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士神光第二十八

(請點擊下方 Play-button 鍵,即可開始播放錄音。)

(還有五分鐘,再講一點下課,現在我們多講一點是一點了。)
第二十八品就是〈大士神光〉。 

【佛告阿難.彼佛國中諸菩薩衆.悉皆洞視.徹聽.八方.上下.去來.現在.之事。諸天人民.以及蜎飛蠕動之類.心意善惡.口所欲言.何時度脫.得道往生.皆豫知之。】

「佛告阿難.彼佛國中諸菩薩衆.悉皆洞視.徹聽」。「洞視」是通達。「徹聽」是全能聽到,能聽八方、上下、去來的事情,現在的事情都能知道。

也能知道「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」,這一切人的心意善惡,嘴裡要說什麼,何時得度。這就顯的什麼呢?就是這五神通,「洞視」是天眼通;「徹聽」是天耳通;知道別人的心意是他心通;知道過去的事是宿命通;知道現在去來的事,知道這個眾生生此生彼,這都屬於天眼通。這些菩薩都有這些通。

【又彼佛刹諸聲聞衆.身光一尋.菩薩光明.照百由旬。有二菩薩.最尊第一。威神光明.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。阿難白佛.彼二菩薩.其號云何。佛言.一名觀世音。一名大勢至。】

「又彼佛剎諸聲聞眾.身光一尋」。這些個聲聞眾身光(有頂光和身光),身體放的光,身光有一尋。一尋就是八尺。還有一說,就是鄉下沒有尺,就兩手這麼一伸,這就是一尋。菩薩身光,極樂世界菩薩的光也不大,不過他的身體大,比我們的身體大,他這兩手一伸比我們大得多,這「一尋」。

「有二菩薩.最尊第一。威神光明.普照三千大千世界」。阿難就問了:「彼二菩薩,其號云何?」這兩位菩薩的名號是什麼呀?「佛言.一名觀世音。一名大勢至」。一個叫做觀世音,一個叫做大勢至。

觀世音又名觀自在。《心經略疏》裡頭說得很好,「於事理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」叫做「觀自在」。事理無礙,在這個方面能夠觀達、很自在,所以稱為「觀自在」。「又隨機往救」,眾生一念就會去救,這個「自在無失」,所以叫做「觀世音」。所以前頭一個解釋是從「智慧」說的,因為他通達這個理;二者,度眾生是從「悲」來說的。觀世音跟大勢至是西方三聖,顯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弟子,密教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

又觀世音,他的本地是正法明如來。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說,「此觀世音菩薩,不可思議威神之力」,過去無量劫中已經成佛「號正法明如來。大悲願力,為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眾生故,現作菩薩」,所以早已成佛了。

又《觀音三昧經》說,觀音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,叫做「正法明如來」,釋迦牟尼是觀音的弟子,所以觀音是古佛。

《首楞嚴經》講:觀世音菩薩於無量劫前,在古觀世音如來,得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法,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。這個是《楞嚴》說的觀音的成就。

今天,大家精力也不多了。「反聞自性,得無上道」這個地方,我們下次再做一點解釋。這也是很重要的。總之,觀音很不可思議。在《觀經》裡說,觀音大士的圓光中有五百化佛,就觀音菩薩頭上這個圓光裡有五百個化佛,這化佛都跟釋迦牟尼一樣,一一化佛還有五百個化菩薩圍繞。你看五百乘五百,這都在觀音頭上的圓光裡頭,還有無量的天做侍者。

所以,觀音菩薩跟我們這兒還是特殊的有緣,這個我們就留到下一節。今天我們就到這兒。

〔第二十九講,一九九〇年五月廿九日或六月五日〕

四個學期最後的兩次課,可是很重要,因為是講極樂世界菩薩的修持和受用。所以我們也看到,這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去到個遊樂園去享受,那是真實的修持、用功。這些菩薩之中,最尊的、為首的兩位,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。

觀世音菩薩成道的因緣,主要就是《楞嚴經》所說的,這裡頭把它歸納為四句話,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」。過去遇見了古的觀音,傳授觀世音菩薩「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」。這個「三昧」怎麼修法呢?就是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。

「聞思修」大家都知道,這是我們修行都是要走的道路。但是要知道,觀世音菩薩的「聞思修」比我們這個「聞思修」要深入得多。我們現在的「聞思修」,說你聞了經典、聞了法,你要去思惟;思惟弄清楚之後你就要有行動,要實踐。這個意思很淺,不是觀世音菩薩的「聞思修」,不要以為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「聞思修」。所以現在有好些人,就是違反咱們經上那句話,「當信佛經語深」。他們沒有信這句話,以為佛經語淺,所以很淺的體會,以為這就是這樣。所以有人也寫小冊子,講觀世音這一段。我看了我就笑,我說這個倒是好講了,也讓人家好懂了,但是觀世音當時卻不是這麼回事。

從「聞思修」,這個「聞」字是指著聞性,首先認識了聞性啊。「聞」,一個是「塵」(聲音),能聞的這個耳根、耳識。耳根、耳識它還有它一個本性,能聞的這個性稱之為聞性。從「聞思修」還是先從聞性這個地方下手,然後安住於這個聞性,然後不斷的徹底,這叫「聞思修」。

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。這個「三摩地」不是一般的禪定了,也不是一般的三昧了,是楞嚴的三昧,大三昧,是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。所以就咱們經上這句話,「一切皆成佛」,是同樣的語言。所以我們這個經是登峰造極的一些文句。這「一切皆成佛」,你還有什麼不了的?還有什麼可修的?還有什麼可斷的?一切都成了廢話了。正因為「一切皆成佛」,所以《楞嚴》才有這話,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。

現在都說,一切事是虛妄的,是生滅法。《楞嚴》不是這麼提了,「一切事究竟堅固」;不但堅固,究竟堅固啊,說到它本體上去了。這些事相都不離開它本體嘛。所以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,入的是楞嚴三昧,沒有出沒有入。有出有入的都是普通的三摩地。這個沒有出沒有入,所謂「大定無出入」。

我們這個給它歸納起來,這是文殊給總結的話。二十五個〔大聖〕一上來講的是見道,如何見道。你不見道怎麼修道?所以「見」很重要,所以多少處「徵心」,阿難求心不可得,最後在見道上有所了悟了,底下就要修道。在修道的時候,就請了在座的二十五個大聖,各人說自己的修持經過。說了之後,釋迦牟尼佛說,都好啊,就讓文殊根據咱們具體的、眾生的情況、時節因緣,讓他品評誰最好。文殊指出,是觀世音哪,觀音主要的是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所以有時候海外出的書,前頭那一段可以勉強講,把它照著禪定去講,到文殊這兩句,這就講不了了。你「反聞聞自性」,這個是「反聞自性,成無上道」,省了一個字〔聞〕。「觀音」怎麼修的?他是

〔錄音換帶,依其他記錄文稿補入:〕他是返聞,不是去聽外頭聲音去了,而是回來這個心,不去追趕那些個聲塵,而是返照,迴光返照,照自己這個能聞的本性,

這個能聞的本性,所以「反聞自性」。這個心所緣的,心歇了,就成無上道,這樣成的無上道。所以一向禪宗,都以觀音所說的代表禪宗,大勢至所說的代表淨土宗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。

事實上,真是要儘快的來證這個首楞嚴三昧,一切事究竟堅固,那也確實文殊的總結是不錯的。因為他總結的是這樣一個條件,誰第一,那觀音這個第一。如果要去總結,什麼是在這一生之中就要出離六道?按這個範疇來總結的話,那就是大勢至菩薩第一了。所以有的人在這個地方很抬槓,這用不著抬槓。這就是說是,你是從哪個方面來總結的。這是觀音,我們這個地方,再把上次講的補充一點。

第二位就是大勢至。「勢」,我們說勢力,這人很有勢力、有威勢,形容一種威,形容一種力。菩薩的智慧和力量、威勢可以達到一切處,可至一切處,這個「至」字當作「到」字講。大勢至,可以遍至一切處,可以達到一切處,所以稱為大勢至。是大勢,而這個大勢可以遍達一切處,所以稱為大勢至。

在《首楞嚴經》裡頭,「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」同時說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,就是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是這樣入了無生忍,這是大勢至菩薩。所以「淨宗學會」把大勢至菩薩做為第一代祖師,因為大勢至菩薩真正是念佛三昧,以念佛為法門的。

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我除了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之外,我不須要再有其他任何的方便來助道了。還有什麼方便之門,或參禪、作觀、參究等等等等、持手印、念咒,都用不著,用不著;「自得心開」,自然而然心就開了。「心開」不就是開悟了嗎?

「今於此界」,這個「此界」就是咱們娑婆世界。「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」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幹嘛呢?要攝受一切念佛的人,使他歸向到西方極樂世界淨土。他跟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三聖,兩個脇士。《觀經》說,大勢至菩薩的名號是以「智慧光」,這個光是智慧之光;「普照一切」,這個「勢」就表現為光,這光是由於智慧,普照一切;「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」,讓一切都離開這個三惡道的惡趣,得無上之力,能夠振奮,能夠超脫;「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」,這是《觀經》說這個名號的原因。這跟前頭的一致,不過把「智慧」和「光明」跟這個「勢」結合在一起了。

又《思益經》說,大勢至他自己稱,我啊,「投足之處」,所以大勢至菩薩這個「大勢」可以見著了,一下腳之處;「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」,三千大千世界和魔的宮殿都震動,因此號為「大勢至」。所以你們看看,念佛成就的菩薩是這樣的威力。而且經典上說,大勢至菩薩在極樂世界是永不涅槃的。還有,《觀經》還說,這個大勢至菩薩,剛才說他走路,這個走路,這個十方世界震動,在動的時候,有五百億寶蓮花湧現出來。這個蓮花,這個莊嚴就像什麼呢?像極樂世界一樣,各個世界都要現出蓮花。《觀經》這裡頭,說到大勢至菩薩如何作觀,這個我們就不說了。

【此二菩薩.於娑婆界.修菩薩行.往生彼國。常在阿彌陀佛左右。欲至十方無量佛所.隨心則到。現居此界.作大利樂。世間善男子.善女人.若有急難恐怖。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.無不得解脫者。】

「此二菩薩.於娑婆界.修菩薩行」。這兩個菩薩的根本,他們都是在娑婆世界發菩提心,修菩薩道,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。他們就「常在阿彌陀佛左右」。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,後頭也說,這兩個菩薩跟我們這裡是有緣哪,他們本來就在這個世界念佛往生的嘛,是不是。這兩個菩薩示現了往生,就給十方世界的人民,示現了一個典範,大家都應當學他們求生淨土。那麼現在怎麼樣呢?現在當然是往生了,可是還在此界,「現居此界」。經上說「現居此界」,此界就是這個娑婆世界,他還在這個娑婆世界。這個沒有妨礙,你比方像彌勒,彌勒是在兜率內院,但同時也在極樂世界。這些佛菩薩,我們不可以拿我們的俗眼來看,只能在一處,那就不能在另一處了。他不離本處,可以是遍現於十方。

「現居此界.作大利樂」。作什麼利樂呢?所謂大利樂,就是「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」。你是念佛的眾生,他就攝取你、攝受你,從來不把你放鬆、丟掉你,把你忘掉了。不捨你,讓你幹嘛?讓你離開三途,只要你念佛。而且讓你不但是離開三途,更好你能得到無上力。所以我們出這個輪迴,能夠往生,這個是須要無上力,不是個小緣。不是像現在練氣功的,得一點什麼功能這些事情,那是不足道,不能相比的事情。是須要無上力,所以這是有他力門在這。所以大勢至菩薩、觀世音菩薩就攝取這些眾生,來給我們這個力量。

「令離三途」,這個「令」字你看見沒有?是他們讓這些眾生離開三途,「得無上力」。這個「得無上力」也是這個「令」字貫下來了,所以這就顯出他力來了。所以為什麼自己修法,修修修,先是很快得了點甜頭,隨後就出很多很多這個不可思議的慘劇。昨天晚報上登的,那個宇宙語害人,都是高才弟子,後來他就自己拿刀殺他的母親,殺了母親要殺自己,這都是練功練的,入魔走火啊。所以就是不能盲修瞎練,不能看到有些什麼便宜,什麼巧訣,這種都是一種誘惑,魔網啊。「得無上力」,這個力使我們同生極樂,讓大家都同生極樂。

觀世音菩薩,咱們都稱為「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」。所以這兒就說了,「世間善男子.善女人.若有急難恐怖。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.無不得解脫者」。這裡特別提出觀世音菩薩。這兩個菩薩都在此土攝念佛人,而這裡單提觀世音菩薩,而觀世音菩薩單獨有這個願。因為大勢至菩薩是攝念佛人,不是非常廣泛。而觀音菩薩就廣泛,你念佛不念佛沒有說,你急難恐怖的時候,你臨時抱佛腳,可以!允許你臨時抱佛腳,這個話就在這兒。你遇見急難恐怖,你馬上臨時抱佛腳,觀音菩薩馬上就救度。佛這個心胸、氣魄,不是跟常人一樣的。你可以臨時抱佛腳,臨時肯抱佛腳還是不錯的。

《法華經》也說,苦惱眾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,這一念,觀世音菩薩馬上就聽到你的音聲,你就得到解脫呀。《楞嚴經》說,觀世音菩薩修修修,一切都放下,一切都……,最後就是滅;滅了之後,連滅也滅了;滅也滅了,就寂滅了;寂滅之後,忽然間就是兩個殊勝,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,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」。這個時候,自己的心和佛的心和眾生的心就是一個心了,三無差別了。所以你眾生的心一有什麼事,就是觀世音的心,觀世音就知道了;觀世音的心就是佛心,佛的力量就在這,佛的力量馬上就到了,中間不須要傳達。

《普門品》說,「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,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」,能夠給大家無畏,讓你無所畏懼;「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為施無畏者」,都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。所以,若有急難恐怖,誰都有這種時候,我有一個老同修在電台工作,後來,解放了之後,就把他解僱、遣散了,給他三個月工資。他就拿這點錢去走單幫,做買賣,維持生活。跑到北方,過河,這河是凍冰的,走到中間,解凍了,一塊一塊冰都解凍了,底下的水都流了。他在這個時候,退回去也不行了,在中間,也是那麼遠,只有往前走。這個時候他就念觀音了。他說,一生念觀音,就是這個時候念得最好。他也平安度過了。所以急難恐怖,求觀世音菩薩,無不得解脫者。

 回目錄