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徧照第十二

經中正在講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的種種莊嚴,這些莊嚴都是事相,所以有人感覺淨土法門跟《金剛經》好像是兩回事。但《淨修捷要》中說:「託彼依正」(借彼土的依報、正報),「顯我自心」(來顯明我自己的心)。所以種種依報、正報,無量壽、無量光,泉池寶樹,都說的是自性,不是心外取法。所以先要有這個根本的認識,才是真正信入淨土法門。

佛告阿難。阿彌陀佛威神光明。最尊第一。十方諸佛.所不能及。徧照東方恆沙佛刹。南西北方.四維上下.亦復如是。若化頂上圓光。或一二三四由旬。或百千萬億由旬。諸佛光明.或照一二佛刹.或照百千佛刹。惟阿彌陀佛.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刹。諸佛光明所照遠近。本其前世求道.所願功德大小不同。至作佛時。各自得之。自在所作不爲預計。阿彌陀佛。光明善好。勝於日月之明。千億萬倍。光中極尊。佛中之王。

本段大意:佛對阿難說:阿彌陀佛的神威和光明,在最尊貴中居第一位,十方一切諸佛都比不上。佛光徧照東方如同恆河的沙子一樣多的佛剎,其餘南西北三方與上上下下,也都一樣是普照。倘若是化現的頂上圓光,可以是幾由旬,或百千萬億由旬。至於諸佛的光明,近的照一二佛剎,遠的照百千佛剎,唯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到無量無邊的佛剎。諸佛光明所照的遠近,根據他前生求道時所發的願的大小和種種不同,在成佛時,各各自然得到不同佛光的妙果。都是自然成功,不靠安排造作。阿彌陀佛光明賢善美好,超於世間日月的光明千億萬倍。阿彌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極為尊貴,彌陀實是佛中之王。

「佛告阿難。阿彌陀佛威神光明。最尊第一。十方諸佛.所不能及」。「威」是威德。「神」是神妙、神采。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,在十方的佛中,最尊第一。所以佛的光明稱為「光中極尊」,彌陀號為「佛中之王」。至於佛佛道同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出現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別呢?日本古德望西師回答得好,他說:「常同常別。」經常是同,又經常是別。所以這四個字,道理很深。在我初學法的時候,常聽見上師說「於差別中解無差別意,於無差別中解差別意。」經常無差別是「常同」,經常有差別是「常別」。現打個譬喻,故宮珍寶館有許多金器,我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一樣的,都是金的。這句話成立。又告訴你這是不一樣的,這個是盆,這個是碗,這個是塔,這個是佛像;並且佛像也不一樣,這是釋迦牟尼佛,那是阿彌陀佛,有種種差別。這句話也成立。剛才我說是同,這話成立;現在又說不同,有差別,也成立,所以「常同常別」。

所以不同於形式邏輯,承認了同就不承認別,承認了別就不承認同。諸佛妙德相證是同;菩薩成佛各有願力,所以隨著本願的內容不同,成就自然不同。發願有大小,所以光有勝劣。因為法藏大士在因中發願就是要「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……絕勝諸佛」,所以成佛後,佛光最尊第一。法藏發這樣大願,不是想我要拔尖,要超過一切佛。若有這類思想,那就是魔了。這是為度眾生故,要給無量眾生最大的真實之利,所以他需要光明無量。

「徧照東方恆沙佛剎」。佛的光明,可以照到東方,像印度恆河的沙子那樣數不清的佛剎(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)。「南西北方.四維上下」就是十方(正有四方,四個犄角又四方,再加上下就十方),佛的光明都能照到。「若化頂上圓光」。佛頂上圓光的大小呢,「或一二三四由旬」(由旬這是個里數,是古代印度行軍一天的里程。有的說相當於我們四十里、五十里、六十里等等。總之是五十里地左右)。佛頂圓光有的是一兩個由旬、幾個由旬,有的佛是百千萬億個由旬。佛的光明,有的照一兩個佛剎,有的照百千個佛剎。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普照無量、無邊、無數佛剎。諸佛光明所照的遠近,本於他前世求道的時候所發的願的功德大小不同,「至作佛時。各自得之」,所以願不虛發。「自在所作不為預計」,等到得道成佛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這樣形成了,不是事前設計安排的。「阿彌陀佛。光明善好」,這光明之善,光明之好,「勝於日月之明。千億萬倍。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極尊,阿彌陀是佛中之王。

是故無量壽佛.亦號無量光佛。亦號無邊光佛。無礙光佛。無等光佛。亦號智慧光.常照光.清凈光.歡喜光.解脫光.安隱光.超日月光.不思議光。

「是故無量壽佛.亦號無量光佛」,一直到最後「不思議光」,出了十二種光的名稱。這十二光名,也稱十二光佛,總之都是無量壽佛的名號。在《首楞嚴經》,這個大勢至法王子和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一起來到佛前說,過去恆河沙劫以前(所以我們說十劫是示現,這個地方又一個證明),「有佛出世」,名字叫無量光(你看,無量光不是恆沙劫前就成佛了嘛);「十二如來相繼一劫」,有十二個如來在一劫中相繼成佛;「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」是從恆沙劫以前的無量光佛那裡學到了念佛三昧,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,是專純修持名念佛的。

(一)「無量光」。曇鸞大師(現在我們淨土宗祖師裡頭遺漏了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,今後必須更正)在《論註》裡發揮淨土宗玄旨,非常透徹,可稱為大德。他還著有《讚阿彌陀佛偈》,對於十二光佛,每佛他都作了一個偈子。讚無量光偈有:「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號無量光。有量諸相蒙光曉,是故稽首真實明。」這四句話深有意趣。大師這個讚,契合諸佛的本心,指出光明的殊勝體性。我們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,應知光明就是智慧,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。

為什麼可以這麼說呢?這個無上殊勝的妙義,可以從《首楞嚴經》得到理解。經中《觀音圓通章》說:「一根既返源,六根成解脫……聞復翳根除,塵銷覺圓淨,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。」(經中大意是:從耳根這一根返聞自性,達到本源,所有六根同時都得解脫。恢復了聞性,如幻翳的六根頓然銷除,外面的六塵同時銷滅,顯現了圓淨的本有的覺性。清淨達於極度,本有的光明自然顯發,寂而常照,含容十方虛空。)這一段經文說明了恢復聞性,六根解脫,塵消覺淨,淨極光通,全部顯示了智慧與光明的不二和兩者的妙用。以下幾句經文更有幫助:「塵垢應念銷,成圓明淨妙,餘塵尚諸學,明極即如來。」智慧與光明都登峰造極即是如來。根據所引《首楞嚴經》文,我們可以理解曇鸞大師偈中「智慧光明」之義。

下說「不可量」。由於眾生六根六塵都成障礙,因此一切都有限制,都是有礙。佛是根塵俱消,覺性圓滿,所以一切無礙,不能局限,無法稱量,所以說無有量,所以佛號無量光。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開曉,「是故稽首真實明」啊!這個「明」稱為真實明。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,一個字都不能放過。「真實明」是說這個光明就是真實,所以要禮敬。本經的特點就是三個真實:真實之際,真實之慧,真實之利。這裡曇鸞說的真實明,佛光也是真實。由此可見極樂的依報正報是純一真實。

前頭講過彌陀的本願「一切皆成佛」,所以光明就是真實、就是佛。宋大慧禪師說:「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是法。」極樂世界的一切,都可以令人增長善根,都可以做佛事。國中萬物放香,香可以做佛事;菩提樹影能令見者得三種忍,都是在做佛事。可見極樂一切都有妙用,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無窮。十二光佛都是顯示佛光的妙用,佛光是光中極尊,佛是佛中之王。可見佛之功德遠勝餘佛也,因佛光妙用超過一切。

《禮讚》說:「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。」唐玄奘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叫做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,經說:「彼如來(阿彌陀佛)恆放無量無邊妙光,徧照一切十方佛土,施作佛事。」以上引證,足證極樂主要是以光明攝化眾生,施作佛事,正與禪宗大慧禪師的「只以此光宣妙法」完全相合。下一句:「是法即是此光明」,正顯是法與光明本來不二,即智慧與光明不二。「是法」,指真如與諸法實相,即是真實之際。曇鸞大師稱無量光為真實明。真實明就是本經的真實之慧,是真實之際所發的光明,所以光明就是智慧。「不離是光說是法」,「是光」指佛光,清淨本體所發的光,不離這個光明來說真實之法。光明是真實之際的照用,本體的照用就是真實之慧,顯示光明與智慧的不二。「只以此光宣妙法」就正是惠以真實之利。正顯本經的三真實。

本經中說:佛光照到的人「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來生我國。」又「遇斯光者。垢滅善生。身意柔軟。若在三途極苦之處。見此光明.皆得休息。命終皆得解脫。」又《觀經》說:「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都是給予眾生真實之利。所以曇鸞大師偈中說「有量諸相蒙光曉」。因為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實明,所以能開曉諸有中一切的相。偈中的「開曉」,在此處是顯現的意思。至於眾生,也是諸有中一切相的一種相,所以佛光就使得一切眾生得到開曉。此處的「開曉」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意思,簡淺地說,就是開示眾生明悟本源。這就是一切眾生「蒙光曉」的真實之利,因此明曉了達真實之慧。曇鸞大師的《往生論註》說:一個眾生如果遇見彌陀如來的光,意業上的種種纏縛都可解脫了,「畢竟得平等意業」。將得到如來究竟的平等意業,也就是自己與佛心心相印了。這就是遇見佛光所得的利益。所以曇鸞大師最後要「是故稽首真實明」,要向佛光頂禮了。

(二)「無邊光」。許多古德把「邊」字解釋為邊際;「無邊」乃是顯示佛光普照、廣大無邊的意思。唯曇鸞大師高出一著,把「邊」字解成「二邊」「邊見」的邊。曇鸞大師讚佛偈中說:「解脫光輪無限齊,故佛又號無邊光。蒙光觸者離有無,是故稽首平等覺。」曇鸞大師用解脫來註解無邊是比其餘的人都殊勝。解脫是涅槃三德(法身德、解脫德、般若德)之一。法身是人人本具,但因「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」(不能契合實際,了知真如之法本來不二),不覺起念,於是墮在無明,輾轉成為無量煩惱與纏縛。現要解脫,返本歸元,認識本有的法身,就須清除一切差別,遠離兩邊,合於中道,契會真如。因此解脫正顯離邊絕待,所以曇鸞大師用十二光中的「解脫光」來顯明「無邊光」的深義。這是第一層,以下還有。

「解脫光輪無限齊」,「輪」是圓具之意,例如自行車的輪子,輪是圓的,輪中裝有許多根輪條,少了幾根條你就不好用了。所以「輪」是表示圓具、具足。所以「解脫光輪」,就說明解脫德的圓滿具足。「無限齊」,「限」是局限,「齊」是同樣,所以「無限齊」是沒有局限,也沒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。沒有局限,所以稱為「無邊」。這是第二層涵義。

讚中第三句「蒙光觸者離有無」。「有」是一邊,「無」是一邊,人都在邊見之中,要不就說有,要不就說無。可是佛光一照,就離開了有無兩邊,離開了一切邊;邊和中也都離了,一切不二,契合中道,究竟解脫,所以稱為解脫光。這才是無邊光的殊勝本意。這也就是《論註》所說:蒙光一照,就得到阿彌陀佛畢竟平等的意業。平等之中當然就沒有一切邊見的差別了。

末後讚云「是故稽首平等覺。」「平等覺」就是指阿彌陀佛。漢譯的《無量壽經》就稱為《清淨平等覺經》,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。覺就是佛,漢譯的本經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,又稱為無量清淨覺。所以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清淨覺,就是無量壽佛,就是阿彌陀佛。

曇鸞大師這四句偈,粗淺的大意:無邊光者,就是遠離有無、一切等等的邊,而得解脫,圓滿具足,也就是圓證涅槃三德中的解脫德。這個光的妙用是沒有局限,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、相比。凡是蒙受此光照觸的人,都離開有無等邊,得到解脫的真實利益。所以我頂禮無量壽佛 ── 平等覺。

回《大經白話解》目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