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會聖衆第一 (之二)

「一時」,沒有說某年某月,只是一些「經」談個「一時」,這個就妙極了,跟現在科學的觀點就十分的相合。有些解釋是古代的解釋,因為古代科學沒有這麼發展,但是原則就比現在的科學還透,就是這個「時」不是個「實法」。所以愛因斯坦他現在才得出相對論,咱們佛法裡早就有,時間沒有一個「實法」,這個長短是隨你的心的。牛頓就不懂這個道理,愛因斯坦他懂,懂得一些,初步的懂得一點點。科學界慢慢慢慢的會多懂一點。所以我說將來歐美的人學佛法他要靠科學。咱們中國人學佛法接受得最好,因為咱們中國有孔老,有孔子的學說、老子的學說,都很高深。孔子偏於世間,老子偏於出世,將來歐美他們來接受,靠科學。

隨你的心,「延促同時」,長,一萬年是「延」;「促」,一秒鐘是「促」,是同樣的時間,三大阿僧祇劫那就無數的劫了,跟這一念沒有兩樣。《疏鈔》說得很好,為什麼經裡頭只說一時呢?「或說者得陀羅尼」,陀羅尼比三昧還高。三昧,你必須入這個三昧,你才能顯現出三昧境界中你的智慧光明、你的功德威力,你不入三昧就不行。這陀羅尼,無所謂。得了陀羅尼之後,你不管幹什麼,你陀羅尼不失。說者得了陀羅尼,他能一剎那之間,說一個字之中,說一切法門。

這個時間他一剎那,他就可以起一萬年、一萬萬年的用處,你一萬萬年要做的事情,他在這一下子就完成了。我記得第一班的同學,因為看見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年歲有的說法不一,他問我,他說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傳記?我說各人所見不一樣,你可能一定把這個年頭,像咱們世間考證科學似的,把這個年序現在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,根據這個再來判斷是真是假,這是荒謬絶倫,哪能跟你這個粗淺的見解去判斷,見長見短都不一樣。

那智者大師不是說釋迦牟尼佛還在說法呢,靈山一會儼然未散,你要考證什麼去,是不是?所以只能說那個涅槃、那個時候分舍利,那是顯現而已,那是一種幻相;真實的佛還在說法沒散,靈山那個說法會還在,還在那兒正說呢。

「或聽者得淨耳根」,所以五根,這得耳根淨,他在一剎那聽到一個字的時候,他能瞭解一切法。或者說者用很少的時間,而聽者的時候用得很多;或者說者時間很多,而聽者一剎那他就領受了,這一會之中也不一樣啊。而見佛身也不一樣,見的都不一樣,各人所見各個不同,有的看見佛無量相好莊嚴,有的看見佛就是一個黃面比丘 ,就是黃臉的這麼一個比丘,還有一個人看見佛是塊黑炭,業力很重。你也可以考證,佛到底是黑炭,還是黃面比丘,誰說得對?現在很多聰明人,淨做傻事。

所以或者說者有神力,能夠延促隨宜,聽的人根器也利鈍不一。三乘凡聖所見的佛身、報身、化身,佛的年歲長短,成佛的久和近,「各各不同」。所以現在還用這種很粗糙的一種科學方法去考證,這根本是缺乏信心。所以我們怎麼辦呢?只能夠說是佛跟弟子師資機感相遇、相會、相投,這個「說聽」都圓滿了,這個叫做「一時」。所以說只能叫「一時」。這是蓮池大師的說法,在《疏鈔》裡面。

《佛地論》講,「說聽究竟,總言一時。」說和聽都究竟了,總之就叫做「一時」。所以經中不言某年某月,就是師和弟子機應和合,這感應相和合,說和聽的事情圓滿了,叫做「一時」。

那我們再說一點,經中它不舉年月日,各地的曆法也不一樣,而且我們中國的曆法也不一樣。所以《周易》說的六月實際是八月,有的建「子」,有的建「寅」,現在咱們這建「寅」,以寅月為正月;有的是以子月為正月,那就不一樣了,以子月為正月就是十一月當正月。所以《易經》上說的那個跟現在差兩個月,曆法不一樣。

而且這個世界時間也不一樣。經上說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間五十年。四天王天是最低的天、最矮的天、最近的天,最接近於人類的天。這樣,這個意思我們說他低,因為他最接近於人類,比人高不了多少。他的一天就是人間五十年。我們現在科學,太陽也圍繞著中心,銀河有個中心,它也是在公轉。它圍著它的中心轉一圈,就是太陽上的一年。太陽上一年相當於咱們地球上多少年?相當於地球的二萬萬年。所以太陽上的一年就等於地球上的二萬萬年。那這天體還有超過太陽還不知有多多少了。

再說一步,就是這個「時間」並不是常數。這個「相對論」,當這個速度很高,接近於光速的時候,時間是變的,就是科學上說也是時間是變的,隨著速度而變化,不是個常數。我們學物理,速度等於什麼?距離被時間除。所以你跑百米,你跑了十秒,那你的速度是什麼?你每秒跑十米,平均速度。當然這個有快、有慢,但是平均速度每秒跑十米,這是你的速度。但是每秒跑十米它必須有一個含義,這個秒是固定的,不然這個秒是個可長可短,這個毫無意義了,所以這些科學就把時間做為一個定數。這個只有在速度很低的時候是可以成立,但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是變的(速度接近光速),那極樂世界到我們這,天人往返那早超過光速了。

所以時間,愛因斯坦有一句話很好,時間、空間、物質這些東西都是屬於人類的錯覺。所以我們要破這些概念,所以稱為「一時」。

「如是我聞」,底下就是「佛」,佛是「主成就」。這是「六成就」中最主要的。不是佛說,別的說我們就不去研究了,耶穌說、穆罕默德說我們不研究了。受了三皈依的人,你專門去學習穆罕默德說,這你就連佛教徒都不是了,你不符合三皈依了。

那麼是佛說。「佛」這個意思就是「佛陀」,譯成華文就是「覺者」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都圓滿。因為「自覺」就不同於凡夫,凡夫是「不覺」,所以「自覺」就異於凡夫。「覺他」異於二乘,阿羅漢他們自了,「獨覺」就是自己覺悟,沒有「覺他」。所以「自覺」就超越凡夫,「覺他」就超越了二乘,「覺滿」就超過了菩薩。菩薩是自覺、覺他了,但是他沒有圓滿。所以就超過這一切,超過一切凡夫、超過二乘、超過菩薩。「俱圓」,眾聖之中最尊,所以稱為佛,又稱為智者,「智」就是覺悟的意思。智就無不知,所以說得一切種智。後頭說有廣大種種智,有五種殊勝的智慧,都是覺滿之義。在本經中,這個「佛」字,就是指的釋迦牟尼佛。「佛」本來是通號,但是這裡頭我們不言而喻,「一時佛在」,這個「佛」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
「在王舍城.耆闍崛山中。」這是「處成就」,地方,在這個地方。這個「王舍城」有兩說,一個是舊城,一個是新城。古人就有不同的說法,現在我們看是舊城,因為《智度論》裡說,佛涅槃以後,阿闍世王因為國裡的人少了,所以另外築了一個新城,捨了這個大城,在旁邊做了個小城。所以築了一個新城是佛涅槃以後的事情,因此佛就不可能在佛在世的時候在這個新城說法。這個證據很夠了,是不是?所以底下我們這個經中還引了其他的證據,我們現在的時間寶貴就不說了,這一句話就夠了,那個新城是佛涅槃之後才出現的,只有在舊城說法。所以這一段就是在王舍城。

底下《法華論》說,「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。」在印度的時候,當時王舍城超過其他任何的城市,所以在這一城說法,也表示這個法門是最勝,這是《法華論》的觀點。說《法華》是在王舍城,所以就表示這個法門最勝,我們這個經跟《法華》是一致的。所以《法華》的祕奧、《華嚴》的秘髓都在這個經中。

在當初印度分為五天竺,五天竺有十六個大城,王舍城是最大。後來,你看佛死了之後,他那個國王嫌城太大,另外做個小城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城裡頭說《無量壽經》,也就表示這個法門最殊勝。底下《大寶積經》的論我們就不引了,這個意思已經夠了,將來有願意詳細的可以看書。

「耆闍崛山」,是王舍城外的五個山的一個。據《淨影疏》說,這個山可以翻為「靈鷲山」,因為這個山有靈仙所住,所以稱為靈;也有很多鷲鳥在這,所以稱為鷲。又這個山頂長得像一個鷲的頭的樣子,所以稱為鷲頭山。

《智度論》又說,它說這個山在五山之中,城外有五個山,這個山最好、最勝,因為這個山上的精舍它離開城很近,它又很難上。近城,所以他就到城裡去乞食,乞食於其城中。所以我們常說釋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錢,他並不求要資財,他也不想要拉你一張選票,他教化我們都是為了度脫我們,他自己是不積儲資財的。所以天天到了吃飯就日中一食,到城裡去乞食,給大家種福。近城,他就是乞食容易,很近;難上,俗人就不大好來了,他都是專誠的人、精誠的人才來,很難上,雜人就不多了。所以在這個地方。

第二,這個山是一個有福德的吉祥之處。這個地方有時也很重要,一個吉處。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感覺到個地方就覺得很愉快;到了一個地方,一到那個地方就覺得很不舒服,所以環境有時影響人。人傑地靈,地靈人傑,地靈也可以使人傑,所以地方也很要緊。很多聖人都喜歡在這兒待著,這是第二個理由。

第三個理由,是「三世諸佛的住處」。三世諸佛都在這個地方,過去的佛也喜歡在這兒待著,現在的佛也是如此。

第四點,這個地方很清淨,又有福德、又閑靜,是一切諸佛所行之處,十方諸佛都讚歎恭敬。剛才不是說「三世諸佛的住處」嗎,所以十方的菩薩都讚歎恭敬,一切護法大力眾神都護持、保護這個地方,恭敬供養,所以很多大乘經都在這個山上說。

第五,這其中有無量的智慧、福德、力大的菩薩,到這來見釋迦牟尼佛,禮拜、恭敬、聽法。所以這是《大智度論》引出五個原因。

《法華論》就說,「耆闍崛山勝餘諸山」,勝過其餘的山。佛在這說《法華》表示這個法最勝,佛也在這說《無量壽經》。這就是「處成就」,處很好,最為殊勝,在印度當時最為殊勝了。

底下是「眾成就」。「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」,只是說了一個比丘,在底下補充了比丘尼,還有優婆塞、優婆夷,在第二品的後頭補了,還有「比丘尼五百人。清信士七千人。清信女五百人」,所以加在一塊是兩萬人。所以說兩萬人的大會,超過餘經。還有「欲界天.色界天.諸天梵眾」,天人來了。在經的末了,還有「諸菩薩聲聞.天龍八部.一切大眾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」那就說這一切也是都在會裡頭了,都是「眾」。

所以「眾成就」就包括不但這一品的「萬二千人」,還有第二品末的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、天人,還有經末的一切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,這都是「眾」,這是「眾成就」。所以說這部經的時候大家同見極樂世界,在這個經後頭,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。有人說:「你看見了嗎?」 當時二萬人,這是說咱們地球上的人,那些天人、天龍八部,那些諸大菩薩是他方世界來的,沒有說在內,就說咱們地球上的人就是兩萬,都親見。所以這可以證信。這是總的,這個「眾」,「眾」包含什麼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