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 (之六)

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。於一切萬物.隨意自在。為諸庶類.作不請之友。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。護佛種性常使不絕。興大悲.愍有情。演慈辯.授法眼。杜惡趣.開善門。於諸眾生.視若自己。拯濟負荷.皆度彼岸。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.不可思議。

「心常諦住度世之道」。《淨影疏》說:諦住就是安住。會中在家出家的菩薩,自心恆常安住在真實無為的度世之法,救度一切世間、一切眾生。《甄解》說:「出有為,證無為,而不著無為,故云諦住。」這話很好。跳出了有為,證無為,但不執著無為。心中一有所執,墮入情見,就把無上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了。正因為無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,有為法就是可限量的。我們從數學可以知道,任何一個數跟無限大相比等於零,任何數讓無限大一除等於零。所以有為功德跟無為功德一比,有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計了。《法華》龍女八歲成佛。涅槃會上,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。這都是真正達到了無為,其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念佛,真要老實念,就暗合道妙。先不管有為無為,但只要老老實實去念,就可暗合道妙。你什麼都忘了,就剩這一句了。這就是即無為還不著無為,功德不可思議。

「於一切萬物.隨意自在」。「一切萬物」就是一切諸有。「自在」就是通達無礙。《法華經 • 序品》說:一切「有」像繩子一樣,打了死結,把人給捆住。要全部斬除這一切結縛,身體就自由了,得到「自在」。人為什麼被束縛?就因為你的內心隨著境界而轉。見色聞聲,你的心就隨著所見的東西轉動了,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。因此別人讚歎你,你很高興;有人要罵你一句,你就不高興。因為隨它轉,自己沒有作主的份,叫你高興你就高興,叫你不高興你就不高興,就為煩惱所縛。

凡夫就執著於諸有,愛這些東西,世間諸所有物呀 ── 功名富貴、妻兒子女,這是著有啊;阿羅漢他們就停滯在空相裡頭,皆墮落在情執之中。大士就深達法性,他們當相離相,不是撥相離相。所以宗門就說:「但自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」你對於萬物只要無心就是,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呀。所以老是厭煩取靜,找個合適的地方才能修,都是為物所轉哪!主要是見相離相。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,與一朵花的照片、一株樹的照片沒有分別,你就不為它所轉。

再進一步呢,「物隨心轉」,外物可以隨你的內心來轉,所以隨意自在了。《淨影疏》說:由於成了「勝通」,得到了殊勝的神通,所以對於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,這樣就可以對於眾生,讓他們得到利益,這就成為利物,這個叫做自在。《淨影》提出神通,神通當然不是壞事,但是我們如果不求覺悟,首先要去求神通,那你這個方向就錯了。這個方向的錯誤,就必定走到一個錯誤的路上去。你越走得遠,將來退回來的路就越多。佛菩薩都有無量的神通,所以神通是好事,但是神通是聖末邊事,是聖道中末末了的邊上的事情。比起神通,有許許多多更重要的事,那才是我們值得留心的地方。

唐代黃檗大祖師,他還沒有開悟的時候,跟一個人結伴去遊方。走到一個地方,山水來了,原有的路成了河,過不去了。那個人就把草笠拋在水上,他蹦上草笠,順水漂過去,並招呼黃檗說:你來你來。黃檗說:早知道你如此,我打斷你的狗腿。這時漂水而過的神僧連聲讚歎說:「真是大乘法器,吾不如也。」行人如果真能當相離相,也就是轉物了。所以宗下說: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,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。」竹葉菊花無非法身、般若,一切萬物都是如此,所以不必等待神通,眾生也能自在。「首楞嚴」的含義,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。所以萬物都是究竟堅固,本來平等,沒有差別。這不就轉物了嗎?不就可隨意自在嗎?一切事究竟堅固。

「為諸庶類.作不請之友」。「庶類」就是指眾生。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,也就是說,不待眾生的請求,主動來幫助眾生。《會疏》說:眾生背覺合塵,所以沉迷煩惱之中,漂流生死之海,如同天生的瞎眼,從來沒有出離的心;菩薩起憐愍心,沒有疲厭,常為不請之友,隨逐愛護 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,佛不問自說,也正是不請之友的典型。《涅槃》偈說:「世救要求然後得,如來不請而為歸。」世間的救度者,須要你請求他,然後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東西;但是如來呢,不等你請求,就來讓你得到歸宿,讓你得到依靠。所以這就是真善友,這就是慈恩無極的大導師。

「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」。這個有兩種解說,都極殊勝。㈠《淨影疏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說:人人都有如來藏,對於如來藏性,能明白修習,得到殊勝的開解,就是「如來甚深法藏」。至於「受持」,不是叫你得到什麼,只是叫你去掉愚癡障礙,因為你本來具足,你只是多了一點髒東西。例如陰天,沒有太陽,雲一去,太陽就出現。這就是受持。是以明見自心、如實知自心作為「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」。㈡ 《甄解》把所聞三世一切如來法藏,這是萬法,現萬法歸一,攝多聞歸一聞。《華嚴》的道理,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。多聞可以歸於一聞,一聞就是聞名號。這是以聞佛名號為「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」。上兩解,一個指明心,一個指聞名。實際兩說還是可以會通。「一聲佛號一聲心」,一聲佛號,你的自心在這一聲中就顯現了。

「護佛種性常使不絕」。「護」就是保護、護持、維持。「佛種性」,《會疏》作了四個解釋,下列舉三個:㈠ 開發眾生本具佛性。眾生個個都有佛性,這個是本來不變的,能出生超過恆沙那樣多的功德。現在雖然是眾生,但本有的佛性沒有變過,沒有減少過。但是現在為無明所蔽,像陰天的太陽.被雲遮住了,雖有同無,可是太陽無邊的功德一毫也不損失。菩薩的教化,就是開發眾生的如來藏,明顯本有的佛性,這就叫做「護佛種性」。㈡ 是以菩提心作為佛種。《華手經》意:沒有牛就沒有牛奶,沒有牛奶怎麼能作出醍醐呢?若沒有菩薩發心,就沒有佛種。老有菩薩發心 ,佛種就不斷。㈢ 以稱名為佛種。《寶明經》意:種樹得有樹種,種子種下去就能生芽,就能長成大樹。善男子聞見佛的名號,就得了種子。聞名之後你能夠信受持名,深心發願,信願持名,有這些好緣來護持種子,將來你一定要受記成佛。這個就是《會疏》的三個解釋。發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,正合本經宗旨。

「常使不絕」。下面介紹兩種解釋:㈠《嘉祥疏》說:「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。」保護如來法種,不讓它斷絕,就是「常使不絕」。㈡《淨影疏》說:護持眾生,離開那些罪障,並且沒有間斷地生起善念,這叫「常使不絕」。

從「興大悲」起,到「拯濟負荷」,都是表示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。「興大悲.愍有情」。愍就是哀念。菩薩悲憫眾生,這是平等的大悲,對於一切都是平等對待,沒有冤親愛憎等等分別。

「演慈辯.授法眼」。從慈心出發救度眾生,讓他得樂,而為說法,這個叫做「演慈辯」。「法眼」是五眼(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)之一。法眼是智慧,能夠抉擇一切法門。《會疏》說:對於佛道生起正見,名為法眼。《淨影》說:「智慧照法」,也就是智慧能了別一切法相,叫做法眼。所以法眼就是能夠適應眾生種種的根器,選擇最善巧的方法。這樣的智慧稱為法眼。所以我們教導眾生,對於佛法,生了正知見,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,得到法眼,所以就稱為「授法眼」。尤其是淨土法門,眾生能夠抉擇、重視的智慧,是很不容易;要真正得到法眼,才能知道。但是佛把這個法眼交給你,告訴你淨法殊勝,你能信、能念、能如法去做,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。但這是佛所授與你的,這就是「授法眼」的意思。

「杜惡趣.開善門」。「杜惡趣」,就杜塞、止住畜生 、鬼、地獄這三惡道。惡趣苦不可言,三途(惡道)一報五千劫。若墮地獄,其苦就更不可說了。所以大士們杜塞住墮落到三惡趣的門戶。所以阿彌陀佛大願裡說:「來生我剎……不復更墮惡趣。」「善門」 就是菩提涅槃的門。本經裡說:「必得超絕去。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。」這是「開善門」 。這個佛國非常容易進去,進去之後,不再入三惡道,而且必定一生成佛。因為一是不退,二是壽命無量,焉能不一生成佛!

「於諸眾生.視若自己」。把這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,這叫同體之悲。《涅槃經》裡有這偈子:「一切眾生受異苦,悉是如來一人苦。」一切眾生受了種種的苦,實際就是如來一人在受苦。

「拯濟負荷.皆度彼岸」。「拯濟」,救度。「負荷」,背、擔。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說,菩薩的擔子就是誓願要負荷、要救度這一切眾生出離世間。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的一個獨子一樣,什麼東西都要給他,以至於要讓他進到無餘涅槃。都達到涅槃就是「皆度彼岸」。

「悉獲諸佛無量功德。智慧聖明.不可思議」。這就證實前面所說: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來果覺無量功德上的人,迴果向因示現菩薩位。「悉獲」,都得到。來會的都是大菩薩,都得到一切佛的無量功德。「智慧聖明.不可思議」,就是說,大士們都得了如來的智慧莊嚴。肇公解釋:智慧(實相般若)是體,聖明是用。凡事都有體有用。對於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通達的,叫做聖。菩薩的照是靈明的,沒有任何一種世間東西可以打比方,所以稱為靈照。不可以用語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這個聖明到底是個什麼,以眾生的凡情絕對不能理解,也絕對不能夠去演說,這就叫做「不可思議」。

如是等諸大菩薩.無量無邊.一時來集。又有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欲界天.色界天.諸天梵眾.悉共大會。

「如是等諸大菩薩.無量無邊.一時來集」。是這樣的這些大菩薩無量無邊哪,一時都來了。以上就總結了「德遵普賢」的這些大菩薩、這些正士,為了來聽法,來讚揚這個淨土宗,要廣弘普賢的十大願王,為了普度十方三世(過去未來現在)的一切有情,讓他們怎麼樣呢?讓他們能夠往生淨土。往生淨土就可以究竟涅槃。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呀!此外還有「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。欲界天.色界天.諸天梵眾.悉共大會。」清信士就是優婆塞、男居士,有七千(表明這個淨土法門是適合於在家人的)。所以一萬二的比丘,有七千男居士,比丘尼是五百,女居士也是五百,加在一塊兒整整兩萬人。兩萬人的大法會。所以後來看見極樂世界,不要忘了,就是當時在場的地球上的兩萬人。還有欲界天、色界天天眾,諸佛菩薩無量無邊,德遵普賢的那些大菩薩更是無量無邊。這兩萬人是真正咱們地球上出生的人。經末還提出,一切「天龍八部.一切大眾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」。所以天龍八部也參加法會。

上一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回《大經白話解》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