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麽我們到底應該怎麽樣呢?我們要不執著。執著不好,執著就是想求這一些。諾那祖師說得很好,他是紅教第一個到中國來的,他說:「你們漢人一學密就想當上師」,這把漢人駡得很準確,漢人都是這個病,「一學密就想當上師,想有神通,跟我們西藏人不一樣啊,我們西藏人是學佛到年終總結一下,我這一年修持了這樣子,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,更慈悲了一點?」所以我們大家都在學佛,快到年終了,咱們也應該結結帳。「我這一年修持下來,我是不是多明白了一點,多慈悲了一點?」
而這個慈悲,不是說就對於你的孩子慈悲。曾經有一個海外的人,說得很天真,他說:「我這個迴向功德,我把功德普迴向這事,我是可以做得到,但是有兩三個人我要把功德迴向給他,我實在心不甘哪!」哈哈哈……這是老實話。你這不是大慈大悲了嘛,你是小慈小悲,你有分別心了嘛。所以無緣慈,同體悲,你這還要進步,你這並不怪。他說這個話我並沒有輕視他,他還是很老實,要做到很難,但這是具體情况,就說明有這些問題。我普遍迴向都行,但是不願祝願裏頭有他!我的功德給了他了,我不甘哪,這就分別了,是還要進步啊。
所以要明白一點,我們就要學般若,我們要懂得什麽叫無爲法,不要老在這兒有爲。把那很好的無爲法,因爲我們自個兒的思想、執著都成了有爲法。所以廟裏頭,大的道場裏頭常常用這四句偈開始:「十方同聚會」,十方來的都在這兒聚會,咱們今天來的人很多,都在這兒聚會。「個個學無爲」,到這兒幹什麽來了?你是來學無爲法來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要作賢作聖就要學無爲法,「個個學無爲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心你空了你就及第了,可以回去了。所以我們真是要學無爲法。《心經》也說「無智亦無得」,無所得,大家天天就想要得點什麽,要得點什麽就是有所求。有所求就有所爲了,你有得、有求、有爲、有相,這就背離了佛的教化。
《金剛經》裏頭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我們是做不到了,這要到別教的地上菩薩才能做得到。地前三賢,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,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。我們念了這個經,只要知道,現在我這兒生心又有住,這個有住是不好;在無住的時候又不生心了,那麽這個無住不生心這也不好,反正都沒有做到,明白這個就行了。
但是我們怎麽能夠從《金剛經》下手呢?那就是這幾句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這有求、有得、有爲,這一切一切,包括世間出世間都是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電,「應作如是觀」。我們這個身體是肥皂泡,轉瞬决定是要破滅的,正當它光彩奪目的時候,我們己經知道它是空的,不長久的。這些神通,修身,弄了半天,(回頭我有一個很好的來作爲總結,一個外道,那神通很大。)這些神通都沒有用,你沒有能够漏盡。斷了見惑,就是初果,小乘的初果。你要把這個思惑,不但是人間的這種貪瞋痴慢,連色界、無色界、天界的這些貪瞋痴慢都斷盡了,才能證漏盡通,只有這個才是。
所以我們要去掉執著,我們要走上正路,我們要學習般若,要去掉這一切。所以剛剛說的,貪瞋痴是漏,漏盡,貪瞋痴慢都要消除,所以我們要消除貪瞋痴。怎麽能消除貪瞋痴呢?就要勤修戒定慧,要很勤地去修行戒定慧。
這個戒,我們有的受戒,受了很高的戒,受了菩薩戒了,還有受比丘戒的、比丘尼戒的,等等的。有的受五戒的,五戒你受一條也算戒,都可以,也可能還有還沒有受戒的。這個戒是非常重要,所以戒定慧稱爲三無漏學,這是無漏的學。要得漏盡通,要無漏。一個杯子,說佛的甘露我都想去裝,但你的杯子是漏的,全都漏掉了,你有什麽用啊,所以要無漏。要無漏,你就得沒有貪瞋痴,那怎麽辦?就要勤修戒定慧。頭一個是戒,戒是寶塔第一層。
還有,受了戒之後,一定要認真地去持這個戒,念念不可忘。我們還先要學這個戒,這個戒到底是怎麽回事,怎麽叫破戒?有的人不知道,就是大家這一登記我就登記了,登記什麽內容也不知道,這個戒律應該怎麼去持也不知道,天天在破戒中也不知道懺悔,那就可惜了,你這個本來是好事,變成壞事了。受了戒是萬不能破,破戒决定是地獄業。你本來還不至於入地獄,你這一來倒入地獄了。當然還有一個好處,因爲你曾經受過戒,而入了地獄,從地獄出來之後,你因爲這個功德,還能得到解脫。可是你眼前是入地獄了,地獄真實是有。一度人家說《地藏經》是假的,咱們過去這個郭先生就在通教寺、廣化寺大聲疾呼:「怎麽是假的?」因為有兩種本子,一種本子沒有翻譯的人,一種本子是實叉難陀譯的,誰翻譯的準準確確的,絕對是真的,地獄是真實不虛的。
這個修行裏頭,有的人就說:「我這個大乘,破戒持戒平等,心空就何須持戒。」種種的說法,這一些開示不見得跟本人相合,不見得合乎你的身份。就跟你買鞋似的,那個鞋很好,出口轉內銷,又好看又漂亮,不對你的號,大兩號或小兩號,你怎麼也穿不上。那些經文它是好,但不對您的號。持戒跟破戒平等,這話很好,但現在還是應該老老實實持戒啊。有的人說,我修行就好了嘛,這在《大涅槃經》裏頭也講了,《大涅槃經》最後就是扶律談常,扶這個戒律,佛最後,《涅槃》是佛最後說的法,扶這個戒律談常,常樂我淨。
這裏頭有四料簡:「戒急乘緩」。乘是修行。修行、研究理論、通達,這都屬於乘。理解、修持是屬於乘。戒是受戒、持戒。這個戒是抓得很緊,乘在這些方面「緩」,緩慢,這種人將來只能得人天果。你是人還可以升天,因爲你持戒,戒很急。持戒可不是容易事,兩個字是容易說,但不是個容易事。
倒過來是「乘急戒緩」,修持很努力,戒不注意了,這個只能變成八部鬼神。所以學密的很多都變成八部鬼神,天龍八部。經上後頭不是說,阿修羅、緊那羅等等等等的,墮在這個裏頭。他是護法,但護法還是沒解脫生死,有瞋恨心的八部鬼神。
「戒乘俱急」,修持、理解都很好,戒也持得很好,在人天之中你常聞大法,你老聞到法,這就必定解脫。「戒乘俱緩」,那就三惡道。修持也不行,戒也不守,三惡道,永不聞大法,墮三惡道。咱們這兒念,那個畜生能够…,那都是極少數特別有善根的,一般聞不到了。
龍樹說,「破戒之人」,一個人破了戒了,「如清凉池」,一個清凉池有清凉的泉水,你如果熱天能到清凉水裏去洗一洗多舒服啊,可是內有毒蛇,這個池子裏有毒蛇,「不中澡浴」,你要到裏頭去沐浴洗澡,你多危險啊。池子裏的水是很乾淨,但裏頭有毒蛇。你是修持,可是破了戒,你就等於這樣了。又如什麽呢?因爲你是修行人,可是戒上不行,就好像吃了東西,又吐出來的那個東西。嘔吐,吐了一灘,都是食物,剛到肚子裏去又出來了,那個東西還能吃嗎?不能再吃了。破戒的人就等於吐出來的東西。龍樹菩薩還說……這個不引了,時間不够,就到這兒了。就是我們這個戒很重要,所以我們要很好的戒做為基礎。這個戒定慧,大家都受了戒,要很好地研究。
慧,就是般若。般若有三個般若: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、文字般若。現在這一些經是文字般若。《大般若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、《圓覺經》,都是般若的經典,它是用文字表達出來的,所以是文字般若。可是這三個般若說是三,它又是一。這文字般若怎麽出來的呢?是從實相般若流出來的,是實相般若流露而用這些符號、這些文字把它表達出來的,它是實相般若的用,它顯它的用。而實相般若告訴你什麽呢,實相般若告訴你什麽是本體、是實相,告訴你如何去觀照。這三個,說是三個,實際是一個。所以文字般若所表達的是什麽呢,就表達實相般若是怎麽回事,如何去觀,如何去照這個實相般若。觀照般若呢?就是我們根據文字般若,底下就要進行去修持,不是念念就算完了,我們要這樣觀、這樣照。
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我這兒有個人來談得很高明,出去之後碰見一個人,跟人吵起來,我說他剛出門就忘了。你要觀照,就老得有,不是想起來才有,你老得這麽著。有人駡你,平等平等嘛,罵黃念祖,黃念祖是什麽?字典上都有黃念祖,凑在一塊兒,你能代表誰?比如哪個是我,看我年輕時的照片,那個早都沒有,早都死光了。現在這個樣,過了十年,假定還能活十年的話,還不知變成什麽樣。哪個是我?沒有我了,如夢幻泡影啊。所以剛才說的那個,大家都可以用,可以觀照。你能夠把世間這個,今天考績了,加薪,別人加了,自個兒加少了,哎呀很煩惱,那你的般若哪去了,你念的經哪去了,是不是?所以我們就是觀照般若,就是依著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。從文字般若而觀照般若,從觀照般若而契合實相般若,證實相般若。這就是我們學習所要的,這是我們的根本。
但是錯誤,有人是以爲什麽呢?以爲文字般若它就是了。有人一什麽,就:「啊,我已經開悟了,我什麽什麽。」那個是他不知道你文字上懂得了,你只是看見了指路牌。指路牌通向頤和園,畫個箭頭,你按著這個方向走,你會走到頤和園的。你認爲這個指路牌就是頤和園,那就不行,那就錯誤了。所以這個文字般若裏頭,就是通過它而觀照、而證,但這個偏差,就是它並不是啊。
經上常說「因標指月」,就是給你說這些經、禪宗那些語錄,都是給你指一指月亮,月亮在哪兒?月亮在那兒;比方說燈,那是燈,給你指一指燈。那麼大家就有兩種錯誤是什麽呢?一種錯誤說,譬如說我這手一指,這是燈;另一種錯誤說,嗯、這就是燈,我說這是燈嘛,我指頭指的這是燈嘛,你認爲這個〔手指〕是燈。那你不但不看見那個燈了,而且對於燈的形像整個兒錯了。這個是燈,那〔手指〕怎麽能是燈呢?所以這是一種錯誤。他不但不能找到燈,他也就把這手指頭誤認爲燈了。你要是不給你指,燈當然誰都看得見,但是月亮,打個比方,茫茫的太空之中,要有人給你指一指,當然就好辦得多了。有時候天上很多的雲,你不知道在哪兒,給你指出在那邊,雲彩裏頭。這指一指給你很大的方便,所以棄指去找月,也是困難的。所以我們現在就這樣,既要重視這個指頭去認月亮,也不可以執著說這個指頭、手就是月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