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談信願行 (下)

第二段呢,我們還引截流大師的話,這勸大家,這是跟「願」有關哪,勸大家不要留戀娑婆,拔斷這些情愛啊。我們現在還讀大師的原話:

【今時淨業學人,終日念佛懺罪發願,而西方尚遙,往生弗保者,無他,愛樁未拔,情纜猶牢故也。】

「今時淨業學人,終日念佛」,現在淨業學人哪,整天念佛,「懺罪」懺悔啊,「發願」啊。 「而西方尚遙,往生弗保者,無他,愛樁未拔,情纜猶牢故也。」整天念佛啊,吃齋啊,懺悔啊,發願啊,可是西方仍然很遙遠,往生也沒有保證,難保啊,難保準能往生啊。何以故?沒有別的,就是因為什麼呢,因為「愛樁未拔」。這個愛啊,情愛啊,像一個樁子,這個驢啊,馬啊,都立個樁子就把它栓在那兒了。我們這個人呢,就被情愛拴住了,像一個樁子一樣啊。像那「情纜猶牢」,船有個纜,就把這個船就捆住了。情就是這個纜啊,使我們這個船不能在海中縱橫,就是情愛這兩個字,所以愛不重不墮娑婆。種種種種的貪愛啊,愛這個夫婦的恩愛啊、愛兒女啊、愛這個財產啊、愛功名富貴啊、愛自個兒的這些設備啊,電視機啊,如何如何啊這些東西,放不下。那麼這樣嘛,你留戀娑婆,你這個想極樂的心也就不切了。

【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如嚼蠟,不管忙閒動靜,苦樂憂喜,靠著一句佛號,如須彌山相似,一切境緣,無能動搖,或時自覺疲懈,惑習現前,便奮起一念,如倚天長劍,使煩惱魔軍,逃竄無地,亦如紅爐猛火,使無始情識,銷鑠無餘,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,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,又何待彌陀授手,觀音勸駕,而始信其往生哉?】

大師說:「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如嚼蠟」,這娑婆世界這些恩愛啊,覺得真是味同嚼蠟啊!那麼這樣的話,你就是「不管忙閒動靜,苦樂憂喜」,不管你是閒啊,還是忙啊,還是在動中啊,還是在安靜,有苦樂、憂啊、喜啊,種種啊,就怎麼樣呢?就「靠著一句佛號」,就靠著這一句佛號,這句佛號就綿密不斷。

「如須彌山相似,一切境緣,無能動搖。」所以這個就是說,你要把這個情愛都看淡了,它就味同嚼蠟了;你才就這樣,就專提這一句佛號了。那麼這樣的人,果然能這樣的話,那就雖然他現在在五濁之鄉,已經是等於在極樂國裡頭了啊。

所以第二個勸願,這個就把這個情愛這一切,這個是束縛我們哪。總之在留戀世間這一切啊,這一切都捨不得放不下啊。這一些放不下,現在都放不下,臨終能放得下嗎?臨終放不下的話,你這個往生的願到底哪個重啊?所以憨山大師有這個話啊:

【既不知生死之根,則念佛一邊念,生死根只聽長,如此念佛,與生死兩不相關。這等任你如何念,念到臨命終時,只見生死愛根現前,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,卻怨念佛無靈驗,悔之遲矣。……故勸念佛人,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,要斷生死心切,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,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。】

你情愛的心不斷,你雖然用功啊,可是在你臨終的時候,這個心它真哪,那這個心它就要產生作用了,那麼你就是往生的願就不切了。往生之願不切,這「信願行」就三缺一了,這個香爐就要倒了,兩條腿不行啊。所以這第二勸啊,就是「勸願」啊,這是「信願行」的第二點。

第三呢,我們引憨山大師的話。憨山大師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,這個是他回答人的問題。有人就問呢,為什麼念佛不能成片呢?憨山大師的回答: 

【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。生死心不切,如何敢云念佛成片?且眾生無量劫來,念念妄想,情根固蔽,即今生出世,何曾一念痛為生死?日用念念循情,未常返省。】

這就是「行」了,念佛這是「行」啊。所以也有人常常來討論這問題,老是說我是用什麼方法呀?我老是回答,不是方法的問題啊。我們現在可以看出來,憨山大師的回答,這一切都不是方法的問題。憨山大師說,「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」,修行中第一件的事情是什麼呢?生死心要切啊!

「生死心切」是佛教的一個術語,就是說要痛念生死啊,知道這個生死啊,這個問題嚴重啊!這個生死不等於說我這個今生我要死啊,今生要死,死後他不完嘛,這六道輪轉,無量的生死啊。這生死它是苦啊,生也是很苦啊,生老病死。生了之後就要有老啊,生的過程中就會有病啊,而他壽命終了就要死嘛,死了之後又生嘛,無窮無盡的這個生老病死。

生的時候往往太小就忘了,但是病,大家就還都有體會過嘛,老啊、病啊,這種苦,但是一切都沒有死這麼苦啊。死如活的烏龜,把它的殼子剝掉,如活的牛把它的皮剝下來啊,它這個是如風刀解體,這個痛苦不可言啊。它還不僅僅是一次的事情啊,這個是無量次的要受這個苦。你本來是佛,可是你顛倒了,你在虛妄之中很冤枉地受這些苦,你不了怎麼辦?如果死了就完了嘛,那倒也省事了,但是它不完哪!

不但是這樣啊,而且你自個兒無量的劫來,所有自個兒的眷屬,也同樣的在生死苦海中輪轉啊。我們是人道之中,是三善道了,很多自個兒的父母眷屬現在轉到三惡道裡面去了,那就是多少劫多少劫,無窮無盡地受苦啊。那地獄中苦不可言哪!所以生死之苦的問題在這呢。

所以必須這個心要切,知道這個無常啊,一切都在變化。尤其老年人啊,日子恐怕不多了,所以這個生死心,就剩下這一點點時間,來解決這個問題呀。所以這個修行第一件事啊,就是生死心要痛切,感覺這個生死嚴重啊。所以印光大師就把一個大的「死」字寫在床面前,天天看著它。

「生死心不切,如何能念佛成片?」大師說,你生死心要是不切,你怎麼能夠念佛成片呢?

「且眾生無量劫來,念念妄想」,其實眾生啊,你多少劫以來,一念一念都是在妄想之中。你的「情根」,這跟前頭一樣,那個情、那個感情的根啊,「固蔽」,很堅固啊,它障礙一切啊。過去是如此,那麼今生呢?大師說,「今生出世,何曾一念痛為生死?」過去生生世世都是情根,都是入生死的。就說今生吧,今生你雖然表面上是個修行人哪,你何曾有一念是痛為生死啊?大家可以自個兒反躬自問,你想一想,有沒有啊?

是「日用念念循情」,在日用之中啊,這個一切之中,這一天天的這個過日子裡頭啊,是「念念循情」,一念一念都是想到情啊。自己怎麼把屋子佈置得好一些啊,自己怎麼得到點好名譽啊,自個兒怎麼為兒女做些事情啊,還有一些要恨人啊,種種的都是情啊,情念啊。在日用之中,起心動念,念念都是在情裡頭流轉。「未嘗反省」啊,沒有反省啊,沒有覺悟啊。 

【今欲以虛浮信心,就要斷多劫生死,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,豈有是理哉?若果為生死心切,念念若救頭然,只恐一失人身,百劫難復。要將此一聲佛咬定,定要敵過妄想,一切處念念現前,不被妄想遮障。如此下苦切工夫,久久純熟,自然相應,如此不求成片,而自成一片矣。】

「今欲以虛浮信心」這樣虛浮的一點信,相信有阿彌陀佛,有極樂世界,我願意往生,這個是個信心,這個信心是虛浮的,你那種情念是真實的。拿這樣虛浮的信心,「就要斷多劫生死」,你多劫來的生死心,「念念循情」,你現在就有這麼一點很虛浮的信心,你拿這樣的一點虛浮的信心就要來斷多劫的生死。憨山大師說了,「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」,你這個一車的柴火要著起來了,你這個功德、你這個修行啊,只是一杯水啊,杯水車薪哪。這能解決問題嗎?「豈有是理哉?」有這個道理嗎?所以大家有許多人哪,還埋怨呢,我這個火我都澆了水了,火還這麼著。你也不想想,你這個是一杯水呀!

「若果為生死心切」,如果真正是生死心切,「念念若救頭然」,如頭髮著了火一樣那麼樣的專一啊。不要人身一失,就萬劫難復啊。要將一聲佛號咬定,就是靠這一句佛號,咬定!一念跟著一念。「定要敵過妄想」,不是隨著妄想去流轉啊,我就是一句佛號老現前哪。如果「一切處念念現前」,「不被妄想遮障,如此下苦切工夫」,這麼樣去下一個苦的、切的功夫的話,「久久純熟,自然相應」,久久就純熟了,自然就得到相應。

「如此不求成片,而自成一片矣。」你不要去求成片,自然就成片了。所以這個念佛要念得「一心不亂」很難,所以先要成片哪。所以念不到「一心不亂」,還是可以往生啊。如果你能念到成片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啊;一個是《阿彌陀經》講的「一心不亂」。念不到「一心不亂」還可以往生,你要不能一向專念,念佛念不成片,那就難了。所以就是說啊,你要生死心切,你不求相應,自然相應了,自然成片了。

上一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回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