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聖眾第一

〔第十講,一九八九年四月十八日〕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。)

那麼今天呢,我們就到了本經的正文,正式我們一起來參學這個經的本文了。這個「經」呢,我們一般把它分成三部分。一上來是「序分」,中間是「正宗分」,之後是「流通分」。

這種分法,古德觀點也不十分一樣。有的呢,就把所有重要的內容全都放在「正宗分」裡頭。那麼蕅益大師的觀點呢,他說它都有重要性。他做了一個譬喻,他說,「序分」像人的頭,眼耳鼻舌這五官都在頭上,很重要啊,所以它有內容啊。「正宗分」如身體,身的五臟,心肝脾肺腎、腸子,都在身體裡頭;主要的這些機能,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,這一切都在身體裡頭。「流通分」如手足。你有腦袋、有身體,你沒有手、沒有腳,怎麼行動啊?因此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的內容和任務。

我們就學習蕅益大師把這個經分成三分,根據這個原則分的。而這個原則和咱們中國的古德分魏譯本的分法也是一致的。我們把第一品到第三品做為「序分」,第四品到四十二品是「正宗分」,這以後到四十八品是「流通分」。

在「序分」裡頭又分兩部分:一部分是「通序」,一部分是「別序」。「通序」就是每個經都有的,所謂「六成就」。「六成就」底下要講。再一個是「別序」,別序就是每個經和每個經不一樣的。通序是各經都是同一規律,都有的;別序,那就不一樣了。《阿彌陀經》是佛不問自說,沒有人提問,佛就對大家說了,大慈悲。因為當時的聽眾問不到這個地方,不會問,所以佛就悲憫,不問自說。這是《阿彌陀經》的因緣。《觀經》是韋提希夫人,兒子不孝要殺父殺母,所以大悲請佛救度,這個因緣而說經。

咱們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佛放光現瑞,阿難歎為從未得有,今天現這樣的瑞相,這是什麼緣故啊?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經很特殊。阿難跟佛這麼久,他都是見所未見,因此而提問,佛現這個瑞相必有因緣。佛就給他說出法藏比丘,阿彌陀佛的因地如何修行、如何發願,這一段就成為咱們的別序,這是本經所獨有的,這是序分。

現在我們先看通序。通序就是本經一上來最前的兩品。咱們先看頭一品〈法會聖眾第一〉。

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王舍城.耆闍崛山中。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。一切大聖.神通已達。其名曰.尊者憍陳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犍連。尊者迦葉。尊者阿難等。而爲上首。又有普賢菩薩。文殊師利菩薩。彌勒菩薩。及賢劫中一切菩薩。皆來集會。】

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賢劫中一切菩薩。皆來集會。」這一段就是第一品,我就不讀了。下面,我們說過是通序,就是各經都是如此。這個「通序」怎麼來的?這是由於佛在涅槃的時候,阿難很悲傷。很悲傷,阿泥樓陀〔註一〕就教給他,說你就光悲傷有什麼用?你現在應該趁這個時候問佛,你要問四件重要的事情,教給阿難。

第一件事情,就是「一切經首,當置何字?」在佛死後,佛的一切教化當然都要彙集成為經典,都成為「經」。「經」的最開頭要擺哪些字?阿難就問了,佛就說:「當置『如是我聞』,佛在某方等六事。」所以這個「如是我聞」是佛告訴阿難,一開頭就這四個字。底下還有,就是佛在什麼地方、什麼時候,當時還有多少人來參加,就跟現在一樣,時間、地點、條件,要說這些事情的時候,把這些要談清楚,「證信」嘛,確有其事,是什麼時候、在什麼地方發生的、有多少人參加,共同證明這個事。所以這個叫做「通序」,這叫「六成就」。

「六成就」包括什麼?一是「信成就」。「信」就非常重要,底下我們要講。沒有「信」就一切都沒有辦法了,你要是沒有信心去看經典,你最多只是得一點佛學。入寶藏,「信」是如手,沒有「信」你拿不著東西,進了寶藏你也是空手而回。「聞」,這是從佛那兒聽到的。所以先要「信成就」、「聞成就」,然後「時成就」、「主成就」,說法之主是誰,這是主中之主,再有「處成就」,在什麼地方,再有「眾成就」,當時聽法的有些什麼人,這六件事情。這六個要是都具備了,這就可以證信,佛就告訴他應當這樣子。

「如是我聞」,這個「我」字是誰呢?就是阿難。很簡單的話來說,「如是我聞」應該是「我聞如是」,說最粗的話就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兒所聽到的就是這樣的。底下說的是「證信」,我從釋迦牟尼佛聽的就是這樣。這說得很簡潔,其實就是這樣,意思也很深。底下我們再一點一點來講。

為什麼要這麼說呢,要說是阿難從佛那聽到的呢?因為阿難他又重新說經,他升大座,他重說。重說這時大家就生一種懷疑了,一個懷疑佛又重生,佛涅槃又活了,像耶穌復活,疑心佛又復活了。第二又懷疑,想到這是阿難成佛了,不然他何以能登座說法呢。第三就是他方的佛來示現在說法。當然大眾對於阿難重說,大家有這些想法。阿難一開頭就告訴「如是我聞」,那是我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來的,是阿難聽來的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這三種疑就破了。這是一個問題。

第二個問題,有人就會想到,佛成道二十年以後阿難才開始出家,佛的堂弟,又過了十年才做為侍者,因為做為侍者才能聽到佛所說的一切法。有的時候是這個會參加,那個會不參加。做為侍者,佛說法三十年後他才當侍者,三十年以前佛所說的經,阿難何能說為都是我聞呢?這個懷疑很有理由啊。佛都說法三十年你才當侍者,你所聽到的是三十年以後所說的,怎麼一切經都說是你聞呢?

這有三個解釋,第一個是「輾轉聞」。《報恩經》就說,「阿難所不聞經」,沒有聽過的經,「從諸比丘聞,或諸天子說。」從其他的師兄弟那聽到,可以從天的帝,他們都來聽經,他們可以說,這是《報恩經》說的。

第二是「佛重說」。佛對於阿難重說一次,也在《報恩經》。當阿難得到佛的命令叫他當侍者的時候,他求三個願,他說佛要叫我當侍者,我要向佛求三個願,其中的第三個願就是「所未聞經,請佛重說。」我沒有聽到過的經,請佛為我再重說一遍。佛答應了他,所以第二個就是佛對他重說。

第三,「阿難自通」。我們不要小看阿難,在《金剛華經》,阿難得「法性覺自在三昧」,得了這個三昧。「所未聞經,自能憶持。」阿難能夠憶持十方諸佛所說的十二部大經,還不光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經。所以第三就是阿難自通,這個依據出於《金剛華經》。這三說不妨都同時存在,所以這個就沒問題了。底下就把這個為什麼要這樣說,以及阿難如何能夠說是「我聞」,這些個作用和可疑之處解釋清楚了。

「如是」,這兩個字是什麼呢?就是在「六成就」裡頭是「信成就」,因為這樣一說,大家要信的就會信了,在六種成就居為首位,這個「信」字。在《智度論》,龍樹菩薩的《大智度論》說到,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。」佛法如大海,這要有信心才能入,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你要真正的信了之後,現在經你不懂,你一遍一遍看下去,你看一遍和一遍不同,跟別的學問不一樣,沒有師可以自通,你就這麼看,「信為能入」。

又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為手」,如入寶庫,「慧為目」,智慧是眼睛,沒有「眼睛」,(這地方就沒有引,我就把這個話補足)。智慧是眼睛,你沒有眼睛看不著,你光是看著了,你不拿,怎麼拿?那要靠手。「信」是手,所以這非常重要。

就「如人有手,至珍寶處,隨意採取。」可見「信」,「即是入法的初門」,入法以此為門,最初之門,除了這,你進不來。同時,因為他信才能入,你入法就得靠信。同時,「又為攝法之上首」,最重要的。你要攝這個法,要消歸自己,不是鸚鵡學舌。現在許多人總會說,所成就的不過是鸚鵡學舌,就搬弄著說說,那是沒用的。你要消歸自己,成為自己的。這攝法,要靠信,上首。所以說,「才入信門,便登祖位。」這是大信,徹信了,剛剛進了信的門,你就登了祖師之位。

所以實際上我們今天在學佛,主要的就是在增進咱們的信心哪,這也是個無止境的。大家都做了將相所不能為的大丈夫事,都已經出家了,難道說不信嗎?但是此中還有無量的可進展之處。所以「信」有「六信」,有「淺信」、有「深信」。「才入信門」,真正入了信門,「便登祖位」。首先講這是「信成就」。

再細一點說,「如是」意思是什麼?就是指著你所聞的這個內容,它的本體,就它的法體,它的本體就是實相的本體。因為實相微妙的道理,從古至今沒有變異,沒有什麼叫發展了,你所發展的只是它的一些「建化門頭」〔註二〕的方便。沒有什麼叫創新,你要創新就是魔說。佛佛道同,古佛所說,今佛還是這樣說。

所以現在大家總是求新,要有所創新,你創去吧,那你就不是佛法。因為古今不變,所以叫做「如」,「相如」嘛,古也「如」,今也「如」,未來還是「如」。當然有所種種不同的說法。那魔總是有的,那不同的說法,那就很肯定的,那就不是佛法吧,不用說魔,魔這多難聽,不好聽。為什麼叫「如是」?是如這個實相之理而說,那麼你就是「如」了,因為你「如」這個實相之理嘛。因為你既然「如了實相之理」而說,所以是「是」,「是」就不是「非」。所以是非、是非,怎麼叫「是」啊?因為你這個是實相的本體,它怎麼能不「是」啊?徹古徹今都是這麼說,就是如這個實相的妙理,所以叫做「如」;所說的就是妙理,就是「是」。所以「如是」兩個字含義就很深了。

再說「實相的妙理」是什麼呢?就是當前你本人一念本心的「自性」。這個自性本來沒有生滅、本來沒有染污、本來沒有增減,也沒有去來。「湛然常住」,就在你正當煩惱時,這個心還是湛然哪,是常住啊,沒有變異呀,所以叫做「如」。依了這個心,這個自性來念佛、來求生淨土,你能念的是什麼呢?是你這個一念心,那就是實相,實相的心哪;你所念的是實相的佛,佛當然是實相所顯現的;所生的土,到極樂淨土,那是實相的土。

所以這個「常寂光」啊,那「常寂光」不就是實相嗎。常住,寂靜,而有無量的照用,生的土是實相土啊。所以,能念的是實相的心,所念的是實相的佛,將來生的是實相的土,那麼都是「實相正印之所印」,都是實相這一顆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來的。

所以,蕅益大師就說了,什麼叫「如是」啊,「決定無非,曰是。」這決定沒有不對,所以叫做「是」。所以經的含義,要依像我這麼說「我從佛那聽的法就是這樣的」,就這一句話也就過去了。但是咱們這麼細細的一說,這裡頭就很有可值得參究的內容。所以一般常常就有人說淨土宗淺,其實淨土宗是圓教,而稱為圓中之圓,那你怎麼能說…?所以這麼就可以說,凡是說淨土宗是淺的,只能說明他自己對於淨土宗理會得非常淺。

所以這就是「信成就」,決定無非,你信吧,是不是?「如是」,古佛也這麼說,今佛也這麼說,未來的佛還是這麼說。底下就是「聞成就」。

「我聞」,是「聞成就」。阿難在結集的時候,升座頭一句話就說「如是法門,我從佛聞」,這就是「如是我聞」,就在這,如是法門我從佛那兒聞到的。

那麼「我」呢,就是自我啊,就是阿難自稱。「聞」是阿難所親自聽到的,拿這個來告訴大家,讓大家證信哪。我今天對大家所說的,是我親自從釋迦牟尼佛那所聽到的,就是這些,就是這樣,讓大家來信。不是阿難自說、阿難臆造。

這裡頭有個很好的問題,就是聖人說「無我」啊,《金剛經》說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。」這阿難頭一句話就說了「我聞」,還有個「我」,怎麼回事啊?這就叫「不壞假名」。你在這個世間都是「假有」,所以假名不能廢除,你廢了假名就無可說,就沒法表達了。因為你所說的都是實相。實相就沒有相了,所以就不同於凡夫的有我。所以阿難說「如是我聞」,因為說的是實相,實相就沒有凡夫的這個「我」。

「實相無不相」。「實相無相」,你單是這一句話,又跑到一邊裡去了。所以轉入陰山背後,枯木崖前歧路多,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,就這麼枯寂,在那兒入枯木定,這個很多歧路,不是好事。「無不相」,所以不同於二乘的無我。二乘指的阿羅漢,灰身滅智,那無我,他這個「人我」的我就沒有了。所以阿羅漢證到這個「無我」,他就真正出輪迴、出生死了,這個分段生死是沒有了,所以阿羅漢稱為「聖人」。但是他不明白第一義諦,他「無我」了。我們這個「實相無不相」,所以也就不同於二乘的「無我」。

所以阿難隨順世間,用這個假名稱為我,就合乎第一義諦,不同於凡夫之有我,不同於二乘之無我;而說我,我只是個假名而已,假名稱而已,那就合乎中道了。要說沒有我,是空諦;在這世間都認為是有我,這是個假諦;即空即假、即假即空就是中諦,中道第一義諦,所以仍然說我。

又《觀經疏》裡頭說到「無我則無聞」,沒有我,那誰聽啊?沒有「聞」就沒有「化道」了。你沒有聞,你沒有說,你不能再往下傳,這「化道」就絶了。所以「為傳化不絶,假名說我。」為了這個法能夠流通。所以我們很多來說都是有這些方面。真實說,佛說法四十九年,還未曾說著一字呢。所以我們知道,我們今天這種傳說只是為了「傳化不絶」。在這裡頭大家要從「言說」瞭解「無言說」的意思,才是真正解了如來的真實義。

「我聞」,「聞」是耳根的事,現在不說「耳聞」,說「我聞」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用「我」字來統一切諸根。拿這個總的,這個「我」是總相,「耳」是別相,所以不用「耳」說,而用說個總相的「我」來代替別相的「耳」,所以說「我聞」。

以上「如是」就表信順,「信」就是這樣的,這是「信」,決定無非,順乎這個正理,這是信順,我們要信還要順。順者,信了之後就要順乎這個佛教,不是說我相信是這麼回事,但是我不願意去順著它這個道理去思惟、去做。我信他說得對,這種事也常有,那還不夠,你信還要順。

「我聞」那就表師承,師承很重要。所以《圓覺經》說,咱們凡夫你怎麼能夠來學習圓覺的無上之道,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找到一個善知識。善知識怎麼找?《圓覺經》講得非常好,大家應當看看《圓覺》。所以這個師承很重要,「我聞」就代表師承。這是釋迦牟尼佛這傳承,跟阿難說,這是師承。我現在所聞、所說都是釋迦牟尼世尊他的金口所宣說,這個傳承是有來歷的、有根本的,所以不是另外之說,也不是我自己從心裡造出來的。

註一:阿泥樓陀即阿㝹樓馱,慧遠《無量壽經義疏》:「是時阿難以佛將滅。悲啼涕泣不能自勝。阿泥樓陀開覺阿難。汝傳法人。何不請佛未來世事。徒悲何益。」
註二:建化門頭即指適應中下根器的方便教化法門。《指月錄》卷二十,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:「你若根思遲回。且向古人建化門庭。東覷西覷看。是個甚麼道理。」門庭施設,指禪宗師家接化學人所使用之方便機法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