個蟲子長在竹子裡頭了,要從竹子裡頭出來,有兩個辦法。一個辦法:在竹子裡一節一節的咬,咬來咬去,出去了。這是豎出三界,咬很多節。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。橫著咬,當然費點勁,竹子皮硬一點,但就在一個地方釘住,咬一個窟窿,出來了。這是易行道。「至心信樂,十念必生」就是體現這易行道。為什麼要易行?彌陀的大願嘛!你說我要救眾生叫你解脫,而是一個很難的方法,誰都辦不到的,有這個方法和沒這個方法有什麼分別?誰都辦不到。修唯識觀,修法界觀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。眾生辦不到哇!觀一切都是自己識心所現。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識,還有什麼分別?吃也吃的,識;看也看的,識;說也說的,識;什麼就都是識。這方法很好。但是說來容易,要真到了誰罵你一句,你馬上火就來了。高明容易解脫難,講得高明很容易,你真正跳得出來才算呢!不大做得到。

念佛就是三資糧中的「行」,有人會問為什麼臨終十念甚至一念,這樣微小的「行」,就能取得往生淨土證不退轉的殊勝妙果呢?這就是持名法門無上殊勝不可思議之處。也就是彌陀為什麼尊稱為大願王之處;也就是善導大師說:「釋迦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之處;也就是第十八願成為五真實願,四十八願為一代聖教的核心之處。這願之名為「十念必生」。「必」是決定之義。這就因為這句名號是彌陀歷劫以來無量無邊萬德所形成。名由德成,所以名具萬德,名即萬德。眾生持名,彌陀萬德全入眾生介爾心中,由於彌陀萬德,莊嚴了念佛人的自心,於是自心頓具彌陀的萬德。拙著《大經解》云:「名號即實德。」正是此義。故云:「念佛時即見佛時,見佛時即成佛時。」極圓極頓不容擬議。《彌陀要解》:「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,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」足證持名妙法,是方便中的方便,究竟中的究竟,但當老實念去。

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《觀經》是五逆可以往生,但五逆再加上誹謗正法就不能往生了。這裡多了一個罪名。有人又設問:另外有一個人,他不是五逆,單是謗法,能不能生啊?古德回答:「這個人生不了。」五逆十惡他不謗正法能生。這人謗正法,不五逆十惡不能生。為什麼?謗法的罪重於五逆十惡,很多人不知道。有的人就喜歡隨便說說,他以為他很高興,很滿意,隨便說,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個極大的業呀!隨便批評,隨便說呀!這都是做了於法不利的事情,原因就在這兒。為什麼他五逆十惡?他敢於做這樣的壞事?就是他不明佛法。他要真信了佛法,知道有因果,有報應,天天念《地藏經》,真相信了,他敢殺父殺母啊?就因為不明白佛法,所以不相信因果。不殺白不殺,不貪污白不貪污,他就這個思想。他做壞事就因為他不明正法。可見正法重要。你誹謗了正法,那就有很多人會變成五逆十惡了,所以罪很重。以上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是許多人想解脫,求覺悟,尋求正法才能出煩惱生死的苦海,登清淨解脫的覺岸。這須正法來做舟船,可是有人把船破壞了,或者無船可渡,或者中途漏水沈沒,斷人慧命,沒有罪比這個更重了。對於如來傳給大家的妙法,如果有人加以誹謗,必須痛自懺悔。也有的是無意的,由於自己理解的不夠,任意發揮,於是「離經一字便同魔說」。

善導大師選出上述五願為彌陀願海的核心,真是頂門具金剛正眼,剖露了兩土導師的心髓。定成正覺願,這是彌陀願海之本。導師唯一的心願:就是願一切眾生,頓歇狂心,朗然覺醒,恢復本有的覺位,也就是成佛。一切法不離因緣,所度眾生從有緣往生極樂國土的開始,所以本願指出「生我國者,……證大涅槃」。

於是引出無量光壽兩願。普度眾生,唯靠佛陀;生極樂者,賴佛教化;芸芸眾生,賴佛攝受;生死流中,賴佛慈航。但未來不可窮盡,賴佛救度的眾生也不可窮盡,所以彌陀的壽命不能窮盡。未來時間無量,眾生無量,所以佛壽無量。佛放妙光攝受眾生,加持眾生,十方虛空不可限量,其中眾生無有限量,大悲不捨眾生故,所以彌陀光明無量。

無量光、無量壽只因真純一念利生之心,自然流現了。古德說:彌陀無量光壽,只為一切眾生同臻無量光壽。確是如此。

願文中「生我國者」,這就指出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國土(簡稱極樂淨土)。要依止彌陀成佛的人,須先往生淨土。於是四十八願所莊嚴成就的國土,種種清淨光明,種種美妙安樂,種種賞心快意,種種演唱法音,受用種種大乘法樂,沒有退緣,一切增上,所有國中人民也都壽命無量決定成佛。極樂國土這樣殊勝,怎麼才能去呢?這就成為全部大願的關鍵。關鍵是什麼呢?

這就是「十念必生」願。但當深具信願,只要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。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。所以全部大願一齊都活了。這是大願之心,聖教的眼。如果沒有這條易行之願,其餘之願,再廣大,再殊勝,也都是虛願,甚至是狂願。眾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,徒增惆悵。

所以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經》說: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」所以果覺的究竟處,只在徹底救度眾生的「方便」。如能給予眾生以究竟(徹底)方便的辦法,使他們得度,這才是究竟的成就。

現在持名念佛往生極樂的法門,橫出三界,成為一切法門中的易行道。這就是究竟的方便。

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,為了普作饒益,所以再加一條「諸佛稱嘆」願。十方如來各放廣長舌相,宣說彌陀世尊極樂國土種種功德,勸令眾生求生淨土。於是十方眾生才能聞名得度,同生西方淨土。我們身在娑婆,與極樂相距十萬億佛土,我們能聞彌陀名號,能求生淨土,正是由此「諸佛稱嘆」願之力,所以釋迦導師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

善導大師選以上五願為真實願。「真實」二字恰與《大乘無量壽經》三真實(真實之際,住真實慧,真實之利)不謀而合。「定成正覺」願,正由眾生個個本來是佛,歇即菩提,定成本覺,此願所開示者,「真實之際」也。

以無量光壽攝取教化眾生,以種種殊勝方便,增益極樂國人善根,永離退轉,唯是增上,皆由於彌陀真實之慧。

「十念必生」願正顯「真實之利」。具縛凡夫,但能深信切願,持佛名號乃至僅有十念,就可往生極樂國土,永離惡趣,證三不退,位齊一生補處菩薩,決定成佛。所得利益,超勝一切,故為無上殊勝究竟真實之利。乃真實究竟的方便,故此願為真實中的真實。

文末敬申一偈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普祝

      願解如來真實意     願得彌陀真實利
      普願早生真實慧     速證究竟真實際

一九九一年春於妙雲禪室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心聲錄》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