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 (十一)

【得佛辯才。住普賢行。善能分別衆生語言。開化顯示眞實之際。】

底下是「得佛辯才。住普賢行。」這一段,從「得佛辯才」到「一時來集」,這一品全部就完了。今天這一段全部來說完,時間不夠了。我們把這個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講到這兒為止。

「得佛辯才」,說這一些人得的是佛的辯才。「辯才」有好幾個解釋,首先《淨影疏》,這是隋朝的慧遠大師,不是晉朝的慧遠,隋朝的慧遠,他作的《淨影疏》。他說是「言能辯了,語能才巧」,這個是佛辯才,辯才呀。就是說的話大家能夠很清楚的理解,能夠「辯了」,說的話裡頭很「才巧」,很有才華,說得很巧,大家很願聽,聽了之後很容易接受,有說服力,叫做「辯才」。

嘉祥,嘉祥就是三論宗的祖師,他說「速疾應機名辯」,很快的能夠應機,這個叫做「辯」。什麼叫「辯才」呀?我很快的就能夠知道你,一下聽到用什麼話來對答你,你才最合適,這叫「應機」,很快的就知道了。

所以大夫也是望聞問切,要看看你、問問你,給你切切脈,然後知道你是什麼病,給你藥。這個「對答」也是跟大夫一樣,你來問個問題,我要回答你,他很快就知道你需要吃什麼藥,就是這個樣子,這個叫做「辯」。「言含文采曰才。」什麼叫辯才?這個言論裡頭含著有文采,很雅、很文,這個叫做「才」。這是嘉祥的說法。

《會疏》,日本人的說法,是「言音開惑為辯」。什麼叫「辯」?我說的話能夠開掉他的迷惑,讓他從迷惑之中解開,叫做「辯」。「隨機巧妙為才。」我能隨著他的機,他是什麼機我能跟他相隨,我對於有的人喜歡禪宗,我給他比較偏於禪;有的人喜歡淨土,我給他偏於淨;有的人特別注重戒律,我給他偏於戒。有的他所缺,他雖然不能說偏,但他最需要知道什麼,我也把他最需要的,他不足的也告訴他,這是兩頭,這個就是應他的機。

他因為很巧妙,說了之後他能夠信服。有的人你愈勸他愈動火,還要吵一架,這個就不是「應機」了,就常常抬槓了,最後就變成了鬥諍了。這個它所謂是應機,這個叫做「才」。「無不皆出於聖智。」都是從聖智所流出來的,這樣才能稱為「佛辯才」。《會疏》的解釋超出前兩種。

底下《淨影疏》有補充,他說得了如來的四種無礙的智慧,由於這種無礙的智慧,所以興出了四種無礙的「辯」,稱為「四無礙辯」。這裡我們介紹一下「四無礙辯」,說這個「辯才」四種無礙:

一個是「義無礙」。一切諸法的道理他都通達,他所說的沒有不足,沒有矛盾牴觸之處,通達無礙,「義無礙」。

第二是「法無礙」,「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」,很正確,都能夠表達,分別,善於分別。

第三是「辭無礙」,這些「諸法名字義理,能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,為其演說。」這只有菩薩辦得到,都能給他說,不需要翻譯了。就是說過去很多古德到了中國之後,就把經典翻成我們的文字,那都不是常人哪,常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。這個就是更厲害了,一切眾生諸方異語,各種各種語言都能行。

第四是「樂說無礙」,「謂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。」他喜歡聽什麼,你知道了,你給他說正是他喜歡聽的。因為這都是他所喜歡的,咱們這指的都是佛法嘛,他喜歡這個就是他多生跟這個有緣,多生和這個有緣,今生再繼續努力,那不是好嗎?所以這個很正確啊。但是大家不能做到,他能做到,他圓融無滯啊,他這種「四無礙辯」。

以上就是說,到法會中諸大士能夠契合於聖智,得了這種四無礙的辯才,能夠善應種種根機,「廣宣妙辯」,所以叫「得佛辯才」。這就把以上種種的解釋綜合起來,我們理解「得佛辯才」的這個內容。

《甄解》,這是日本人的書,它還有進一步的說法,說「若依根本教」,他是把「淨土宗」做為根本教,以「十八大願」又做為根本教中的根本,他說依了根本教,只說一個字,也叫做佛辯才。為什麼?你傳了如來的如實的言,是這個原因,哪怕只說了一個字,但是這是如來的真實之語,你也是得佛的辯才。

「不但此菩薩爾」,不但是到了法會上,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德遵普賢的諸大菩薩,來聽講的這些菩薩是這樣,就是今天咱們凡夫,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的,也同於諸佛辯才。這個說很好。我希望大家,諸位都是要當法師的,都是要廣為諸方說法的,能在這根本教中能說一個字,也同於諸佛辯才,這就是這個話很深哪。

再往下,「住普賢行。」當然了,這些菩薩都是德遵普賢,咸皆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所以「住普賢之行」。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個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一部《華嚴》經中之王、經中之海,最後這個才到中國。

《普賢行願品》是《四十華嚴》的最後一品,但是過去晉翻譯沒有,唐那個時候國家的譯場,清涼大師等等都參加翻譯的《八十華嚴》,這部分也不全。又把《四十華嚴》最後這一品補進去,擱在《八十華嚴》之後,所以《華嚴》有八十一卷,這個很不容易到中國來。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裡就是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是一部《華嚴》的總結。

淨空法師送給大家很多書。他什麼都講的,講了好多好多種,後來就是讀《普賢行願品》,就看到了這個忽然有所悟,現在他專攻淨土、專修專弘。他以前不是這樣,他就是由於普賢大士這個《行願品》裡頭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你講那麼多,但最重要的是《普賢行願品》。普賢之願、普賢之行是什麼?就是以十大這樣殊勝大願導歸極樂。

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。」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」這個也不是凡夫所好辦的,這都是大菩薩境界。《密跡經》說,「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。」「垓」就是「那由他」,「垓」是「那由他」,「那由他」可以翻千萬、百萬、十萬萬,這就是不同了,千萬、萬萬、十萬萬,可是菩薩給說法的時候,讓大家都能聽到他們所能理解的語言,這就是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」。那麼這就更是善能分別了,不但能分別他,而我還說啊,當然就包括了那個分別他的了。

《稱讚大乘功德經》說,「傍生」,是畜生,鬼,「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。」所以佛菩薩度生,畜生它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在對它說法,這是如來之力,鬼也是如此,隨它的類的語音。眾生是無邊,眾生語言也無邊,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夠解了,這是第一步,就是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」,而且還能隨其本類的語言,廣為說法,所以這些功德啊。

所以就是說我們是,你愈成就你這個功德就愈好做了。我們常常說,火車頭你沒有上軌道就不好辦,走一步都很難;這火車上了軌道,那就是其行如風。所以說到了這些情形之下,你要到了三果的阿羅漢,三果阿羅漢他在耕地的時候,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他的犁頭三尺遠,所以就沒有殺生的罪。

所以愈修就愈好修。到了你可以分身無量世界,你說法可以遍及各類眾生,一切眾生都可以隨類得解,你這個功德有多大。所以就是說,難還就難在我們這種情形之下,我們現在就急於……。底下就是說,我們也可以放心,你只要是聞了根本教,你說根本教說了一個字也是得佛辯才。

底下我們講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個今天講完了我們就結束了。我們先講「真實之際」。《智度論》裡頭說,「如」(真如的如)、「法性」、「實際」,這三個名詞,都是諸法實相的異名,不同的名稱。所以「如」也就是「諸法實相」、「法性」、「實際」。「實際」就是「真如」,「諸法實相」也就是「真如實相」。

這個「際」字,《甄解》有個解釋,「實相」妙的地方「盡理至極」,把這個理體,窮盡了理體,到了極,至極無以復加了,叫做「際」。這個「本體」,所謂窮其源,徹其本體,到了無以復加的境界叫做「際」。所以就是這麼來看,所謂「真實之際」,「真實」也就是「實相」。「真實之際」就是實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極處,登峰造極了,這就稱為「真實之際」。這個真實之際就是佛的知見,佛的所知、佛的所見,所以《法華》說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

佛要出興於世就是為了這樣一個因緣,為「一大事因緣故」,什麼因緣?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佛要把佛的知見開顯出來、示現出來、顯示出來,眾生聞了之後就可以悟佛的知見,入佛的知見,所以就是這樣一件大事。所以「真實之際」是什麼?就是佛的知見,佛之出興於世就是「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」。

《會疏》解釋這句經,他說是「開顯真實為顯示」。說「開化顯示」,「顯示」怎麼講?你把真實的顯出來就叫做「顯示」,就是指著把十界都歸到一乘。十法界,眾生是六界,加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是九界,加上佛,成為十界。所謂「四聖六凡」,上頭四個界是聖,下頭六個是凡,四聖六凡就稱為十界。「會十界歸一乘。」把十界都歸在一佛乘,「克成菩提。」決定成菩提。這個就是所顯示的。

「真實之際」是什麼呢?就「以一佛乘為法涯際故」。就是這個「法」它的「邊際」是什麼,這全體所達到的就是一佛乘,都是要成佛,一切都是本來成佛,要恢復自己的本來。這是《會疏》解釋的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就是以這個使大家都歸到一佛乘,克成菩提這也是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

《甄解》他怎麼講?他說「若依小乘,偏真為實際。」小乘教破了「我」,「無我」,人我的「我」沒有了,所以也出了咱們這個生死,他也證到「空」。但是他這個「空」是偏於真,真空,他就沒有莊嚴國土,利樂有情,廣度一切有情,無有厭倦,窮未來際,這樣廣大的心他沒有。他偏於「空」,他以這個「偏真」當作實際。

「漸教」來說,雖然是大乘,是漸,一步一步修的。所謂一步一步進入的,有次第的、有階梯的。「以離二邊為真實際」,離開「空、有」兩邊,「眾生」跟「佛」兩邊,「迷、悟」兩邊,離開一切兩邊,這個是「真實之際」,一步一步深入。

「若依聖道實教」,咱們這個聖道的真實之教,「諸法實相為真實際」。所以這個經中佛有「四依」,要依什麼教?依「了義教」,不依「不了義教」。什麼是「了義教」?說「諸法實相」的是了義教,不說「諸法實相」的是不了義教。現在有很多人搞佛學,他是依那個不了義教來批判了義教,這個事這麼幹的人還不少。你看看這個跟佛的所謂「四依」,你怎麼把它結合起來?所以「諸法實相」是「真實際」。

「若依淨土」呢,以光闡道教是為行權方便,我宣傳教這方面,「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」。所以如來這阿彌陀佛我們稱為「一乘願海」、「六字洪名」。極樂就是如此,他一乘的願海,一切眾生都入他的一乘的願海之中。「二乘種不生」,你只是自己想自覺、想自利的人,你不能生到極樂世界。所以去的都是發大乘心的人。你沒有發大乘心,你最後臨終要發大乘心,你才能往生。還要利他,而所有裡頭的教化全是大乘的教化。

當然由於你生前所習的,有哪個多生修習的,容易先成就的,你先成就了小乘的這些法,所以那個時候你見思惑都斷了,你就是先證到阿羅漢。所以極樂世界的阿羅漢他只是個過程,就是他所達到斷惑的情況相當於阿羅漢,而不是說他只是自了,完全是個阿羅漢,那不行,它這「二乘種不生」。所以「一佛乘」是「真實際」,這是一個佛的大願之海。所以彌陀的願海是「一實真如海故」,所以這句話說,是一實法界真如之海,這個願海啊。

「聖道守理」,適合這個理體,完全是守住了這個理體,沒有背離這個理體,不是唯理。所以先師就常有這個話,說現在這些學術都太「唯」了,所謂唯心、唯物,太唯了。唯物也不對,要辯證才行啊。所以「聖道守理而非唯理」,不是唯理。

「淨土以事」,以這些事相,大家往生這樣來度眾生,也不僅僅都是事。「於眾生所入」,眾生入門來說,就有從「事」、從「理」這樣進來,從「空」、從「有」這麼進來的,有了不同。可是從諸佛的讚歎來說,因為十方諸佛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《阿彌陀經》都是十方諸佛都讚歎。這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時候簡化成為六方佛讚,你們要看《唐譯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十方。

這些書現在都來了,淨空法師送的書都有,你們可以翻,《淨土五經讀本》裡頭《阿彌陀經》有三種,大家看看玄奘翻譯的「十方佛讚」。所以「十方佛讚」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「十方佛讚」。「十方佛」都有名字,《阿彌陀經》裡頭。鳩摩羅什大師「秦人尚簡」,有六方就夠了,六方可以包括十方,四方也都有了,那個犄角不用說了,上、下也都有了,六合嘛,六方包括十方,其實是十方。

十方佛都讚歎淨宗,就都讚歎這個誓願一佛乘,一實真如海為「真實之際」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雖然有種種之不同,而諸佛見之,讚歎這個「真如一乘之海」。所以我們以這個「一實真如海」,淨土宗來看這個是「真實之際」,這些說法並存。當然這裡頭有小、有漸,小乘和漸教的人他對於他這個適合,他也就可以從這信入。整個聖教就是以「諸法實相」。咱們淨土宗也是以「諸法實相」,但是「諸法實相」之中,從淨土宗彌陀大願表現出這些「事理不二」,「事」跟「理」,「事」中就是「理」,「理」中就是「事」,「事」都是從「理」這產生的,波都是從水出生的,所以波就是水,水也就生波,水跟波也不二,事跟理也就不二。所以事理無礙,而且到這種圓教,事事無礙,這殊勝的法門。

《會疏》這個地方說明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就是要開化顯示彌陀的一乘願海。一切眾生哪怕是一念的「淨信」,皆可以生在這個一乘願海之中而得度脫。所以這個方便,大家要知道,這是大悲大智的結晶。

所以密教就說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」以這個方便做為究竟聖道的究極之處。因為你大悲大智落實在哪?你空有大悲大智你起什麼作用啊?你不就是要落實在怎麼去救度眾生嗎?怎麼去救度那些愚夫愚婦?你說我喜歡什麼我就專搞什麼,我不喜歡這個我就不搞。別人那些愚夫愚婦他不能喜歡你所喜歡的,你喜歡你只管喜歡,但是你要能夠知道愚夫愚婦所能接受、愚夫愚婦所能得度的。所以一乘願海這是大智大悲最殊勝的結晶。

上面我們談了淨土宗,底下我們談點禪,就是先師他跟別的淨土宗略有不同的。我們從來不壓禪,而是讚歎禪,但提倡不提倡,你現在還去參話頭?但是時常是讚歎禪。如果大家能夠融會,「有禪有淨土,猶如帶角虎,現世為人師,當來作佛祖」,這種根器不多。那無禪不要緊,「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,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;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跎,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」你參禪開悟的人,陰境現前你還不能不受「後有」,來生你還不知道是什麼。當然還可以有智慧,但這麼轉下去,你如果不能進修,就一生不如一生,慢慢這一點慧的光輝也就顯現不出來了。

所以底下講,若圓會宗下,談教、談宗,布袋和尚的話,「只這心心心是佛」,他的四句我這沒引全,「只這心心心是佛」,三個「心」字;「十方世界最靈物」,最靈的東西;「妙用縱橫可憐生」,神通妙用,你妙用縱橫可了不得了,那個可憐得很哪;「一切無如心真實」,一切都沒有心是真實的。這是宗下的說法,我只引了兩句,「只這心心心是佛……一切無如心真實」。所以「真實之際」就是說的自心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就是開化自心,「明自本心,見自本性」就是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

但是念佛法門不是跟這個是兩個事,《觀經》的話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」所以能念的就是佛,所念的還是佛,能念佛的就是本心,就是「真實之際」,就是佛,所以說「一聲佛號一聲心」。《大集經》上說的,「若人但念阿彌陀,是即無上深妙禪。」所以我們把這個「禪」和「淨」把它會歸到一處。

密宗還說,「聲字皆實相」,這個又進一義,我們常常說「實相無相」,但是忘了「實相也無不相」。所以密宗它這個很要緊的,「聲」和「字」都是「實相」,念咒是「聲」,觀想字種是「字」,觀一個字種、念一句咒,聲字是什麼?就是實相。這是密宗最根本的。

所以密宗,大家就是說,你不明白這些,就以為這是個什麼秘訣,是個什麼東西,就要去………。由於你這個見解太低,你理解沒有理解到,你見解理解不到,你持誦這裡就變成一個有為法,求什麼得什麼,種種種種的。所以雖然修法,這麼去修去念,也不容易相應。在「真實」這兩個字裡頭,在咱們這部經裡有三處見,這個地方是一上來就提出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所以一部就是如此,我們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

底下第八品,「法藏比丘住真實慧。勇猛精進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」這個是「真實慧」。

第三品裡頭,如來「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」要給眾生「真實之利」,所以這一部經的三個真實可以概括了。首先我們這是「真實之際」,是真實;第二個,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住於「真實之慧」所莊嚴成就的;第三個,所給眾生的是「真實之利」。我們要抓住這「三個真實」,在以後我們再研究這個經,我們就抓住這個綱領。

今天我們就到這兒。

 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