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 – 即身取證簡要之法 (之六)

【緣境違順,塵影好醜,不起愛憎。惟常覺照,而忘覺照。】

那麼對於妄想如此,對於外界的境界。這個緣境,就是外境,有跟自己相違反的,有的和自己是順心的。順心的、不稱心的,這都是塵的影,這是六塵。緣境是什麼?就是這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六塵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加上法就是六樣了,六塵哪,這是塵影的,對於這些所給你顯現的這些個物質世界,種種的這都是塵的影子。對於這一切不要起愛,起憎。所以今天念這個經,咱們這裏就要從這裏頭、這一段開示,你要即身就要得到證,那就要照著做。我們不是說念經就這麼念一念就有功德,念一念是就有功德,但是底下你要學呀,要接受這個開示。所以密宗說你要違反了佛的話就是破戒,入金剛地獄。所以為什麽有人修了很多年不怎麼相應,這些地方注意得不够。「不起愛憎」,緣境的違順,塵影的好醜,不起愛憎。沒有所愛,沒有所討厭。我常常說這個事也討厭,那個事也討厭,這個我也留戀,那個我也留戀,留戀和討厭是同樣的東西,是一個性質的東西。但是它對於一個人表現,表現的不一樣,有的人特别留戀,有的人就特别對於什麽都不喜歡,什麽都討厭。有的人就是又對於什麽都討厭,又對於一些東西特別喜歡,種種都有。總之,都不應該。

「惟常覺照,而忘覺照。」一步一步的深入,所以這一段法非常好。「惟」,惟有,「常」是時常的,念念的覺和照。「覺」就是覺悟,這個地方就是見聞覺知。見聞,見是屬於眼睛,聞是屬於耳朵,覺知就屬於心,從心裏頭去覺。照,也是心的事情。照見五蘊皆空,所以夏老師講的很好:六百卷的《般若經》可以歸納為一部《金剛經》,一部《金剛經》可以歸納為一部《心經》,二百多字了。一部《心經》可以歸納為前頭這幾句話,就是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這幾句話就是六百卷般若波羅密的《大般若經》。這五句話還可以歸納,歸納為「觀自在菩薩」。這就要講了,不講大家不懂了,菩薩就是覺有情,要使有情都覺悟。菩提薩埵,簡稱為菩薩,菩提是覺,薩埵是有情,就是覺有情。那麼「觀自在菩薩」,是名號,觀什麽?「觀自」,自心,自性。「在」,所以「片刻不在,便同死人。」老觀這個自,在,那就菩薩。那這個「自」老「在」,就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那就是全部的《心經》了,也就是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全部的《大般若經》。歸納成就是上來這一句,還可以歸納,歸納成一個字,就是「照」,「覺照」的這個「照」字。「覺」呢,三覺圓滿就是佛,我們人人都有本覺,現在你開始學佛,已經起了覺悟了叫做始覺,始覺合了你的本覺,到了究竟覺就三覺圓滿了,你就成佛了。「照」,就照見五蘊皆空。觀想兩個字也是不同的,觀就細,想就粗。現在大家都是在想,所以修法這一段是想,想是什麽什麽樣,觀就心要更細了。照就是離開了心了。觀,到了最殊勝的觀是定中的境界,所以淨土宗把這個觀想作為定善,持名算是散善。因為你不定你不能做觀,觀想的想你也得集中,不然你也想不成。你念的時候還可以打小差兒,拉回來,打回來,又打小差兒,又跑了,跑了再回來,所以它這叫做散善,但是容易下手。所以時常覺照,要是真正能够覺照的人,他就是很不容易了。覺照,就是前頭這些,自己本來,本來自心。

在你這個覺照之中,要把覺照這個事兒也忘了,所以天台有個偈子:「境為妙假觀為空,能所兩忘即是中,忘照何曾有先後,一心融絕泯無蹤。」「境為妙假」,這個天台講空假中三觀: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這些境像、境界,就假,假有,是妙假。我做空觀,觀之為空,這一切皆空。能所兩忘,所觀和能觀,都忘掉,就是中道,就是中觀。你沒有忘掉之前,都有能有所。昨天講了個所字兒,心心離所,所以我們修持都有所。這個外道什麽,氣功練這個練那個,不要去理它,它都在所裏頭。這個能所兩個都忘了,昨天那個,為什麽那個自心它也是如夢如幻?你自心現佛像,你就有所現、能現,你這還有能所。能所都忘了,這才究竟嘛,所以「能所兩忘即是中」。「忘照何曾有先後」,照跟忘兩件事情那裏有前有後,這個大家把它記住,事實是如此,現在先仰信。這個底下好像我照的時候就是不是忘了,忘的時候就沒有照了,它這兩個事是沒有前後,正好就是這個話,「惟常覺照,而忘覺照」。不是覺照了,把覺照忘了,那就太低太低了。哈哈哈哈。這個忘跟照是同時的,所以不是凡夫的境界,不是說凡夫就不行,就是不是凡夫妄心的境界,不在你妄念不斷的時候。從前我聽夏老師講了一個修行的過程,可惜這個全部我不記得了,但有一個問答我記得,我說:「老師你的開示,我在這個忘照以前所有的這一些過程,我都能體會,但是從忘照同時這個以後,我還體會不了。我就忘照同時,我就還體會不了。」那是去天津之前,解放以後的事情。夏老師說:「你能够體會。」我說:「我覺得我還是體會不了。」夏老師說:「你不是說,你看經,看到忽然間這個心花怒放的時候,你不是什麼都忘了嗎?」這我體會了。所以在夏老師那兒念,閉了一個禮拜的關,出來之後,這個閉關也有很殊勝的境界,就是閉到第三天,這個心中的 Ar 字自然現前,藍色的,阿達爾嘛佛的心印。這是閉關之後的情形。我以前的情形,就看著看著忽然間這一下,就好像是這個千樹萬樹梨花開,這兒花也開了,那兒花也開了,這個經的話,那個經的話,這個公案種種的,一下子都聯繫起來了,都懂了,這個常有。那麼這個境界在這個閉關以後也還是有,再出了一個新的境界是什麼?就是這麼忽然間心花怒放的時候,一切知解都沒有了。這個忘,這個心花一放的時候就是照,但什麽知解都沒有了,忘,同時,沒有先後。夏老師給我這一指,我才知道,所以這個善知識難遇啊!很多人都是白遇了,大家要知道,所謂當面錯過。什麽叫做當面錯過?就是天天瞅著你,哈哈哈哈,他不知他是老幾,沒有得到任何的法益,當面錯過。所以忘照同時,都是真實的。佛法都是真實的,不是一個空的理論,到了這裏才有底下呀。

【佛心自心,本自如如。我見破盡。心一境性,即是成佛。】

底下還有哪,「佛心自心,本自如如。」佛的心和你每一個人你自己的心,本來就是如如的,兩個如字,所以《金剛經》就說「如如不動」。「如如」,都是如,你的心就如佛心,佛的心就如你的心,而且彼此都是如,所以稱為如來。為什麽佛稱為如來?佛就是從「如」來的。「如」字,就離開了一跟二,也就離開了一切多,二就代表多。昨天不是打個比方嗎,就說這兩個人相像,就是兩個人兒才相像,不然怎麼叫做像?「如」那就是像,所以「如」它就是不一,一要說如幹嗎?什麽叫像?黄念祖像黄念祖,這不成話,本來是一就用不著說如了,既然如,一樣,那也不用兩個了,所以這一個字就把一和二就都離開了。所以佛就從如而來,佛心和自心本來都是如如的,「本自如如」就是從無始以來就是如如的。

「我見破盡」,這個「我見」就不光是人我,連法我也得破。所以在「金剛經」講的前頭是破人我,後來破法我。「圓覺經」就講的更深了,你認為你有所證,有所悟,就都是四相裏頭的了,就是都是人相、我相這一些。這個「我見破盡」就是人我和法我,阿羅漢破人我,阿羅漢之上破法我,這個我見要把它破盡。

「心一境性」,「心一境性」另外一個名詞叫做「境智一如」,境界和智慧。「境」就是這兒按現在這個本文來說,境就是性。一切境,就是法身,就《四臂觀音》裏頭的頭一句,所以我們就常常這麼念誦。境跟性,境和你的佛性和自性是一體,你證到這個,就是成佛。現在咱們只是說一說,就是聽到了這個話,你慢慢能够生信,慢慢能够有所理解,然後根據這個話來起觀照,觀照之後然後再契入,證道就是成佛。但是首先要從聽到這個話開始,現在聽到了。「心一境性」也就是「境智一如」,智慧和境界是如一的,一如就是如一的,所以「青青竹葉皆是法身,鬱鬱黄花無非般若。」黄花是境,無非般若才是智,境智就一如了,那麼黄花就是般若。那個龐婆「百草頭上祖師意」,百草頭是境,祖師意那就是智慧,哈哈哈哈。文殊菩薩叫善財童子:「你給我去採一支藥來。」就拔了棵草給文殊。文殊說:「我叫你採藥哪,」說:「我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。」整個大地沒有不是藥的。哈哈哈哈。所以這個通達的人,他就圓融啊。這個開示就到這兒。

底下這個《因緣經》中用幾句話來讚歎,說大士的教法「循循善誘」,一步一步的引導你到覺悟。「簡明易入」,從開始就很簡單,很明了,容易入。「隨眾生根,普門攝受。」普遍的都能攝受。「無論業障輕重,宿緣淺深,遇斯教者,必定成佛。」不管你業障多重,緣是深是淺,能遇見這個教的,你能够相信,能够依止,能够依教奉行,都必定成佛。當然這裏沒有說必定是即身成佛,那就是說的過份了,但是早晚早晚。時間,實際說時間是一個錯覺,現在愛因斯坦他們都認識了,時間、空間、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。這就跟我們這個很接近了。咱們說都是由於妄想才有時間,有空間,有物質。咱們說妄想,這個愛因斯坦他說是錯覺,這個錯就跟妄相當,覺就跟咱們這個想相當。咱們提妄想,他提錯覺,所以今後真正在科學界有深入的人,他來接受佛法將比較容易。過去中國是因為中國有老子,有孔子的這種很深的學說,我們是有優秀的文化傳統。中國現在是不行了,說老實話。但是我們這固有的文化,那是放大光明的嘛,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,所以佛教來,這大乘的佛法在中國就繼承下來了。所以當時達摩為什麽來,就是觀東土有大乘氣象。印度在咱們的西邊兒,他管我們這兒叫東土,東土有大乘氣象。他來了之後就禪宗,禪宗大家世界人認為是中國的,不說是印度的,因為在咱們這兒大放光明嘛,就禪宗哪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