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你現在要怎麼辦呢?你違了真體就背了這個覺,就合塵去了;你要是要回轉,這遊子逃背了要回家,那你就得不能背覺合塵,你得轉過身來啊,你要背開這個塵去合這個覺嘛,所以轉背為向。背了這個塵,你不就向了這個覺。事實上大家已經起了這一個念頭,我要去合這個覺,向這個覺,求這個覺路,這我們就開始走向覺悟的道路,就稱為始覺。起心念佛就方名始覺,你始覺合本,念念之間,慢慢就能趨向於究竟覺了,所以就要轉背為向,澄了這個濁,變成清。
而且這個澄和轉,一切佛法都有這個功效,這個效率之高,高到什麼程度呢?一般說成佛,這個漸教,佛說的要三大阿僧祗,那就有無量的劫數,這個時間就說不清了,才能成就。而現在這個圓頓法門,淨土宗、禪宗、密宗都有這所謂「剎那間成佛」之法,它可以在一念間就能越過三大阿僧祗劫。這個話現在科學也成立了。所謂三大阿僧祗劫可以是時間問題,而時間是眾生、是人類的錯覺,所以這點咱們有人就:怎麼能三大阿僧祗就這麼樣?實際上愛因斯坦這個話就給答覆了,這個是個錯覺啊。時間、空間、物質都是錯覺,是當初你錯了。錯,咱們佛教叫妄想,妄跟錯還不是同義字啊?想跟覺也差不多嘛。佛教說這是妄想,而愛因斯坦說這是錯覺,所以佛法是幾千年前,就是現在最新科學成就啊,咱們是說在前頭的了。而且現在科學家所體會的只是一點點,他的很皮毛,不過這一點點很寶貴。所以我們要體會佛經,不是他們迷信,釋迦牟尼佛是大智大慧啊!所以你要是固定了三大阿僧祗劫,就得三大阿僧祗劫啊!
從前那個王慎軒,江蘇省的人大代表,他是名醫,中醫學院請他當醫師,把他請來了。他也常到夏老師那兒去。我在夏老師那兒,我就說:「王老常來向我問法、研究,我也很願意幫他忙,我也很願意盡我的力量」,我說,「我沒有過多的要求,我只希望他能明白兩句話。」夏老師問:「你是那兩句?」我說:「我只希望他能明白,就是這兩句: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。」當時聽了,搖搖頭,就是告訴我說,這是不可能的。當時我還不很體會,我覺得我這不是要求很多嘛,只有要他懂這兩句話。還是夏老師那個是,那成就的人嘛!那就是,就是這兩句,接受不下來了。
所以我們這個佛法雖然都在聽,都在什麼,各個的情況,將來的發展,那就也是很有差別、很有差別啊。但這個你要能夠相信了之後,你是一個什麼進步啊!本來要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,我這一念之間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或者這一句咒,這麼念下去,三大阿僧祗劫就超越了,不須要這麼長的時間了。你「齊諸聖於片言」,這「片言」就是我說的片言:你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是片言;「嗡嘛呢貝美吽啥」也是片言。一句片言我就跟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平等啊,這也是「齊諸聖於片言」啊,那麼你還不念嗎?而且念的時候,自個兒不是說就那麼消極,灰溜溜的,「唉呀!我就這麼念,不念沒法子,只好念嘛,能免點災、得點好、得點福。」你這個就不是……。 所以理明、信深哪。我們跟佛、菩薩、諸聖,我們凡聖是相隔,隔之又隔,現在不出片言,一下子就相齊,所以也就說「至哉妙用」。「至哉」是登峰造極;這個「妙用」也不可而思議的是什麼呢?就是這一部《阿彌陀經》。
當然經沒有不好的,但是沒有像這個法門這麼方便。有的經或者是浩若煙海,不好念;或者是太深,像《楞嚴》不好懂。現在只是叫你就去念佛,就是修持,只要你入了一心,那就往生。你只要是信願持名,只要信願都具了就可以往生,而稱為至圓至頓的法,所以這個「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歟。」所以這個就把這個本體……,這是性德;這個性德,怎麼能恢復這個性德呢?要靠修持,修持我們稱為修德。這後頭一段所講的就是修德,你要靠你這個修德出現了功效,你本有的性德就顯現了,那個靈明洞徹、湛寂常恒,離開清濁向背,超越一切,不可思議的本體就現前了。這才是咱們的大事!人人本來如此,可是現在讓這個無明遮住了,自個兒就這麼在合這個塵,對這個塵這麼迷,它支使著咱們就在這胡說八道,頭昏腦暈,焦頭爛額。實際是不是這樣?大家自個兒想想,是不是這個樣子?被這個塵支使的,哈哈哈,支使的,哈哈哈……神魂顛倒的這樣,所以我們就要讓大家覺悟,這回頭是岸嘛,啊!回頭是岸嘛。
回頭是岸,怎麼回頭呢?這就有一個極殊勝的妙法,「齊諸聖於片言,越三祇於一念」,不須要三大阿僧祗劫,不須要種種苦修,不須要去懂得很多很多教理,你按著《阿彌陀經》的這個信願持名,你只要真實有信有願,你這佛號念的不行也不要緊。這夏老師最大的功勞就在這,特別就把這個他力寫出來,他把這個玄奘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的話加進去:臨終的時候,佛是來「慈悲加祐,令心不亂。」佛來加被你,叫你的心不亂。你說咱們一個凡夫,咱們要念到我在臨終的時候,我的心不亂,我能念,這又成為極難極難的事情了。因為臨終是個亂的時候,現在要死,它是雜亂的時候,要自個兒有這種修持,使得它不亂,那就要很深很深的功力了。
那大家你看都這麼忙,就過去西藏那個閉關十二年十二年……,一輩子修持的人也是很不容易。這個往生是法中最容易的一個法,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就是說悠悠忽忽的、舒舒服服的,我就可以得到往生。這是古德說的、這是古德說的哦,這古德說,你看這城裡一天有多少人過去了,這一天有這麼多人都過去了之後,在這裏頭找一個能生天的都很少,不要說往生了。他說,一般自稱為修持很不錯的人,只是說他能保持人身而已,就是下輩子還當人。像某某法師,他就下輩子再來當人,有很多很多人只有得到這麼一個水平。那再第二輩子當人,你好的話還繼續上進;你不好的話,有的時候就很險哪,有惡因緣什麼東西碰到一塊兒了,就可以再墮落,可以再往下退嘛!這娑婆世界就是進一退九,進一步就還要退九步,所以說我們要發起一個大心。
淨土法門就是靠這個信願,真實相信彌陀的願力成就了極樂世界,度一切眾生,大慈大悲啊。依止彌陀的教都可以到那兒去進修,願一切眾生也都到那兒去進修,相信這個;而且我這願意去的這個心很切,我這個念佛不是只求家庭清吉、子孫康泰、一切順利。這一切都是可以得到的,但是這個它不算什麼,更要的是我們一件大事,每個人生死的問題,一個我們的根本問題。我們這跟佛一樣的這樣一個本性,現在就使得我們就變成這麼樣一個東西了,所以這個大丈夫就應該不甘心啊!哈哈哈……。大丈夫包括小姑娘,小姑娘也跟大丈夫平等平等,有這個志向就是大丈夫嘛,男的沒有這個志向還不如小姑娘,一樣的嘛,要發起這個大心,要明白這個本心。
這修德,我們就是要把這濁的澄一澄,澄一澄還是可能的,要想把那個髒根兒倒掉那就難了,澄一澄這個水就可以喝了,髒的還在底下。我本來是……轉個一百八十度,轉個向,這個是做得到的,而用這個法門最快了,一下子就跟諸聖看齊了。既然跟諸聖看齊,當然就越過三大阿僧祗劫了,所以「至哉妙用」,至矣哉,沒有法子再超過這個微妙的作用,就是這個《阿彌陀經》所說的法門,也就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法門 ── 信願持名哪。
信、願、持名三件事,一個信、一個願、一個持名,這好記。《無量壽經》就說: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」「發菩提心」相當於「信願」;「一向專念」相當於「持名」,這兩個要相互補償,互相發明,因為《阿彌陀經》所講的這個持名,它特別提出了這個「一心不亂」。往往就有人在這個「一心不亂」上,又產生了一些障礙,說我念不到一心哪!很確實不容易念到一心,那怎麼辦呢?往生不了了,這就出了障礙。《無量壽經》沒有提這個「一心不亂」,就「一向專念」,我就老這麼念,這就完全是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合了,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要讓眾生都能辦得到。我有一個好的地方大家能來,可是大家都沒有交通工具你來不了,這個不就變成空的了嘛。必須他有一條通途,有一個很方便的路,使大家能來才行啊,所以就想出這個法子來,就是這樣子。你只要有信、有願,還要肯念,你就能來,到最後佛加被你。
這還不光是《阿彌陀經》,還有別的經典也說的很清楚,說帶了多少多少菩薩,佛入什麼什麼三昧加被你,那時候你也入了三昧,當然能念了。所以這一點我們大家就可以吃了定心丸,但是你要不按彌陀的本願,你沒有這個信願,你也不去行,也沒有念,那這佛就不能勉強你,是不是?佛不能勉強人嘛,那就成了默罕默德了,哈哈哈……,你不來,我宰了你。佛是你願意來,我都給你方便,循循善誘,使你將來有一天能發心。
那麼今天我們就拿這個……,我本來只想半個小時,也已一個小時還要多了,就說到這兒;說到這兒,大家歇一歇,喝喝茶。願意坐坐的就坐坐,願意有問題的可以問,可以談談,累的就可以休息了,錄音就停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