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(之三)

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兩句話我們很熟。這是在我們一開始,我們就大講特講的。這是我們本經的「宗」,在「宗」的部分我們已經很詳細的講了。一經的「宗」,就是一經的宗旨、一經的修行方法,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

《彌陀要解》以「信願持名」為宗。這個「信願」大家要知道,不是一般所謂的「信」,這個是截流大師所謂的「正信」。你要不是「正信」,你這個修行是結三世冤,你第三世就苦了。因為你今生修持沒有解決問題,來生就大富貴,大富貴就造業,造業就入地獄,第三世就入地獄。你在修持,這裡頭有些人他們就造惡,殺豬,以屠殺為業,種種的殘酷,好多罪孽,他死了就入地獄。你修行,你死了之後富貴,但是第三生也入地獄,跟他只差一個前後步,他早一步,你晚一步。所以極力提倡「正信」,不然不信,怎麼肯修行呢?所以要正信。

所以我們所討論的「信」,不是一般的所謂「信」。蕅益大師講「六信」:信自,信他,信事,信理,信因,信果。這個因果不是信的世間上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的那個因果。那個太淺了。你相信,我能夠「信願持名」就一定得往生,以「信願持名」為因,「必定得往生,登不退轉」為果,這個能信才是信因果。

能相信圓人修持和不圓的人的修持「日劫相倍」,圓人修持一天等於不圓的人修持一劫。這「因」不同,「果」不同。在這些地方能夠信。「信願持名」是小本的「宗」,大本是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「宗」,所以這兩個宗旨是一回事,一樣的。真是「深信切願」,對於娑婆世界一點也不留戀了。這個事,大家真正要做到了,那也就是你有深信、有切願,就必然也會念,所以你決定往生。所以這個,就把我們的這個「宗」和小本的「宗」再聯繫一下。

這個小本的「信願」再和《觀經》聯繫一下。咱們淨土最主要的三經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《觀經》主張「三心」:

第一、是「至誠心」。善導大師解釋「至誠心」是什麼?就是真實心,「至誠心」就是真實心。這個文字用得很簡練,但是注得很好。怎麼叫「至誠」啊?我一個表侄,他禮拜,因為他求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,所以他很誠懇,他都是磕響頭。他磕響頭,他在房間裡磕響頭,院子裡都聽得見。你說他是誠不誠?但是這個人,就在咱們北京的西南角上,被火車撞死了。所以這個不是「至誠」,你磕頭磕得如山崩那麼響。

「真實心」,善導大師解釋得很好,「至誠心」是真實心,非常真實。再說,什麼是「真實心」?就是你真實的本心,人人本有的那個心。所以《觀經》的「三心」,第一個就是「至誠心」,就是「真實心」。雖然只有三個字,注得很好。

但現在大家初步還不能明心見性,不知自己的心是什麼。你就是真實嘛,先真實,先老老實實,不要心口不如一。這個心口要如一,就是很大一個進步啊。嘴裡說到的,實際要做得到。自己所表現的,真正是自己一些話,這都是屬於真實的範圍。先從這做起也不錯。

第二、「深心」就是「深信心」。「深信有二」,善導大師很能夠接引初機,一者,「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」,要深信自己確實是這樣,多劫以來流轉生死,沒有出離的因緣,出離不了;第二,「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。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」。自己是這麼一個苦惱的情況,而遇見了這個法門是如此的解決你的問題,絶對的,這是「深信」。

第三、「迴向發願心」,就是從真實的、深信的心中來修的這一切善根的功德,拿來迴向、來求生極樂世界。

就這個「三心」,《觀經》說,修這個「三心」的話就可以往生。這個也就跟小本的「信願」的這個「宗」是一致的,和本經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也是一致的。發菩提心這個事,就是不管你修什麼法,是共同的。我們已經講了兩次了,在前頭「概要」講過一次,在講彌陀四十八願中,講到「發菩提心」的這條願裡頭也講過一次。以前很多已經講過了,將來大家可以把這幾部分,把它會在一塊看一看。

這個地方,我們從《安樂集》,因為這個書也有很多古德都沒有見過,所以過去的書裡頭,來引證的也很少。道綽大師他講的,有四番議論。

第一、是「顯菩提心之功用」

我們不讀他的原文了,原文書上有,我們做解釋了。這個功用,「菩提心」實在是往生淨土的本源,他說:「發菩提心為源」,「源」是源流、本源、根本。所以不發這個心,你雖然修得很勤,也就好像是什麼呢?無本之木,無源之水。沒有根的樹,插瓶的花,有人送花圈,送什麼,那些花,沒兩天就完了;無源之水,流兩天就乾了、就臭了。

底下他解釋這個「菩提」,菩提是什麼呢?菩提就是覺。菩提是印度話,因為我們中國沒有字跟它恰恰相應,所以就用它的這個音,翻譯它的音,不翻譯它的意思。這跟「般若」一樣,沒有恰恰好的字,你說「智慧」,智慧我們已經用濫了,不是我們所謂這些智慧,我們這些智慧有很多是正好相反,是「世智辯聰」,是學佛最不利的條件。所以沒有適當的文字,我們加個「大智慧」,所以說「尊重不翻」,就說「般若」好一些。「菩提」也是如此。菩提就是覺,無上的覺就是佛,所以「菩提」也就是「無上佛道」這樣一個名稱。

所以這個「菩提」很重要。你要發心作佛,發心作佛就是發起一個什麼心?發起了《觀經》裡頭的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這個心,能夠發這個心。能發這個心的,這個心本來就是佛。我們現在在作佛,你在修行,大家天天在上殿在什麼,在作佛;大家念佛、看經、聽講,都是在作佛。你作佛的這個心,也就是「本來是佛」的那個心。

這個心怎麼樣呢?「此心」就是「廣大」。「豎」,從時間來說,這個「三際」你找不著頭;過去,沒有一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;未來,你也不可能找到有一個什麼時候終了。找不著始,找不著終,所以「豎窮三際」,「三際」你找都找不著了。「橫」著說,就是說空間了,遍於十方虛空。這個心,超空間、超時間,遍入一切空間,遍入一切時間。就是說,我們要發菩提心、要求成佛,求成佛這個心廣大,周遍法界,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」。

而且這個心「究竟」,非常徹底。徹底到等於什麼?「等若虛空」,和虛空一樣。所以這個「究竟」兩個字,「究」是「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」,「究竟」者,就是這個意思,把這個「真際」達到了極點了;「法源」,就窮其源了,而這個源,確確實實不可窮的,極盡其源,就是這個意思,是契合於這個源。所以我們這個菩提心,這個心,這個心是等於虛空,它這究竟是契這個本源,等於虛空,不可得。

「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」。剛才已經說「豎窮三際」。這再重複一下,這個心是長遠,是「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」,不像都是有生有滅的,這個心是離開生滅,它無生,無生它就無滅。

「此心普被,離二乘障」。此心它就是備足一切功德,具足一切,離開了二乘之障。所以大家修法,有人稱讚說你是羅漢了什麼什麼,這個大乘佛法,你要稱他是羅漢,那你是罵他哪,對不對?你是退大乘心了!所以很多人羨慕羅漢有神通,不知道你發大乘的心,你說他是羅漢,你這是罵人哪。所以這二乘是障,所以大家要有這個志氣。我們很多人學佛,你要有一點志氣,要知道所做的這個事是大丈夫事,要超出一切法界之上。不但到天界是墮落,成了聲聞、緣覺都是墮落。《首楞嚴經》把證阿羅漢叫做著魔了,魔界,那是最突出了,在五十種陰魔之內,阿羅漢在五十種陰魔之內。這個心遠離了二乘的障,不會墮落成聲聞、緣覺。

「若能一發此心」。只要你一發這個心。所以講到「發菩提心」的功德,就「傾無始生死有淪」。這句話很難講,這是古人的文章,不大好講。「傾」是傾盡,倒出去了、扔了。無始以來生死這個「有」,這個輪迴、輪轉、淪陷 (這不是那個車輪的「輪」,是「淪陷」的意思),你淪陷於這個「生死有」的這樣一個苦境,現在把它拋棄了。一發這個心,就把無始以來生死這諸有,這一切淪落都傾盡了。並且你就把你所有的功德,發了這個心,把你所有的功德來迴向菩提,就必能成佛,就必能夠上證佛果,所有功德絶不唐捐。

所以道綽這個話,把菩提心的功用就說出來了。一發這個心,這個心是如此的殊勝,這個心它就是廣大、遍一切時間、遍一切空間,是沒有窮盡。而且此心是究竟的,此心普備一切功德,離開了二乘的障,不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那個障,而是離開了聲聞、緣覺的那個障,都離了。一發這個心,無始以來,生死諸有種種的沉淪都消除了、傾盡了,再也不會有了。所以這個是超情離見,微妙難思。

底下這幾句,在過去引過,現在再引一下,密宗的《菩提心論》。現在很多人想修密法,現在學密的人都是「緣木求魚」,爬到樹上去找魚去了,不知道密法的根源。

有一個人從大同來,我問了問:「你學密是為什麼?」後來我告訴他,我說:「你的根器不能學密,你不夠。」他只知道密法成就快、威力大,想學密。我說:「你不能學密。」密,它最重要的是菩提心,最強調菩提心。它之所以殊勝,完全在菩提心,就要求你行者必須發菩提心,天天都是唯此是務,沒有發的勸你發,已發的叫你增長。

為什麼這麼重視菩提心哪?因為《菩提心論》曰:「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〔註一〕。」一切菩薩的功德;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金剛薩埵等等的這一切菩薩都在內了,這「菩提心」就包括一切菩薩的功德。

「若修證出現」。所以這個裡頭,就不單純是一個理解的問題,說我懂得了,這個事也是好,但是它不等於出現了。我曾經打比方,你把一個杏仁、杏核要種在土裡頭,它要發芽。這個發芽要有很多過程。最初,就在杏仁裡頭開始綠了一點,那就開始了;然後,這個綠的東西長出杏仁那個肉,這是第一步;第二步,長出杏仁的軟皮,又是一步;第三步,長出杏仁的硬皮,出殻了;第四步,出了土了。

這都是有具體的內容的,不是一個理解,真正從你內心裡頭,有所發,有所開發,有所啟發。當然拿世間物質的東西來比方,永遠比方不恰當。這就是南嶽讓的話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像什麼?說像一個什麼就不恰當了,也是如此。但是勉強就可以這麼說。這個就說明什麼呢?不光是你「懂」的事,不光是你懂了。

所以「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」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說: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。」還有比這更圓、更頓的嗎?你說要快,還有比這更快的嗎?

「若歸本」。這兩個字又很有意思了。若歸之於本,「則是密嚴國土」。所以這個心,如果不外馳,歸本,「始覺合本」也是歸本;珠生了光,珠光還照本體,也是歸本;歸本,你這就是密嚴國土。

「不起於座,能成一切佛事」。你在這坐著,你不用起來,一切佛事都完成了。所以這個極圓頓之法,這個是讚歎菩提心的殊勝,也確實可以說大暢佛的本懷了。超情離見!你不能信就是了。哈哈哈哈……,這是道綽大師的第一段。

註一:《大經解》2017年修訂版已依原論文更正為「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。」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