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講 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舉要

一九八五年 十月七日   乙丑八月廿三日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)

今天來講一回,法師的慈令我們只有遵照。我們今天就接著以前的那個題目,就是從《金剛經》談到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第四談,我們是漫談的性質。從《金剛經》到《無量壽經》,也就是從般若到淨土。般若為導,我們要用般若來引導我們,但是導到哪兒去呢?普賢菩薩就導歸極樂,以淨土為歸。所以我們這些漫談就是圍繞著普賢大士,也就是華嚴的宗旨,也就是一大藏教的引導和歸宿。

今天這個第四談呢,我們從另外一部經談起,這部經很重要,但是恐怕許多人不熟悉,這本經的經題稱為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。翻譯的很早,是東晉的時候,在南北朝之前了,由北天竺,那是印度,三藏法師佛陀拔陀羅所翻譯的。這個經在東晉翻譯了一次,唐朝密宗的大德,不空金剛阿闍黎又翻譯了一次,他用的名字就是《大方廣如來藏經》。這個「大方等」、「大方廣」在梵文是一個名詞的兩種翻譯。

「方等」這個名詞大家應當很熟的。佛的五時說法: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…。「方」就是方正,咱們通俗的話;「等」就是平等。整個方等時說的是大乘法,就是「彈偏斥小」,對於偏、小就呵斥,稱這些小乘是焦芽敗種,是長焦了的芽,腐敗了的種子,不能出生大乘的心了。「歎大褒圓」,讚歎大乘,褒揚圓法。所以「方等」就都是大乘,小乘中沒有「方等」。現在我們稱為「大方等」呢,就是方等法中最為殊勝、稀有、無上。這個「大方等」的經題就是這個含義。

至於「大方廣」呢,是一個名詞了,就是以甚深廣大之法來教導眾生,其中最殊勝,故稱為「大」。我們也知道《華嚴經》的經題上來就這三個字,因此這個經跟《華嚴》是同宗旨的。

「如來藏」在《大乘起信論》中講的特別多。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。「如來藏」是什麼?就是在眾生的煩惱之中,就包含了如來法身的功德。這個是最不可思議、最難信的法。《大乘起信論》,馬鳴菩薩就為了讓大家信這一點,造了這一部論。眾生的情見就很難信,現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,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是中國和日本。這大乘法很難信。在我們的煩惱中,斷了煩惱當然就是清淨了,在煩惱之中,就有了如來法身的功德。這個「藏」者,是藏之意,它這個在裏頭了,所以稱為「如來藏」。每一個眾生的本心裏頭,都包括了如來的智慧功德,「如來藏」就是這個含意。這一部經,佛直接說明了眾生的如來藏,以種種的善巧方便給我們打了不少譬喻,所以就非常重要。《金剛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,他之所演說的,都是以這個「如來藏」,以這個經為根本。

今天不是講這個經,只是擇要地向大家來做些貢獻。下面這一段就有很多古德引證。當時這個法會是為菩薩說的。就是說這些比丘有百千人,他沒有說是幾個人,像《金剛經》就說是千二百五十人,說有多少人、中間有誰誰誰、經中都還提一點名字等等。這「大比丘」就沒有把比丘的人數說多少,也一個名兒都沒提,所以就是說這個聲聞乘不是當機,而當機的是什麼人呢?是「菩薩摩訶薩」。這「菩薩摩訶薩」是大菩薩,不是一般的菩薩。而這些個菩薩,眾生只要聽一聽他的名字的,你都可以在無上道不退轉。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?有六十個恆河沙那麼多。一個恆河有多少沙?你數不清呀,有恆河沙數的六十倍。這麼多的菩薩,這些菩薩的功德都是極其殊勝,只要眾生聽到他們的名字,你無上道就不退轉了。其中我們熟知的有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彌勒菩薩等等。這樣的菩薩列名的有多少呢?這些個阿羅漢一個名字都沒有列,而從這兒起到那一邊,都是這些菩薩的名號,所以說,今天大家咱們在一塊兒,能聞是經,不是小緣,不是小緣。

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:爾時世尊。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。善男子。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。將欲演說故現斯瑞。汝等諦聽善思念之。咸言善哉願樂欲聞。

在這個法會上,如來現出極殊勝的瑞相,我們就不說了。有請問的,請問之後,佛就答覆。世尊告,這個當機是金剛慧,這裏頭有四位大菩薩是最突出的了,有金剛慧(菩薩)、文殊(菩薩)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。這四位大菩薩在久遠以前,有個常光明佛,或稱常放光,這個如來在說法的時候,那時有無量聞著法的人都已成佛了,還有四位大菩薩為了度眾生沒有成佛的,就是這四位,就是文殊、觀世音、大勢至、金剛慧。金剛慧(菩薩)在這個法會上又來提問,釋迦牟尼佛也是後來聞到這個法成佛的。佛就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,這是對大乘說的法,對菩薩說的法,我們應當要以極殷重的心來聽受如來的開示。就是說有一個《大方等經》,名叫《如來藏》,「將欲演說」,我要演說,所以現這個瑞相。現種種花、種種佛,放大光明。這個瑞相的解釋我們就不說了,就說釋迦牟尼佛的直接開示。

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:如是善男子。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。貪欲恚癡諸煩惱中。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。結加趺坐儼然不動。善男子。一切眾生。雖在諸趣煩惱身中。有如來藏常無染污。德相備足如我無異。

「善男子。我以佛眼」,「我」是釋迦牟尼佛,我先把佛的這一段經文讀一讀。「善男子。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。貪欲恚癡諸煩惱中。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。結加趺坐儼然不動。」佛有五眼,《金剛經》講過。這個事情只有佛眼能見,其他一切都不行。見什麼呢?看見眾生,「貪欲」就是貪;「恚」就是瞋;「癡」就是愚癡,在三毒的種種煩惱之中。他說在這種種的煩惱之中,有如來的智慧、如來的眼目、如來的身,在那跏趺坐,儼然不動。這煩惱與他不相干哪,所以就稱為《如來藏經》。

「善男子。一切眾生。雖在諸趣煩惱身中。有如來藏常無染污。德相備足如我無異。」這裏給我們做了極大的證明,這是佛眼所見,釋迦牟尼佛在樹下睹明星悟道,悟的也就是這件事。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這一件事,也就是這樣一個大事因緣,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給我們開示佛的知見。什麼是佛的知見?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」跟這兒說的是一樣,「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問題就出在這兒了,你多了個妄想,有了執著,因此你就不能現證。那麼「一切眾生。雖在諸趣」,在六趣之中,雖在地獄、餓鬼這樣的惡趣之中,可是你的煩惱身中有個「如來藏」,而這個「如來藏」是常無染污。自個兒雖然在種種煩惱染污之中,是在纏的眾生,可是這個「如來藏」沒有染污,是「德相備足」的,一切德相是完全具備,完全圓滿充足,而且是「如我無異」。如我釋迦牟尼佛現在三覺圓滿成佛,這樣的一個德相沒有分別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說「大方等」,佛是一個大平等的法呀,《華嚴》就講: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,這樣一個大平等法。這個就是這一段經中開示最主要的內容。底下世尊非常慈悲,給我們打了種種的譬喻,所以佛就是給說法,讓眾生知道這件事。

 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:復次善男子。譬如淳蜜在巖樹中。無數群蜂圍繞守護。時有一人巧智方便。先除彼蜂乃取其蜜。隨意食用惠及遠近。如是善男子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。如彼淳蜜在于巖樹。為諸煩惱之所覆蔽。亦如彼蜜群蜂守護。我以佛眼如實觀之。以善方便隨應說法。滅除煩惱開佛知見。普為世間施作佛事。

我就不念經文了,節省一點時間。頭一個譬喻就說樹裏頭有很好的蜜,但外頭有很多的蜂子在那兒,你要吃這個蜜,蜂子就要螫你。那怎麼辦呢?就你要把這個蜂子去掉,才能取其蜜。蜜是現成的,你已經得了的嘛。蜜就譬喻「如來藏」;蜂子就譬喻煩惱。你只要除了煩惱,這個「如來藏」,一切功德、一切受用就現現成成了,這第一個譬喻。所以這些個譬喻都跟《圓覺經》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…。很多人對於這個「本來成佛」的這個「成」字信不及,有人就把它解釋為…,甚至連古時候大德也信不及。衹能說這「本來是佛」就可以,說「本來成佛」就不敢相信。我們下頭選了幾個譬喻,都是證明佛的這個意思。他當時說《圓覺經》的時候,說的是「本來成佛」,就是佛的本意,不是翻譯的人給翻譯錯了。這個蜜不是已經成了嗎,不是蜂還要採花,就是那個蜂子跟那兒,你就沒法吃那個蜜。眾生有如來性,他成就了,就「如來藏」,這如來的德相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但你現在這個煩惱跟許多螫人的蜂子一樣,你就不能去受用它,這是第一個比方。

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:復次善男子。譬如粳糧未離皮。貧愚輕賤謂為可棄。除蕩既精常為御用。如是善男子。我以佛眼觀諸眾生。煩惱糠覆蔽如來無量知見。故以方便如應說法。令除煩惱淨一切智。於諸世間為最正覺。

第二個比方就更妙了。就你這個吃飯,飯上帶著稻殼,那些淘米的人、吃飯的人,誰要看見了這裏頭有一顆這個東西,就扔了,就受輕賤。誰都是一樣嘛,扔了嘛。可是咱們吃的飯,跟國王吃的飯,跟那帶著稻殼的飯裏頭的那個東西,不就是一個東西嗎?這也就是打個譬喻,說裡頭那個米就是「如來藏」,你種種的煩惱就是那個稻子的穀子皮。你把那穀子皮去掉,給國王做飯它都是合適的。這也就是說本來就成佛,就是多了點東西,就多了點皮嘛。要是有那個去殼、去皮的機器,多少倒下去嘩啦一沖,把那穀子皮一吹走了之後,那都是好東西嘛。

我們學佛,有好多人,尤其是越有學問的人,越是知識份子學佛,往往是越學越遠,都變成了一些所知障、理障,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意。他就是按照作學問的方法來研究佛學,那恰恰是個相反的東西。為學就日增,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。搞學問,你的學問一天比一天長嘛,學問要是越學越不會了,你這個…,本來會高等數學,越學就只會加減乘除了,那你就是白學了,你得要越學越增長。為學,就日增;為道、修道,日減。現在有很多人肯讀書、肯讀經,但是他不知道這個讀經的要緊是要減。減什麼呢?就剛才說的,你把這個殼去掉,日減。你沒有什麼可增的,咱們搗米,就是把殼子去了不就完了嘛,你還給米上加什麼呀,沒有法加。底下許多譬喻都是這個。我們只是要去東西,不是要得什麼東西。有的人就是想得點神通、得點什麼定、得一點什麼奇異功能。很多人把這看成奇異功能,我有一次在佛學會上說:「這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。」有一個人聽了很不高興,因為他很在那兒講奇異功能。你真的把你殼去了之後,如來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。

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:復次善男子。譬如真金墮不淨處。隱沒不現經歷年載。真金不壞而莫能知。有天眼者語眾人言。此不淨中有真金寶。汝等出之隨意受用。如是善男子。不淨處者無量煩惱是。真金寶者如來藏是。有天眼者謂如來是。是故如來廣為說法。令諸眾生除滅煩惱。悉成正覺施作佛事。

第三個打的譬喻,譬如真金。真金你掉到髒地方去,多少年也沒有人能知道。可是這個金子怎麼樣?金子不壞。金子掉到糞坑了,多少年後,有一天你把金子拿出來洗乾淨,金子還是金子,從來不是染污的。這又是個譬喻,這些髒東西、糞便等等就是我們的煩惱,真金就是我們的如來本性。所以有人一聽了就說:「你說我本來是佛,豈不就是驕傲自大?」這裏有兩點可以把他這一說就破了。頭一個雖然說了你是金子,可是你這金子是掉在糞坑裏頭了,這整個都是糞坑,不洗你連用手接,恐怕都不敢接,你得墊點東西才能接著,所以你這個金子跟人家首飾店裏的金子還是有不同。這是第一點,你有什麼可驕傲的?你自個兒也覺得他臭。再有一點,就說這也沒有什麼可驕傲的,一切眾生都是這樣,你也是這樣,你有什麼特殊?所以這是個大平等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