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大誓願第六 (之五)

〔第十九講,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四日〕

上一次是法藏比丘第十二大願,願往生的眾生「定成正覺」。當往生之後一定「遠離分別諸根寂靜。」「決定」,這個字的份量很重,「決定成等正覺」,沒有含糊,這是絶對的,這是「決定成等正覺,證大涅槃。」這是第十二願。

善導大師稱彌陀四十八願裡頭這五願是最真實的,稱為「真實願」。就是剛才我們說過的第十二願。底下就是「無量光」、「無量壽」、「聞名十方」、「十念必生」這四個願,加上前頭一願,這五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今天我們正好,剛才談了十二願,這是其中五個之一,底下就要進行其他四個,這是大願的根本。

【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.普照十方.絕勝諸佛.勝于日月之明.千萬億倍。若有衆生.見我光明.照觸其身。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來生我國。若不爾者.不取正覺。】 十三、光明無量願。 十四、觸光安樂願。

第十三願是「光明無量」。「我作佛時。光明無量.普照十方.絶勝諸佛.勝于日月之明.千萬億倍。」第十三願就到這。底下是第十四願。這個就是光明無量的願,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五個真實願之中的第二個。下面這個願叫「觸光安樂願」不是,底下「壽命無量願」是。

「無量光」和「無量壽」是相連繫的。「無量光」就是橫遍十方,遍照一切,光明遍一切處,他的功德的妙用也就遍一切處,所以這個攝眾生、度化眾生是無盡的。這個就是什麼呢?是大悲的方便之本,是報身的實德。我們要大悲度眾生,我們要有方便,而這個是根本。

怎麼度呢?佛以「光明遍照」,這個光明就攝受眾生,這是報身的實德。所以這個願中,佛自己就發了誓願,自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「光壽」都無量。也實在是為什麼?這個自己的無量光、無量壽,實在就是願一切眾生都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所以光明遍照一切就是為了去度化一切,遍一切處。底下《往生論》這個,我們說了多少次了,我們不重複了。

我們底下講《甄解》這一段,他的意思說,「若約佛所證」,從佛所證來說,「則四十八願,皆入光壽法身。」整個的四十八願都可以融入在無量光、無量壽這個願裡頭、這個法身裡頭;都是從這無量光、無量壽這個法身所流現出的這一切願、一切功德。他的意思是什麼?極樂世界的依報,就是寶池、寶樹、宮殿等等,這是依報;正報,這個彌陀、觀音、勢至等等,都是從彌陀的法身所流現。所以這四十八願就包括一切妙用,極樂世界的一切依報莊嚴、正報莊嚴,這一切莊嚴都是彌陀的法身所流現,所以他說歸到光壽法身。

所以四十八願完全顯的是什麼?顯的是法身功德。所以我們有很多人,我從前最初我也覺得,好像談這些個極樂世界的黃金,尤其是「黃金為地」等等,覺得這個沒有什麼興趣,實際這並不是說咱們世界的黃金,這都是法身哪。

所以這個初步的,是要離開相才見真。那《楞嚴》也是如此,一個過程啊,真要離開這個「妄」才顯「真」。進一步到徹底之後,那「妄」就是「真」;「當相即道」,一切相都是道,這個又高一層了,大家要知道。所以極樂世界這個,我們往往把它看得很淺,就沒有體會到這「當相即道」的精神。這一切相,「相」就是「道」,全顯的是法身。

從法身來說是如此,從「度生」來論呢?《甄解》(日本這部書不錯的,可惜我只有半部,明年去日本的時候看還能不能把它找到),他說為「攝生」,「則願願皆為眾生」。無量光為什麼?為了光照一切處,度一切眾生。為什麼要無量壽?眾生老有所依止啊。一切願都是為眾生。所以下面就說不入三惡道,往生能夠得種種神通、種種妙用,都是從眾生著想,所以說「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。」四十八願全顯法身,四十八願全是攝受眾生,所以就是說「顯法身、度眾生」互攝互融;不可截然劃分,這一願是顯法身,這一願是度眾生,圓融起來看就是如此。

整個這個「願」的意思就是說,我法藏成佛的時候是怎麼樣呢?願我的光明無量無邊,不可說,也沒有邊際,不是說照到什麼地方,光就沒有了,那就有邊了;你要求一個邊不可得,這叫不可思議,普照十方一切淨國土、穢國土,一切處。

日本望西師他就做了一個樓衝著西邊,他叫「望西樓」,他自己也號為「望西」,就是這個人,他是元代的。我們都是恭敬,都不提他本人的名字,都是提他這些號,「望西」是號,他是日本人。他有一部註解,很厚,這個我是全的。他說要「橫攝十方虛空無邊」,虛空是橫攝,時間是豎的,空間是橫的,空間嘛,橫著就攝受十方的虛空沒有邊際,虛空沒有邊際,所以國土也沒有邊際。虛空中有國土啊,國土沒有邊際,所以眾生也沒有邊際,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眾生。

所以我們這個願大啦,不只是說一個地球上的全人類,是各種眾生。還不是一個地球,無量的地球、無量的天體,眾生無邊哪;眾生無邊所以佛的大悲也無邊。所以這個心量,就跟他們別的教就不能相比啊。像耶穌教就說,魚蝦是上帝造給人吃的。它也有生命,殺的時候也很痛苦,為什麼造了它給人吃?就解釋不過去啊,就是說這個道理。

「大悲無邊」,「大悲無邊」所以光明無邊;也可以說是光明無邊,所以攝受眾生的這個利益,給眾生這個利益也就沒有邊了。光照到一切處,底下就觸光安樂,大家都得到好處,所以這個利益沒有邊哪,無量的眾生都可以得。而這個利益之深也沒有邊際,底下也可以看到。

「以要言之」。他歸納起來了,因為想,這個利益沒有邊際,你看從眾生出發,要讓眾生得到利益是沒有邊際的,所以光也無邊。這個就把無量光解釋得很好。底下「觸光安樂」正是如此,觸光他就得到利益。

底下是「絶勝諸佛」。這佛佛平等,怎麼又說阿彌陀佛絶勝諸佛啊?我們底下來看。勝于日月之明那是沒有問題,「千萬億倍」,那還不止這個數目;他「絶勝諸佛」,這是什麼道理?咱們這個經的〈光明徧照品〉裡頭有說明,說:諸佛的光明……

都有光明,人也有光明,你看耶穌教畫的那些,不但耶穌有光明,耶穌那些個大弟子都有光明,那個小的天使,帶兩個翅膀的小孩,都有圓光。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已經科學證實「人體場」。人體就有個「場」,這個「場」它就有放射,它就有一個勢力範圍,它有產生作用,超乎體外的作用,科學證實。所以說光也行、粒子流也行、等等也行,總之我們這個身體不是侷限於皮膚之內。這佛更是如此了。佛的光明,都有光啊,那是大光明,不是凡夫的這些光所能比的了。

諸佛光明所照的「遠」和「近」是根據什麼?「本其前世求道.所願功德」,就依據他前生,他在因地中修行的時候他的「願」,所發的「願」的功德大小。他願望要度無邊無邊眾生,彌陀就是發了這個願,願我攝受這個佛土超過一切佛國,上次我們不是介紹了嗎,他的願力大呀,光明也是如此。所以這個「願」有大有小,各個的願力也不一樣。

你看釋迦牟尼佛到世間來,是咱們這個世間很不好的時候,是「減劫」;彌勒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,彌勒來的時候是「增劫」,人都多高多大。所以等到將來彌勒成佛的時候,迦葉從雞足山出定,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獻給彌勒的時候,這個袈裟只夠彌勒搭兩個手指頭,釋迦牟尼佛的袈裟。迦葉出來禮拜,大家很驚訝:怎麼來個像人的蟲子?這個小蟲怎麼長得跟人一樣?因為那時候人大,看見迦葉還是釋迦牟尼佛時代這樣的一個身形,覺得很奇怪。後來迦葉涅槃升空,大得那就不可思議了,這個袈裟已經變成大的袈裟,彌勒披上。那時候人都不用勞動,地上自然長東西,「三會龍華」就都度脫了。這是各人的願不一樣。

彌勒他是求福,多生求福,他發心在前,成佛在後,他淨去修福去了,因此他成佛的時候是一個很有福的時候。因為各人的願不同,這不能去比較。你說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低,這個話不行啊。不是從這比,「願力」的不一樣,各個的「願力」。事實我們每一個人也是如此,每一個人的前途、每一個人將來走的道路、每一個人的歸宿、每一個人的成就各個不一樣。何以故?現在大家每個人的心願、志向不一樣嘛。

這個願力不同,「至作佛時。各自得之。」你就得到和願力相稱的這些殊勝的果。「自在所作不為預計。」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,不由你安排打算。你發的是什麼願、你作的是什麼功德,到時候所得的果實就是這樣,不須要安排。

「阿彌陀佛光明善好,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。」這就不用說了。這就說明各個的願力不同,彌陀的光明「絶勝諸佛」者是因為什麼?就因為他前生的願力超絶,所以自然得到。現在你看彌陀發的就是這個願,願我作佛時,光明徧照,絶勝諸佛。

所以經中後頭就說:「阿彌陀佛威神光明。最尊第一。十方諸佛.所不能及。」所以阿彌陀佛稱為「佛中之王」,稱為「大願之王」。密宗也說,千佛萬佛,不離阿彌陀佛。這個就是說明「絶勝諸佛」,後頭得到的果實也正好是如此。

阿彌陀佛的「威神光明。最尊第一。十方諸佛.所不能及。」這個話是誰說的?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是不是?釋迦牟尼佛介紹的,告訴大家的,阿彌陀佛是如此嘛,都是真實語,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異語者、不誑語者。」沒有任何誇大,沒有任何誇張,沒有要捧一個誰、壓一個誰。真是十方諸佛都讚歎大家往生極樂世界,讚歎阿彌陀佛,所以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例外。

又根據《大法炬陀羅尼經》,這是密部的經典,說佛有兩種光,一種叫做「常光」,一種叫做「放光」。

「放光」就是有時候放,有時候不放,為了某一種因緣,或者使人覺醒,或者給人加持,或者如何如何,為某一種因緣而放,不是老放的,這叫做「放光」。比方講這個經的時候,釋迦牟尼就放光,阿難就驚奇、稀有,我跟佛這麼多年,從來沒有看見過,這是放光。為什麼佛放光?這就是要驚醒大家,我說這部經你們要重視啊!而且佛也就是歡喜啊,要說這部經之前佛就放大光明。也就自然的,「自在所作不為預計」。我們這麼一說好像有所安排了,就是這個殊勝的經要說的時候,自然佛的光明就顯現了,這是「放光」。

「常光」就是老有的。現在我們說這個光是什麼?是「常光」。因為根據玄奘所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,稱為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,「彼如來」,這個「彼如來」就說阿彌陀佛,「彼如來」就是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,他換一個名字,因為這個名字更適合於釋迦牟尼佛給定的這個經名 —— 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。這個名字裡頭就是「稱讚淨土」「佛攝受」,佛在攝受你,顯出他力。現在很多法門都是靠你自己,你自己要辛辛苦苦去努力。這個是從果實上開始,從果實上開始是「他力」,就是難信。難信你能信就是你的「自力」,你不須要另外的「自力」了。憑他力,你只要真正肯信,他力在你身上就顯出作用了。

「信力圓時,全成佛力。疑根未斷,即是罪根。」所以「疑」跟「信」這兩個字,大家千萬千萬要好好的檢點,還有什麼地方有疑。這個「疑」不等於參禪那個「疑」,參禪那個是大信之後,對於佛法負責任到極點他起的「疑」。現在大家如果是一般人所謂的「疑」:到底佛有沒有?佛經上的話是不是都是句句真實的?這種「疑」就是「罪根」。疑根要不斷,偶爾一起都是沒斷,即是「罪根」,罪業之根。

「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,遍照一切十方佛土,施作佛事。」這無量壽,無量光啊。這個彼佛就是阿彌陀佛,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彼佛是恆常在那放,所以這是「常光」,佛的光明是「常光」。這就把第十三願解釋了,這個光明當然要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,不能比了,日月的凡光。

而且還有一個特點,日月的光你敢看嗎?你敢看太陽嗎?那個光刺眼哪,魔光出來也是刺眼的,佛光是不刺眼的。這個將來大家真的要有所分別,這也是勝之處,不是只是光度強,殊勝,種種的殊勝,不一而足。

第十四願是「觸光安樂」。你接觸到這個光,你就得到安樂,所以這個光是給大家利益。為了利益無邊所以「光無量」,這個利益就顯出來了。

「若有眾生.見我光明.照觸其身。」我的光明照到他、碰到他身上。「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。」沒有一個人不安樂,心中當下就安、快樂。所以這種安樂不是世間的任何安樂所能比的。這是一種清淨的、真實的、極殊勝的安樂。就「慈心作善」,自然就引起他的慈心,生起了慈心,自然就會作善。他憐憫眾生,他要愛護眾生,他當然就作善。而且怎麼著?「來生我國」,他會生到我的國家裡來。所以真正見到阿彌陀佛光的人,就得這樣的利益。

有時候大家也見光,不見得你見的是佛光。就是儒教,許多讀書人他也靜坐,這些文人他們說「虛室生白」,「虛」就是一間空的屋子裡頭,「生白」就是有光;又說「常觀鼻端一點白」,也就是他坐的時候鼻子這兒放光了,他看這個。

我剛才不是說人體有「場」嗎,人體可以放光。我看見一個和尚,這個和尚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這跟我家裡陪我住了幾天,就是郭鵬的老師。他在太白頂修道的時候,他先不覺得這滿山的光,後來他覺得這滿山的光是從他身上放出去的,因為他正在下座,身子一收的時候光就回來了。都有光,所以你見的不見得是佛光,你見的是阿彌陀的光那就殊勝了。

這是他的願,彌陀發的願(法藏比丘發的願),這個願都成就了。所以在經文裡頭下面就講,〈光明徧照品〉就講。「遇斯光者。垢滅善生。」這願都成就了,不是我們的狂願。我們大家有時候是發的狂願,因為你這個願沒有行動跟上去,那是個狂願。遇見這個光的話,這一切的污垢、惡濁等等的,煩惱都消滅了,善心就生出來了。

「身意柔軟」。有的人就剛,脾氣你碰不得,一來就爆炸了,是這樣子,那就不是柔軟,這「身」和「意」都很柔軟,不是那麼的倔強,那麼剛啊、烈啊。

「若在三途極苦之處」。「在三途」就是三惡道裡頭,極苦的地方,見到這個光明的話,「皆得休息」,他都可以不受罪。而且命終都可以得解脫,就離開他的本道,地獄道可以出地獄,鬼道可以投胎,畜生道可以不變畜生,轉到更好的地方,變成人等等的,都得解脫。這就是「莫不安樂。慈心作善」這個願的成就。

這個《禮讚》是善導大師的。「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」,他本來就發了一個很深、很重的誓願。「以光明名號」。拿光明和佛的名號這兩樣,來「攝化十方」。所以名聲普聞,大家聞名。底下你看「聞名發心」「聞名得福」,都是「聞名」的功德,聞名就「十念往生」等等。以這個名字來攝受眾生。

還有就是光明啊。這個光明可遍照到……,這是遙控啊,你要知道,多遠的世界你沒有見到佛,但是佛的光明在這照到你,他就攝受你,這是最殊勝的遙遠控制,可以說是。使得你不為邪惡所侵染,念念向上,最後一直到極樂世界。這都是一些證明,我們拿《觀經》來證明,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所以我們說這個念佛是有他力。這光明徧照十方的世界,一切凡是念佛的眾生,都在那攝取他,而且從不丟開他呀。不是說因為你在退步就不要你了,怎麼樣了,繼續還是在攝取,希望你再回頭來。而且遇到這個光的都可以得生,這就是說明什麼呢?說來生我國,這個成就跟他的願文是相合的。所以這「顯光」的利益,這個利益有這麼大,三途極苦之中都可以得到休息,而且當時就得到安樂,而且得到向善,而且願意往生,來求往生,而且得到往生。

所以可以看到「光明無量」是佛身放光,佛身的功德,這個光明是為利益眾生的。既然是佛身之德,所以四十八願全顯法身;既然是為了利益眾生,所以四十八願每一個誓願都是為眾生。這前面所說過的這個地方我們再回顧一下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