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殊般若經》:眾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
《文殊般若經》就說:「眾生愚鈍,觀不能解」,叫他觀佛,他做不到。「但令念聲相續」,他有了菩提心了,你先要叫他念的聲音能接得上,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。」這就相續了。你不能作觀,觀想佛的相。觀想就是作觀,你觀想空觀、中觀、假觀也是作觀。他不能作觀,你看這個再容易不過了,你就念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一聲一聲,這個聲音接得上,也不是什麼過多的其他要求,「自得往生」!「自得往生」,這文殊是大智慧,《文殊般若經》。可見有人說念佛是一個愚夫愚婦所行,這文殊菩薩,大智慧的文殊他教導我們這樣子的嘛,這是大智慧呀,這念佛,誰要是能這麼做是大智慧。
再引一個,就是念多少了。這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彭二林居士,清初的一個大居士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: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 每日或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,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; 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
「須知持名一法,最為簡要。行者初發心時,貴有定課。」這具體提到了方法了。剛才我說「宗」,它有三個方面,這個修行的途徑,這都是修行具體的情況,貴於你要有一些定課。我再補充,定課不要訂得太高,訂得太高做不到,就老著急,老要補功課。訂個覺得有把握的,那麼你可以有機會的時候超額完成任務,很高興嘛,這樣子比較好。但是要有定課,定課還貴於雷打不動,我這堅持,儘量堅持。
你每天或一千聲,或萬聲,或十萬聲。永明大師每日做一百零八件功德的事情,還寫了《宗鏡錄》,寫了《萬善同歸》,寫了《心賦註》,很多著作,他每天還念佛十萬聲。不過他這個境界不是凡夫境界,凡夫做這麼多事,還念這麼多佛,做不到。彭二林提的這個就比較切合實際,咱們是凡夫,他提的低一點,從千聲起碼,或千聲或萬聲。蕅益大師第一個數就是三萬,你念佛或三萬或五萬。我們這個地方就看個人情況,現在大家都很忙,我們在忙裡偷閒,我們抓住一點時間。實際上,阿彌陀佛發願,第十八願:「至心信樂,乃至十念,無有不生。」所以倒不一定要多。「多」是什麼意思?就表示你真正是願意去了,所以你才肯這麼多念。是以行動來證明你是願,這也是我們的考核。一點點小事情,我們就念不下去了,那你還是看娑婆世界看得重。你能夠把這些時間都擠出來念佛,那表示你對這個娑婆是不留戀了,你自個兒可以知道嘛,那佛就自然念多了。念得多嘛,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,就減少,就這個罪它沒有機會發生了。而且念佛號一句有這麼大的功德,萬德都召來了,那麼你看你這個出入多大啊!自然是願意念哪。
《安樂集》: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諦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而能繫念相續不斷,即是功德門。是故經云,菩薩摩訶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若始學者,未能破相,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。
道綽大師說,持名就是這樣子。「但能專至」,專心,非常的專心。「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」,這就是淨土宗祖師給我們保證了,決定生在佛前。你這樣做就有了功德了,所以經說:「菩薩摩訶薩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」,這是「功德門」。那「智慧門」怎麼樣呢?初學的人沒有破相,沒有破相你不要管它。我還在念佛,我還有相、有修、有什麼,你不要管它。「但能依相專至」,這是我們最殊勝的指示了,就是有相也不要緊,你只要專心去念,「無不往生」,沒有不往生的。所以你不要聽了很多禪宗那兒經常說我這又是著相,又說是腳踩兩隻船啦,這樣就是二門俱破。不管!你依相就依相,你只要專下心去念,「不須疑也」,所以你不要老是遲疑,一向專念哪。
底下再說了,「一向」是什麼呢?就是向著一邊,偏著一邊,這一段時間都是這個,這是一向。「一向專念」的意思,就是大家經常的,自己所著重的就是念佛了,專念「阿彌陀佛」名號了,這個就叫一向專念。一向專念不是要求你要「一心不亂」,而且只須要你著重,時間上是能夠相續的,在思想上是重視的、偏重的。
這一向專念,一個就是一切萬行都放下,只提這一句佛號,叫一向專念,這是一種。再一種,念佛本來是五念,念佛裏頭,念是一種,禮拜是一種,禮拜、發願、回向這些都屬於念佛門。我們念佛的人也都是這樣,不排除這些,沒有不磕頭的,沒有不上供的,沒有不發願的,沒有不回向的。所以我們就是在修行之中所謂一向專念者,不是把別的都排除,只是需要你這個主修和助修很分明,重點突出。我們以持名為主,這個突出了,而其餘都可以有,那麼它是助修。主和助,要分清主次,其餘兼修都是可以的。因此,兼念點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持點咒,也不違背一向專念,所以這一向專念的含意也就可以把它推廣一點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: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,於世出世間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邊,悉以深心、至誠心回向極樂。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百為,乃名專念。以佛性遍一切處,有棄有捨,不名念佛故。
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可以更廣一點,而這個之說更適合於現代的這個情況。我們發了菩提心,我們就要修菩薩之行,在世出世間我們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,善事,利生的事情。我們每一件善事,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點點,我們都是以深心、至誠心回向往生極樂世界。那麼這樣,你或者有好多時間在做世間的事情嘛,但你還有一部分時間在修,那麼這也叫一向專念。那麼這個提法就和我們當前大家這個情形非常契合,大家各有自己的專業,各有重要的事情,每個人還有家庭的事情,都要做。只要你把所做的善,一切一切回向極樂世界,等你有時間,你就要一心念佛,這都屬於一向專念。
再說,有的大德就說你這個念佛就不許參禪,你念佛你就不許持咒等等。實際上,修顯教的人也沒有不持咒的。念佛的人,你說《往生咒》也不念了?《準提咒》、《大悲咒》總是念一點吧。所以,真要是個嚴格的和尚,搭衣有搭衣的咒,持缽有持缽的咒,一切都有咒。你們看看那個常課日誦,都是咒。他要真正修持的話,他整個各種行動中都有咒,走路有走路的咒,漱口有漱口的咒。所以沒有絕對的。所以是可以持一些咒。蕅益大師他是淨土宗的祖師,作《彌陀要解》,他就是閉關專念《往生咒》。他閉關的偈子說:
【我以至誠心,深心、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】
「我以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」,燃臂供佛。「結一七淨壇」,結一淨壇一七。「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」, 除了吃飯睡覺之外,就完全念咒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」所以就是說我們只要重點突出,兼修也是可以的。
蕅益大師對於參禪的人,他就指出,你參禪的人,你要是禪淨兼修,不是要放棄你參禪,你只是把你參禪的功德回向淨土,都可以往生。所以這樣一些在實行之中呢,我們所涉還是比較廣的。
最後再說一件事情我就結束了,這個也就是說《無量壽經》的功德,持名的功德。舉一個實例,日本投降以後,我就從南方回到北京,見到夏老師,請夏老師到我家裏講經。來聽經的有一個人,他是一個陸軍中將,他是一直跟著閻錫山的。他聽經之後,後來在閉關的時候,他就痛哭流涕。後來他女兒在臺灣結婚,他來了台灣,這時候大陸解放了,回不來,回不來他就出家了。出家做和尚之後,在小廟裏當方丈。那麼他要講經啊,別的經他講不了,《無量壽經》他一直在我家聽,就講《無量壽經》。
他當和尚並不久,一天,就是廟裏頭的工程,修大殿,他的弟子就招呼他嘛,他人已七十多歲了。就看著工程,看著工程,忽然間這麼一個變化,他一回頭,就往方丈走。這個徒弟很驚訝,你在看工程,正在看要怎麼怎麼修建,忽然間怎麼一回頭往方丈室走?就後頭跟著追:「師父,師父,您怎麼往回走呢?」他說:「我要往生。」這徒弟:「他要往生?好好一個人,現在還健步如飛,他要往生?」只好還是緊跟。跟著的時候,走著,走著,對面來一個和尚,就跟他說:「師兄,剛才師父還在看動工,他說他要往生,我跟著去,你一定要做準備,如果師父真往生了,你要集眾敲鼓,大家助念。」這兩個人的對話,那這幾句話要多長時間,兩個人就交談這幾句,他緊跟追著師父。追到方丈室,師父坐在那裏,已經端坐往生,走了。這個當時在臺灣很轟動,他就是講這個經,念佛,一個軍人出身。一個軍人出身,這個業力還是很重的嘛。而且他是一個很高的軍官,這個人一定有不少業力,但是他晚年回心,他懺悔,他痛哭,這個是一例。當他出家之後,他又把這個經弘揚,所以很快,他說「我要往生」,而且時間就這麼快,「我要往生」,當下就往生了,只是耽擱這麼一點時間。弟子在後頭跟著走,他年輕人追一個老頭,「師兄,師兄,他說他要往生,我去追師父看看情形怎麼樣,你準備敲鐘集眾。」連一分鐘都不要,等他趕到,師父坐在那兒已經走了,這個自如了。所以證明這個事實上,咱們剛才是講了些道理,事實上也證明這個是殊勝。
我也再把《彌陀要解》裏頭,蕅益大師的文章,現成的兩句話正好可以做一幅對聯,而把淨土宗的道理說的很清楚。就是「從事持達理持」,我們這個念佛是事,從事持,持是持名,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…」念著,這叫事上念佛,事持。你從這個事持之中,不知不覺就達到理持了,理念,就是實相念佛,那是菩薩的境界,這是很不容易達到的。所以淨土法門它能暗合道妙,你不知不覺念著念著什麼都沒有了,也就沒有說是黃念祖在念佛,也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,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個時候他就心無所住。心無所住,他還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…」相續不斷,這是生心,心還在生。「無住生心」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啊,但是咱們念佛的人,你不知不覺中,從事持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,就達到理持的境界,「從事持達理持」,所以這叫暗合道妙。你不要求懂得,就是說你不要要求破相,你就這麼念,你不知不覺就和這個道妙相合,巧入無生;其他就是證入無生,你巧入無生。所以上一句「從事持達理持」,下手處和它的方便,也都包括進去了。再一句,就是「即凡心成佛心」,就你這個凡心,當下就成為佛的心。《觀經》:「是心是佛」,這個心本來是佛,現在我們在念佛就是「是心作佛」,作佛這個心本來是佛,本來是佛的心又在作佛,那不就當下即佛了?當下即佛,你本來這個凡心,你當下成了佛心了嗎。這是蕅益大師的話,而正好可以作為一幅對聯,「從事持達理持」,兩個「持」字,下面就「即凡心成佛心」。
今天我是時間給你們占了不少了,今天是一個報告,耽誤大家很寶貴的時間,向大家道歉,並請大家指教。相會很不容易,今天因為是很殊勝的日子,這是一個很好的因緣。因緣往往是因小果大,這種善緣是愈來愈擴大,希望我們這樣的因緣不斷的擴大,將來有更多的機會大家來弘揚《無量壽經》,弘揚淨土法門,廣度一切眾生。我就說到這裏了。謝謝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