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(之四)

第二、是關於「菩提心」的名和體

第一個是「法身菩提」,法身菩提就是什麼呢?就是真如、實相、第一義空等等。底下是「報身菩提」、「化身菩提」,分了三個說。我們也不看它的本文了,我們講這個註解了。

我們的「法身菩提」是什麼?禪宗六祖,他大悟,這個所悟,這個時候的心,那就是所發的「法身菩提心」。法身菩提就是真如、就是實相、就是第一義空。道綽說「第一義空」是「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」。這個法身菩提是自性、是清淨;清淨為自性,本體沒有污垢、沒有染污。

「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」,天真自然,不須要修成,不須要修,不像現在說練功。你練功練出來的,決定不是法身了。那這就是禪宗六祖,在聽到「無住生心」之後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所以六祖他這才是發心了,所以六祖這個時候就發了心。這個心從內心發出來了,我哪裡想到,我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。所以這跟道綽講的「自性清淨,體無穢染」是一句話。

底下,道綽說:「理出天真,不假修成。」這也就是當時六祖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我哪裡想到,我這自性本來就具足,還須要你修什麼?成什麼?所以一部《心經》就講「無所得」,現在的人偏偏想「有所得」。所以是背道而馳,緣木求魚,你就是要跟觀音菩薩抬槓。那沒辦法,有很多人他就是這個心,你沒辦法。他就想得點什麼,今天得點禪定,明天出點神通。出點神通幹什麼?嚇唬人去。神通不能弘法,只能嚇唬人,再就是欺騙人。

就是這樣的話,五祖聽見之後就給衣鉢,就說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啊,所以這個也就是,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。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所以「若修證出現,則為一切導師」,這六祖很好的例子。一個沒有受過戒,沒有看過經的人,就只是一部《金剛經》,聽別人念了五分之二,他就是發了菩提心,他就成了人天師,就是佛。

所以,當時大家去追。大家不要怪那個時候的人那麼爭名奪利,我這給大家解釋,我說,這個你得理解他們的心情,你要在那兒,你也會追。這太想不通了。這個佛傳的衣鉢,怎麼我們這些出家人,我們的首座神秀沒得到,讓在廚房裡頭幹苦活的這麼一個苦力,他拿走了,這個事不對!非追回來不可。他就是這樣,這個很自然,你要在那兒,你也追。

所以有人怪神秀。神秀很好,要是神秀太低了,那六祖也就不高了。神秀很好,武則天要請神秀當國師,神秀說:「我不能當國師,我的師兄才是國師。」他和他爭衣鉢呀?這些事,神秀不說出來,別人不知道啊。所以武則天才派薛簡去接六祖,接六祖接不來。人真出家,國師也不當。這一則公案是很好,所以現在世界上把禪宗列為中國的,也是我們的光榮。所以一發此心就頓登祖位,這個就跟剛才我們說的,就是做為一個證例了。

這個「菩提心」是「迥出凡情,功用難思」。我們總是一點點來,我們就是一點點,要了解菩提心是什麼內容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處處給我們講了菩提心。佛要滅度眾生,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,這就是菩提心。要度眾生,這是慈悲;度生而無度,這就是智慧。而這個自然就是本心,自然裡頭就是智慧、就是慈悲,所以這就是菩提心,就是這個。

「如是心性,名為法身。是佛道之本體」,所以稱為菩提,這是「法身菩提」。還有「報身菩提」。法身是你本來有的,這是性德,性中本有之德。但是人人都有性德,怎麼大家這個性德不能發揮作用呢?必須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你修德出了功效,你性德才顯現。所以要修六度萬行,功德莊嚴,就得這個報身的佛果。

得了報身佛果,報身就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,所以道綽稱為「圓通無礙」。因為它「圓明具德,通達無礙」,這個是報身菩提。所以「報身」,這是從「法身」所顯現的,是因為你修德的這個功效而顯現了報身。從報身,因為你悲心不盡就流現化身,這是隨機化現,隨對方的機緣而現種種身。

所以就是說,從二臂一直到八萬四千臂到無量臂,從一個眼到無窮的眼,從一個頭到無窮的頭,種種的相,隨機應現。以至於觀音……,〔虛空藏菩薩〕在會上說,怎麼觀音還不來呀?釋迦牟尼跟他說,現在觀音正在度茅廁裡的蛆,他變了一隻蜜蜂,給茅廁裡的蛆說法〔註一〕這個蜜蜂,蛆能看得見,所以它也很接近,它在那度眾生。

這個就是化身了,所以「隨機化現,妙用無窮」。所以道綽稱為「益物圓通」。「益物」就是使我們所要救度的對象得到利益。所要救度的對象就稱之為「物」,不是咱們物理學的那個「物」,這個「物」是指著我們救度的對象。對他有益而圓通的自在,使他得到真實之利,這是化身菩提。這是道綽的第二段。

第三、就是「顯發心有異」

他舉出兩種,一種是普通的,一種是淨土的。發心一個是要「識達有無」。因地的發心要發「三種心」。第一個、就叫做「識達有無」,道綽這個話非常精練,「識達有無」。咱們先說怎麼「識達無」。「識達無」,從《心經》中說,《心經》是一串的「無」字,從「無眼耳鼻舌」最後到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一大段都是「無」。「識達有無」要先識這個「無」,要「發菩提心」要先識這個「無」。《涅槃經》,佛在涅槃的時候,佛入種種禪定,回來又告大眾,我遍觀了三界,我找無明本際 (咱們都說眾生都是因為無明,因為無明一念妄動,一念妄動咱們就成了無明,無明就流轉生死),佛這個時候說,種種去找「無明本際」,「無明本際」它的性,本來是解脫的,「無明」並沒有在那兒纏縛什麼,乃至「老死」也是解脫的。而且這個「無明」我十方求,在十方一切世界,一切殊勝的世界,我都去找這個無明,了不能得。我一點點也找不到,哪有一點「無明」?我找不到,「根本無故」,這個根本它沒有。那麼,從「無明」所伸展的一切,「十二因緣」,以及老死、憂悲苦惱等等,也都沒有了。

所以「無明解脫」,都解脫了。以這個因緣,我常安住常寂滅光,「名大涅槃」。所以這給我們證明,「無明」是十方你找不到。這個就是永明大師他在《宗鏡錄》寫的,願於無量劫,把皮剝了當紙,拿骨頭來當筆,血當墨來書寫這個話,來報佛恩。沒有「無明」啊!所以《心經》我們隨嘴就讀過,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」,你根本「無無明」,你還迷個什麼啊!是不是?這是「知無」。

我們現在這個妄,我們要知道是在妄中,但是這個妄它本來是空,並不是實際在這。就好像你作夢,老虎也來了,山也要崩,這兒要著火了。你要是想法子阻止這個山崩、要阻止這個救火、要把老虎拴起來,那很費事。但是你知是夢,它根本沒有啊!夢一醒就完了嘛。不用移山倒海,不用這些事,都沒有,你知這是夢嘛!妄,它就是這麼回事。

所以,你要真正了達妄的本空,真性自顯。所以禪宗開悟,開悟應該都是「真性自顯」,那不是一個口頭的事。現在有人略略嘗了一點清淨,嘗了一個什麼,頓然間消除一些粗的妄想,就以為自己是開悟了。這個有時候很危險,有時候就要變成了大妄語,很危險。這一個是「知無」。

還有「知有」,所以就必須「識達有無」。這個怎麼講?所以道綽這段話,這以前也沒有,因為這個書多久在國外,沒人見,咱們也沒誰作註解,這是我第一次,也希望大家,請大家提提意見。「知有」,所以宗門就說「必須知有始得」,你必須得「知有」。曹山也說,必須要「知有」。無論你在煩惱無明之中都不要緊,就是你要「知有」。有什麼?就是《涅槃經》的話:「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。」所以六祖說:「密在汝邊」,佛最密的就在你那邊。有人說「佛」,你在井上看看,井裡一看,那就是自己。

傅大士的《心王銘》:「水中鹽味,色裡膠清。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」水裡的鹹味有沒有?一嘗鹹的,決定是有。但是鹹味是個什麼東西?你把這鹹味抓出來。抓不出來,但是味嘗,決定是有。這是打個比方。

現在我們可以打個更好的比方,就是磁性。現在大家可以說,那水裡因為有鹽,你把水煉了之後,把鹽拿出來,那就可以。那個比方過去就夠了,現在有點好像是還說不清楚。磁性,這個磁它就吸鐵,磁性消失了,它就變成一塊普通的鐵。一充磁,它就又能吸鐵了。電磁是一充電,它磁性就出來了;電一沒有了,它磁性就沒有了。磁性那就厲害了,多少大噸的東西,它這一吸就吸起來,力量大極了。但是什麼叫磁性啊?你把那個鐵弄成碎末,砸成粉末也找不到磁性,就是這個比方。

所以現在我們就找到一些更好一點的比方、譬喻,來譬喻咱們眾生的佛性,決定是有。如鐵的磁性決定是有,不見其形。磁性是什麼樣?而這個磁性決定是有。鴿子,南京的鴿子,軍用鴿,它坐飛機帶到北京,到北京一放,它就回南京了。它是要靠磁的感覺。它在飛機上,沒有看見下面地球是什麼樣,它就從磁的感覺它能飛回去。所以動物就比我聰明,是不是?你要帶我去個地方,從飛機上讓我下來,讓我再走回北京,我回不來。所以要「知有」者,就是知有這個佛性啊。

《心燈錄》也說,要人知有。若不知有,總是虛妄。所以曹山自比為小釋迦(自比為小釋迦牟尼),就是他有這個把柄,他真「知有」。

所以這個地方,第一句話就是要「識達有無」,從本以來自性清淨。清淨者,其他皆無,然而自性決定是有。第二、「緣修萬行」,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。這個是等於樂修一切善法,這是第二。第三、就是「大慈悲為本」。

所以在因地中「發菩提心」要這三個,也就是一個是什麼呢?頭一個就是「至誠心」,第二個就是「深心」,第三個是「大悲迴向發願心」。這是一個。

再有,《淨土論》,另一種就是《淨土論》,也就是《往生論》裡頭所提的:「今言發菩提心者,即是願作佛心;願作佛心者,即是度眾生心;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。今既願生淨土,故先須發菩提心也。」這就是《往生論》的文章。

這麼一看,我們往往就容易覺得,好像前頭要「真實心」,要能「識達有無」種種是難一些。這個就容易一些,這是願作佛、願度眾生,讓眾生攝有佛國土。實際是不然,因為淨土往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。所以夏老師在〔阿彌陀經〕會集本上,就把玄奘這個「極」字攝進去了,是「極難信法」,淨土法門是個極難信的法。所以你要攝受,讓眾生生極樂世界,自己要求生淨土,這個信心是很稀有,難信之法。

《阿彌陀經》,十方諸佛都稱讚本師,為度眾生,在這五濁惡世說這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在《無量壽經》〈獨留此經〉這一品裡頭,「若聞斯經.信樂受持」,聽到這個大經你能信,能樂,願意受持,「受」是接受,「持」是奉持;是「難中之難.無過此難」,難裡面的難,沒有再比這個更難的了。

你要說,這個經要去念念,就兩萬多字,有什麼多難,比那個大部頭的經要容易多了。你要是講這個道理,比《楞嚴經》也好念,是不是?這個不是那麼難,為什麼說這麼難呢?總之,佛無虛語,真實話。因為你不肯,不是你不能,是你不肯。所以這樣就表明,能信淨土實在是一切世間的難中之難。對於這個難信,難能就可貴,難信的你能信,這就是大智,信和智是一致的,信和清淨也是一致的。

順著這個信心,你發起要成佛、要度眾生、要同登淨土這樣的願,你就已經把智慧都包括在裡頭了。有這樣大的願,又有普度,「悲」也在裡頭了,這就是發了菩提心了。

「但能真實信受」。這個「真實」兩個字擱在上頭。一般人只是能相信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往生是好。所以我常常說,有的人去念佛為什麼呢?就是因為消災免難,今生要好,死了之後往生,願死了之後也要好,總是個人打算。這個生不了極樂世界。阿彌陀佛這裡頭,他一切都是利他的,大乘法,發了大乘的心。所以都「真實信受」這個法,才能夠發這樣的心。

註一:此典故出自於《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》卷二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