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滿成就第九 (之二)

底下就是「威德廣大」。「威德」,可敬、可畏叫做「威」,敬畏;可尊、可愛就是「德」,因為他有德。又「折伏為威,攝受為德。」你要度眾生就是這兩個字,一個是「折伏」,一個是「攝受」。所以有人說是佛法中沒有金剛相,一進門就四大天王現威猛相。釋迦牟尼要示現「穢跡金剛」,三頭六臂,現大威猛相,這個像金陵刻經處有。穢跡金剛拿著槍、拿著劍。

折伏,要度一個人,要攝受,常常是須要折伏。你光攝受,你不能把他的邪見給折伏,你攝受他不了。所以入門便棒。所以黃檗,臨濟三問,三次痛棒。大家想起高峰禪師,高峰禪師平常慈悲極了,跟個老太太那麽慈悲跟大家說話,但是來一個人,他堅持他的那個錯誤的觀點,他不什麽,等到最後讓這個高峰給問窮了,折伏了,就把他僧衣脫下來拿藤條痛打一頓,打得非常狠,要折伏。光是攝受,你攝受不了;光折伏也不行,折伏之後還是要攝受。折伏的目的是為了攝受。

所以很多外道,像馬鳴就是外道,折伏了。還有就是接龍樹的,接龍樹衣鉢的根本是個魔,也就是把他折伏了,成為一代祖師。這就是威德。「如實安住.具足莊嚴.威德廣大」,所以「大雄寶殿」。所以畫佛像,好的佛像就不是咱們後來唐以後的這些畫像,就是胖胖的看著很慈悲和氣團團,而是一種大雄無畏的精神,他要表現這種精神。後人就畫不出來了,他體會不到。

底下就是威德「廣大」。「大」是包容,「廣」就是「體極用周」。本體極圓,這也就是窮徹本體,「體極」;「用周」,「周」是周到,它的妙用周遍,沒有地方遺漏,沒有地方不恰當,這個叫做「廣」;無所不包、無所不容是「大」。窮究心源,對於本體是窮盡了,而妙用周備無缺,妙用無窮,這個叫做「廣大」。

還有「廣大會」,廣大會也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之一。佛有無窮的名號,廣大會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之一,是廣大的會聚。因為在極樂世界正是一個廣大的會聚,所以佛號中有此一號。佛號都表示佛的德,這是佛的德,所以不管多少人去往生,在極樂世界沒有容納不下的。這十劫以來多少人生到極樂,這是一個廣大的盛會、法會。這就是「威德廣大」。

「清淨佛土」。「清淨」兩個字,經裡頭說,極樂世界「清淨莊嚴。超踰十方。」而「清淨」也是佛號,《漢譯》就稱阿彌陀佛為「無量清淨佛」,所以我們這個經是「清淨莊嚴」。「清淨」兩個字很重要,「無量清淨覺」或者是「無量清淨佛」,《漢譯》就是這麼翻譯的。

佛都無量,無量光、無量壽、無量清淨、無量莊嚴,種種的無量。因為極樂世界是如來的真心所顯現,所以它是無量的清淨。再者,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,也就是密嚴世界。以前也引過,《密嚴經》裡說過,大日如來「依自難思定,現於眾妙色。色相無有邊,非餘所能見」,所以佛的色相不是都能看見的;「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」,所以大日如來的國土也就是極樂國土,大日如來的名號也就是無量壽,東密這大日如來、毘盧遮那即是阿彌陀。

《密嚴經》又說「密嚴淨土」,密嚴淨土那現在說就是極樂淨土。「超諸佛國」,超過其餘的佛國。「如無為性,不同微塵。」它是「如」,「如」就是「如如」那個如,它是如於無為之本性,不是有為之所成;非因造作,也不是自然。無為,「不同微塵」,這個國土不是微塵所生。

所以《金剛經》說,世界碎為微塵,微塵匯聚為世界。這個學說現在科學家已經完全同意,完全證實了。太空之中有極細的微塵,不是咱們世界上像粉筆末這樣的微塵,一個沙子,那太大了。這個微塵比電子小多少萬萬倍,千百里厚的鋼板,它小到這個程度,它都通行無阻,這個叫做「微中子」。它不帶電,它不正不負,〔彌漫〕虛空中這樣無邊,這就是世界碎了之後所形成的。世界大爆炸之後,這個慢慢又匯聚,匯聚又成為世界。一般世界是這麼形成的。但極樂世界不是如此,它不是微塵所成的,所以極樂世界最殊勝啊。

又說:「密嚴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。」這個「密嚴」也就是極樂世界,「但於」就是「只」、「唯一」,是清淨的如來藏心的所現。所以布袋和尚,就是彌勒的化身,布袋和尚,我們現在山門畫的那個彌勒就是布袋和尚,胖胖的。他的偈子:「只這心心心是佛,十方世界最靈物,妙用縱橫可憐生,一切無如心真實。」這個就跟這都是一致的。

「只這」,三個心擱在一塊,「只這心心心是佛」,只有這個是十方世界是最殊勝的。「妙用縱橫」,你神通妙用縱橫無礙,這可憐得很,這才是真正所謂布袋和尚的口氣,這可憐得很。「一切無如心真實」,這是於如來藏心之所現,因此說這個世界它是最真實,是不可壞的,也不能壞的。少引一點了,這個很多證明了,我們這就够了。

因此這個國土它清淨,超踰一切,就是這幾句話,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。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。」因為是如來自性清淨心所現,能現的清淨,所現的也就清淨,不同於微塵,所以沒有「壞」之一說。

【阿難聞佛所說.白世尊言。法藏菩薩成菩提者。爲是過去佛耶。未來佛耶。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。】

這個時候阿難就問了,法藏比丘他成佛、成菩提了,是過去佛呀?未來佛呀?是現在的佛呀?

【世尊告言。彼佛如來。來無所來。去無所去。無生無滅。非過現未來。】

世尊就回答:「彼佛如來。來無所來。去無所去。」常常大家聽到說,淨土宗跟這個《金剛經》,念這個經跟念佛好像這是矛盾,看了這個再看那個就看不懂。他不知道他不深入,深入之後哪裡有矛盾?你看這不就跟《金剛經》一樣嗎?

《金剛經》就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我們這兒說:「彼佛如來。來無所來。去無所去。」有什麼分別?所以是一致的。所以我舅父的序文說,大家《無量壽經》就只念《魏譯》,而且也沒有誰念了,現在就念小本〔阿彌陀經〕;小本只念《秦譯》,《唐譯》也沒人知道了,所以知道得很狹隘,對於淨土宗他不瞭解。所以現在我們這會集起來了之後,那就是答這個問,這些話都見於《宋譯》,《宋譯》裡頭的。

「彼佛如來」,就是阿彌陀佛。本來是無來、無去,他是法身嘛。法身遍一切處,從哪來?到哪去呀?處處是自家。既然處處是自家,是你自己,你還說從哪來?到哪去呀?所以靈峰大師《金剛經破空論》說,真如沒有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從它那來,也沒有另外一個處所可以去,只是有緣則現。比方釋迦牟尼在印度降生,有緣就現。

這就好像水清月現,池水清澈,池水清涼了,天上的月亮就現出來了。月亮也沒有來,水也沒有去,但是月亮現出來了。回頭陰天了,月亮又不見了,就是這樣,有現有不現,月亮也無來也無去。不是說水中看見月亮之後,月亮就到水裡頭來了;待一會不見,月亮從水裡頭走了,沒有這事。

「無生無滅」,所以非生非滅,離開生滅。「非過現未來」呀。非生非滅,《涅槃經》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」這個偈子,當初釋迦牟尼佛前生就聽到前兩句,後兩句不知道,到處求人說,「誰能知道後兩句?」始終找不著人。後來碰見一個夜叉,說,「我當初聽法了,我記得住後兩句。」這就頂禮請求他說。他說是「我餓了,我要吃人,我得吃了你。你要答應我,你給我吃,我才給你說。」「好好好,你只要給我說,我就讓你吃。」夜叉就要吃他,他說:「不行呀,你還沒跟我說,你先說。」他就說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聽了之後,釋迦牟尼佛就頂禮,然後就預備跳下去讓他吃。所以為了這兩句偈捨身命。

我說,為這兩句偈,捨身命都值得。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,也就是《首楞嚴觀世音菩薩圓通章》,從「入流亡所」一步一步,最後是滅,「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。」「生滅滅已」不是就斷滅了,而是「寂滅現前」,寂滅現前就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得二種殊勝。所以冷灰中蹦出熱豆,在你火滅灰寒的時候,從裡頭蹦出一顆熱豆子來,這也是譬喻禪宗開悟的情況。你火不滅、灰不寒,你熱鬧鬧裡頭,你就是熱鬧鬧!自欺欺人,大家胡鬧一場,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
而且佛法,這一切「能所」都除盡了之後,連「能滅」跟「所滅」都盡了的時候,這個時候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,別有天地呀。所以這個「無生無滅」就是這樣,「寂滅為樂」了,「生滅滅已」了。

「非過現未來」,這個現在更好懂了,連愛因斯坦都懂了,時間是眾生的錯覺。有一個電視你們最近看沒看?那個「時間隧道」,他一時候就到了四十年代,一會兒八十年代,這個時間可以互相通的。這些思想都很活,這都受愛因斯坦思想的影響,那過去的現在仍然在,是不是。所以沒有過、現、未來。這只是因爲是妄,有妄想故。前一念過去了,這就是過去;現在又有一念,這是現在;底下又一念跟著就要來,這是未來。離開妄念,什麽叫做過去現在未來?這時間就…。

所以入禪定的人,往往就是不知不覺就是好多天過去了。那大雪封山,找虛老,大家都以為他都死了,後來居然敲磬什麼,還都在。竿子探路,看他在,敲磬趕緊把他敲醒。他們一看還是活著,大家高興極了。他說:「你們這麽遠來一定很餓了,我這兒煮著芋頭可以請你們吃。我這煮著芋頭我就打坐了,我就一下子打到現在。」打開鍋一看,那長的毛長得好長,多少天下來了。他就不知道這個時間哪。這是現代的事情,這是「時間」。

所以《金剛經》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《信心銘》最後一句:「無去來今」;無去來今,沒有今,這個就表示三世就是當念。無所來、無所去,十方就在當下,三世也只是在當念。

上頭所說的是法身的本體,「真實之際」。底下呢,就顯「真實之利」。理就不礙事,寂還常照,因為佛的悲心、佛的本願,他要度眾生啊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