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 (之十)

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」「總持」就是「陀羅尼」。上次我說陀羅尼不要以為它就是咒,這個底下就說,有四種都稱為陀羅尼。

一個叫「法陀羅尼」,又叫聞陀羅尼。於佛的教法都能够記住不忘,這是聞陀羅尼。

「義陀羅尼」是第二種,於諸法的深義,真實之義都能够總持不忘。

第三就是「咒陀羅尼」,這才是咒,對於咒能夠不忘。咒是什麽?就是諸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的言句,唯有佛與佛才能知,才能究竟,是佛在佛的禪定中。所以日本的大德判教,判爲第十心,秘密莊嚴心。這些咒都是從佛菩薩秘密莊嚴心所流出來的,所以三身四鬘,密宗之教。這些咒有不測的神驗,你凡情所測不到,現在最新的儀器也沒有法子去計量的、去推測的這種神驗,這就叫做「咒陀羅尼」。

「咒」從意思來翻譯,有四個意思:第一個可以翻譯為「明」。「明」就是光明之明,這智慧,光明能夠破暗,智慧也能破除人的愚痴,破暗,所以叫做「明」。第二個含義就叫做「咒」。「咒」本來是中國的話,中國話有這個「咒」的意思,外道本來也有咒,唸咒語,「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」,這就是咱們老的咒的一句;電視裡頭那個巫婆念「天靈靈,地靈靈」,那些都是老的巫術的咒語,「咒」字本來是中國古代有的,所以這是「咒」。第三是「密語」,佛菩薩的密語。因為《秘藏記》說,「凡夫二乘不能知」,這個「語」是什麼意思,凡夫跟阿羅漢都不能知道。所以現在大家有人去翻咒,這個事我看是很多此一事,畫蛇添足。凡夫、二乘不能知,你把它註解成一種很簡單的一個,按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這麼翻過來,那不是變成凡夫也能知了嗎?這是不應當翻譯的,它無量的含義在裡頭,就這麼念就對了。第四個含義就是「真言」。稱為什麼什麼真言,因為如來的話真實無虛,所以稱為「真言」。所以「陀羅尼」有四種,第三種叫做「咒」。「咒」有四個含義。

第四個最重要的陀羅尼稱為「忍陀羅尼」。「忍陀羅尼」是什麼陀羅尼?是安住於法的實相。諸法實相他能夠安住,這個叫做「忍」。得了這個陀羅尼就安住於法的實相而不動搖而不亡失,所以持忍稱為「忍陀羅尼」。這個「忍陀羅尼」就真正相當於禪宗的破重關的境界。

現在大家又把禪宗的三關解釋得很把它降低,降低得快沒有了,不成個東西了。其實這個不是那麼容易。破初關是見法身,破重關安住於法身,就是說這的「忍陀羅尼」,安住於諸法實相,在諸法實相上不動不搖。很多人自己覺得他破重關了,其實他離這兒,連夢還沒夢著呢,就是對於定義上他就把它降低了。底下,安住於法身不解決了還有什麼叫第三關呢?還有法身向上事,這是禪宗很特殊的,法身還要向上。所以中國的許多東西都是甚深、甚微妙,現在大家太對不起祖宗、對不起古人、對不起先德啊。

「具足總持,百千三昧」,為什麼要「百千三昧」?《會疏》解釋,因為眾生根器種種不同,你要像做個大夫你要治病,病情太多你就要預備種種的藥,是這個意思。你看眾生也太窮了,需要的也太多了,你要滿足眾生願望,你要有種種眾多的財寶、種種眾多的東西,才能夠滿足大家的所需,所以就要「百千三昧」。這解釋這個意思。

「百千三昧」,一個「三昧」中,《大智度論》說,都可以從中得到「陀羅尼」,也就是得到「總持」。所以「具足總持,百千三昧」,就這個意思。因為要度眾生,所以就要「百千三昧」,「三昧」修習久了就出生陀羅尼,就是總持,因此出生無量的總持,所以「具足總持,百千三昧」,這兩種都具足。

「住深禪定,悉睹無量諸佛。」住深的禪定,悉睹無量諸佛。這又跟一般淺的,淺的他就覺得我這個住了禪定就不應當再有所見所什麼了。他一種就是太淺了又不一樣,太淺了之後,我這兒來了,我這兒動了、那兒熱了,這兒通了、那兒跳了,種種的什麼什麼這些境界,這都是有「所」,這都不是,都沒有深入。深入之後他就真正是寂然不動了,寂然不動他就一切都空,所以他就「無所住」了,無所住他不生心哪。所以「無住」時候就能生心,「生心」的時候還「無住」,這種情況要在地上的菩薩才能達得到,地前三賢都做不到。這個我們就看出,「住深禪定」就「無所住」,可是悉睹無量諸佛,他心是生的,他不是槁木死灰。所以這些都是顯示很重要的這一些境界和哲理。

《會疏》,這是日本人的著作,我這引的日本人的著作很多,因為他們對於《無量壽經》做了很多的工作。我們中國人只有兩本書,從古到今對於《無量壽經》,正式對《無量壽經》做註解的只兩個人。對原譯,不是指的會本,我這也是會本,對會本作註解,彭二林是對於刪節本,王耕心也是對於會本,這都是對於會本作註,加起來也沒有幾本。《會疏》它說,為什麼說「住深禪定」?就「所住三昧微深幽玄」,「微」是微妙,深入、幽玄,「幽」是幽深,「玄」是玄妙。「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」,不是二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,初心的沒有達到聖位的菩薩所能辦得到的。這個對於深禪定做了一個解釋,不是一般的禪定。

《甄解》又進一步,它參考了《唐譯》。「住深禪定」,這是《魏譯》的原文。《唐譯》的話就是「一切種甚深禪定」。「一切種」就是「一切種智」的簡稱,「一切種智」就是佛的智慧。所以有「三智」,三種智慧:阿羅漢所得的智慧稱為「一切智」,菩薩所得的智慧稱為「道種智」,佛的智慧稱為「一切種智」。所以「一切種甚深禪定」就是「一切種智」的簡稱,這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禪定,是「全理之事」,是全部的理體的事情,是全部的理體所成的事、所成的事相、所成的禪定,「故云甚深」。

你看,《會疏》解釋了非二乘及初心菩薩所能為,《甄解》再進一步說這是佛的智慧的禪定,所以叫「甚深」。所以我們知道這個「甚深」是理定,不是事定。所以我們說念佛有理念、有事念,所證可以證「事一心」、「理一心」,證到「理一心」就破無明了,現身就是法身大士了。禪定也有「理定」、「事定」,這兒所說「住深禪定」是「理定」。

《淨影疏》說,「住深定門,起行所依。無心往來」,也是對於這個「深禪定」的一種解釋,所謂「深的禪定」是一切行就依於這個禪定。無心於往來,你心中對於一切沒有往來之相,沒有去沒有來,完全是從「三昧」法門的力量自然而起,不需要造作。因此,他這樣「起」的話,這個「三昧」是從定中出現的,所以「住定」。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現「行」,「悉睹諸佛」就是「行」。因為這樣的禪定所產生的殊妙之行,就在這個禪定之中不起於座就看見,「悉睹」,就全都看見了無量的佛。所以有理、有事。

彌陀的第四十五願「定中供佛」,十方的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之後,都可以得到清淨、解脫、普等等等「三昧」、等等「總持」,都能「住三摩地」,他們都在定中能夠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他方世界的這些菩薩,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之後,就能得到這些「三昧」和「總持」。所以這個名的功德非常之大。所以聞名的功德大家要知道。

我們現在聞名也是得極殊勝的功德,不過我們表現沒有像那些大菩薩表現那麼明顯,因為我們還有許多障礙在這兒需要先消。他們就不一樣,他們馬上就得到種種的「三昧」、種種的「總持」,定中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而不失定意。我們一去供佛,一忙一亂心裡就不定了,就著在事上了,要不失定意,這跟這兒是一樣。所以我們看見會中諸大菩薩也和往生的聖眾是一樣的,因為聽到彌陀名號,都得到種種「甚深的禪定」、「無量總持百千三昧」,所以也就跟定中供佛同等的情況,可以在深禪定之中悉睹無量諸佛。定中既然去供佛,既然供佛就必定見佛,所以跟這是一致的。就像《般舟經》所說的,那時候四眾不需要天眼就可以徹見十方,不需要天耳可以徹聽,不需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剎。

「不於此間終生彼間。」不於這個地方終,我壽命終了,跑那個世界上去生。「便於此坐見之。」不起於座,不是非死後才能去生到那個國土,我就在這個座上就實現了這些事。「佛(釋尊)言。」釋迦牟尼佛對大會說的。

「菩薩於此間國土,念阿彌陀佛,專念故得見之。」菩薩在這個法會上,在這個國土,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就在我們北京城這個地方,你念阿彌陀佛,你專念,要專念,要心中專一的在那念,老念,專一的去念,不是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,也不是一會兒念念這、一會兒念念那,要專念,就見,見什麼?見十方一切諸佛。

「阿彌陀佛報言」,這是阿彌陀佛說的話,這個句子在《般舟經》,咱們這個經後頭有阿彌陀佛說的法,「阿彌陀佛報言﹕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。」想來生到我這個國土的,你們要念我的名字。

說到名字的功德,這個是道綽法師,也是禪師,他講了兩個譬喻非常好,他說持名有什麼用?他舉了個例子,他說一個人要是被狗咬了,治的方法就是拿虎骨,虎骨可以做藥,拿虎骨去按摩那個被咬的地方,大概還要配點什麼藥方吧,就可以好。但是虎骨不常得,尤其過去交通不方便,哪有那麼多虎骨?得不到虎骨怎麼辦?就用手擱那按,嘴裡念「老虎來了,老虎來了,老虎來了」,一樣可以治,治狗咬。這個例子他說的。他還說了一個例子,他自己親身試驗過的。他說腳扭了用木瓜,木瓜是個藥,很香的,烤一烤,揉。買不到木瓜怎麼辦?也就用手搓熱了它,揉那個不舒服的地方,嘴裡念「木瓜來了,木瓜來了,木瓜來了」,他就這麼就好了。他就說這個名字的作用。

這些事相之中都包含了極深的理,這個理一時還不容易全接受,但是這個事,我們至少可以相信道綽這樣的大德用不著撒謊,他說他親身的經歷,必然是真實的。他說這個騙人又有什麼好處?這樣的大德,我們過去推崇為淨土宗的四祖,他是善導的師父。日本人對於善導就看的跟阿彌陀佛是一模一樣,那尊敬極了。善導的師父。所以,「欲來生者,當念我名。」因為「念佛三昧」稱為「寶王三昧」,所以這裡「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」,也歸到「念佛三昧」,所以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議。

底下一句:「於一念頃.遍遊一切佛土。」這「一念」指的是時間。這個時間的長短說法不一樣,這有三個說法,也可以說四個說法。《仁王經》說「九十剎那為一念」,「一念」就包括九十個剎那,「一剎那」裡頭有九百生滅。這是一個說法。《往生論注》裡頭說,「百一生滅為一剎那,六十剎那名為一念。」所以也就是「一念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百一的生滅。」這兩個都說「一念」之中有很多的「剎那」,一個說「六十」,一個說「九十」。

《智度論》和《探玄記》,《智度論》說「一彈指頃有六十念」,《探玄記》說「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」。這個一彈指,《智度論》說「六十念」,《探玄記》說「六十剎那」,這兩個就是「六十剎」就是「六十念」,那麼「一念」就是「一剎那」。

這裡就有三個說法,「一念」是「一剎那」,「一念」是「六十剎那」,「一念」是「九十剎那」。簡單好記,咱們就取那個後者〔編按:指《智度論》和《探玄記》〕,因為這有兩個相同的,兩個相同的有兩票,這簡單,我們就用這個,「一念是一個剎那」。一個彈指就有六十個剎那,「六十念」,這個就是我們所需要領會的。這「一剎那」裡頭,《仁王經》說有九百個生滅,一個裏頭有六十刹那,一個刹那是這樣的六十分之一。在這六十分之一,《仁王經》說有九百個生滅,《往生論注》說有一百一個生滅,很多的生滅。

所以往往有人說我已經離念了,我入了禪定,什麼都不想。你那只是什麼都不想,你不可以說我心中已經不動念了,你能見得著這一彈指之間的一個剎那嗎?你更能知道這一個剎那中有一百多的生滅嗎?完全不可知、不可見、不可感覺,你怎麼知道它沒有?這個就像那個電鋸,一開之後那個鋸條飛轉,可是你看不著有東西動,就看見一個輪子。何以故?動得太快了,雖動你不覺其動。所以打比方,急流水,急流水我們不太容易去體會,你不覺得動。這個大家很容易體會,那個電鋸大家很容易體會,那飛動你不知道,你看不出有東西在動,當然你理解它是在動,可是你用肉眼看這個東西就知道它在動嗎?不知道。所以先把這一點我們附帶說一說。

現在我們就說「於一念頃」,就把「一念頃」做為一個剎那,總之是很短的一個時間。在這一念頃,一彈指裏頭有六十分之一的這樣的時間,就是一念頃。這比那兩個,咱們取的是最簡單的,那個還要多,現在我們就說這算是一彈指有六十個,這六十分之一的一彈指,在這樣一個時間裏頭﹐已經遊了一切佛國土了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打破了時間了,時間的概念。毘目仙人拉著善財童子的手,善財就經過了無量無量的佛土,經過了無量無量的時間,無量無量的劫,等到毘目仙人把手一放,他一看,他就在這,沒動窩,還是剛才那時候。可是拉著他手的時候,他已經經過了無量的劫、無量的佛土,做了好多好多事,就好像人作夢似的。

我剛剛十三歲的時候上初中,一次聽演講,他說一個事很有意思,他說這個作夢就是極短的時間,他自己的經歷。他作夢。夢見什麼事,跟一個鄰居吵起來了,吵起來就打架。打架之後,他就把那個孩子打倒了。那個孩子氣得不得了,回他屋裡去拿出一把刀,一刀就把他脖子一砍,把他腦袋砍掉,嚇醒了,「哎呀,害怕極了。」他說:「媽,我做了個夢。」他媽說:「你什麼作夢?你剛才在玩,你哪是作夢?就是剛剛這麼一閉眼。」「只是…有刀把我什麼什麼打傷。」「哪兒呢?我這兒晾衣服,竹竿掉你脖子上。你剛剛還在床上那兒鬧呢,就這麼一會兒,竹竿一掉你醒了。」就沒有多少時間的事,但是他這已經入了一個很長的夢。

所以愛因斯坦說:「時間是由於人類的錯覺。」他寫的,一個好朋友死了,他很傷悼他,他說,「你死了,你先走一步吧,我跟著也就來。」底下又說,「其實沒有什麼叫先後,時間是錯覺。」這一點科學證實了。

所以以後弘揚佛法我們要注意這些最新的這一些進展,對於弘揚佛法十分有利。你非常難懂、非常不能接受的,那是你世間的這些常識阻礙你,所謂那些錯覺在阻礙你。他們稱為「錯覺」,他們說時間、空間、物質,這是愛因斯坦的話,都是由於人類的錯覺。佛教是說什麼?是由於妄想,因為一念妄動所以才有無明、才有世界、才有時空。

「世界」,「世」就是時間,「界」就是空間,這一切。「色」本來就是「空」,「空」本來就是「色」,這一切對立起來了,都是由於一念妄動,妄念。這個「妄」跟「錯」不是相對的嘛、相類的嘛,「覺」跟「想」這不是相對的嘛、相類的嘛,他說「錯覺」,我們說是「妄想」。當然他很難理會到我們這個境界,但是科學在進步,在向這個大法趨近,這一點是很殊勝的。

所以,於一念頃,徧遊佛土。阿彌陀佛的十一願:「於一念頃.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」,於「一念頃」不能超過多少呢,多少億的「那由他」,「那由他」是很大的數,「百千佛剎」,就是無量無邊的佛剎。「周徧巡歷」,「周徧」,都到了,都在那巡遊,不是說電梯從門口過沒停就上去了,而是「周徧巡歷」。「供養諸佛者.不取正覺。」可是這個時間只是什麼?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,一切佛國都去周徧巡歷,供養諸佛。所以這個就跟「於一念頃.徧遊一切佛土」是完全一致的,這是阿彌陀佛第十一願,往生之後就是這個境界。

「三昧」,剛才我們上文說了,都住「華嚴三昧」。這個「三昧」也叫「海印三昧」,這對於前頭也是個補充。我們稱它為「印」是什麼意思?因為世間我們都靠「印」。一個官,官要官印,蓋上他的印,都有個印把子,蓋上圖章就生效。過去存款要留印鑑,印鑑對了付你錢,不對不行,印很重要。還有,印上的文字不像咱們寫字是一筆一筆寫出來的,一按上去一時全部出來了,這個是個含義。沒有先後同時出現,打破時間,而且是舉體的出現,沒有一個什麼地方遺漏,沒有地方一會兒一個隱一個顯,就像大海一切的什麼東西都可以在其中出現。你雖然出現了種種,但是大海還就是那個水,萬相繁興,可是水體還是…,「萬相繁興」有種種差別,而水體就是海水之體,就是一個體,到處都是鹹的,沒有一個地方是甜的,它是湛然,就是一味呀,沒有差別相。

所以沒有差別相,海水中可以現萬相,萬相宛然。萬相宛然,也宛然是沒有差別之相。也沒有前後之時,就好像圖章一現就同時都現了,所以就是「延促同時」,短時間和長時間是同樣的。那麼,短時間和長時間是一樣的,「三世古今」,古今、過去、未來都和當前一念不相離別啊,不相分離啊,所以三世不離於當念哪。一齊都現在這個「印」之中啊,一切都自在啊,都出現,所以「十方世界不離於當處」。所以這個我們心胸就廣大了,三世不離於當念,十方不離於當處,因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,十方都善了;一念之惡三世都惡了,十方都惡了。所以我們是要,這一念你要是清淨,「一念淨心」成正覺呀,這「一念」非常重要。

底下《甄解》:「一念之頃,周遍無量佛土者。」因為他所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國土,「所到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故,結歸念佛三昧也。」所以他又把徧遊諸佛國土歸到極樂世界、歸到念佛。這一說就說因為你念佛你就生到極樂,生到極樂就可以乘著阿彌陀佛的願力,而可以出現於一剎那之間徧到一切佛土,周徧巡歷,不失定意。所以就是說這與會的大眾「於一念頃.徧遊一切佛土。」

 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