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 (之四)

裂魔見網。解諸纏縛。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。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。善立方便.顯示三乘。於此中下.而現滅度。

「裂魔見網。解諸纏縛」。「裂」就是破裂。「魔」的含義呢,《智度論》說「奪慧命,壞道法功德善本」叫做魔。奪掉人的慧命;一個人生起正信的心,這是他的慧命的開始,但魔給破壞了。慧命的重要,比生命不知超過多少萬倍,魔就是要奪走這個慧命,破壞你修道法作功德種種善行的根本,所以叫做魔。

「見」,廣義說,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見;狹義說,決定性的見解叫做見。人們常說的「見」是指後者。你有一個固定的看法,你看什麼東西都是這樣,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鏡,戴了紅的眼鏡,看什麼都是紅的。所有的凡夫都離不開常見、斷見這兩種見。人死如燈滅,什麼都斷了,沒有了,這叫做斷見。這是錯誤的。我修得升了天了,永遠不死了,這個肉身成了金身,永遠不壞了,這是常見。也是錯誤的。斷、常二見叫做邊見,邊即是矛盾的一方面。斷常是一對矛盾,斷是一邊,常是一邊;凡夫不是落「斷」邊,就是落在「常」這一邊。邊見是十種見惑之一,都是邪見。

一個人成見過深,如人體內長成骨刺,行動不便,十分有害,這樣的成見就叫見刺。邪見很多,就叫見林;身陷林中,不易出離。種種邪見錯綜交織,形同蛛網,叫做見網,令人難脫,所以也叫邪見網、魔見網。四無量心,「慈悲喜捨」。「捨」,首要捨見。要捨棄一切邪見、一切分別,這就是「裂魔見網」。但古云「捨身容易捨見難。」直須猛追大勢至菩薩,單提一句聖號,淨念相繼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才能透脫魔見網。

「解諸纏縛」,據《淨影疏》,一切煩惱結都是纏縛。菩薩化現十方,教化眾生,斷離煩惱,叫做「解諸纏縛」。

「遠超聲聞辟支佛地」。「聲聞」是佛的小乘弟子,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等(聲)解悟其中妙理,斷除見惑與思惑,出離分段生死(生死苦海),證入羅漢果位。「辟支佛」,「辟支」是梵語,翻為因緣,「佛」是覺者,所以舊譯是緣覺,新譯是獨覺。觀十二因緣法,得覺悟的叫做緣覺。觀風吹樹動、葉落花飛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獨覺。他們雖是中乘法中的聖位,但沉空滯寂,未能發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、齊趨無上佛果的大心。會中諸大士,善巧方便,隨機度生,能示現聲聞辟支佛教化眾生,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,所以遠超二乘。

「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」。綜合《淨影疏》與《大智度論》,「觀諸法空,是名空。」一切法皆空啊。所以《心經》講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一直到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」「無智亦無得」,都是無呀,空啊。所以諸法都是空,這就叫做空門。「空轉」的意思就是,把這個「空」的含義轉化為「無相」。空中無相可得,不可取相,這是無相法門。無相就不應有所作為。無相之中就沒有相可取,也就遠離了能取,能所之相都不可得,還有什麼可作?這是無作門(即無願門)。一有作,就是三界的生因;既然無作,就遠離三界生因。

《大智度論》有個好譬喻,譬如一個城,有三個門(假定北京有三個城門,你一個人決不可能從三個門同時進城。要進西直門,你就從西直門進,不可能你一人從安定門、東直門、西直門同時進城),從一門就進來了。進了門,城是什麼?城就是涅槃。我們大家要知道,這是選佛場,我們都要成佛,要證涅槃,不是當個方丈,作個大法師,成一個了不起的佛學家而已。我們要進涅槃城。這個城有三個門 ── 空、無相、無願。

《大智度論》說:一個人進了空門,不但諸法皆空,他也不見空相,也不停住在空上,他從這個空門進來了。倘若入門時,見有一個空相,就在空相上有所取,有所著,在空上停滯,這個空門就堵塞,不能進入了。所以這一點很重要,我們要知道,往往不是沒有人能夠入門,但剛一進去門就堵塞了,非常可惜。這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。你抓住個空相,堵住了。如果這時去掉空相,這就是無相門。不但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,連空相也除了,你真的無相了,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。可是呢,「若於無相相,心著生戲論」。無相本來是無相,你這一執著,無相也就成了一個相,這個相就是無相的相,叫它無相相。心一執著就生出戲論(錯誤的,乃至無用的見解言論稱為戲論),無相門也就堵塞,不能進城了。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了,在無相裡面,沒有什麼是可作的,這就直入無作門了。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,是有三個門可以隨宜而入。這就叫「入空無相無願法門」。

「善立方便.顯示三乘」。「方便」,前面的解釋不再重複了。現在引《法華義疏》的話,「方便是善巧之名,善巧者,智之用也。」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,所以我們常常連在一塊兒說,「方便善巧」。這個人很善於說法,很巧妙地能夠救度眾生,這稱為善巧。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。從智慧本體顯出的作用,叫做方便。《維摩詰經》說:「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為父。」我們以大智慧為本,隨宜來建立法門,應機說法,隨緣救度,這是方便。它很重要,是菩薩的父。

《會疏》說,方便有兩種:㈠「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。」對「空」有深解了,了達了、開解了這個空,對於空不是很淺的解釋理解,但不取空相,也不證空。有很多他就是漸法,若在途中有所取證,那麼,他就慢了,他在這個地方就停頓下來了。所以對於一切都不取證,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打個譬喻,你坐電梯,你一下子,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,直上二百層摩天樓的屋頂,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。㈡ 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,眾生水平太低,無法相信與接受,所以須要方便誘導。這個「誘」字,最善巧的莫過於觀世音菩薩「先以欲鈎牽,後令入正道。」眾生所須的是欲,以此為鈎來牽引眾生,就是方便,而其最終的目的,是希望他們入正道。

所以這一些方便(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),最突出的是魚籃觀音。常見的畫像:一個極美的少女,手拿竹籃, 籃裡一條魚,所以稱為魚籃觀音,這是觀音的化現。一個漁村,有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,跟他們一起打漁。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。她說:「這麼多人,我嫁你們誰呀?這本《心經》你們拿去念。明天誰能背,就嫁給誰。」第二天,有很多人都能背。於是把《普門品》發給能背的人,「三天後,你們誰能背《普門品》,就嫁給誰。」三天之後,有七個人能背。當然還不行,於是給出《法華經》。幾天之後,只有一個人能背,這個人姓馬。就結婚哪。洞房花燭,正在剛剛喜宴之中,新娘子不舒服,一下死了。大家很懊喪。一年後,來了個和尚,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。和尚說:「你們怎麼這麼愚癡呀!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。你們這一方該有難,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呀!」大家不信,就打開棺材檢驗。打開一看,棺材是空的。這就是流傳的魚籃觀音 ── 馬郎婦。

為解釋「方便誘引」,舉了這個例。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,對於他本來不能信受的人,使他信受;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,得到救度了。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。若沒有大悲,不肯這樣用心;若沒有大智,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。所以「方便」是菩薩的父親。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,這就稱為「善立方便」,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。

「顯示三乘」。三乘就是羅漢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薩乘。《法華 • 譬喻品》說:如來能給一切眾生一佛乘,當來都成佛的法,但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接受。所以說到《法華》,最後最後,說法四十九年培養教育,還要有五千人退席呀,不能信受啊!所以諸佛就以這個方便之力,將一個一佛乘說成是三,有羅漢哪、辟支佛呀、菩薩呀,這三乘。

《法華》的火宅喻:有個大長者,看見自己的兒子在火宅之中,就告訴他們:大火燒身了,你們快出來呀!可是諸子貪玩,不肯出來。長者想出個方便的辦法,就說:外頭有羊車、鹿車、牛車,好玩極了,你們出來吧。這些孩子就跑出來了。跑出來一看,就不至於在火宅裡燒死了。給他們的是什麼呢?給他們的是每人一輛大白牛車,超出他們的想像。人人都乘大白牛車,都成佛。這就顯出「善立方便.顯示三乘」的含義。所以這些諸大在家菩薩、出家菩薩都具有這樣的盛德,來參加這個法會,來聽釋迦牟尼佛說《無量壽經》,因此我們對於這個經也就知道珍重了。(以上是第七相轉法輪。)

「於此中下.而現滅度」。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,對於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現滅度。這個現滅度(般涅槃)是第八相(八相成道的第八)。滅度是涅槃兩個字的舊譯(唐朝後來譯為圓寂)。「滅度」,滅生死的因果,度生死的瀑流。此岸是生死,中流是煩惱,彼岸是涅槃。度過了煩惱的瀑流,登上了彼岸,這是滅度的含義。《涅槃經》說:「滅諸煩惱,名為涅槃。」「離諸有者,乃為涅槃。」滅了煩惱是涅槃,離開三界一切有是涅槃。「圓寂」怎麼講呢?《賢首心經略疏》說:「德無不備稱圓,障無不盡曰寂。」《甄解》說:「體窮真性,妙絕相累為寂。」本體窮盡了真性,沒有任何間隔模糊與欠缺,稱性盡性,這叫「體窮真性」。「妙絕相累」,除絕了一切相的累贅,一切相不能給我添麻煩了。由於本體微妙絕倫,不為一切相所累,所以叫做「寂」。

示現滅度是應中下的根機。《法華 • 壽量品》說:「若佛久住於世,薄德之人……不能生難遭之想、恭敬之心。……是故如來雖不實滅,而言滅度。」若是上根,如來本沒有去來,哪裡有生死!上智之人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所以世尊雙林入滅,只是示現。會中大士宏化十方,也都為中下示現滅度。

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。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。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

「無生無滅諸三摩地」。「三摩地」舊稱三昧,翻為正定、正心行處等。善心正心為定慧所攝,安住一處,叫做三昧。種種三昧,各有名稱,「無生無滅三摩地」,「三摩地」是通名,「無生無滅」是別名。《小品般若經》中,薩陀波崙菩薩於聞說般若時,即在原座上,得「諸法無生三昧、諸法無滅三昧」等等六百萬三昧門。三昧眾多,所以說「諸三摩地」。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,叫做王三昧。

「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」。「陀羅尼」翻為總持、能持、能遮。能持就是他能夠維持、保持住種種的善法,不讓它散失。好像一個完整的碗,倒進了茶水,能把茶保持住。碗要是裂了口,茶就漏了,就不行了。所以陀羅尼的意思,一個是能持善法;另一個是能遮惡法,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東西。要是動了惡念,想要做壞事,陀羅尼有遮止的力量,能夠使你做不成。所以得了陀羅尼,你的功德就能夠繼續,保持不失;反之,要想做壞的事情,能防止你不去做。這就是陀羅尼的殊勝的地方。

《大智度論》講,你入了正定來修行,久了之後成陀羅尼。這些三昧,更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,一起生出陀羅尼。三昧加上諸法實相智慧就出生陀羅尼,所以陀羅尼比三昧殊勝。三昧是心相應法,陀羅尼是心不相應法。什麼叫相應法呢?就是你必須是一心專注,比如入定,你要攝心入了某一個禪定,這時才能出現三昧中的境界。三昧就是相應法。陀羅尼不是這樣,你在生氣,罵人,心裡在煩惱,可是這個陀羅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,你不失。所以一證到陀羅尼這事就好辦了。還有,三昧你今生得到了,往往來生就沒有了。陀羅尼就不是這樣,你今生一得,多少生永得。所以陀羅尼兩個特點:㈠ 雖在煩惱之中,陀羅尼的功德不失。㈡ 陀羅尼一得永得,多生不失。

「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」。「悟入」,「入」就是常說的入定出定的入字。前已說明,入三昧是由於定力與智慧,現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,所以叫做「悟入」。「隨時」等於隨念,要入就入,想入就入,中間不須有過程(一般入定,端坐,澄心,不使妄動,慢慢地專一清淨,達到定中境界,中間有過程),所以不經歷時間。隨著自己心願,一念動就能入,所以說是「隨時悟入」。

「華嚴三昧」,全稱應該是「佛華嚴三昧」。這個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為本體。沒有對待,平等不二,所以叫做「一」;真實無妄,所以叫做「真」;融攝一切萬法,叫做「法界」。就是諸佛的平等法身。從本以來不生不滅,非空非有,離名離相,無內無外,唯一真實,不可思議,所以叫做一真法界,是一部《華嚴經》最極玄妙的理體。一真法界融攝萬法,萬法都是因緣所生,從緣而起,所以有無窮無盡的緣起,就出現無盡的國土、無盡的眾生、無盡的事相。這些事事物物,乃至一一微塵,都從一真法界緣起所現,所以個個都是一真法界。於此了解,就依此勝妙之解生起種種勝行,來莊嚴自己的佛果,叫做華嚴。以一真法界為本體,為宗趣,為歸尚,專心修習,達到一心,叫做「華嚴三昧」。

菩薩萬行如華,拿來莊嚴佛果,就叫做「華嚴」。《淨影疏》說,這一個三昧,統攝法界的一切佛法,悉入其中。《法界記》說,「華」是菩薩的萬行。華會結果。「嚴」,諸行成就,果實圓滿,始覺與本覺相契相應,垢障永遠消除,所證理體圓滿。「三昧者,理智無二……能所斯絕。」本體與智慧如一。像珠子發光,發光的是珠的本體 ,光所照到的,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體。所以珠子喻本體,珠光喻智慧,它們不是兩件事。理和智也是如此,也沒有二,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樣。「交徹熔融」,光從珠生,所以光在珠中;因光珠顯,所以珠在光中。此兩者「理體」與「智慧」不是兩物,何來能所彼此的分別?達到一真法界,一切都不二。《合讚》說:「法界唯心,名佛華嚴。」這是他特殊的見解。「法界」指一真法界。他說「法界唯心」,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。所以對於自心能如實了知,就是華嚴三昧。一真法界就是真心。

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」。總持就是陀羅尼。陀羅尼有四種:㈠ 法陀羅尼,於佛的教法都能夠記住不忘。㈡ 義陀羅尼,於諸法的深義、真實之義都能夠總持不忘。㈢ 咒陀羅尼,於咒能夠不忘。㈣ 忍陀羅尼,安住於諸法實相叫做忍。得了這個陀羅尼就安住於佛的實相而不動搖,而不忘失。所以持忍,稱為忍陀羅尼。安住於實相,實禪密淨三宗共同的無上殊勝境界。

「百千三昧」。為什麼要百千三昧?《會疏》解釋,你要給大眾救窮,就必須有種種技術、原料、資金、廠地等等準備。窮人太多太窮,所須要的也太多。你為大眾拔掉苦根,就要有種種的辦法和條件,才能實現除貧的願望,所以菩薩要百千種三昧。具有所有的三昧,叫做具足百千三昧。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羅尼,就是總持。所以經中大士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」,這兩種都具足了。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大經白話解》目錄         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