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

〔第十一講,一九八九年五月二日〕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那麼今天呢,我們就講這個第二品。第二品稱為「德遵普賢」。這一品呢,是這個第一品的繼續。因為現在是「通序」,通序前頭都是「六成就」,這是各經共同的,所以稱為通序。

這個「六成就」,第六個成就是「眾成就」。這裡「眾」,來參加這個法會的聖眾都是什麼人哪,這裡「證信」是很重要的;多少人參加、什麼人參加,在第一品中提到了一些,那麼現在呢,做一個補充。現在不但補充有什麼人,而且要補充這些參加的人是什麼人,有這個意思,有什麼樣的功德。所以在人的補充裡頭,首先提出了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列了十六個正士的名字,這個也是其中的上首。最末了這個第二品裡頭還有諸天人眾、還有比丘尼,還有其餘等等的人。所以它就是上一品的補充。

而這一品呢,剛才說了,不但是補充數量,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參加人的高尚無比的聖德,都是「德遵普賢」。所以就是一切的大眾、無邊的聖眾,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。普賢之德說不能盡,他是華嚴的長子。在華嚴會上,佛是法王,聽法的人之中以普賢為長子,長子就是要繼承法王之位呀。

這個普賢無量無邊的功德,在這個功德之中,它的中心,心中的心、要中之要是什麼呢?就是普賢菩薩殊勝的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這個就是《華嚴》一部大經最後的總結。所以《華嚴》是「經中之王」、「經中之海」,那是「共尊」哪。《華嚴》最後一品,就是現在大家常讀的,這是《四十華嚴》最末後的一段,把它補充在《八十華嚴》的後面,不然它不會很孤零零的出了個八十一卷,這一卷是這麼來的。因為《四十華嚴》來得最晚,晉朝翻譯的是《六十華嚴》,唐初翻的是《八十華嚴》,後來翻的《四十華嚴》。

《四十華嚴》沒有單行本,所以大家很少有人知道。在《四十華嚴》最末後的這一部分補充到《八十華嚴》的後頭,這就表示極深、極密;所以前頭沒有來。那個時候,印度國家,它對於這些經典出去,它有限制。像《楞嚴》它就禁止出去,過去是剌開了肉,縫在肉裡頭,這麼帶出來的,要查出來就是沒收。所以這個《華嚴》也是這樣。

《華嚴》最後以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個是中心。所以現在來會的這些大眾,都是「遵修普賢之德」,都是遵修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這個綱宗來修持的。這是總的精神。這裡頭所謂廣讚與會大眾的功德,也就是讓大家知道淨土宗的重要。來參加的是些什麼人呢?都是圓中之圓、頓中之頓,都是這樣的一些大菩薩。

【又賢護等十六正士.所謂善思惟菩薩.慧辯才菩薩.觀無住菩薩.神通華菩薩.光英菩薩.寶幢菩薩.智上菩薩.寂根菩薩.信慧菩薩.願慧菩薩.香象菩薩.寶英菩薩.中住菩薩.制行菩薩.解脫菩薩.而爲上首。】

首先這一品呢,一上來是提了賢護等十六正士。「正士」跟這個「大士」等等的都是同等的,但是「正士」的含義,它是根據日本的《甄解》,「正」就是正道,「士」就是士夫,士大夫嘛,我們常說。「士」就是士夫,「正」是正道,是「在家」的稱號。此等菩薩,「外現凡形」,外現跟凡人一樣,凡俗一樣;「內」呢,就「深達正道」,所以居家稱為正士。因為什麼呢?外現凡俗,所以我們在家人都稱為俗人嘛。是不是?跟出家人相比,我們稱為俗人哪,是吧?我們是很俗啊。這個就是說,這是在家菩薩。所以「十六正士」,正士可以說是在家菩薩的簡稱。

《會疏》,又是日本人的著作了,這個「十六正士」是什麼呢?根據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來說,它裡頭有這個話,「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」,這個經也是「十六正士」,「則明知正士之名,云居家菩薩。」它就比《甄解》講得更清楚了。所以正士是什麼?是在家菩薩,這一點不容疑惑了。底下跟前頭一樣,我們就不重複了。

為什麼「十六」呢?密宗把這個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。在《出生義》裡頭講,「厥有河沙塵海數量」,把題中標舉十六位,那麼就塵沙的數也不出這十六位了。所以這是一個表示的方法,「十六正士」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。

底下呢,我們首先談「賢護」。賢護這個菩薩經論中常見。《勝思惟梵天經》、《思益經》都列出十六個名字。《大智度論》也提了十六,但是列名列了六個。而且這個《思益經》說,「賢護」,有的是翻成「善守」,這是一個意思,翻譯翻成中國文字,「賢」跟「善」是一個意思,「護」跟「守」是一個意思,所以有人翻成「賢護」,有人翻成「善守」。經裡頭說的,為什麼稱他為「賢護」、「善守」呢?因為眾生只要聽到這個名字,這功德很大。

今天我們大家聽到這個名字,聽到這個名字就「畢竟得三菩提」。「三菩提」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所以說名號有如此的功德呀,所以他叫做「善守」。你聞名就得功德嘛,他不善於守護大眾啊?所以稱為「善守」,稱為「賢護」,這就是說這個菩薩的功德。在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裡,這個經就以「賢護」為名。

所以有的人,當然居士是俗人,有的人就很輕視居士,這也是自生分別。當時佛在世的時候,維摩詰居士那個智慧,諸大菩薩都不敢去問話呀,只有文殊說我勉強去試一試啊,金粟如來的化現。像這賢護居士,他就是出生在人間,而是這麼殊勝的一位大菩薩。在《賢護經》裡說,「王舍大城」,咱們不是說王舍城嘛,「有優婆塞」,這是居士,「名曰賢護,為眾上首」,大眾的上首。 《大寶積經》,這是一部大經,有「賢護長者會」,這個法會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,「其受於快樂果報,雖復忉利帝釋天王,猶不能及,況復人間。」所以他雖然現在人間,他所享的福報、他的財富,他用來做功德,這不但是人間沒法比,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了。

《名義集》裡頭說「颰陀婆羅」,這是原來的名字,翻為「賢護」,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,並且也護眾生,所以大家聽到名字都得到好處啊,所以稱為「賢首」,這是賢中之首啊。「以位居等覺」。這是一位等覺的菩薩,雖示現為父母所生一個普通的人身,但實際他是一個等覺的菩薩。等覺就是跟佛相等,只差一點點,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,他只有最後的一分「生相無明」還沒破,是「等覺菩薩」,在十地之上。賢護是等覺,所以「眾賢之首」啊。所以我們就從這些經典的說明,我們知道這頭一名,十六正士的頭一名,這位「賢護正士」他是示現生於王舍之城,他是已經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。所以在維摩詰之外,又一個很殊勝的在家人哪。他生於父母之家,由父母所生嘛,是個在家人,而實際是等覺菩薩。

還有《般舟三昧經》又說,這個跋陀和菩薩,就是賢護菩薩,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,這和我們就更有因緣了,跟這個法會就更有因緣了,他親見了阿彌陀佛,所以他為眾的上首,參加這個法會,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的無上法門。「念佛三昧」稱為「寶王三昧」,是一切三昧中之王、一切三昧中之寶,稱為「寶王三昧」。所以我們往往對於問題重視不夠,是由於瞭解得不夠,因此產生一些不正當的看法。所以這個就是說,「念佛三昧」是一切三昧中之王。

底下就證明,其他很多菩薩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以上的顯現、化現到這個世界來弘化的。這個裡頭我們就有些經典做為根據,有一部分有名字的人都有經典提到,從此我們可以推沒提到的。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,這裡頭這十六位,當然「賢護」這已經肯定了,他已經是等覺菩薩,其他也都是他方大成就的菩薩化現,現在家的身來助佛弘化。這個在註解裡頭寫得很詳細,這些引為證據的,我們就節省點時間了。

再底下又把這「十六正士」每一個人的名號做一番解釋,這個在講解之中我們也就不來占據我們講的時間了,大家自己看一看。每一位正士的名字,他這名字的含義都很深奧,但是這已經寫得很清楚,我要講嘛也是跟這個文字一樣,那就等於念一遍,大家自己看了。

底下我們要說一點,為什麼在這裡頭特別標出「十六正士」做為上首?這裡註解沒有發揮。這個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,因此這個法門也就契會於當前的社會環境,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。因為科學愈發達,分工愈細,事情愈多,有好多事情都要有人做。你還想像上古之世,很多人都去入山修行,一切事情不問哪,現在出家人也還都要問問事啊。因此來說,一定有很多事,不能都出家,而是在家身,他還是繼續要修,這種修持那就是以淨土宗最合適。

所以清末有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《報恩論》,他裡頭也講了一些《無量壽經》,讚歎《無量壽經》,有一些觀點都很不錯的。他讚歎淨土法門他是這麼說,淨土法門是「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,所以當前就很需要。雖然我們這個社會,你要說都是提倡出家,都去出家,國家就是不行啊,我這國家怎麼辦呢?所以必定要有很多在家人,而且要把各種事情辦好。這個淨土法門你可以不需要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。

現在他們這《無量壽經》在國外他們就已經把它做成了都是錄音帶,我在美國的時候他們開著車就放,聽的都可以聽到是佛法。現在淨空法師正在新加坡講《無量壽經》,法會很盛,印度各處的法師都來聽,外道也來聽,外道聽了之後他們很踴躍歡喜,他們要皈依正法。他們聽到有錄音帶,他們馬上發願複製一千份,當時已經登記出去了七百份。大家就可以聽錄音,有人誦經,他們非常歡喜。他們是請了最標準的發音,廣播電台的發音主任朗誦,它是我們學中文的好機會。

所以說這種種在弘揚啊。因此你在廚房裡做事、你在開車,你都可以聽經,你都還可以念佛嘛,念這一句佛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念哪,好多時候都可以。像黃打鐵就在打鐵的時候念,他就成功了。他拉風箱,他一拉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拉回來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打鐵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」,一鎚子一下。所以你不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,它簡單哪。

你要念《楞嚴咒》恐怕就不行了,你要有很長的時間你才能念,中間不能打岔。像這個只有六個字,你任何一個時間裡頭都可以念。你在這個時間裡頭我就是抓著一個縫兒,就是念了一句念了兩句,你就念了,你就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,它無礙。而且是不要廢除世法就可以證到佛法,這是特殊之處。所以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,因此把「十六正士」列為上首,把他們特別標顯出來。

在這個「上首」裡頭,根據日本人《會疏》跟《甄解》他們的講法,比我們中國《淨影》的講法好一點,所以我們採取他們的論點。他們說普賢、文殊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會中全體的上首,所以我們在一上頭就列出了普賢和文殊。彌勒菩薩是「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」,未來要成佛的這些菩薩都來了,所以將來這一切菩薩,就是以後這九百九十六位未來的佛,都要弘揚淨土法門,他們都參加法會,這賢劫的一切菩薩是以彌勒為上首。這一切在家菩薩就以賢護等十六正士為上首。這個說法很切合當時的這種情況。

底下就是經文了。提了這「十六正士」之名,經裡頭說「十六正士」為上首,所以根據日本人的解釋這就很清楚了,他們這個「上首」是在家菩薩的上首,彌勒是賢劫的一切未來佛的上首,這些大菩薩的上首,文殊、普賢是總的上首。

【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.具足無量行願.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遊步十方.行權方便.入佛法藏.究竟彼岸。】

底下,就是這一切,無論是在家或出家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是共同的,都在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啊。從這一句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一直到最後第二品的末了「不可思議」這一句話,這麼長一段都是讚歎上首的普賢菩薩和會中的一切菩薩他們的勝德,讚歎他們的事,這個讚歎都是如實的。

所以佛法我們就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你講經什麼也都是如此。這個經典很深,你把它講得不足、講得不夠,或者某人之德很大,你把他說得很小,這叫「減損謗」,這是一種謗,是「減損謗」。如過度的把他稱揚得過了分,也是謗,叫做「增益謗」。佛教就是不說過分的話,都是如實而說,所以這一切德是如實而說的。

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「大士」就是菩薩,這個我就不再解釋了。「普賢之德」剛才已經說了,就是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

「十大願王」是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廣修供養,懺悔業障,隨喜功德,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,常隨佛學,第九是恆順眾生,第十是普皆回向。這是十大願王。這個願王在人最後的時候,一切諸根敗壞,什麼都不行了,什麼也不能跟著自己,在這個時候唯有這個願王不相捨離,「於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所以一部《華嚴》最後就歸結到這兒了。

淨空法師他本來也不是弘揚淨土,他講《華嚴》、講《楞嚴》、講什麼講了很多很多,後來就是講《華嚴》之中,在最後這一品他觸動了,他現在就專修專弘淨土法門。

他這個等於總結嘛是不是,這個普賢行願品啊。這個人就自覺生在蓮華之中,「蒙阿彌陀佛授記」,可以在不可說、不可說的世界,以無量的智慧可以隨著眾生的心而為利益,並且能夠在煩惱大苦海中救濟眾生,這是普賢大士之德。「令其出離」,怎麼出離?如何出離?「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」所以大家都遵修普賢大士這樣的德。

十大願王第十願「普皆回向」,普皆回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「普」字;從第一個願到第九個願,從第一「禮敬諸佛」到後頭這個「恆順眾生」,顯出普賢的「賢」。如此的勤勞,無有疲厭,一直禮拜、懺悔,請轉法輪,一直到恆順眾生,所以十大願王顯出普賢之「普」和普賢之「賢」。

《清涼疏》上次也說過一下「普賢」這個名號的解釋,說「果無不窮曰普」,這個果位沒有欠少的,窮盡果位的一切聖德,沒有剩餘、沒有不窮的地方,所以「果無不窮」叫做「普」,普皆成就。「不捨因門曰賢」,雖然得到無上成就,但在因地所發之心還要度眾生。到了佛就沒有什麼叫眾生啊。所以「真如」,一切都「如」了,就是沒有一切分別了。但在因地中發了願力要度眾生,所以不捨因門的所願,還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,所以這叫做「賢」。

所以這就看出咱們經中這個「普賢而為上首」,普賢是位後的普賢。上次不是說普賢有三種嗎,一種是「位前」,一種是「位中」,一種是「位後」。「位中」正是在等覺菩薩。這個是「位後」的普賢,他已經成了佛了,成了佛位之後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。

這也就是善導大師,善導大師在咱們國內不像日本這麼尊敬,日本人對於善導那是恭敬到了極點,也非常親切。他們淨土分了很多宗,有的就這麼說,他說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,第二代就是善導大師,第三代是他們日本人。他們對於善導,在中國這些大師,他們最尊重善導,稱為「今家」,那真是非常親切,他們遵善導的教化。所以我們引了日本人的一些著作,就是善導大師在日本這個地方,他的光輝普照,所以日本出了不少大德。不過我們中國的大德都是禪宗開悟的,這是我們的特色。日本人遵善導,善導的觀點跟密宗一致,是「指方立向,即事而真」,很多跟密教的觀點一致。

普賢大士在《行願品》的偈子,「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…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。」都願意這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去,這是普賢之大願。這樣「普皆回向」,這是普賢大願的結晶。

阿彌陀這個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,也正是普皆回向,普皆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。普賢這個願也正是跟彌陀大願是一個願,可以這麼說。普賢的「十大願王」,我們也可以說正是阿彌陀「四十八願」中的第三十五願,這很一致。

第三十五願就說,凡是「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」,成為補處菩薩。當前的彌勒就是補處菩薩,他一定要補佛位,這決定的了,不可能有其他的變化,所以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之後他就來了,就成佛,這是補處菩薩。當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,下面一個又在兜率天內院他在那兒補。賢劫一千個佛就這麼一個一個這樣補。

所以只要往生極樂的一切眾生,他必定要達到一生補處,補佛之位,他就必定成佛 。在極樂世界達到一生補處,補佛了,但是也有他不在極樂世界,不是只安住於極樂世界啊,他有他的本願要為眾生,他要被著弘誓的鎧甲,「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」你看彌陀三十五願裡頭提出來的,都來行普賢菩薩這樣的道。

所以現在在這個會中參加的,都是和第三十五願相合的,這一切都已生極樂世界,但是他要被弘誓鎧教度眾生,所以他就到各方遊化行普賢之道。因此咱們這個法會中的聖眾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這個願在以後講四十八願的時候,我們要詳細講。

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